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兵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大國雄兵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曉虎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曆史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建軍90周年
  • 國防
  • 軍事
  • 曆史
  • 紅色經典
  • 愛國主義
  • 圖文書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57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5438
品牌:中國畫報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32
字數: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軍事愛好者 曆史愛好者

1. 收錄共和國15次閱兵經典圖片;

2. 300餘幅珍貴圖片,包含多位軍旅攝影師作品,彰顯大國軍威;

3. 附贈建軍90周年紀念郵票小版及個性郵票,提升收藏價值;

4. 軍隊資深媒體專傢執筆講述建軍90年曆程。

5. 入選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迎接黨的十九大精品齣版項目”。


內容簡介

《大國雄兵》是一本由中國畫報齣版社齣版的紀念畫冊,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為主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曆程。畫冊以時間為序,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曆程,包括作戰能力、武器裝備、後勤保障、和平使命等各個方麵,以及曆次大閱兵的珍貴曆史圖片,旨在展現人民解放軍90年的光輝曆程。


作者簡介

錢曉虎,現任解放軍報社北京軍區分社社長。 曾任解放軍報駐海軍記者站記者、解放軍報政治部乾事、駐西藏記者、時事部編輯、解放軍報駐海軍記者站站長,發錶瞭大量有影響的新聞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永葆鋒芒

講述我軍從建軍以來90年間,軍隊建製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形成瞭現在具備一體化聯閤作戰能力的新局麵。

第二章 國之重器

講述我軍從“萬國造”武器,到擁有自主研發的各兵種先進武器的發展曆程。

第三章 保障有力

講述我軍保障裝備由“騾馬化”走嚮“現代化”的曆史進程。

第四章 國傢名片

講述我軍以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姿態亮相世界,令世人驚嘆。

附 件 新中國曆次閱兵

收錄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今的15次閱兵式精彩瞬間。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永葆鋒芒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産黨高舉革命旗幟,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土地革命戰爭,先後發動瞭南昌起義、鞦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1928年2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創立瞭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11月至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相繼挫敗瞭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殲滅20餘萬國民黨正規軍,工農紅軍隊伍也得到瞭迅速發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開始長徵。1935年10月,經過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陝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紅軍第一、二、四方麵軍)在陝北勝利會師。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閤作協議,紅軍在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在山河破碎的暗夜,中國共産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以抗戰大業為先,率先提齣抗日救國主張,並在前綫、淪陷區、大後方動員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共禦外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正式確定全麵全民族抗戰路綫。剛剛完成長徵的紅軍將士摘下紅軍帽,改編為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綫;

1937年9月,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伏擊作戰,取得瞭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有力地打擊瞭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瞭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2月,麵對最艱難的抗戰局麵,中共中央發齣關於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號召“咬緊牙關,渡過今後最睏難的兩年”,八路軍、新四軍在“沒有槍、沒有炮”“吃樹葉、挖野菜”的情況下堅持戰鬥;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代錶中共中央發錶《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解放區軍民聞令而動,一舉收復縣以上城市250多座……

這是一條凝聚在中國共産黨旗幟下的戰爭脈絡:

人民軍隊以傷亡61 萬餘人的巨大代價,殲滅日僞軍171.4 萬餘人,收復國土100 萬平方公裏,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齣瞭巨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無視人民的和平要求,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産黨著眼新形勢,及時製定瞭正確的戰略方針,有效地阻止瞭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並於1947 年開始戰略反攻。從1948 年9 月到1949 年1 月底,人民解放軍先後組織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0 餘萬人。經過全國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手中解放瞭除西藏、颱灣、金門、馬祖以及南海諸島外的全部國土。

1949 年10 月1 日,天安門廣場的開國禮炮,宣告這支浴血奮戰22 年“打江山”的人民軍隊的任務開始由奪取政權轉為保衛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捍衛國傢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當侵略者把戰火燒到鴨綠江畔,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瞭“保傢衛國”的抗美援朝作戰。1950 年10 月至1953 年7 月,在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官兵們“一把炒麵一把雪”,捨生忘死保和平,37 萬將士在異國他鄉獻齣瞭生命。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宣言書: 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人民解放軍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祖國的尊嚴。

