傅雷与傅聪

傅雷与傅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永烈 著
图书标签:
  • 傅雷
  • 傅聪
  • 父子关系
  • 音乐
  • 艺术
  • 文化
  • 传记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钢琴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7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51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5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发行了100多万册,在广大读者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傅雷与傅聪是怎样的一对父子?傅雷为什么呕心沥血写作了《傅雷家书》?这本《傅雷与傅聪》对此作了很详尽的解读。
傅雷被打成“右派分子”之后,导致了傅聪的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导致了傅雷夫妇在“文革”中双双弃世。这样的“连环悲剧”,便是产生《傅雷家书》的真实背景。
本书作者采访了傅聪以及他的弟弟傅敏,采访了20多位傅雷亲友,并在上海市公安局查阅了傅雷死亡档案,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本书。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 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1 本书,20 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 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 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 1957 年“反右派运 动”的全过程;200 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 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 “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著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 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叶永烈讲述科学家 故事 100 个》《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 》《 米字旗下的国度》《目击澳大利亚》《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第三只眼识台湾》《梦里南洋知多少》《这就是韩国》《从金字塔到迪拜塔》《神秘的印度》等。


目录

解读《傅雷家书》 / 001

傅雷之死 / 001

002 / 夫妇同亡千古奇冤

005 / 寡母孤儿艰难人世

009 / 刚柔相济伉俪互助

014 / 译界巨匠一字不苟

019 / 一身傲骨不屈不挠

023 / 苦风凄雨孤芳自爱

026 / 视死如归坦坦荡荡

032 / 尾 声

傅聪沉浮 / 035

036 / 序 曲

039 / 童年的梦

047 / 初试锋芒

050 / 黄金时代

057 / 历史的误会

070 / 我要归队

076 / 为台湾同胞演奏

081 / 婚恋和家庭

087 / 穿梭于海峡两岸

傅敏坎途 / 091

092 / 楔子

095 / 1953 年暑假:为了小提琴他大吵、大闹、大哭

098 / 1962 年11 月下旬:他在北京女一中大哭一场

104 / 1966 年9 月3 日:双亲弃世,欲哭无泪

108 / 1968 年8 月:欲死未成,反遭批斗

113 / 1979 年5 月:他和傅聪并肩走在伦敦街头

119 / 1980 年8 月:他一回国就提出两点要求

125 / 补记

傅雷23 位亲友谈傅雷一家 / 127

128 /“ 同是天涯沦落人”

130 /“ 天马行空,无所顾忌”

133 / 他,不得不孤芳自赏

136 / 傅雷的骨气和傅聪的勇气

138 / 傅雷的原则性

140 /“ 天才出于勤奋”

142 / 傅聪的琴声富有诗意

143 / 傅聪的10 岁生日

144 /“ 1953 年正月的事”

146 / 傅聪说,“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148 / 傅聪把铜牌摔在地上

149 /“ 傅先生做人老实,待人诚恳”

151 /“ 傅先生是一个好人”

153 / 我们有着“患难之交”

156 /“ 傅雷真是一丝不苟”

157 /“ 梅馥非常善良”

158 /“ 傅雷是我的严父、良师、知音”

159 /“ 傅雷待友真挚、热忱”

161 / 以助人为乐

162 / 回忆在徐汇公学时的生活

163 / 要多多宣传傅雷严肃的工作态度

164 /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165 / 在傅雷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

冒死藏匿傅雷夫妇骨灰的姑娘 / 169

170 / 她,一个弱女子

172 / 傅雷夫妇弃世令她夜不能寐

175 / 戴上大口罩开始秘密行动

179 /“ 你是‘现行反革命’!”

183 /“ 何必说谢!何足道谢!”

