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審美十五講

旅遊審美十五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柴慶春 著
圖書標籤:
  • 旅遊學
  • 審美學
  • 文化旅遊
  • 旅遊文化
  • 審美體驗
  • 旅遊地理
  • 景觀學
  • 休閑旅遊
  • 旅遊研究
  • 旅行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31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843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雅質紙
頁數:384
字數:3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旅遊是一種綜閤性的審美實踐,為瞭在旅遊過程中獲得更多美的享受,需要具備一定的曆史、地理、藝術以及哲學等相關知識。本書的宗旨是倡導在旅行中發現美,用知識培育發現美的能力。康德說,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伊朗詩人薩迪詩雲:“沒有知識的旅遊者是一隻沒有翅膀的鳥。為瞭找尋翅膀,我要越過韆山萬水。”

內容簡介

  《旅遊審美十五講》按旅遊審美對象大緻分為自然景觀、曆史文化景觀、古代藝術、古代建築、古城鎮和古村落、古典園林等類彆,介紹參觀遊覽這些景觀的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地理、曆史、文化、藝術、建築、攝影、民俗以及審美觀念演變等知識,通過傳遞人文素養知識,提高旅遊活動的審美享受。
  本書提倡在旅途中踐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古訓,在旅途中豐富社會閱曆。每一講都會推薦一些獨具特色、經典的旅遊目的地,推薦幾本與旅遊人文相關的書籍。一個有趣的嘗試是,揣上兩本作者推薦的書,親自去書中提到的旅遊地走上一遭,體會一下讀書、行路、審美所帶來的綜閤的、美妙的感受。

作者簡介

  柴慶春,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曾經發錶多篇論文,主編過多部教材,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主要講授《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國際物流管理》《創業商務基礎》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對外直接投資、比較管理。

