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褚時健看好的項目,做起來比褚橙更難,比橄欖油還要好的食用油,産量卻太低,茶油樹結果要8年,老祖宗也沒有告訴種植方法……湖南一個46歲的中年人選擇瞭創業項目做茶油。農民的管理、自然災害、勞動力不足、激烈競爭的食用油市場,大三湘麵臨的不止這些挑戰。作者的目標是編寫100個像海底撈、褚橙、茶油這樣水平的案例,用來記錄中國這個韆載難逢的商業變革時代的一部分事實。希望後人在研究這段曆史時,看到的不僅是投機取巧和貪汙腐敗。
黃鐵鷹:1955年齣生於吉林,2001年前曾任香港華潤創業董事總經理和深圳萬科公司等四傢上市公司執行董事。主持過13個公司的收購以及收購後的重組和整閤。2001年起受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邀請擔任訪問教授,專門教授和研究商業案例,2008年始曆年被評為zui受MBA歡迎的老師。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全球發錶文章zui多的學者,2010年獲該雜誌“zuijia中國商業案例研究奬”。著有《鬥大黃金印》、《領導羊》、《天生企業傢》和《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也學不會》等著作。2009年創立管理實戰交流平颱——“找同行網”,並開始齣版實戰案例係列叢書《找我》。
袁隆平推薦的山茶油 稻盛和夫點贊的企業傢
在現在的環境中,並非隻要付齣即可取得相應迴報,周新平當時在睏難的局麵下,從山區考察迴來後因看到當地貧乏的情景而想要施以援手,擁有這樣想法的人,纔是偉大的人。這樣的人在工作中不僅是為自身,同時擁有長遠的眼光,連同員工的生活也會考慮在內。長久來看,這樣的企業纔能立於不敗之地。
——稻盛和夫
發展三湘茶油,造福人民健康。
——袁隆平
茶油是好項目,我也研究過,不過油茶樹要八年纔能結果,我年齡太大,做不來瞭。不過,(周新平)你不要怕,你那三韆萬,不是虧損,是投資。
——褚時健
鐵鷹老師發來書稿,囑我寫序,但是我沒有敢接受邀請,因為幾次通讀書稿,知道其中的意義和用心,知道自己用什麼樣的文字來推薦都無法比作者寫的更到位。我隻能建議大傢仔細去閱讀這本書、仔細去理解並真切去感受,這份感受會引發你得到自己的答案。
——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管理研究領域中國缺的還是工匠精神。黃鐵鷹老師和他的團隊是中國zuju工匠精神的研究者,他們緻力於解剖和總結當今中國zuiju工匠精神的企業。從《海底撈你學不會》《褚橙你也學不會》,到新的《茶油的背後》,這些震撼人心的案例給處在升級轉型迷茫期的中國企業傢提供瞭真正值得學習的榜樣。
——宋新宇 博士,老闆學堂創始人,易中公司董事長,原羅蘭貝格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自序
/ / 1 引子
/ / 6 什麼是茶油
/ / 10 茶油真的比橄欖油還好嗎
/ / 15 産量太低
/ / 20 難,太難
/ / 25 “騙子”也不容易
/ / 31 老祖宗沒有告訴我們怎麼種油茶樹
/ / 38 食用油的“水”太深
/ / 45 油,不是越土越好
/ / 51 壓榨油和浸齣油孰好孰壞
/ / 59 苯並芘——緻癌物
/ / 64 還有比他更難的
/ / 71 “人的發心是好的,連老天都會幫你”
/ / 75 士為知己者死
/ / 79 劣油逐良油
/ / 83 中國人迷信香味
/ / 87 大三湘的冷提技術
/ / 93 人都被騙怕瞭,隻有看見纔相信
/ / 98 周新平“瘋”瞭
/ / 104 中國女人是世界上最強的娘子軍
/ / 109 做農業必須有一顆堅強的心
/ / 115 令人苦惱的小偷小摸
/ / 121 什麼是當代農民
/ / 126 貧窮從哪裏來
/ / 130 扶貧先扶誌
/ / 136 周新平的社會試驗
/ / 140 學校的“老闆餐”
/ / 143 70歲的小學老師
/ / 149 抽一包好煙,還是吃一月好油
/ / 154 膽小,當不瞭企業傢
/ / 162 後記
/ / 165 附錄1 2010年全國食用油主要品類排序
/ / 167 附錄2 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50多歲做過外企老總、創業成功上市的周新平,為瞭迴饋鄉裏的夢想,迴到貧睏的傢鄉從零起步做茶油的種植、生産、銷售,曆經九年,遇到天災、人禍、技術缺失……最終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在這是一個艱難、沉重和有意義的案例,它涉及我們這個農業大國的根本——農民,更涉及我們每天吃進嘴裏的食用油。與青菜、雞蛋、肉等未經加工的食品不同,消費者很難分清食用油的好壞,就算油脂專傢,就算有儀器幫助,要搞清楚油的品質也很睏難。因此,油脂界纔有一句“油兌油,鬼見愁”的行話……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知道: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這個曾經有著燦爛農業文明的國傢,絕大部分農産品成本比西方發達國傢還高!高的原因又是那麼復雜和無奈。現在乾農活的,60歲都算年輕的!中國人能不吃飯嗎?中國農業的接班人在哪裏?中國農産品的齣路在哪?這個案例提齣的問題,遠遠多過答案。希望這個案例能夠引起更多人思考:1)中國能夠自己解決中國人吃的好的問題嗎?2)如果能,齣路在哪?3)如果不能,怎麼辦?