每戰必勝,寸土不讓。當一雙雙罪惡之手伸嚮祖國的領土時,我軍進行瞭一次次邊疆自衛反擊戰,止戰火於國門。在青藏高原,在東北邊陲,在南海諸島, 在西南叢林,凡是有保衛邊疆作戰的地方,都留下瞭一片烈士安息之處。正是邊關海疆留下一座座烈士陵園, 纔有內地一幢幢摩天大樓的崛起;正是這血染的風采, 鎸刻下和平時期人民軍隊履行使命的功績與輝煌。

從邊防到內地,全軍將士枕戈待旦,以百倍的警惕守衛著祖國的安寜。僅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海、空軍部隊共擊沉、擊傷和俘獲入侵我領海的敵艦船404 艘,擊落、擊傷入侵我領空的敵機300 多架。

90 年來,特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60 多年裏,世界上發生瞭數百場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我軍始終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和威懾力,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贏得瞭和平的環境,讓人民在遠離戰火下幸福生活。這是人民軍隊獻給祖國和人民最珍貴的禮物;這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軍在中國曆史上創造的一個奇跡。

當今世界,各國新軍事變革潮起浪湧,帶來瞭戰場空間多維拓展、信息運用深度融閤、體係對抗復雜激烈的時代變化。未來戰爭是體係與體係的對抗,聯閤作戰已成為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人民軍隊大膽求索創新,打破信息壁壘,集成力量體係,實現瞭陸、海、空、火箭軍部隊指揮網絡的互聯互通,改變瞭各軍兵種武器裝備各自為戰、互不兼容的局麵。

陸軍著力打造綜閤指揮平颱,縱嚮貫通兵種武器係統的各級指控節點,橫嚮聯接各兵種專業指揮係統與作戰指揮間的信息鏈路;海軍不斷加強戰場信息係統建設,主戰裝備的信息互聯和數據共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空軍注重加強裝備體係的相互融閤,數據融閤技術投入使用,實現瞭戰場信息、武器平颱與指揮控製之間的信息交鏈,初步形成綜閤集成的空中作戰體係;火箭軍穩步提升武器係統信息化水平,快速反應、突防攻擊和遠程打擊能力得到增強……

當前,一體化聯閤作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軍事大國軍隊作戰的主要形式,也是信息化戰爭加速到來對作戰提齣的強製性要求。以綜閤集成培育新質戰鬥力, 以綜閤集成實現體係製勝,已成為全軍共識。全軍各部隊以此為抓手,整閤作戰要素、融閤信息資源、重構力量體係,獲得“1+1>2”的體係作戰效能,有效提升瞭基於信息係統體係的聯閤作戰能力。

近年來,從建立訓練協作區到實施跨區基地化演練,從推開三軍聯勤到通用裝備標準化,從聯閤作戰人纔培養到聯閤作戰實驗室搭建,我軍聯戰聯訓伴隨著軍事變革和軍隊轉型,已經從最初的尋求觀念破繭成蝶,穩步嚮搞好頂層設計、理順指揮機製等深層推進。

2015 年11 月26 日,中國嚮外界公布瞭中國軍隊軍改方案,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通過調整軍委總部體製、實行軍委多部門製, 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兵種領導管理體製,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閤作戰指揮機構,健全軍委聯閤作戰指揮機構等重大舉措,構建起瞭“軍委— 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係和“軍委—軍種—部隊” 的領導管理體係。

這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隊成為一支未來精兵的宏圖展望,是決定中國軍隊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招。瘦身之後的人民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比肩世界強軍,具備一體化聯閤作戰能力,更加有效地肩負起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神聖使命。

第二章 國之重器

2011年1月11日,新一代殲擊機——殲20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正式躋身世界第四代戰鬥機研發的第一梯隊。

2012年9月25日,我軍第一艘航母遼寜艦正式入列,標誌著人民海軍邁入航母時代……

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一支軍隊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過去10多年,是我軍武器裝備實現全麵突破和躍升的時期。從聯通三軍的一體化指揮平颱到嵌入戰車、飛機、艦艇甚至單兵的信息化裝備,我軍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的主戰裝備全麵嚮世界先進水平看齊,整體現代化水平邁上瞭新的颱階。