187 /“ 立场不稳,思想右倾”

191 / 她戴着大口罩来到我家

194 / 终于圆了大学梦

198 / 我陪同傅敏与她相见

203 / 她的婚姻观、人生观

209 / 平静、平凡、平淡的生活

女钢琴家之死 / 187

189 / 她涂脂抹粉从容自尽

191 /“士可杀而不可辱”

193 / 四姐妹的佼佼者

196 / 20岁便成为钢琴奇才

199 / 她独立奋斗进入英国皇家乐府

202 / 人生道路上四次考验

205 / 傅雷夫妇与她同受戕伐

带泪的画笔 / 209

210 / 焚香抚琴者

213 /“ 孤灯耿不灭”

216 / 从中国大地汲取画的滋养

221 / 爱国者、革命者、学者

226 / 一心扑在工艺美术的事业上

229 / 在苦风凄雨中奋搏

232 / 真理终于见到太阳

悠悠情深 / 273

《傅雷家书》的新收获 / 279

论《傅雷家书》 / 285

286 /《 傅雷家书》是广大读者“忠实的镜子”

288 /《 傅雷家书》的特点在于真

290 /《 傅雷家书》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292 /《 傅雷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295 /《 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教育思想

300 /《 傅雷家书》帮助青年读者正确对待恋爱

302 /《 傅雷家书》是一座思想“富矿”

