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十五讲

旅游审美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庆春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学
  • 审美学
  • 文化旅游
  • 旅游文化
  • 审美体验
  • 旅游地理
  • 景观学
  • 休闲旅游
  • 旅游研究
  • 旅行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3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4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雅质纸
页数:384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为了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哲学等相关知识。本书的宗旨是倡导在旅行中发现美,用知识培育发现美的能力。康德说,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伊朗诗人萨迪诗云:“没有知识的旅游者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为了找寻翅膀,我要越过千山万水。”

内容简介

  《旅游审美十五讲》按旅游审美对象大致分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古代艺术、古代建筑、古城镇和古村落、古典园林等类别,介绍参观游览这些景观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摄影、民俗以及审美观念演变等知识,通过传递人文素养知识,提高旅游活动的审美享受。
  本书提倡在旅途中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在旅途中丰富社会阅历。每一讲都会推荐一些独具特色、经典的旅游目的地,推荐几本与旅游人文相关的书籍。一个有趣的尝试是,揣上两本作者推荐的书,亲自去书中提到的旅游地走上一遭,体会一下读书、行路、审美所带来的综合的、美妙的感受。

作者简介

  柴庆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曾经发表多篇论文,主编过多部教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讲授《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创业商务基础》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管理。

目录

第一讲  美在路上——旅途中的那些美好瞬间
高山大川/ 002
日晖月明/ 004
四季如歌/ 006
安居乐业/ 009
快乐的人们/ 016
老财说 之 旅游与审美/ 018
第二讲  文明辉煌——循着“世遗”地图寻找中华文明的脉络
世界遗产/ 022
循着“世遗”地图寻找中华文明的脉络/ 023
步入文明/ 025
华夏一统/ 027
万方来仪/ 031
文人世界/ 036
金戈铁马/ 038
皇权无上/ 039
老财说 之“世遗”和旅游/ 045
第三讲  山明水秀——专家视角的中国最美自然风光
最美的山峰/ 052
黄  山/ 052
南迦巴瓦峰/ 055
贡嘎山/ 057
最美的湖泊/ 060
青海湖/ 061
长白山天池/ 063
最美的峡谷/ 063
怒江大峡谷/ 066
晋陕黄河大峡谷/ 068
最美的草原/ 071
老财说 之 旅游与地理/ 074
第四讲  湖光山色——清苦老财的寻美中国
湖光粼粼  / 079
新路海,四川德格/ 079
洱海,云南大理/ 081
泸沽湖,云南宁蒗/ 082
林海苍苍  / 084
阿尔山,内蒙古兴安盟/ 084
鲁朗林海,西藏林芝/ 086
胡杨林,内蒙古额济纳/ 090
水波澹澹/ 093
额尔古纳河,内蒙古呼伦贝尔/ 093
普者黑,云南文山/ 095
九寨沟,四川九寨沟/ 099
老财说 之 旅游与摄影/ 101
第五讲  凝固的诗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唐代和五代建筑/ 107
南禅寺/ 107
佛光寺/ 109
大云院/ 110
文庙大成殿/ 111
宋辽金建筑/ 114
晋祠圣母殿/ 115
隆兴寺摩尼殿/ 116
善化寺大雄宝殿/ 117
应县木塔/ 119
洪福寺大殿/ 120
崇福寺/ 121
明清建筑/ 123
老财说 之 旅游层次论/ 127
第六讲  王畿千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巡礼
古  都/ 133
西  安/ 134
南  京/ 136
杭  州/ 138
古  城/ 140
扬  州/ 140
汉  中/ 142
正  定/ 145
凤  凰/ 146
同  仁/ 150
阆  中/ 152
老财说 之 梁思成和北京古城保护/ 153
第七讲  商贾重镇——中国最美古镇
南浔,浙江湖州/ 159
暖泉,河北蔚县/ 161
荆紫关,河南淅川/ 163
罗泉,四川资中/ 164
碛口,山西临县/ 166
霍童,福建宁德/ 169
和顺,云南腾冲/ 171
瑶里,江西浮梁/ 173
老财说 之 古镇的兴衰/ 175
第八讲  村村寨寨——中国最美乡村
西递村,安徽黟县/ 181
党家村,陕西韩城/ 182
培田村,福建连城/ 186
西文兴村,山西沁水/ 187
肇兴侗寨,贵州黎平/ 188
洪坑村,福建永定/ 190
甲居藏寨,四川丹巴/ 193
芙蓉村,浙江永嘉/ 195
老财说 之 再谈旅游与摄影/ 197
第九讲  远古的足音——史前文化及彩陶器欣赏
什么是“中华文明”  / 204
龙的传人/ 206
从史前文化到文明曙光/ 208
老财说 之 旅游与历史/ 217
第十讲  吉金耀世
——商周青铜器欣赏
青铜器上最早的“中国”/ 222
什么是青铜器  / 224
如何欣赏青铜器  / 225
鼎盛期青铜器(商晚期—西周早期)/ 228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 235
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战国晚期)/ 238
华夏族以外的青铜器/ 241
老财说 之 博物馆与旅游/ 243
第十一讲  大汉雄风
——博物馆里的汉代美术史
汉代美术的风格/ 249
汉代建筑/ 250
汉代雕塑/ 252
汉代绘画/ 260
汉代书法/ 266
汉代手工艺品/ 269
老财说 之 旅游与读书/ 270
第十二讲  美的守望——中国古代雕塑与壁画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 276
南北朝雕塑/ 278
隋唐雕塑/ 285
宋辽金雕塑/ 289
中国古代壁画/ 293
隋唐壁画/ 294
宋辽金壁画/ 298
元明壁画/ 300
老财说 之 旅游与艺术/ 303
第十三讲  有“仙”则名——中国文化名山巡礼
佛教名山/ 308
五台山/ 309
峨眉山/ 311
道教名山/ 313
武当山/ 313
龙虎山/ 315
五岳名山/ 318
泰  山/ 319
嵩  山/ 320
山外有山/ 322
庐  山/ 322
阿里山/ 323
老财说 之 旅游与宗教/ 325
第十四讲  宫苑林囿——中国传统审美之集大成
皇家园林/ 330
北  海/ 331
颐和园/ 333
避暑山庄/ 335
私人园林/ 337
拙政园/ 338
狮子林/ 339
瞻  园/ 341
个  园/ 343
瘦西湖/ 345
老财说 之 园林与审美/ 347
第十五讲  世外桃源——寻找你的心灵栖息地
楠溪江村落/ 353
坝美村/ 355
徽州田园/ 357
额尔古纳/ 360
丙中洛/ 362
牛鼻村/ 365
老财说 之 隐逸文化与旅游/ 368