目錄

第一講  美在路上——旅途中的那些美好瞬間
高山大川/ 002
日暉月明/ 004
四季如歌/ 006
安居樂業/ 009
快樂的人們/ 016
老財說 之 旅遊與審美/ 018
第二講  文明輝煌——循著“世遺”地圖尋找中華文明的脈絡
世界遺産/ 022
循著“世遺”地圖尋找中華文明的脈絡/ 023
步入文明/ 025
華夏一統/ 027
萬方來儀/ 031
文人世界/ 036
金戈鐵馬/ 038
皇權無上/ 039
老財說 之“世遺”和旅遊/ 045
第三講  山明水秀——專傢視角的中國最美自然風光
最美的山峰/ 052
黃  山/ 052
南迦巴瓦峰/ 055
貢嘎山/ 057
最美的湖泊/ 060
青海湖/ 061
長白山天池/ 063
最美的峽榖/ 063
怒江大峽榖/ 066
晉陝黃河大峽榖/ 068
最美的草原/ 071
老財說 之 旅遊與地理/ 074
第四講  湖光山色——清苦老財的尋美中國
湖光粼粼  / 079
新路海,四川德格/ 079
洱海,雲南大理/ 081
濾沽湖,雲南寜蒗/ 082
林海蒼蒼  / 084
阿爾山,內濛古興安盟/ 084
魯朗林海,西藏林芝/ 086
鬍楊林,內濛古額濟納/ 090
水波澹澹/ 093
額爾古納河,內濛古呼倫貝爾/ 093
普者黑,雲南文山/ 095
九寨溝,四川九寨溝/ 099
老財說 之 旅遊與攝影/ 101
第五講  凝固的詩篇——中國古代建築欣賞
唐代和五代建築/ 107
南禪寺/ 107
佛光寺/ 109
大雲院/ 110
文廟大成殿/ 111
宋遼金建築/ 114
晉祠聖母殿/ 115
隆興寺摩尼殿/ 116
善化寺大雄寶殿/ 117
應縣木塔/ 119
洪福寺大殿/ 120
崇福寺/ 121
明清建築/ 123
老財說 之 旅遊層次論/ 127
第六講  王畿韆裏——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巡禮
古  都/ 133
西  安/ 134
南  京/ 136
杭  州/ 138
古  城/ 140
揚  州/ 140
漢  中/ 142
正  定/ 145
鳳  凰/ 146
同  仁/ 150
閬  中/ 152
老財說 之 梁思成和北京古城保護/ 153
第七講  商賈重鎮——中國最美古鎮
南潯,浙江湖州/ 159
暖泉,河北蔚縣/ 161
荊紫關,河南淅川/ 163
羅泉,四川資中/ 164
磧口,山西臨縣/ 166
霍童,福建寜德/ 169
和順,雲南騰衝/ 171
瑤裏,江西浮梁/ 173
老財說 之 古鎮的興衰/ 175
第八講  村村寨寨——中國最美鄉村
西遞村,安徽黟縣/ 181
黨傢村,陝西韓城/ 182
培田村,福建連城/ 186
西文興村,山西沁水/ 187
肇興侗寨,貴州黎平/ 188
洪坑村,福建永定/ 190
甲居藏寨,四川丹巴/ 193
芙蓉村,浙江永嘉/ 195
老財說 之 再談旅遊與攝影/ 197
第九講  遠古的足音——史前文化及彩陶器欣賞
什麼是“中華文明”  / 204
龍的傳人/ 206
從史前文化到文明曙光/ 208
老財說 之 旅遊與曆史/ 217
第十講  吉金耀世
——商周青銅器欣賞
青銅器上最早的“中國”/ 222
什麼是青銅器  / 224
如何欣賞青銅器  / 225
鼎盛期青銅器(商晚期—西周早期)/ 228
轉變期青銅器(西周中晚期—春鞦早期)/ 235
更新期青銅器(春鞦中期—戰國晚期)/ 238
華夏族以外的青銅器/ 241
老財說 之 博物館與旅遊/ 243
第十一講  大漢雄風
——博物館裏的漢代美術史
漢代美術的風格/ 249
漢代建築/ 250
漢代雕塑/ 252
漢代繪畫/ 260
漢代書法/ 266
漢代手工藝品/ 269
老財說 之 旅遊與讀書/ 270
第十二講  美的守望——中國古代雕塑與壁畫欣賞
中國古代雕塑/ 276
南北朝雕塑/ 278
隋唐雕塑/ 285
宋遼金雕塑/ 289
中國古代壁畫/ 293
隋唐壁畫/ 294
宋遼金壁畫/ 298
元明壁畫/ 300
老財說 之 旅遊與藝術/ 303
第十三講  有“仙”則名——中國文化名山巡禮
佛教名山/ 308
五颱山/ 309
峨眉山/ 311
道教名山/ 313
武當山/ 313
龍虎山/ 315
五嶽名山/ 318
泰  山/ 319
嵩  山/ 320
山外有山/ 322
廬  山/ 322
阿裏山/ 323
老財說 之 旅遊與宗教/ 325
第十四講  宮苑林囿——中國傳統審美之集大成
皇傢園林/ 330
北  海/ 331
頤和園/ 333
避暑山莊/ 335
私人園林/ 337
拙政園/ 338
獅子林/ 339
瞻  園/ 341
個  園/ 343
瘦西湖/ 345
老財說 之 園林與審美/ 347
第十五講  世外桃源——尋找你的心靈棲息地
楠溪江村落/ 353
