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

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著,孫周興,王慶節 編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存在主義
  • 現象學
  • 哲學
  • 德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討論班
  • 西方哲學
  • 形而上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98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656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海德格爾文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為《海德格爾全集》第15捲。主要收錄海德格爾晚年的幾個討論版記錄。
  《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屬於海德格爾哲學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包括著名的1966/67年和歐根•;芬剋主持的赫拉剋利特殘篇討論班,也包括1966、1967、1968、1969年Le Thor討論班,1952年“Zuercher討論班”。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
  
  張振華,1982年9月生,上海南匯人。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訪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

內頁插圖

目錄

馬丁·海德格爾-歐根·芬剋:赫拉剋利特
第一次:[討論班的]推進方式。——從殘篇64開始(相關殘篇:41,1,50,47)。
第二次:解釋學的循環。——[一]與:[一切]之間的關係(相關殘篇:1,7,80,10,29,30,41,53,90,100,102,108,144)。
第三次一切一整體][一切一存在者]。——對於殘篇7的不同解釋(相關殘篇67)。——[一切爬行者](殘篇11)。——季節的到時特徵(殘篇100)。
第四次:”[太陽],Ft光黑夜][界限]。(相關殘篇:94,120,99,3,6,57,106,123)。
第五次:一種思辨解釋的難題。:永遠的活火和時間?(殘篇30)。
第六次:[火]和[一切](相關殘篇:30,124,66,76,31)。
第七次:闡釋者的差異:存在的真理(殘篇16)或者宇宙學的視角(殘篇64)。——赫拉剋利特和思想之實事。——尚未形而上學和不再形而上學。——黑格爾與古希臘的關係。——[火的轉變]和破曉(相關殘篇:31,76)。
第八次:生與死的交錯(相關殘篇:76,36,77)。——凡人和諸神的關係(相關殘篇:62,67,88)。
第九次:不死者:終有一死者(殘篇62)。[唯一智慧](相關殘篇:32,90)。
第十次:諸神和凡人之間的持久敞開性(殘篇62)。黑格爾的“思辨”。——黑格爾和赫拉剋利特的關係。——生一死(相關殘篇:88,62)。
第十一次:黑格爾的“邏輯”。——“意識”和“此在”。——人之本質在光明和黑夜之間的位置(相關殘篇:26,10)。
第十二次:睡與夢。——[點燃、觸動]的模棱兩可
(相關殘篇:26,99,55)。第十三次:死亡關聯,等待-希望(相關殘篇:27,28)。——各種“對立”及其“轉變”(相關殘篇:111,126,8,48,51)。——結尾的問題:希臘人之為挑戰。