《茶油的背後》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樸實無華,但翻開它,卻像推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東方智慧的門。我一直以為茶油不過是一種尋常的食用油,或許比豬油健康一些,比橄欖油更具地方特色。然而,作者卻用一種近乎考古挖掘般的細緻,一層層剝開瞭茶油的神秘麵紗。他不僅僅是在講述一種油的生産過程,更是在描繪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乃至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書中對茶樹種植的考究,從土壤的養分到氣候的微調,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而對采摘、壓榨過程的描述,則帶著一絲古樸的匠人情懷,仿佛能聞到那淡淡的茶香和油的醇厚。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油在不同地域,不同民俗中的應用篇章,它不隻是餐桌上的佐料,更是藥箱裏的良方,是儀典上的聖品。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背後隱藏著如此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底蘊。這本書,讓我對“茶油”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知和敬意。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是被《茶油的背後》這個書名吸引瞭。總覺得“背後”二字,暗示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故事,一種深入探究的精神。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茶油的製作秘方,或是某些傢族世代相傳的經營故事。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與土地”的史詩。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世代生活在茶山的人們,他們的辛勤勞作,他們的樸素智慧,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感。書中那些關於老一輩茶農的口述曆史,那些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對節氣時令的遵循,都讓我深深動容。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享受到的許多美好,都離不開這些在幕後默默付齣、遵循古老智慧的人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油,更是關於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卻依然堅守著自己價值的人文精神的贊歌。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在都市生活中,對自然界感受日漸淡漠的人來說,《茶油的背後》簡直是一場及時的“喚醒”。它不僅僅傳遞瞭關於茶油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對自然界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産品”背後故事的好奇心。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茶油從一粒茶籽,到一瓶流動的金色液體,整個過程的奇妙蛻變,描繪得活靈活現。我能感受到陽光灑在茶園上的溫度,能想象到清晨露珠滾落的晶瑩,甚至能“聞到”那股從古老榨油坊裏飄齣的濃鬱香氣。書中關於茶油的營養價值和健康益處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它將這些科學的論述,巧妙地融入瞭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中。讀完這本書,我再看到超市裏琳琅滿目的食用油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冰冷的産品標簽,而是那些在青山綠水間,辛勤耕耘的身影。
評分《茶油的背後》這本書,讓我對“價值”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經濟效益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而這本書則嚮我展示瞭一種更廣闊的價值體係。它不僅僅是關於茶油的市場價值,更是關於它所承載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人文價值。作者在書中,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現代工業化生産模式對傳統産業帶來的衝擊,並呼籲人們重新認識和珍視那些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充滿智慧的傳統生産方式。我特彆欣賞他對茶油産業中可能存在的“品牌陷阱”和“過度商業化”現象的警示,這讓我意識到,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更應該堅守産品的本質和文化的根基。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樣的“好”,什麼樣的“價值”。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從中汲取力量的書。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將抽象概念具象化,並將宏大敘事融入微觀視角的書籍情有獨鍾,而《茶油的背後》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選擇瞭茶油這個相對具象的載體,來承載他對可持續發展、生態平衡以及傳統技藝傳承的深刻思考。書中通過對茶油産業鏈的深入剖析,從最初的茶籽培育,到精煉加工,再到終端消費,清晰地展現瞭每一個環節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他巧妙地引入瞭經濟學、社會學乃至生態學的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油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審視和守護那些寶貴傳統,並探索其現代價值的思考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茶油産業如何與現代科技融閤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前瞻性,既不排斥革新,又不忘初心,這種平衡之道,令人耳目一新。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慢下來,去思考”的生活實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