壩美村/ 355
徽州田園/ 357
額爾古納/ 360
丙中洛/ 362
牛鼻村/ 365
老財說 之 隱逸文化與旅遊/ 368
《風物詩與空間律:一部關於旅行之美的隨筆集》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旅行似乎變得愈發容易,一張機票,一次預訂,就能將我們送往世界某個角落。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在“旅行”?抑或隻是匆匆掠過,像一個過客,將陌生的風景攝入鏡頭,又迅速遺忘?本書並非一本攻略,也非遊記的堆砌。它試圖邀請您一同進入一個更為深邃的維度,去體察旅行中那些觸動靈魂的瞬間,去理解那些隱藏在山川湖海、市井街巷中的“風物詩”與“空間律”。 我曾無數次地坐在飛機舷窗前,看著腳下層層疊疊的雲海,思緒萬韆。那些即將踏足的土地,對我而言,並非僅僅是地理坐標上的標記,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孕育著獨特氣質的生命體。從南宋文人筆下的錢塘風光,到現代都市的霓虹閃爍,從古老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到現代交通網絡的高速穿梭,人類與空間的互動,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物理位移,而是一場持續的、深沉的對話。 這本隨筆集,便是這場對話的某種記錄和嘗試。它不拘泥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也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時代背景。它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星辰,試圖勾勒齣旅行審美圖景的輪廓。在這裏,我們將一起探索那些讓旅行變得意義非凡的要素:當一處風景不再僅僅是色彩與綫條的組閤,而是被賦予瞭曆史的溫度、人文的韻味,它便成為瞭“風物詩”;當一個空間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與規劃,而是能夠引導我們的情緒、塑造我們的體驗,它便遵循著“空間律”。 這本書並非旨在教授您如何“欣賞”風景,因為真正的審美體驗,源於內心深處的共鳴。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溫暖的燈光下,與您分享他對旅行的觀察、思考與感悟。我們或許會談論到,為何一個古老的村落,能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保留其獨特的魅力;為何一條彎麯的小巷,能比寬闊的大道更能引發我們的好奇;為何一段曆史遺跡,能在瞬間將我們拉迴遙遠的過去,讓我們與先人對話。 旅行的本質,或許在於“看見”——看見風景的錶象之下,看見隱藏的紋理,看見時間的痕跡,看見人心的浮動。而“看見”的前提,是“感知”。這本書,便是希望點燃您內在的感知之火,讓您在下一次踏上旅途時,能擁有一雙更為敏銳的眼睛,一顆更為細膩的心。 這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關於“在路上”的哲學探索。願您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風景,那份感動,以及那份獨屬於旅行者的智慧。 第一講:風物的意蘊——不僅僅是風景 我們常常說“風景”,但“風景”二字,是否足以概括我們所見的萬韆氣象?我傾嚮於將之拓展為“風物”,這個詞語,蘊含著更豐富的情感與文化。風物,是空氣中流動的氣息,是土地上生長的草木,是街頭巷尾的叫賣聲,是人們臉上的笑容與愁緒。它是一種立體的、動態的、浸潤著人文氣息的存在。 當我們行走在江南的古鎮,那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固然是視覺上的美。但更讓我們動容的,是那石闆路上留下的歲月痕跡,是那老宅門前掛著的燈籠,是那吳儂軟語在空氣中飄蕩的溫柔。這些,構成瞭江南風物的獨特韻味,是一種溫婉、含蓄、內斂的美。它不是張揚的,而是需要我們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同樣,當我們置身於塞北的草原,那遼闊無垠的視野,駿馬奔馳的身影,固然壯麗。但更讓我們心潮澎湃的,是那呼嘯而過的風聲,是那草原上世代牧民的生活方式,是那自由奔放的精神氣質。這些,構成瞭塞北風物的粗獷、豪邁、自由之美。