然而,輝煌成就背後,有多少人知道,人民軍隊剛剛誕生時,除瞭大刀梭鏢外,所用槍械絕大部分是靠繳獲得到的。當年,由於國民黨軍對各蘇區的長期“圍剿”,紅軍手中的武器主要有漢陽造和毛瑟步槍,彈藥供應更是非常匱乏。1934年長徵開始時,中央紅軍總人數為8.68萬人,僅裝備步馬槍29153支,山炮、迫擊炮38門,重機槍357挺,輕機槍322挺,手槍3141支,衝鋒槍271支,武器裝配率不及40%。隻能以攜帶梭鏢6101根、大刀882把作為補充。槍炮彈嚴重不足,攜步槍彈141.8萬發,平均每支槍40多發,而且多半是紅軍兵工廠自行復裝的,不能用於連發;機槍彈22.3萬發,連一場稍大的戰鬥都不能支撐。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裝備主要來自太行山區的黃崖洞兵工廠。 黃崖洞兵工廠位於山西黎城縣西北部, 是八路軍在抗戰期間於華北敵後建立的最大的一個武器彈藥生産基地。1940 年,兵工廠先後研製、生産齣五五式步槍和八一式步槍及一大批各式各樣的地雷。1941 年年初,又研製、生産齣五○炮及其炮彈。

解放戰爭時期,由於缺少現代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裝備保障情況並沒有太多改觀,主要還是靠戰場繳獲。在1946 年7 月至1948 年7 月的兩年時間中, 我軍總共繳獲步槍90 萬餘支,迫擊炮8000 餘門,步兵炮5000 餘門,山炮、榴彈炮、加農炮1100 餘門。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的國防科技事業是在戰爭廢墟上起步的。以開國大典閱兵式為例,受閱的武器裝備都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日本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因為當時我軍基本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工企業。

據統計,開國大典閱兵參閱的輕重武器裝備多達110 多種、82 種口徑,這些武器産自世界24 個國傢的98 個工廠,因而有人把開國大典閱兵稱為“萬國牌” 武器大展示。

1950 年,毛澤東一連三次觀看瞭軍械部門組織的武器展覽,他以偉人的膽識做齣瞭決定新中國命運的曆史性抉擇: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傢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5 年1 月15 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齣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重大決策。與此同時,我國拉開瞭導彈、人造衛星研製與試驗的序幕。

偉人的膽識,成為中國人奮發圖強的動力。一大批知名科學傢從國外衝破阻力,歸國參加科研攻關; 成韆上萬的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隱姓埋名投入到研製尖端武器的戰鬥中。於是,一個個奇跡在這片經濟、技術都還十分落後的土地上被創造齣來——

1960 年11 月5 日,我國第一枚導彈騰空而起, 準確擊中目標。1964 年10 月16 日15 時,壯觀的蘑菇雲在羅布泊上空升起,中國從此有瞭自己的原子彈。1967 年6月17 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 年4 月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遊太空。

1975 年11 月26 日,我國第一顆返迴式衛星發射並迴收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瞭衛星迴收技術的國傢。

“兩彈一星”技術的突破,帶動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跨上新的颱階,我國自行研製的槍械、火炮、裝甲、艦船、飛機、導彈等各類兵器陸續裝備三軍部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世界軍事發展態勢和國傢安全形勢做齣科學判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各國調整軍事戰略的落腳點,是加強國防科技發展和武器裝備建設。據此,在撥亂反正中,人民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瞭戰略性轉變,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 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與此相適應,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也開始實施戰略性調整。

在服從和服務於國傢經濟建設的前提下,國防科技工業實施“縮短戰綫,突齣重點,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戰略,對科研機構和科研方嚮進行瞭大的調整。一方麵集中人力物力突破尖端技術;一方麵實行“軍轉民”,積蓄資金、技術和力量,以圖長遠發展, 從而走齣瞭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路子。

1986 年3 月5 日,鄧小平同誌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科學傢關於發展我國高技術、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的建議書上做齣批示:“此事宜速決斷, 不可拖延。”

關係中華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跨世紀發展的高科技計劃——“863 計劃”由此啓動。這是我國繼“兩彈一星”之後的又一次高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行動。

“863 計劃”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新材料等7個高技術領域。實施近30 年來,取得瞭近兩韆項研究成果,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近韆項。這些成果的運用,大大推動瞭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迎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曙光,人民軍隊的金戈鐵馬踏浪而來。隨著航空母艦、預警機、遠程火箭炮、無人機等被譽為“國之重器”的高技術武器裝備一次次突破,我軍武器裝備以前所未有的豪邁陣容,築就起共和國新的鋼鐵長城。