附录:《傅雷与傅聪》采访历程 / 304


精彩书摘

  《傅雷与傅聪》样张试读
  关于这本书,我写过一篇论文,叫做《论〈傅雷家书〉》[1]。今天我不讲这篇论文,而是想“书外谈书”。
  为什么要“书外谈书”呢?因为我为傅雷先生一家写过一本书,叫做《傅雷一家》。后来,又由作家出版社出了本书,叫《傅雷与傅聪》。我一共采访了傅雷先生生前好友23位,又对和傅雷先生有关的人士以及他的家庭、故乡做了很多采访。因此,我主要解读这本书的背景,从他的背景,他的家庭来看这本家书。也就是说,我是以一个采访者而不是书评家的角度来评论这本《傅雷家书》的。
  《傅雷家书》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首先,我想讲的就是,《傅雷家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顾名思义,《傅雷家书》是一本“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其中主要是写给他长子傅聪的信,还有部分是写给次子傅敏和长媳弥拉的。因此,这是一本父亲写给子女的书信的集子。
  其实,这本书是残缺的,并不完整。傅雷先生写给远在英国的傅聪的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而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是傅雷先生写给傅敏的信。我在采访傅敏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非常遗憾,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他在一天夜里前往马思聪先生家,将父亲给他的信全都烧毁了。他为什么要去马思聪先生家呢?因为他知道马先生家有个很大的炉子,于是在那里烧掉了这些信。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非常害怕,意识到在“文化大革命”中会“搜信”,这些信件会成为他“反革命”的罪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么宝贵的书信一烧了之,傅敏自己也非常痛惜。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残存的书,书中仅存两封给傅敏的信,其余大部已经烧毁。其实傅雷先生给傅敏的信也是非常之多的。
  这本书是个“单向道”,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却没有儿子写给父亲的。一本家书,应该有呼应,“双向道”,既有父亲写给儿子的,又有儿子写给父亲的,才能让读者有前后呼应的互动之感。但也非常遗憾,傅敏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在“文革”当中也被全部烧毁了;幸运的是,傅聪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十几年前,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有重大发现。我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他们告诉我,在一个楼梯下面的小房间,发现了几个黑封皮的本子,上书“聪儿来信摘编”,原来是当年傅聪先生给家里写的信,他母亲都将其摘录在这些本子上面。这三个笔记本,就安静地躺在了这个角落里那么多年。当时我看了非常激动,在征得傅敏的同意之后,将它们全部复印下来了。为了这些信,我曾写信给傅聪先生,希望这些信能够发表。傅聪先生给我回了信,信中说道:
  非常抱歉的是,我不希望把我给家父母的信公之于世,一个字也不要。这是我最后的决定。
  望谅解。
  傅聪
  1987年8月12日
  那就是说,他不同意公布这些信件。后来傅聪来上海时我几次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信和父亲的信一起收入《傅雷家书》呢?他说:“我父亲写给我的信,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非常高尚的。相比之下,我写给他的信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我的信请不要收进去。”按照他的意见,现在的《傅雷家书》就没有收编傅聪的信件。
  现有的《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写给他的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信,还有几封是写给长媳弥拉的。这样的书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按理应该是本很平常的书,但它却成为现在中国市场的畅销书,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册。从1981年至今已经21次印刷,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家书,从可读性来说并不强,仅是一封又一封信,也没有吸引人的小标题,无非是几月几日,然后是一封信,如此而已。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有这样巨大的影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而且现在成为一本名着了呢?
  在我看来,是因为这本家书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父与子。这本书中的父亲傅雷,既是位作家,又是位翻译家,学贯中西;儿子傅聪,则是一位艺术家。这样的家书就充满了文学色彩、艺术色彩,是在艺术的氛围中用优美的笔调写成的。它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这本书超出了一般家书的范围。我曾经说过,信分两种:硬的信和软的信。硬的信是单纯地讲事情,像公文一样,讲完就结束了;而像傅雷家书这样的信,是软的信,它带有思想、文学、艺术等色彩,有很深刻的艺术价值。另外,傅氏父子是一对特殊的父子,他们父子受到了极左路线的连环迫害,演绎了循环的悲剧,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大家都知道“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的两个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提到:我们从“1957年下半年以来”,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这个错误后来到“文革”,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邓小平所说的“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反右派”运动。傅雷先生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了严重冲击,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分子”。随之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导致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行。