它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力量,需要我們敞開心扉,去感受。 “風物”的意蘊,還在於其與人類活動的緊密聯係。河流,不僅僅是地理的河流,它可能是生命之河,是文明的發源地;山脈,不僅僅是地質的構造,它可能是屏障,是信仰的象徵,是挑戰的極限。每一個風物,都承載著人類的故事,他們的勞動,他們的情感,他們的信仰。 例如,提起“黃山”,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可能是那奇鬆怪石,雲海翻騰。然而,黃山的美,並非止於此。李白在此留下壯麗的詩篇,徽商在此繁衍生息,獨特的徽派建築也與之相互輝映。黃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人文的集大成者。它是一個立體化的風物,蘊含著無限的想象空間。 當我們不再僅僅將旅行視為一種“看”,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體驗”,一種“融入”,我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風物的意蘊。那些看似尋常的景物,都可能因為承載瞭人類的情感與曆史,而煥發齣勃勃生機。這種理解,是旅行審美的起點,也是其最動人的所在。 第二講:空間的遊戲——節奏與韻律的編織 旅行,本質上就是一場在空間中的行走。而好的旅行體驗,往往離不開對空間的巧妙感知與運用。這裏的“空間”,並非指抽象的幾何概念,而是我們實際感知到的,能夠影響我們情緒、思維、行為的物理環境。我將這種對空間的感知與運用,稱之為“空間的遊戲”。 在“空間的遊戲”中,最重要的元素莫過於“節奏”與“韻律”。 節奏,是指空間中事件發生、體驗展開的快慢、疏密、起伏。一場精心設計的旅行,其空間節奏應該如同一首樂麯,有高潮,有低榖,有舒緩,有激昂。 設想一下,你從一個擁擠喧鬧的集市走齣,轉入一條靜謐幽深的巷道。這種空間節奏的突然轉變,會立刻讓你的感官得到舒緩,心情也隨之平靜。相反,如果一個目的地,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單調的快節奏,或者一種令人窒息的緩慢,那麼即使景色再美,也會讓人感到疲憊。 一些古老的城市,便是空間節奏的大師。羅馬的街巷,時而寬闊,時而狹窄,時而陽光普照,時而陰影籠罩,這種變化的節奏,使得漫步其中成為一種充滿驚喜的探險。而另一些現代化的城市,往往過於追求效率,空間節奏單一,容易讓人産生空間的疏離感。 韻律,則是空間中視覺、聽覺、嗅覺等元素的和諧組閤,以及它們在時間中的反復齣現,形成一種可識彆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是視覺上的色彩搭配,建築風格的統一,也可以是聲音上的特定迴響,甚至是一種獨特的氣味。 一個好的博物館,其空間韻律至關重要。展品的陳列方式,燈光的設置,通道的設計,都應服務於觀眾的觀展體驗,形成一種連貫的、引人入勝的韻律。它引導你從一件展品走嚮下一件,讓你在欣賞中感受到一種秩序感和美感。 例如,在一些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寺廟中,你會發現一種獨特的空間韻律。層層遞進的院落,古樸的建築,低語的誦經聲,混閤著焚香的味道,構成瞭一種莊嚴、肅穆的韻律,能夠瞬間將人帶入一種神聖的氛圍。 我們也可以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理解空間韻律。一扇雕花的窗戶,一個獨特的門把手,一段色彩鮮明的瓷磚,它們雖然渺小,但反復齣現,便構成瞭這個空間的獨特韻律,成為瞭其身份的象徵。 “空間的遊戲”並非僅僅是建築師或城市規劃師的工作,更是旅行者自身的一種感知能力。當我們具備瞭對空間節奏與韻律的敏感,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一個地方的特質,更深入地體驗其中的美妙。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空間,而是主動地與其互動,在空間中“跳舞”。 第三講:時間的迴響——穿梭於過去與現在 旅行,最迷人的特質之一,便是它賦予我們一種穿越時間的能力。我們行走在陌生的土地上,腳下的石闆路,眼前的古建築,耳畔的風物聲,都可能將我們拉迴遙遠的過去,讓我們與那些已經消失的身影産生一種奇妙的連接。這種“時間的迴響”,是旅行中最具哲學意味的部分。 當我們站在羅馬鬥獸場,那些曾經的歡呼與呐喊,那些血腥與榮耀,似乎仍然在空氣中迴蕩。雖然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但那殘破的石牆,卻成為瞭曆史的見證,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悲涼。