質量效能越來越高,新型力量越來越多,打擊距離越來越遠,反應速度越來越快,體係融閤越來越好…… 進入新世紀,陸軍兵器發展有瞭質的飛躍。第三代主戰坦剋綜閤戰術技術性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輕武器、反坦剋武器、防空武器等已跨入全麵技術更新的新時期,陸軍航空兵裝備明顯改善,陸軍武器裝備的整體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剋、戰車、火炮、武裝直升機陸續裝備部隊, 一支換羽重生的新型陸軍呈現在世人麵前。

西太平洋,遠航艦艇編隊開展實戰化訓練;亞丁灣,第26 批護航編隊為中外船舶護航;渤海灣,殲-15 艦載戰鬥機戰術訓練如火如荼;東海南海上空,海軍多型戰機常態化巡航;大洋深處,新型潛艇靜悄悄地潛航……在改革強軍的時代大潮中,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已由20 世紀50 年代的空(通用飛機)潛(魚雷潛艇) 快(魚雷快艇)為主,走嚮以航空母艦、核潛艇與常規潛艇、大中型水麵艦艇和海上專用飛機為主。遠海護衛作戰裝備力量體係發展加快步伐,海基核力量裝備體係建設大力推進,近海防禦作戰裝備力量體係優化提高,兩棲投送裝備力量體係不斷增強,信息係統與配套保障裝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海軍五大兵種形成瞭遍及海陸空潛、岸基海基相結閤、兼顧常規作戰、多兵種閤成的海上綜閤防衛作戰體係。

轟-6K 列陣長空、殲-20 驚艷亮相、運-20 展翅高飛,勁舞蒼穹的戰鷹劃齣一道道壯美航跡……隨著一批批新型作戰飛機和防空導彈裝備部隊,空軍基本形成瞭高中低檔搭配,預警、殲擊、對地攻擊、運輸和多種支援保障飛機相配套的體製係列,構成瞭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相結閤的防空火力配係和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使遠程預警、防空作戰、空中作戰和空降作戰手段有瞭顯著提高。常態化戰巡南海、例行性警巡東海、齣島鏈演兵遠海,高邊疆、遠邊疆、新邊疆的製勝空間得以不斷拓展……中國空軍的強軍夢想,在高遠的空天綻放。

個頭越來越小、威力越來越大,反應更加靈敏、打擊更加精準……火箭軍部隊已形成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係,基本實現瞭全道路機動、全地域發射、全天候突擊能力。導彈傢庭中的成員越來越多,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有瞭全麵提高, 涵蓋瞭中近程、中遠程、跨洲際以及海上大中型移動目標等打擊能力,能夠獨立或協同其他軍兵種對敵實施自衛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是我軍實施精打要害、剋敵製勝的“殺手鐧”。

“北鬥”“神舟”“嫦娥”“天宮”相繼飛天, 打破瞭國外的一係列技術封鎖與壟斷,航天事業高歌猛進,不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2016 年6 月12 日, 我國第23 顆北鬥導航衛星由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從西昌成功發射。完成在軌測試後,這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接入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為用戶提供服務。擁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雖然起步比GPS 晚瞭20 年,卻以強勁勢頭躋身全球衛星導航係統,開啓瞭中國衛星導航技術的新時代。2017 年4 月27 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組閤體,在距地麵393 公裏的太空軌道,在高速飛行中點滴不漏地完成瞭推進劑補加。“太空加油”的順利完成,以及天舟一號成功運送“太空快遞”,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完成瞭第二步,中國航天正式邁入“空間站時代”。

韆帆競渡從容過,日新月異看今朝。透過矽片、導綫、彈藥排布成的技術迷霧,拂去兵器上散發的冷光、戰場上彌漫的硝煙,世界清晰地看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建設,已駛過一段波瀾壯闊的壯麗航程。

……

前言/序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一聲槍響,宣告瞭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掀開瞭中國革命曆史的嶄新一頁。

90年來,人民軍隊始終恪守性質宗旨本色,全麵履行根本職能使命,不斷從勝利走嚮勝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曆次邊境、海疆防衛作戰,以及搶險救災、遠洋護航、海外維和等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人民軍隊寫下瞭永遠令敵人膽寒、讓對手敬畏的英雄傳奇,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傢富強、人民幸福建立瞭不可磨滅的曆史功勛。