《风物诗与空间律:一部关于旅行之美的随笔集》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旅行似乎变得愈发容易,一张机票,一次预订,就能将我们送往世界某个角落。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在“旅行”?抑或只是匆匆掠过,像一个过客,将陌生的风景摄入镜头,又迅速遗忘?本书并非一本攻略,也非游记的堆砌。它试图邀请您一同进入一个更为深邃的维度,去体察旅行中那些触动灵魂的瞬间,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山川湖海、市井街巷中的“风物诗”与“空间律”。 我曾无数次地坐在飞机舷窗前,看着脚下层层叠叠的云海,思绪万千。那些即将踏足的土地,对我而言,并非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标记,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孕育着独特气质的生命体。从南宋文人笔下的钱塘风光,到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从古老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现代交通网络的高速穿梭,人类与空间的互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一场持续的、深沉的对话。 这本随笔集,便是这场对话的某种记录和尝试。它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也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星辰,试图勾勒出旅行审美图景的轮廓。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索那些让旅行变得意义非凡的要素:当一处风景不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而是被赋予了历史的温度、人文的韵味,它便成为了“风物诗”;当一个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建筑与规划,而是能够引导我们的情绪、塑造我们的体验,它便遵循着“空间律”。 这本书并非旨在教授您如何“欣赏”风景,因为真正的审美体验,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温暖的灯光下,与您分享他对旅行的观察、思考与感悟。我们或许会谈论到,为何一个古老的村落,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留其独特的魅力;为何一条弯曲的小巷,能比宽阔的大道更能引发我们的好奇;为何一段历史遗迹,能在瞬间将我们拉回遥远的过去,让我们与先人对话。 旅行的本质,或许在于“看见”——看见风景的表象之下,看见隐藏的纹理,看见时间的痕迹,看见人心的浮动。而“看见”的前提,是“感知”。这本书,便是希望点燃您内在的感知之火,让您在下一次踏上旅途时,能拥有一双更为敏锐的眼睛,一颗更为细腻的心。 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在路上”的哲学探索。愿您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风景,那份感动,以及那份独属于旅行者的智慧。 第一讲:风物的意蕴——不仅仅是风景 我们常常说“风景”,但“风景”二字,是否足以概括我们所见的万千气象?我倾向于将之拓展为“风物”,这个词语,蕴含着更丰富的情感与文化。风物,是空气中流动的气息,是土地上生长的草木,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人们脸上的笑容与愁绪。它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浸润着人文气息的存在。 当我们行走在江南的古镇,那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固然是视觉上的美。但更让我们动容的,是那石板路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是那老宅门前挂着的灯笼,是那吴侬软语在空气中飘荡的温柔。这些,构成了江南风物的独特韵味,是一种温婉、含蓄、内敛的美。它不是张扬的,而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同样,当我们置身于塞北的草原,那辽阔无垠的视野,骏马奔驰的身影,固然壮丽。但更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是那呼啸而过的风声,是那草原上世代牧民的生活方式,是那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这些,构成了塞北风物的粗犷、豪迈、自由之美。它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力量,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去感受。 “风物”的意蕴,还在于其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河流,不仅仅是地理的河流,它可能是生命之河,是文明的发源地;山脉,不仅仅是地质的构造,它可能是屏障,是信仰的象征,是挑战的极限。每一个风物,都承载着人类的故事,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仰。 例如,提起“黄山”,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那奇松怪石,云海翻腾。然而,黄山的美,并非止于此。李白在此留下壮丽的诗篇,徽商在此繁衍生息,独特的徽派建筑也与之相互辉映。黄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人文的集大成者。它是一个立体化的风物,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我们不再仅仅将旅行视为一种“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体验”,一种“融入”,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风物的意蕴。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都可能因为承载了人类的情感与历史,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理解,是旅行审美的起点,也是其最动人的所在。 第二讲:空间的游戏——节奏与韵律的编织 旅行,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空间中的行走。而好的旅行体验,往往离不开对空间的巧妙感知与运用。这里的“空间”,并非指抽象的几何概念,而是我们实际感知到的,能够影响我们情绪、思维、行为的物理环境。我将这种对空间的感知与运用,称之为“空间的游戏”。 在“空间的游戏”中,最重要的元素莫过于“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指空间中事件发生、体验展开的快慢、疏密、起伏。一场精心设计的旅行,其空间节奏应该如同一首乐曲,有高潮,有低谷,有舒缓,有激昂。 设想一下,你从一个拥挤喧闹的集市走出,转入一条静谧幽深的巷道。这种空间节奏的突然转变,会立刻让你的感官得到舒缓,心情也随之平静。相反,如果一个目的地,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单调的快节奏,或者一种令人窒息的缓慢,那么即使景色再美,也会让人感到疲惫。 一些古老的城市,便是空间节奏的大师。