這種“曆史的疊映”,讓我們感受到瞭生命的短暫與永恒。 又比如,在我國的許多古村落,你會發現,這裏的建築風格、生活習俗,很大程度上保留瞭幾個世紀前的樣子。當我們漫步其中,仿佛穿越瞭時空隧道,迴到瞭那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汽車飛機的時代。這種“活著的曆史”,讓我們感受到傳統的生命力。 “時間的迴響”並非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曆史遺跡中。有時,一個微小的細節,也能喚醒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一件泛黃的老照片,一本被翻舊的書,一句老人口中的古老諺語,都可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例如,在一些古老的集市,你會看到沿襲瞭數百年的手工藝人。他們手工製作的物件,承載著世代傳承的技藝與智慧。當你購買一件這樣的商品,你買到的,不僅僅是物品本身,更是那份時間凝結的匠心。 “時間的迴響”也體現在我們對“當下”的感知上。在旅途中,我們往往會暫時放下日常生活的瑣碎,更專注於眼前的體驗。這種“活在當下”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與時間的關係的重塑。我們不再被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焦慮所睏擾,而是全然地沉浸在眼前的風景與感受中。 旅行,也讓我們反思時間的價值。當我們看到那些曆經滄桑的古跡,我們會感嘆生命的渺小,也會驚嘆人類文明的頑強。當我們體驗到那些慢節奏的生活方式,我們會重新審視我們對“效率”的追求,是否值得我們犧牲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本身。 “時間的迴響”是旅行中一種深刻的啓迪。它提醒我們,我們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員,我們與過去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也必將走嚮未來。這種對時間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們的旅行,不再隻是簡單的空間移動,而是一次對生命、對文明、對自我的探索。 第四講:感官的盛宴——觸碰靈魂的細節 旅行的美,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細節之中,而這些細節,需要我們運用全身的感官去捕捉。我們常說“眼見為實”,但旅行的魅力,遠不止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對一個地方最完整、最鮮活的感知。 聽覺,是旅行中最容易被忽視,卻又最能喚醒迴憶的感官。一個城市的喧囂,一段異域的音樂,一句熟悉的鄉音,都能在瞬間將我們帶入特定的情境。 在意大利的街頭,你會被那歡快而充滿激情的歌聲所感染;在泰國的寺廟,你會聽到莊嚴而寜靜的梵音;在非洲的草原,你會聽到動物的低語與風的呼嘯。這些聲音,構成瞭那個地方的“聽覺肖像”,它們比任何照片都更能觸動人心。 嗅覺,是連接記憶最直接的通道。一種特殊的香料味,一股潮濕的泥土味,甚至是一種海風的味道,都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迴憶。 當你走進一傢香料市場,各種異域香料的味道撲鼻而來,它們混閤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味覺交響麯。在雨後的森林,泥土的芬芳讓你感到神清氣爽;在海邊的漁村,海水的鹹味混閤著魚腥味,構成瞭大海獨特的味道。 味覺,自然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嘗當地的美食,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對當地文化最直接的體驗。 一道傢常小菜,可能蘊含著這個地區幾代人的智慧與情感;一次街頭小吃,可能隱藏著當地最地道的風味。用心去品嘗,你會發現,每一口食物,都在講述著一個故事。 觸覺,則是最直接與物理世界接觸的方式。觸摸一塊古老的石壁,感受水滴在皮膚上的涼意,感受陽光穿過指縫的溫暖,都能讓我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存在。 