繼往開來,鬥轉星移。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一次次中外聯閤軍演中,中國部隊鐵甲奔流、大洋列陣、長空亮劍,駕馭信息化戰爭能力令世界同行颳目相看;一座座綜閤性演兵場上,年輕一代官兵駕馭現代武器裝備頻頻亮相;“跨越”“火力”“聯閤”等一係列實戰化演習背後,是一支大國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能力的艱難求索、百煉成鋼。

銘記曆史纔能走嚮未來。決不讓戰火再在我們的傢園燃燒,決不讓祖宗留下的疆土有半寸丟失,決不讓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被打斷——站在曆史、現實和未來的交匯點上,人民軍隊正肩負著為民族復興的保駕護航的偉大使命闊步前進。

On August 1, 1927, the gunfire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 heralded the birth of a new people's army that would open a new p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ver the past 90 year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has always adhered to its original nature, tenets and inherent qualities and fully performed its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missions, achieving one victory after another.Fro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the liberation war,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1953) and continuous border and coastal defense operations to non-war operations such as earthquake relief, anti-piracy ocean escort and oversea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the PLA has written enough heroic legends to terrify any potential enemy and inspire awe and veneration forever. It has performed numerous indelible missions to secure national independence, people's liber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It has inherited past traditions and broken new ground. In the new century, and on a new stage, it has inspired its peers around the world to set a high value on its ability in fighting a high-tech, information-based war be it on land, at sea or in the air, observed in numerous Sino-foreign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On drill grounds over the vast nation, young officers and men are often seen operating modern weapons and equipment. Behind a series of combat exercises with live ammunition such as “The Stride”, “Firepower” and “Joint Action”, we can imagine the hard explorations and great efforts being made by the army of a great power to ensure it can continue to be victorious.

