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俭先生系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先生认为,正确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能够帮助医者研判疾病,正确运用前人和自身经验,是十分严肃的医学课题,本书医论篇汇集张西俭先生关于《内经》虚实理论、《伤寒》气变规律、病机结构、气机及方剂相反相成配伍等重要问题的学术见解,有其丰实的临床实践基础。临床篇系统整理了张西俭先生关于感证热病、咳嗽、失眠、高血压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湿滞互结证的理性思维、辨治方略和成熟经验,并附自拟经验方18首。本书系《张西俭脉论与脉案》的姊妹作,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读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践”的独特诠释。不同于那些纯理论的学术著作,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实践气息。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者,他并没有直接将复杂的理论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医案,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一个案例,书中并没有简单复述医圣的原文,而是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出发,层层递进地分析了为何古人的某些证候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变异。 作者对于病机变化的描述,细致入微,引人深思。他不是简单地说“湿邪入里”,而是会详细阐述湿邪如何影响脾胃运化,如何进一步郁滞气机,最终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医并非那些难以理解的玄学,而是一套严谨而充满智慧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体系。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反复强调了望闻问切的细微之处,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理论,而不是死守教条。这对于我这样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对未来的中医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就被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中医思学践悟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只有一份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一位老中医,手捧着一本尘封已久的医案,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如我最初设想的那样,直接进入辨证论治、方药配伍的细节。相反,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先引导我绕过那些喧嚣的表象,去感受中医那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人文关怀。 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悟”字的解读。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反复强调了“思”的重要性。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体悟。例如,在讲述某个经典方剂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药味和功效,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这个方剂背后的疾病观、人体观,以及古人如何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形成对症治病的智慧。这种“引而申之,触类旁通”的写法,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思考过程,亲手触摸到中医思想的脉络。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我这个初涉中医的门外汉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门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脑去钻研,用实践去检验。
评分这本书的“悟”字,对于我这个常常在临床上感到力不从心的新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医理论的讲解,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点亮一盏灯。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悟”,在于那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智慧。而这本书,恰恰是通过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引导我去达到这种“悟”的境界。 例如,书中在探讨某个常见病症的治疗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几个固定的方子,而是从病症的根源入手,分析其可能涉及到的多个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作者会提出一些反问,比如“为什么同样是感冒,有的人咳嗽,有的人头痛?”“同样的腹泻,是脾虚还是肾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触动我深入思考。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我自己去探索,去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思路。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中医的思考过程中,我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思”的体验,它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智力探险。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或者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来阐述中医的理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中医并非只是躺在故纸堆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情志致病”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情志不遂伤肝”,而是结合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现实情况,深入剖析了不良情绪如何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健康。他甚至会分享一些自己曾经遇到的,因为过度焦虑而导致失眠的患者,以及如何通过疏肝解郁的方药,配合心理疏导,最终帮助患者走出困境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治人,是关照我们整个身心的学问。这种“形神合一”的治疗理念,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践”的那一面。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那就如同空中楼阁。而这本书,正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及他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层层剥茧,最终找到病根,对症下药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湿热病”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湿热病概括为某种证型,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湿热的产生原因,比如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以及湿热在体内不同脏腑的表现。他甚至会详细讲解,在不同的湿热程度下,用药的细微差别。比如,对于初期的湿热,可能侧重于清热利湿;而对于久踞不去的湿热,则需要考虑如何化解其壅滞。这种精微的辨证和用药思路,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是那种“一个方子治百病”的思维,而是开始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中医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而它也必将为我们的健康带来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