罗马的街巷,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阴影笼罩,这种变化的节奏,使得漫步其中成为一种充满惊喜的探险。而另一些现代化的城市,往往过于追求效率,空间节奏单一,容易让人产生空间的疏离感。 韵律,则是空间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元素的和谐组合,以及它们在时间中的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可识别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视觉上的色彩搭配,建筑风格的统一,也可以是声音上的特定回响,甚至是一种独特的气味。 一个好的博物馆,其空间韵律至关重要。展品的陈列方式,灯光的设置,通道的设计,都应服务于观众的观展体验,形成一种连贯的、引人入胜的韵律。它引导你从一件展品走向下一件,让你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秩序感和美感。 例如,在一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寺庙中,你会发现一种独特的空间韵律。层层递进的院落,古朴的建筑,低语的诵经声,混合着焚香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韵律,能够瞬间将人带入一种神圣的氛围。 我们也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理解空间韵律。一扇雕花的窗户,一个独特的门把手,一段色彩鲜明的瓷砖,它们虽然渺小,但反复出现,便构成了这个空间的独特韵律,成为了其身份的象征。 “空间的游戏”并非仅仅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更是旅行者自身的一种感知能力。当我们具备了对空间节奏与韵律的敏感,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的特质,更深入地体验其中的美妙。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空间,而是主动地与其互动,在空间中“跳舞”。 第三讲:时间的回响——穿梭于过去与现在 旅行,最迷人的特质之一,便是它赋予我们一种穿越时间的能力。我们行走在陌生的土地上,脚下的石板路,眼前的古建筑,耳畔的风物声,都可能将我们拉回遥远的过去,让我们与那些已经消失的身影产生一种奇妙的连接。这种“时间的回响”,是旅行中最具哲学意味的部分。 当我们站在罗马斗兽场,那些曾经的欢呼与呐喊,那些血腥与荣耀,似乎仍然在空气中回荡。虽然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但那残破的石墙,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悲凉。这种“历史的叠映”,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又比如,在我国的许多古村落,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几个世纪前的样子。当我们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飞机的时代。这种“活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的生命力。 “时间的回响”并非仅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遗迹中。有时,一个微小的细节,也能唤醒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一件泛黄的老照片,一本被翻旧的书,一句老人口中的古老谚语,都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例如,在一些古老的集市,你会看到沿袭了数百年的手工艺人。他们手工制作的物件,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技艺与智慧。当你购买一件这样的商品,你买到的,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那份时间凝结的匠心。 “时间的回响”也体现在我们对“当下”的感知上。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暂时放下日常生活的琐碎,更专注于眼前的体验。这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的关系的重塑。我们不再被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焦虑所困扰,而是全然地沉浸在眼前的风景与感受中。 旅行,也让我们反思时间的价值。当我们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我们会感叹生命的渺小,也会惊叹人类文明的顽强。当我们体验到那些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会重新审视我们对“效率”的追求,是否值得我们牺牲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本身。 “时间的回响”是旅行中一种深刻的启迪。它提醒我们,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员,我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必将走向未来。这种对时间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的旅行,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移动,而是一次对生命、对文明、对自我的探索。 第四讲:感官的盛宴——触碰灵魂的细节 旅行的美,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需要我们运用全身的感官去捕捉。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旅行的魅力,远不止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个地方最完整、最鲜活的感知。 听觉,是旅行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能唤醒回忆的感官。一个城市的喧嚣,一段异域的音乐,一句熟悉的乡音,都能在瞬间将我们带入特定的情境。 在意大利的街头,你会被那欢快而充满激情的歌声所感染;在泰国的寺庙,你会听到庄严而宁静的梵音;在非洲的草原,你会听到动物的低语与风的呼啸。这些声音,构成了那个地方的“听觉肖像”,它们比任何照片都更能触动人心。 嗅觉,是连接记忆最直接的通道。一种特殊的香料味,一股潮湿的泥土味,甚至是一种海风的味道,都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当你走进一家香料市场,各种异域香料的味道扑鼻而来,它们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觉交响曲。在雨后的森林,泥土的芬芳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在海边的渔村,海水的咸味混合着鱼腥味,构成了大海独特的味道。 味觉,自然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尝当地的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当地文化最直接的体验。 一道家常小菜,可能蕴含着这个地区几代人的智慧与情感;一次街头小吃,可能隐藏着当地最地道的风味。