編者後記(弗裏德裏希一威廉姆·馮·海爾曼)
譯後記(王誌宏)
四個討論班
1966年勒·托爾討論班
1968年勒·托爾討論班
1969年勒·托爾討論班
1973年策林根討論班
補遺
思想的來源
巴門尼德·[渾圓
的、不跳動的真理之心髒]
德譯者後記(1977年)
附錄
蘇黎世討論班
1951年11月6日的談話
本捲編者後記(庫爾特·奧赫瓦特)
譯後記(石磊)
中文版校者說明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於1975年啓動,迄今已齣版瞭80餘捲(按計劃將編成102捲)。已齣版者包含瞭海德格爾著作(含講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餘下未齣版者多為書信、劄記等(全集第4部分,第82捲始)。隨著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齣版工作的順利推進,世界範圍內的海德格爾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種文字的全集版翻譯,據說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譯也已經啓動。相比之下,漢語的海德格爾翻譯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甚至不能與亞洲鄰居的日、韓兩國比較,嚴肅的譯著至今隻有十幾種而已。這種狀況是令人羞愧的。
  為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反復醞釀,我們計劃根據《海德格爾全集》版,編輯齣版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收錄海德格爾的代錶性著作30捲,其中前16捲為海德格爾生前齣版的全部著作(我們依然認為這一部分是《海德格爾全集》中最值得關注的,包含瞭作者已經穩定下來的思想),而其餘14捲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我們假定,這30捲屬於海德格爾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現海德格爾思想的總體麵貌。當然,我們也並不因此否認其他捲本(講座稿和手稿)的意義,而且我們也願意認為,中文世界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於對《海德格爾全集》的係統譯介。但我們選譯的30捲至少已經走齣瞭第一步,也或可為將來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爾全集》的工作奠定一個基礎。
  所選30種著作中,約半數已有成熟的或比較成熟的中文譯本,少數幾種已經譯齣瞭初稿,其餘約十餘種則有待新譯。已齣版的譯著在編入《海德格爾文集》時,將根據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訂,因為其中有幾種原先隻是根據單行本譯齣的,也有幾種在譯文品質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於是多人參與的多捲本(30捲)譯事,又由於眾所周知的海德格爾語文錶達方麵的奇異性,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在譯文風格上是難求統一的,甚至在基本詞語的譯名方麵也不可能強行規範劃一。這是令人遺憾的,不過也可能為進一步的義理辨析和討論留下空間。我們唯希望能夠盡量做到體例方麵的統一,以便至少讓人有一套書的整體感。
  按照我們的計劃,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每年齣版5種左右,約五六年內完成全部30捲的翻譯和齣版工作。我們希望藉此為中國的海德格爾研究事業提供一個基礎性的討論平颱,也願學術界有識之士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批評、建議,幫助我們做好這項大型的學術翻譯事業。
《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並非一本涵蓋海德格爾全部思想或某個特定時期的匯編,而是一份精心篩選的、聚焦於海德格爾哲學探討的語料庫。這份文集的核心在於呈現海德格爾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主題所展開的課堂討論、學術研討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式思想碰撞的珍貴記錄。它試圖捕捉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發展脈絡中的一些關鍵節點,但更側重於揭示其思想是如何在具體的對話與辯駁中被理解、被挑戰、被深化,以及最終在更廣泛的學術場域中被傳播。 本書的編纂邏輯並非按照海德格爾著作的齣版順序,也非依據主題的宏大分類,而是更側重於那些能夠體現海德格爾哲學方法論、核心概念的生成與演變、以及他如何迴應不同哲學傳統挑戰的“現場感”材料。因此,這份文集中的文本,多數並非海德格爾已經齣版的、經過係統梳理的成熟著作,而是更加接近於其思想的“原始素材”或者“未加工的寶石”。這些材料可能來源於海德格爾本人的講稿、筆記,更重要的是,它收錄瞭大量由其學生記錄、整理的討論班實錄。這些實錄盡可能地保留瞭當時討論的即時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允許我們窺見海德格爾在與聽眾互動中,如何調整自己的論述,如何應對尖銳的提問,以及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其哲學的深邃領域。 《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所收錄的討論班,並非僅限於對某一部特定著作(如《存在與時間》)的逐字逐句解讀,而是涵蓋瞭海德格爾在不同時期關注的廣泛主題。例如,可能包含他對古希臘哲學,特彆是巴門尼德、赫拉剋利特、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重新解讀;對中世紀哲學,特彆是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的洞察;對近代哲學,如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尼采的批判性對話;以及對文學、藝術、宗教、語言、技術等議題的哲學反思。這些討論班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圍繞著海德格爾的核心關切——“存在的意義”展開。而“存在的意義”這一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並非一個靜態的、可以被簡單定義的哲學命題,而是一個需要通過對“此在”(Dasein)的現象學考察,通過對“真理”(Aletheia)的本源性理解,通過對“曆史性”(Geschichtlichkeit)的追問,以及通過對“技術”(Technik)本質的揭示,纔能逐漸逼近的艱難而根本的追問。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為讀者提供瞭一種理解海德格爾哲學的方式。相較於閱讀他已經高度凝練的著作,討論班的材料更具“生成性”。我們可以在這些討論中看到海德格爾如何一步步構建他的論證,如何在使用某些核心術語(如“此在”、“操勞”、“先行”、“在世”等等)時,對其進行精確的界定與動態的闡釋。同時,我們也得以觀察到,海德格爾的哲學並非是從空中樓閣般地産生,而是與當時的學生、聽眾的理解水平、疑惑、甚至誤讀進行著持續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僅暴露瞭海德格爾思想的某些難點與挑戰,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如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引導他們走嚮對自身存在處境的深刻體悟。 例如,在涉及“此在”的分析時,討論班的材料可能會呈現海德格爾如何從日常生活的具體經驗齣發,逐步揭示“此在”的“嚮死而生”、“憂慮”、“承擔”等存在結構。而學生們提齣的問題,則可能指嚮這些概念的抽象性、普遍性,或者它們與個體自由意誌之間的張力。海德格爾的迴應,往往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進一步的現象學分解,或者通過引入新的哲學資源,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樣的過程,就如同在觀看一位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反復打磨、修改,如何從靈感初現到作品完成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也為研究海德格爾思想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海德格爾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他在不同時期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側重與闡釋,往往有所不同。通過梳理不同時期的討論班記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他從“此在”的本體論分析轉嚮對“曆史性”、“技術”、“語言”的更深層追問時,其論述的重點、使用的語言、以及所引用的思想資源會有怎樣的變化。這種“過程性”的呈現,有助於我們超越對海德格爾某個單一論斷的孤立理解,而把握其思想發展的動態圖景。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它揭示瞭海德格爾哲學研究中,一些被遮蔽或容易被忽視的麵嚮。例如,通過討論班的記錄,我們可能發現海德格爾在麵對某些具體問題時,會錶現齣一種“策略性”的錶達,或者會針對聽眾的背景知識,而采用不同的切入點。這些細節,為我們理解海德格爾的教學方法、學術交往,乃至其思想的傳播方式,提供瞭更豐富的維度。它讓我們意識到,任何偉大的哲學思想,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曆史語境、學術社群以及具體的傳播媒介。 總而言之,《海德格爾文集:討論班》並非是一部直接呈現海德格爾“思想成果”的著作,而是一份“思想生成”的記錄。它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海德格爾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傢之一,是如何在與他人的思想交鋒中,不斷深化、拓展和捍衛其哲學事業。這份文集對於任何渴望深入理解海德格爾哲學,超越教科書式的概括,而進入其思想現場的讀者而言,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批判、也更加參與的態度,去閱讀、去思考、去追問,去體驗海德格爾哲學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親近海德格爾思想的獨特視角,一個在具體的對話與追問中,理解其哲學深度與廣度的機會。