Only by remembering history can we grasp the future. We will never let the flames of war burn again on our sacred homeland, allow even half an inch of the territory bequeathed to us by our ancestors to be lost or the great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be interrupted. Standing at the junction of history, current reality and the future, the PLA is making great strides towards the ultimate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烽火歲月,鑄就輝煌——一部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光輝徵程的史詩 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激蕩著無數英雄的足跡。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支人民的軍隊,用鮮血與生命,譜寫瞭中華民族自強不屈的壯麗史詩。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之際,我們謹獻上這部《大國雄兵》,它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紀念冊,而是一部傾注瞭深情與敬意的宏大敘事,旨在深入挖掘和呈現這支偉大戰士們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時代精神。 本書追溯的不僅是建軍節的那個標誌性日期,更是解放軍從誕生之初那支星星之火,如何在中原大地上燎原,如何曆經戰火洗禮,如何發展壯大,最終成為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實盾牌。我們試圖通過詳實的曆史資料、鮮活的人物故事,以及對關鍵戰役、重要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現解放軍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使命與擔當。 第一章:播撒火種,南昌風雲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1927年的那個盛夏。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宣告瞭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也奏響瞭人民軍隊誕生的壯麗序麯。本書將從曆史的縱深處,還原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我們不僅僅會提及“八一南昌起義”這一曆史事件本身,更會深入探究其發生的時代背景——國民黨反動派的背叛,中國革命遭受的重大挫摺,以及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共産黨人所展現齣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堅定的理想信念。 本章將細緻描繪起義前後的緊張氛圍,刻畫以周恩來、賀龍、葉挺、硃德、劉伯承等為代錶的老一輩革命傢的決策與指揮。我們將嘗試重現起義部隊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的場景,哪怕隻是短暫的勝利,也足以點燃中國革命的火種。文字將力求細膩,捕捉起義戰士們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奔赴戰場時的復雜心情,以及他們為瞭革命的黎明,不惜犧牲生命的勇氣與決心。從南昌到廣州,再到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我們將追隨這支剛剛誕生的革命武裝,感受他們早期創業的艱難與輝煌,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如何在實踐中孕育和發展。 第二章:浴火重生,長徵壯歌 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深刻的烙印。在本章中,我們將以一種極為詳盡的方式,重述那舉世聞名的二萬五韆裏長徵。這不是簡單的軍事行程迴顧,而是對一代中國軍人鋼鐵意誌、革命情懷和戰略智慧的立體呈現。 本書將重點關注長徵中的關鍵節點:中央紅軍如何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徵程;遵義會議是如何在危急關頭挽救瞭黨,挽救瞭紅軍,確立瞭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四渡赤水的靈活性,巧渡金沙江的驚險,飛奪濾定橋的英勇,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以及最終抵達陝北的勝利。 我們不會迴避長徵中的巨大犧牲和殘酷現實,但更會強調紅軍戰士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通過還原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戰士們如何在飢寒交迫中互相攙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剋服重重睏難,以及他們在絕境中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本章的敘述將充滿史詩感,力圖讓讀者感受到長徵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極限的挑戰,一次塑造瞭中國革命靈魂的偉大徵程。 第三章:抗日烽火,民族脊梁 全麵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稱為八路軍、新四軍)迎來瞭新的曆史使命。本書將深入探討在民族危亡之際,這支人民軍隊如何挺身而齣,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本章將聚焦於解放軍在敵後戰場的戰略作用。我們將詳細闡述八路軍、新四軍是如何深入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不斷壯大自身力量,牽製和消耗日僞軍,為正麵戰場減輕壓力。著名的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將得到細緻的描繪,我們會剖析這些戰役的戰略意義、戰術運用以及湧現齣的英雄事跡。 除瞭軍事鬥爭,本章還將強調解放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貢獻。他們如何組織民眾,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如何剋服後勤補給的睏難,自力更生,發展生産;如何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堅持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凝聚民族力量。通過生動的語言,我們將展現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關係,理解“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 第四章:解放戰爭,浴血凱歌 抗戰勝利的曙光並未帶來和平,取而代之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全麵內戰。本書將在第四章,以宏大的視角,描繪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中,如何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最終贏得全國勝利。 本章將重點梳理解放戰爭的關鍵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將作為戰史分析的重點。我們不僅會還原戰役的宏大場麵,更會深入剖析其戰略部署、戰術指揮,以及解放軍高超的運動戰、殲滅戰能力。例如,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精神,平津戰役中的“圍而不打”策略,都將得到詳細的解讀,展現解放軍的智慧與人民的支持。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解放軍在政治攻勢、瓦解敵人、爭取民心等方麵所做的努力。我們將描繪解放軍如何嚴守紀律,鞦毫無犯,贏得瞭人民的廣泛擁護;如何通過土地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從北國冰城到南國水鄉,我們將追隨解放軍的足跡,感受他們為建立新中國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他們所展現齣的鋼鐵意誌和革命樂觀主義。 第五章:保傢衛國,血染風采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使命並未結束。在第五章,我們將聚焦於解放軍在保衛新中國、維護國傢主權和安全方麵所作齣的巨大貢獻,特彆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英勇鬥爭。 本章將詳細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來龍去脈,分析戰爭的國際背景和國內形勢。我們將以飽含敬意的筆觸,描繪誌願軍將士們在極其艱苦的戰場條件下,麵對強大的敵人,所展現齣的“最可愛的人”的精神。無論是“上甘嶺”戰役的堅守,還是“長津湖”戰役的突破,都將通過生動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誌願軍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不屈不撓。 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麵,還會深入挖掘誌願軍戰士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為何能夠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他們的信念從何而來?我們將通過對一些感人故事的還原,如“冰雕連”的悲壯,烈士們寫下的傢書,來展現誌願軍戰士們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們為瞭民族尊嚴和國傢安全,敢於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 第六章:強軍興國,新篇開啓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在最後一章,我們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解放軍在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傢安全和世界和平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將概述人民解放軍在軍事理論、裝備技術、戰略戰術等方麵的不斷革新。我們將迴顧軍隊在曆次重大軍事演習、維和行動、搶險救災等任務中的錶現,展現其作為一支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強大軍隊的風貌。同時,本章也將強調解放軍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國際舞颱上的積極作用,例如參與聯閤國維和行動、亞丁灣護航等。 本書的結尾,將迴歸到人民解放軍的初心與使命。它將再次強調這支軍隊始終堅持的“人民軍隊”的根本性質,以及它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通過這部《大國雄兵》,我們希望能夠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這支軍隊為何能夠曆經百年風雨,依然堅不可摧,成為中華民族最值得信賴的堅強後盾。 全書特色: 史料翔實,脈絡清晰: 本書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檔案資料和口述史料,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敘事綫索清晰,從建軍初期到新時代,層層遞進,構成一部完整的解放軍發展史。 人物鮮活,故事動人: 我們不僅僅關注宏大的曆史事件,更注重挖掘和呈現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耀的個體生命。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展現革命者的信仰、情懷與犧牲。 視角多元,深刻解讀: 本書不局限於軍事角度,更將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深入解讀解放軍的曆史作用及其深遠影響。 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作者力求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鮮活、感人,讓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深刻感受到解放軍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 《大國雄兵》是一部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頌歌,也是一部激勵後人、啓迪未來的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雲,與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傢富強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相信,這部著作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支偉大戰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他們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一 當我翻開這本書,眼前仿佛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那些英勇無畏的身影,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瞭不朽的傳奇。每一頁都跳動著澎湃的激情,每一次閱讀都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一同經曆生死考驗,一同感受勝利的喜悅。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鳴,是精神的洗禮。它讓我深刻理解瞭“人民軍隊”的由來,理解瞭這支軍隊為何能曆經風雨,依舊堅定不移地守護著這片土地。那些感人至深的細節,那些蕩氣迴腸的描寫,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對國傢的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對軍人的職業有瞭更深的崇敬。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睏境中是如何凝聚力量,如何奮起反抗,最終走嚮獨立和繁榮。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他的人生經曆,嚮我們講述瞭一個國傢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而這一切的基石,正是那支永遠人民的軍隊。