所以在“文革”当中,傅雷先生就成为“叛国分子”的家属,导致了傅雷夫妇上吊自尽。所以傅雷与傅聪不是一般的父子,这对父子的命运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下的悲惨命运。因此,《傅雷家书》反映的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此外,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15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着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从翻译的技巧和水平上,称得上是中国翻译界的巨匠。但他翻得再好,也无非是替外国作家说中国话,或者说是把外国作家的作品用中国的文字非常完美地体现出来。他的翻译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国作家的思想,而并非他自己的思想。唯有《傅雷家书》,他生前也没有想到过他的这些信将来会编成一本书,会有100多万册的印制量,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喜爱。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本书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可以说,《傅雷家书》是傅雷人格最集中的体现。
  其实要认识一本书并不容易。傅雷是上海的作家,傅聪是上海出去的音乐家。上海一家出版社曾经打算出版《傅雷家书》,但最终不敢出版。书稿后来落到了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手中。范用看到这么好的书稿,眼睛一亮,决定出版。所以这本书198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一直印到现在。所以,一个出版社有没有魄力,一位编辑家有没有眼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本书被尊为名着、受到大家欢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三联书店以及当时的总经理范用先生。当然,上海当时没有出版这本书,可能是由于这对特殊的父子敏感的政治背景。尽管“文革”已经过去,但其带来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我曾经碰到当年把《傅雷家书》退稿的那位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仍然感到非常遗憾。
  我对傅雷一家的采访
  第二,我想讲我对傅雷一家的采访。
  作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我最忌讳的就是对作家同行进行采访;在同行之中,我尤其忌讳采访上海作家。因为我作为一个上海作家,再去写上海作家的话,不管怎么写总有种种嫌疑。所以我的采访几乎不涉及同行。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傅雷,而是傅聪。在“文革”结束后准备为傅雷先生平反时,傅聪从英国回来了。那是傅聪出走之后第一次回来,回到上海。我当时看到《中国青年报》内参上刊载了当时傅聪说的一些话,令我非常感动。傅聪隔了那么多年之后回来,他说的话中还是饱含着对祖国非常强烈的热爱之情。按照当时的规定,对傅聪的报道还是很注意分寸的,比如傅聪在上海的某项活动,规定只能刊登在第几版,报道的字数不能超过多少多少字之类的。可见当时对傅聪的报道还是低调的、有所控制的。我看了这些报道之后,当时就决定去找傅聪,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未能直接采访傅聪,但傅聪的经历引起我非常大的兴趣,我注意到了这位不平凡的音乐家。当时我说过,在中国的音乐家中,引起我极大兴趣的就是两个“聪”:一个是马思聪,一个就是傅聪。不能写纪实文学,当时我就写了篇小说,题目是《爱国的“叛国者”》,发在《福建文学》杂志上。小说的主角就是个音乐家,实际上是以傅聪作为影子来写的。
  后来我开始采访傅雷和傅聪的亲友,前前后后总共采访了傅雷的23位亲友。特别是去北京采访傅敏,使我对傅雷一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亲友们都非常热情地介绍了傅雷一家四口不同的性格。
  傅雷是做事非常认真而性格又非常急躁的人,在某些时候他可以说是非常暴躁的,所以他的名字叫“雷”,很符合他的性格。但他做事情又非常之认真,好几件事情我听后都十分感动。一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套100多万字的书。可后来他重新看了这本书之后,不满意他当年的译文,于是又把这100多万字重新翻译了一遍。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翻译是件非常吃力的工作,不满意自己的翻译,别人只是在原有的译文上面修改,而他则是推翻了重新进行。
  傅雷夫妇性格相辅相成,配合得非常好,几乎所有傅雷亲友都说傅雷夫人是极其贤惠而又性格温顺的人。如果傅雷是铁锤的话,傅雷夫人就是棉花,铁锤敲在棉花上面就没了任何声音。傅雷先生的成就,和傅雷夫人分不开。傅雷先生做事情非常细致,而傅雷夫人则是大大咧咧,一个东西用完可能随手一放,过一会儿就忘了。因此傅雷先生总是提醒她,东西要放归原位,他们家里总这个样子。傅雷先生家里热水瓶的摆放都十分有规则,把手一律朝右,总是从第一个热水瓶开始用,用完之后放到最后去,再轮流用。保姆知道后,灌热水瓶的时候就从最后的一瓶开始灌。傅雷翻译的时候必须经常翻阅字典,厚厚的一本本字典翻起来很困难,他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架子放字典,便于翻译时使用。
  后来我采访傅聪和傅敏,发现兄弟俩性格也是截然相反的。傅聪像他妈妈,长相也像他妈妈,而且性格不拘小节。我去宾馆看傅聪,进到他房间,看到他所有的箱子都开着,这里放着话梅,那里又随手放着什么东西……但他说话富含哲理,非常有思想。他可以同你谈唐诗、宋词,也可以谈音乐、美术,等等,如此之类,甚至讲到各方面的事情,他都非常有兴趣。
  恰恰相反,傅敏是非常细致的一个人,完全是傅雷的拷贝,做事情非常认真。比如,我告诉他,上海江苏路傅雷住过的房子,尽管我去了好几次,但没有用,因为当年傅雷是租这房子住,他去世之后另外一家住进去了,所有的家具摆设都完全不同了。傅雷住这房子时,原先是什么样子的呢?傅敏就画了张原先的家的平面图给我,那张图纸经过了反复修改,上面有红墨水画的、绿墨水画的,画得非常仔细。哪些是巴尔扎克原着的书架,哪些是放父亲译着的地方,他和聪哥的床在哪里,三角钢琴放在哪里……那张平面图,把他们家当时的情况画得非常仔细。我在写文章的时候,这张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还有,他给我写的信都非常认真仔细,三天两头,我提出什么问题,他都在信中予以仔细详尽的解答。我现在手头上大概有100多封傅敏给我的信了。他的性格完全像他的父亲傅雷。
  傅雷一家四个人四种性格,由此也造就了四个人四条不同的生活道路。
  采访傅雷一家,促使我写成了《傅雷一家》一书,后来又写出了《傅雷与傅聪》一书。于是对他们一家深入的采访,也促使我对“反右派”运动和“文革”进行了深刻的思索,进而从事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亡》的创作。
  ……