用戶評價

評分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對海德格爾的導讀和小冊子,但真正能讓人感受到原著的重量和復雜性的文本卻不多。這套文集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保持瞭哲學文本的“原生態張力”。它沒有過度“討好”讀者,去用過於簡化的語言稀釋其內在的矛盾和艱深。相反,它邀請讀者直麵挑戰,去品嘗那種思想的粗糲感和未被馴服的力量。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鼓勵讀者去形成自己的“閱讀摩擦點”,即在哪裏感到睏惑、在哪裏産生共鳴,這些“摩擦”恰恰是理解深層思想所必需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極具耐心的導師,它提供瞭討論的場域,但最終的“領悟”必須由讀者自己去完成。這種對讀者主體性的尊重,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自主探索的激情和成就感,讓人感覺自己是真正參與到瞭一場偉大的思想對話之中。

評分

從純粹的認知收獲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時間感”的訓練。海德格爾的思辨往往要求讀者慢下來,去體會時間在存在論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這套文集中的選篇,恰好提供瞭一種“深度浸泡”的環境。每次閱讀,我總會感到思維的慣性被打破,原先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觀念開始鬆動,被置於一個更基礎的層麵上進行拷問。這種體驗是極其耗費精力的,因為它要求你不斷地與自己的先入之見進行辯駁和校準。但是,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世界的方式確實發生瞭微妙但深刻的轉變,那些關於“在世”和“此在”的討論,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切切實實在我們日常行動和感知中浮現齣來的問題。這本書迫使你正視“存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並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提齣的疑問,這是一種對心智的徹底洗禮。

評分

這本書的譯文質量,說實話,超齣瞭我原先的預期,尤其是考慮到文本的復雜性和德語原著中那些特有的概念結構。譯者顯然不是簡單地做詞對詞的轉換,而是真正深入到瞭海德格爾的“意嚮”之中。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迴味一些關鍵的德語術語在譯文中是如何被“安放”的。很多時候,麵對那些需要跨越語言鴻溝纔能抵達的深層意涵,譯者選擇瞭既忠實於原意又流暢易懂的路徑,這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哲學洞察力。例如,對某個特定詞匯的多次翻譯處理,都精準地捕捉瞭其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側重,這避免瞭翻譯腔的僵硬感,使得思想的流動性得以保持。我發現,即使是那些常常睏擾讀者的術語,在這裏也得到瞭清晰的導引,這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那些對本體論思考感到畏懼的讀者,也能更從容地跟上論證的步伐。這份譯者的功力,實在令人肅然起敬,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德語哲學核心的堅實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就被它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內頁的紙張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啞光的質感,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沉浸式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擁擠感,讓每一個思辨的斷句都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這在處理晦澀哲學文本時尤為重要。裝訂工藝也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結實耐用,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這在浩瀚的哲學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我特彆欣賞扉頁和目錄的設計,那種剋製而又精準的留白藝術,似乎在無聲地提醒著讀者,接下來的文字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而不是浮光掠影地瀏覽。可以說,光是這份對實體書本身的匠心,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齣版者對海德格爾思想傳播的鄭重態度,這遠非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頭之物。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一次對精神空間的重新整理與校準,讓人在觸感和視覺上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

評分

我個人對閱讀體係化的哲學文集有著一種近乎苛刻的要求,即它必須能構建起一條清晰的“思想脈絡圖”。這套文集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將文本簡單地羅列,而是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原本看似零散的討論導嚮瞭某些核心的追問。閱讀體驗中,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的關注點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和深化的,早期文本的側重與後期對“技術之思”的深入反思,彼此之間形成瞭強有力的對話關係。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幫助瞭讀者進行宏觀的把握,避免瞭在細節中迷失方嚮。對我而言,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一個個獨立的論述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的框架”,讓人可以把那些晦澀的段落放入一個更大的哲學場域中去審視。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強行灌輸結論,而是提供瞭一張精密的地圖,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思想的疆域,這種自我發現的樂趣,是其他讀物難以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