用心去品尝,你会发现,每一口食物,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触觉,则是最直接与物理世界接触的方式。触摸一块古老的石壁,感受水滴在皮肤上的凉意,感受阳光穿过指缝的温暖,都能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 例如,在一些古老的建筑中,触摸那些被无数人抚摸过的石阶,你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在海边,让海浪拍打你的脚踝,感受那份清凉与力量,你会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 “感官的盛宴”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地去“打开”我们的感官,去接收那些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信息。我们不应该仅仅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去“尝”,用皮肤去“感受”。 当我们能够调动全身的感官去体验一个地方,我们便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细节,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灵魂的瞬间。这些细节,是构成我们旅行记忆中最宝贵的部分,它们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深刻。 第五讲:心灵的旅者——在行走中发现自我 如果说前几讲探讨的是如何感知外部的世界,那么最后一讲,便是关于如何通过旅行,来发现我们内心的世界。旅行,从来都不只是关于“去哪儿”,更是关于“成为谁”。而“心灵的旅者”,便是对这种内在探索的最好诠释。 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放下平日里扮演的社会角色,卸下那些沉重的负担。我们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不再是家庭的父母,我们只是一个单纯的“旅行者”,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这种身份的暂时抽离,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绝佳机会。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挑战,例如迷失方向,遭遇语言障碍,或者仅仅是面对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被迫去调动我们内在的潜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韧、更有韧性。 旅行,也常常会让我们有机会去接触那些我们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人群,了解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价值观。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世界”有一个更广阔的理解。我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原来自己所熟悉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旅行提供了一个远离日常琐碎的机会。当我们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那些平日里困扰我们的烦恼,似乎都变得渺小起来。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例如,在高原之上,看着星辰大海,你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会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深的思考。在静谧的山林之中,倾听自然的声音,你会发现内心的喧嚣逐渐平息,取而ными是一种安宁。 “心灵的旅者”并非意味着要在大彻大悟般的顿悟,而是一种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自我发现过程。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小小的“剥离”,让我们一层层地去掉不必要的束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最终,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人。我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那些在行走中积累的智慧、勇气与爱。我们用脚步丈量世界,也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的心灵。 结语 “风物诗与空间律”,这两个概念,只是我个人对旅行之美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它们并非僵化的理论,而是希望能够成为您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发现自我的一个视角。 愿您在未来的旅途中,能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风物诗”的眼睛,能够拥有一颗善于体会“空间律”的心。愿您在行走中,不仅仅是看见风景,更能听见风物的歌唱,感受空间的韵律,触碰时间的印记。 最重要的是,愿您在每一次出发时,都怀揣着“心灵的旅者”的心态,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属于您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祝您旅途愉快,收获满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旅行的意义。我一直觉得旅行就应该是放松,是逃离日常的琐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旅游审美十五讲》却告诉我,真正的旅行,是与自我的对话,是与世界的连接。作者在“时间维度下的审美”这一章节里,阐述了历史遗迹的魅力,让我明白,当我们站在千年前的城墙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石头的冰冷,更是历史长河的浩渺,是无数生命在此驻足、奋斗、消逝的印记。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是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它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也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感官体验”的论述,它引导我去关注旅行中的声音、气味、触感,甚至是味蕾的触动。比如,雨后森林的泥土清香,海边咸湿的海风拂过脸颊,当地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还有一杯当地特色饮品的独特滋味,这些原本可能被我忽略的细节,在书中被赋予了生命,让我意识到,旅行的美,是全方位的,是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捕捉和品味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灵感受到的,是那些细微而动人的瞬间汇聚成的珍贵回忆。

