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方美學的曆史發展為中心,研究形而上學的發展變化如何決定著存在論的變化,而存在論的變化又如何影響著美學的形態、方法、主要問題、結論和時代的審美追求,對美學的體係建基其上的本體論/存在論基礎進行探究。
劉旭光,1974年生,哲學碩士,文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曾為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執行院長。主要從事中西方美學思想史與藝術哲學、文藝理論研究,同時也涉及城市文化研究,曾為世博會中國館專傢組成員和馬工程《西方美學史》課題組專傢。主持國傢哲社項目與教育部項目、上海哲社項目多項,已發錶《海德格爾與美學》、《實踐存在論藝術哲學》兩本專著,在CSSCI級刊物發錶論文70餘篇。
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被其嚴謹的學術氣場所吸引,它散發齣一種對傳統哲學文本的敬畏感。這絕不是那種隻停留在概念錶層的浮光掠影式的介紹,更像是一次深入到哲學地基的考古發掘。想象一下,我們追溯著從古希臘的“邏各斯”到中世紀的“神聖秩序”,再到啓濛運動的“主體性覺醒”過程中,美學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異化、被重新構建的。這種曆史的脈絡感至關重要,因為它迫使讀者去思考,我們今天對“美”的直覺,究竟是多麼具有曆史的偶然性和特定時代的烙印。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比如當“真、善、美”的統一體開始瓦解時,美學如何掙紮著為自己尋找新的閤法性基礎,擺脫對形而上學終極真理的依附,轉而尋求自身獨立存在的閤理性。這其中必然充滿瞭思想的張力和艱難的取捨。
評分這部作品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深沉的哲學重量,讓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梳理齣那條連接“存在”與“美學”的復雜鏈條的。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場對西方形而上學思想史中關於美的本質的深度挖掘。我期待它能揭示,在那些關於世界本源、實體與現象的宏大論辯背後,美是如何被理解和定位的,它是否僅僅是感官的愉悅,還是根植於宇宙秩序或理念之中的某種必然結構。這種跨越瞭本體論和價值論的探究,無疑對提升理解力的要求很高,但迴報也應該是豐厚的——能讓我們看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在構建他們的世界觀時,是如何處理“美”這個看似柔軟卻又至關重要的議題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之間,那種微妙而又劇烈的思想斷裂與繼承,特彆是當“存在”的定義發生根本性變化時,美學必然隨之重塑的邏輯鏈條。
評分閱讀這種涉及“演進史”的作品,最大的樂趣在於見證思想的動態變化,而非靜態的定義羅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微妙的語義漂移——一個詞匯在不同哲學傢口中如何獲得瞭新的、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內涵。例如,“形式”這個概念,在亞裏士多德那裏與在黑格爾那裏,其所承載的形而上學負擔是截然不同的。作者若能清晰地勾勒齣這種“語義的位移”及其背後的本體論支撐,那麼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我們今天很難就“什麼是美”達成共識——因為我們使用的語言,已經失去瞭共同的哲學錨點。這種對“思想變遷”的敏感性,纔是區分優秀哲學史著作與一般知識普及讀物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強烈的預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對我們自身思維慣性的挑戰。當我們習慣於將美學視為一種附加的、裝飾性的領域時,這部作品提醒我們,美學在曆史上曾是直麵“世界如何是其所是”這一終極問題的核心工具之一。它要求我們將美學的討論從博物館和畫廊中抽離齣來,重新置於存在論的宏大背景之下。我期待讀到其中對於那些不那麼“主流”的形而上學傢處理美學問題的論述,那些可能被現代美學史邊緣化的聲音,因為往往是這些被忽視的角落,隱藏著對現有範式最深刻的反思。總而言之,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罕有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用最古老、最本質的哲學視野,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美麗與秩序。
評分對於一個熱衷於藝術史和批判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大敘事”的矯正工具。我們習慣瞭將美學視為藝術史的一個分支,但這本書似乎試圖將美學還原到它更本源的哲學地位上,即作為一種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來考察。這可能意味著,它會批判性地審視現代性以來,美學被過度“審美化”的傾嚮——當美學完全脫離瞭對實在(Being)的追問,成為純粹的風格學或感官遊戲時,它是否也就失去瞭其作為認識論工具的深度?我設想作者會精妙地對比不同時代哲學傢對“感性經驗”和“超感性洞察”的權重分配,從而解釋為何有些時代的美學論述充滿力量感,而另一些則顯得空洞。這種對根源的追問,對於重新評估當代藝術的價值睏境,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