例如,在一些古老的建築中,觸摸那些被無數人撫摸過的石階,你會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溫度。在海邊,讓海浪拍打你的腳踝,感受那份清涼與力量,你會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 “感官的盛宴”的關鍵在於,我們要主動地去“打開”我們的感官,去接收那些來自於外部世界的信息。我們不應該僅僅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嘴巴去“嘗”,用皮膚去“感受”。 當我們能夠調動全身的感官去體驗一個地方,我們便能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細節,那些能夠觸動我們靈魂的瞬間。這些細節,是構成我們旅行記憶中最寶貴的部分,它們讓我們的旅行,變得更加豐富、立體、深刻。 第五講:心靈的旅者——在行走中發現自我 如果說前幾講探討的是如何感知外部的世界,那麼最後一講,便是關於如何通過旅行,來發現我們內心的世界。旅行,從來都不隻是關於“去哪兒”,更是關於“成為誰”。而“心靈的旅者”,便是對這種內在探索的最好詮釋。 在陌生的環境中,我們往往會放下平日裏扮演的社會角色,卸下那些沉重的負擔。我們不再是公司的職員,不再是傢庭的父母,我們隻是一個單純的“旅行者”,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探索者”。這種身份的暫時抽離,為我們提供瞭反觀自我的絕佳機會。 當我們麵對未知的挑戰,例如迷失方嚮,遭遇語言障礙,或者僅僅是麵對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被迫去調動我們內在的潛能,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比想象中更堅韌、更有韌性。 旅行,也常常會讓我們有機會去接觸那些我們平時難以接觸到的人群,瞭解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曆與價值觀。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能夠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對“世界”有一個更廣闊的理解。我們開始意識到,原來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原來自己所熟悉的,隻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旅行提供瞭一個遠離日常瑣碎的機會。當我們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之間,那些平日裏睏擾我們的煩惱,似乎都變得渺小起來。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清晰。 例如,在高原之上,看著星辰大海,你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會對生命的意義産生更深的思考。在靜謐的山林之中,傾聽自然的聲音,你會發現內心的喧囂逐漸平息,取而ными是一種安寜。 “心靈的旅者”並非意味著要在大徹大悟般的頓悟,而是一種持續的、循序漸進的自我發現過程。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小小的“剝離”,讓我們一層層地去掉不必要的束縛,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 最終,旅行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深刻的人。我們帶迴來的,不僅僅是照片和紀念品,更是那些在行走中積纍的智慧、勇氣與愛。我們用腳步丈量世界,也用腳步丈量著自己的心靈。 結語 “風物詩與空間律”,這兩個概念,隻是我個人對旅行之美的一點粗淺的理解。它們並非僵化的理論,而是希望能夠成為您在旅途中,感知世界、發現自我的一個視角。 願您在未來的旅途中,能夠擁有一雙善於發現“風物詩”的眼睛,能夠擁有一顆善於體會“空間律”的心。願您在行走中,不僅僅是看見風景,更能聽見風物的歌唱,感受空間的韻律,觸碰時間的印記。 最重要的是,願您在每一次齣發時,都懷揣著“心靈的旅者”的心態,在廣闊的世界裏,找到屬於您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祝您旅途愉快,收獲滿滿。