评分

我一直是个热爱旅行的人,但自从读了《旅游审美十五讲》,我感觉我的旅行方式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让我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开始更加注重旅行中的“体验感”。作者在“情境化旅游”的章节中,分享了许多将旅游活动与特定情境相结合的案例,比如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学习一项新的手工艺,或者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体验式的活动,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之中,与当地的人文风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连接。我曾尝试在书中提到的某个古村落,学习当地的扎染技艺,虽然成品并不完美,但那个过程却让我无比享受,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地等待色彩的渗透,如何用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花纹,这种亲手制作的成就感,远比单纯购买纪念品要来得珍贵。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陌生感”在旅行中的价值。它鼓励我去拥抱未知,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与那些看似平凡的人们交流。正是这些意想不到的相遇和经历,才构成了旅行中最鲜活、最难忘的篇章。

评分

《旅游审美十五讲》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翻开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在书中对“叙事性空间”的解读。原来,一个地方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比如,一本小说中描写的某个场景,当读者真正来到那个地方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书中的情节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所经历的每一次旅行,是不是也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特的故事?我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这些都构成了我旅行的叙事。作者还提到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动人的旅行体验,往往是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时刻。也许是看到一幅壮丽的日出,让内心的烦恼烟消云散;也许是与当地居民的一次真诚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也许是看到某个感人的画面,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观光,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洗礼。

评分

《旅游审美十五讲》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往我对美的定义可能比较狭隘,总觉得只有那些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或者精美的艺术品才算得上是美。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美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它有很多种形式。作者在关于“意境美”的章节中,让我领略了东方哲学中“留白”的艺术,懂得如何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比如,一幅山水画中的留白,并不代表空无一物,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观者留下了去感受、去解读的可能性。这种意境美的概念,也同样适用于旅行。我们不一定需要将每一个景点都看得一清二楚,有时候,适当的“留白”,反而能让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我开始学着在旅行中,去寻找那种能够引发我内心共鸣的“意境”,比如清晨薄雾笼罩的山林,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或者是一个静谧的湖畔。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和谐”是美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和谐,还是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甚至是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和谐,都能带来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我开始更加留意旅游目的地在整体上的协调性,并从中体会到一种平衡的美学。

评分

这本《旅游审美十五讲》的书我真是爱不释手,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眼界都开阔了许多。以前出去旅游,总觉得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旅游不仅仅是身体的远行,更是心灵的体验和审美的升华。书里关于“空间美学”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教我如何去感受一个地方的独特韵味,比如古镇的石板路如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山峦的起伏如何映衬着自然的壮丽,甚至是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都能被赋予不同的情感意义。作者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过那些地方,去体会其中的美妙。我还学会了如何从构图、色彩、光影等角度去欣赏一处风景,以前我只会说“真美啊”,现在我能说出“这片云彩的层次感太棒了,搭配远山低沉的墨绿色,仿佛一幅写意山水画”,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让我的旅游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在地文化”的重要性,原来一个地方的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独有的文化底蕴,比如当地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甚至是食物的摆盘方式,都承载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我开始更加留意这些细节,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这让我的旅途不再是单一的风景浏览,而是多维度的文化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