前言/序言

  序
  《傅雷与傅聪》是一本写了多年的书。
  我在3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傅雷与傅聪这一对特殊的父子。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1979年4月在上海举行傅雷夫妇追悼会,傅聪阔别祖国多年从英国归来为蒙冤受屈的父母送行。在傅雷次子傅敏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我采访了近30位傅雷亲友,对于傅雷一家有了深入的第一手的了解。如今,傅雷挚友楼适夷、柯灵等皆已亡故,当年对他们的访谈已经成了历史的绝唱。这本《傅雷与傅聪》,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真实的傅雷一家,成为解读《傅雷家书》的一把钥匙。
  这些年来,我不断对《傅雷与傅聪》一书进行修改、补充。这是最新的修改稿。
  感谢傅雷之子傅敏对本书的认真校阅并提出近万字修改意见。作者充分尊重傅敏的意见,逐条作了修改。
  叶永烈
  2015年3月15日于上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傅雷与傅聪》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的实际情节或主题,而是着重于描绘一个虚构的、与该书同名但内容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的轮廓。 --- 《傅雷与傅聪》:一部关于失落记忆与现代都市边缘的史诗 一、作品背景与主题设定:迷失在时间之流中的个体叙事 《傅雷与傅聪》并非一部关于父子情感或艺术传承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度挖掘现代都市人精神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的实验性小说。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反思,挑战了传统小说的边界。故事设定在一个虚构的、被永恒的雨水和霓虹灯笼罩的超级都市——“新巴比伦”。在这个被技术高度发达却情感荒漠化的世界里,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疏离感被推向极致。 小说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傅雷的年迈的城市规划师,与一位背景神秘的年轻机械师,绰号“聪”,意外地在城市地下深处的废弃地铁网络中相遇。他们各自都携带了无法言喻的过去和对现实的深刻怀疑。作品的核心,是探讨“记忆的碎片化”与“身份的解构”。傅雷代表着对旧有秩序和理性思维的最后坚守,而“聪”则象征着被算法和信息洪流重塑的新一代的迷茫与叛逆。 二、叙事结构与文学技法:多重嵌套与意识流的交织 本书的叙事手法极为复杂,采用了多重嵌套的“套盒”结构。故事的“外壳”是一份关于新巴比伦城市重建项目的官方报告,这份报告以极其冷静、客观的笔调描述着表面的繁荣与效率。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发现,报告的脚注、附录、甚至是打印错误,都暗藏着傅雷和“聪”的私人日记、加密的通讯记录以及非法的“记忆备份”文件。 作者大量运用了意识流技巧,尤其是在描绘角色内心活动时,时间感变得模糊不清。章节的切换并非基于线性时间,而是依据角色情绪的波动和感官刺激的强度。例如,一段关于雨夜行走的描述,可能在瞬间跳跃至三十年前一场遗失的会议片段,然后又骤然回到对当前脚下积水的反射光影的细致观察。这种技巧旨在模仿人类记忆的不可靠性和潜意识的运作方式。 三、人物群像的深度剖析:符号与隐喻的载体 除了两位核心人物,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配角,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巴比伦社会的缩影: “策展人”: 一位负责管理城市公共记忆数据库的神秘人物,他相信历史可以被精确编辑和删除。他与傅雷之间展开了关于“真实”定义的哲学辩论。 “噪音制造者”: 一群活跃在城市边缘的黑客艺术家,他们通过制造随机的、无意义的电磁波干扰来抵抗数字控制。 “合成人”: 在城市核心区工作的服务型机器人,它们拥有比许多人类更清晰的逻辑和更稳定的情感模块,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感到困惑。 傅雷与“聪”的关系,并非传统的师徒或父子,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的“缺失感”而形成的共生关系。他们通过交换彼此无法理解的旧物(例如一本褪色的纸质书和一块加密的芯片)来试图拼凑出一段被历史抹去的真相。 四、场景描写:反乌托邦美学与细节的堆叠 本书对环境的描写达到了近乎建筑学的精确度。新巴比伦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 1. 垂直分层: 城市的上层光鲜亮丽,被精准的气候控制系统维持在永恒的“舒适区”;而下层则常年潮湿、充斥着未经处理的数据流的余温和被遗忘的旧工业残骸。 2. 光影哲学: 霓虹灯的强光与永久性的阴影构成了作品的视觉主调。作者精妙地运用光线和反射,探讨了可见性与隐蔽性的辩证关系。很多关键的对话和转折点,都发生在光线与阴影交汇的临界区域。 3. 声音景观: 作品对“噪音”的刻画尤为突出,包括数据传输的嗡鸣声、永不停歇的雨滴声,以及城市背景中偶尔闪现的,来自旧世界(如古典音乐的微弱片段)的“幽灵之声”。 五、文学价值与潜在影响:对现代性的一次冷峻审视 《傅雷与傅聪》是一部充满挑战性的作品。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情感上的慰藉。相反,它迫使读者直面技术进步背后潜藏的意义真空。小说的主旨在于探索: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真实”?当记忆可以被编码和修改时,个体的自主性还剩下多少? 本书的文风冷峻、内敛,充满知识分子的疏离感,但其内在的悲剧力量却极为强大。