用戶評價

評分

《旅遊審美十五講》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美”有瞭更深的理解。以往我對美的定義可能比較狹隘,總覺得隻有那些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或者精美的藝術品纔算得上是美。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美是無處不在的,而且它有很多種形式。作者在關於“意境美”的章節中,讓我領略瞭東方哲學中“留白”的藝術,懂得如何去體會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比如,一幅山水畫中的留白,並不代錶空無一物,而是蘊含著無限的想象空間,給觀者留下瞭去感受、去解讀的可能性。這種意境美的概念,也同樣適用於旅行。我們不一定需要將每一個景點都看得一清二楚,有時候,適當的“留白”,反而能讓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我開始學著在旅行中,去尋找那種能夠引發我內心共鳴的“意境”,比如清晨薄霧籠罩的山林,傍晚炊煙裊裊的村莊,或者是一個靜謐的湖畔。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和諧”是美的基本要素之一。無論是自然景觀的和諧,還是人文景觀與自然的和諧,甚至是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和諧,都能帶來一種寜靜而美好的感受。我開始更加留意旅遊目的地在整體上的協調性,並從中體會到一種平衡的美學。

評分

《旅遊審美十五講》這本書,就像一個神秘的寶藏,每次翻開都能挖掘齣新的驚喜。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在書中對“敘事性空間”的解讀。原來,一個地方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觀,更在於它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比如,一本小說中描寫的某個場景,當讀者真正來到那個地方時,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於書中的情節之中。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所經曆的每一次旅行,是不是也可以被看作一個獨特的故事?我遇到瞭什麼樣的人,經曆瞭什麼樣的事情,又從中獲得瞭怎樣的感悟?這些都構成瞭我旅行的敘事。作者還提到瞭“情感共鳴”的重要性,他認為,最動人的旅行體驗,往往是那些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時刻。也許是看到一幅壯麗的日齣,讓內心的煩惱煙消雲散;也許是與當地居民的一次真誠交流,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也許是看到某個感人的畫麵,引發瞭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旅行不僅僅是觀光,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洗禮。

評分

這本書給瞭我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旅行的意義。我一直覺得旅行就應該是放鬆,是逃離日常的瑣碎,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但《旅遊審美十五講》卻告訴我,真正的旅行,是與自我的對話,是與世界的連接。作者在“時間維度下的審美”這一章節裏,闡述瞭曆史遺跡的魅力,讓我明白,當我們站在韆年前的城牆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石頭的冰冷,更是曆史長河的浩渺,是無數生命在此駐足、奮鬥、消逝的印記。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是一種深刻的審美體驗,它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也體會到生命的頑強。我還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感官體驗”的論述,它引導我去關注旅行中的聲音、氣味、觸感,甚至是味蕾的觸動。比如,雨後森林的泥土清香,海邊鹹濕的海風拂過臉頰,當地市場裏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還有一杯當地特色飲品的獨特滋味,這些原本可能被我忽略的細節,在書中被賦予瞭生命,讓我意識到,旅行的美,是全方位的,是需要調動所有感官去捕捉和品味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旅行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靈感受到的,是那些細微而動人的瞬間匯聚成的珍貴迴憶。

評分

這本《旅遊審美十五講》的書我真是愛不釋手,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眼界都開闊瞭許多。以前齣去旅遊,總覺得隻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旅遊不僅僅是身體的遠行,更是心靈的體驗和審美的升華。書裏關於“空間美學”的章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教我如何去感受一個地方的獨特韻味,比如古鎮的石闆路如何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山巒的起伏如何映襯著自然的壯麗,甚至是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都能被賦予不同的情感意義。作者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將抽象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仿佛帶著我親身走過那些地方,去體會其中的美妙。我還學會瞭如何從構圖、色彩、光影等角度去欣賞一處風景,以前我隻會說“真美啊”,現在我能說齣“這片雲彩的層次感太棒瞭,搭配遠山低沉的墨綠色,仿佛一幅寫意山水畫”,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感受,讓我的旅遊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這本書也讓我重新認識瞭“在地文化”的重要性,原來一個地方的美,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獨有的文化底蘊,比如當地的建築風格、民俗風情、甚至是食物的擺盤方式,都承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我開始更加留意這些細節,並嘗試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這讓我的旅途不再是單一的風景瀏覽,而是多維度的文化探索。

評分

我一直是個熱愛旅行的人,但自從讀瞭《旅遊審美十五講》,我感覺我的旅行方式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讓我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遊覽,而是開始更加注重旅行中的“體驗感”。作者在“情境化旅遊”的章節中,分享瞭許多將旅遊活動與特定情境相結閤的案例,比如參與當地的傳統節日慶典,學習一項新的手工藝,或者參與一次誌願服務活動。這些體驗式的活動,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真正融入到瞭當地的生活之中,與當地的人文風情産生瞭更深層次的連接。我曾嘗試在書中提到的某個古村落,學習當地的紮染技藝,雖然成品並不完美,但那個過程卻讓我無比享受,我學會瞭如何耐心地等待色彩的滲透,如何用雙手創造齣獨一無二的花紋,這種親手製作的成就感,遠比單純購買紀念品要來得珍貴。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陌生感”在旅行中的價值。它鼓勵我去擁抱未知,去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去與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們交流。正是這些意想不到的相遇和經曆,纔構成瞭旅行中最鮮活、最難忘的篇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