評分

三 這是一部充滿力量的書。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那些堅韌不拔的精神所震撼。從初建時期的艱苦歲月,到後來一次次重大考驗中的不屈不撓,這本書用一種宏大的敘事和生動的細節,展現瞭中國人民解放軍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維護國傢安全和民族尊嚴的中堅力量。它讓我深刻認識到,一支軍隊的強大,不僅僅在於武器裝備的先進,更在於其所代錶的精神內核和人民的支持。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繪,雖然殘酷,但卻真實有力,沒有絲毫的矯飾,反而更加凸顯瞭戰士們的英勇無畏。而那些關於戰略決策和軍事智慧的闡述,也讓我對軍事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每一次翻頁,都是對曆史的一次重溫,也是對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的一次緻敬。

評分

二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細膩和深刻的視角,剖析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蛻變與成長。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場場戰役的勝負,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在這些宏大敘事背後,無數普通戰士的個體命運和精神世界。我被那些描繪戰友情深、生死相依的片段深深打動,也為那些麵對嚴酷環境依舊堅守信仰的戰士們感到由衷的欽佩。作者的筆觸非常老練,文風時而激昂,時而沉靜,恰如其分地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讀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槍炮的迴響,聞到硝煙的味道,更能感受到戰士們在絕望中的希望,在痛苦中的堅持。它讓我不再把曆史事件看作是冰冷的史實,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英雄”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普通人身上,他們身上閃耀著樸實而偉大的光芒。

評分

四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大感受,它不僅僅是對一場軍事盛事的紀念,更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度迴溯。作者的敘事邏輯清晰,史料翔實,將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脈絡齣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的軌跡。從戰略的製定到戰術的實施,再到軍隊的組織建設,每一個層麵都得到瞭細緻的展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刻畫的部分,那些領導者的高瞻遠矚,那些基層官兵的英勇事跡,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是如何依靠這樣一支忠誠、勇敢、智慧的軍隊,一次次化險為夷,最終走嚮獨立富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溫暖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瞭解史實的同時,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讀完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也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

五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麯獻給時代的迴響。作者以一種極其莊重和充滿敬意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中國人民解放軍波瀾壯闊的九十年徵程。那些在血與火中鑄就的軍魂,那些在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英雄形象,都在字裏行間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寫,雖然沒有過多的渲染,但字字句句都充滿瞭力量,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更感受到戰士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我被那些關於初心、使命、奉獻的篇章深深打動,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我們這一代人深刻的啓示。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為何這支軍隊能夠贏得人民的擁護,為何能夠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它展現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挺身而齣,為國傢和人民利益而奮鬥的精神。讀這本書,就像是與曆史對話,與英雄同行,我從中汲取瞭無數的智慧和力量,也更加堅定瞭對祖國的熱愛和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