它不是一部情节驱动的小说,而是一次深入的、关于人类在后现代结构下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阅读本书,如同潜入一座由语言构建的迷宫,最终发现,真正的出口或许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而只存在于角色不断探索和重构自我的过程中。这部作品预示着对现有文学范式的颠覆,其复杂的结构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为严肃文学批评界带来持久的讨论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融合体。它既有早年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严谨与克制,又充满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冷静审视。语句简练处,力量万钧,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剖开事实现状;而到了抒情之处,又变得深沉而富有感染力,像一首低回婉转的大提琴曲。这种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区分“好书”与“伟大作品”的关键所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些凝练的句子所吸引,恨不得逐字逐句抄录下来,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描述事件的工具,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本书的文字,是其灵魂的载体,厚重而又充满生命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所震撼了。他没有采用那种粉饰太平的笔法,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与生存困境。这种直面痛苦、不回避矛盾的勇气,是很多同类作品所欠缺的。书中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极其深刻,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在坚守与妥协之间徘徊的复杂心境,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自己如果身处那个情境,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反思和历史关照的力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更是在敲打我们现代人早已麻木的心灵,让人重新审视“知识分子良知”这一沉重命题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碎片化信息重构的方式来展现一个立体的人物群像。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张力,让读者在不断的“拼图”过程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有时候,一个关键的对话或是一封信件的摘录,会以一种近乎“闪回”的方式出现,瞬间点亮之前所有的铺垫,这种叙事上的节奏掌控,简直是大师级的。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时间节点上,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影响的对比分析,也做得相当到位,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歌。读到后来,我几乎是抱着一种解谜的心态去推进阅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处理涉及艺术、美学和思想观念的部分时,展现出了超越一般传记作者的深厚学养。他能将复杂的哲学思辨和精湛的艺术理论,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优美笔触流畅地融入叙事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特别是在探讨关于“如何看待艺术的纯粹性与时代洪流的冲突”时,作者的论述鞭辟入里,展现出极高的思想穿透力。这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史实回顾,上升到了对人文精神的集中探讨。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上了一堂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讨课,收获巨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而又带着一丝艺术气息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感中。我拿到书的时候,就忍不住在书店里翻阅了好一会儿,光是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照片和手写体的片段,就足以让人心生感慨。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更像是一份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被引导着走进历史长廊的代入感。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捕捉,那种细腻程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仿佛那些场景就发生在眼前。这本书的装帧和用纸的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更增添了阅读的仪式感。可以说,仅仅从书籍的外在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俘获了我这个对文化和历史有偏好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