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在京東平颱上的圖書基本信息,僅作參考。 | |
| 圖書名稱: | 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
| 作者或編譯者: | 陳少明 著 甘陽 編 |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齣版社 |
| ISBN: | 9787108052636 |
| 原價: | 42元 |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5年5月 |
| 裝幀及開本: | 平裝32K |
| 頁數[僅參考]: | 364頁 |
| 其他參考信息: | Tangren其他參考信息 |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 如書名所示,《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的主旨是“做中國哲學”。這個錶達結構是維特根斯坦的“做哲學”(do 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強調的重點,一是區彆於隻述不作的哲學史論述,一是追求“做”齣它的中國特色,“中國哲學”有經典哲學與當代哲學兩層含義,前者就其包含經典文化與思想經驗而言,後者則是時間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後者中,因此,經典中國哲學是否有力量,還取決於它與其他當代哲學(來自西方的,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顯示,經典思想對現代精神文化具有獨特的解釋與塑造功能。 |
| 作者簡介 | |
| 陳少明 1958年生,廣東汕頭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儒學的現代轉摺》(1992)、《漢宋學術與現代思想》(1997)、《等待剌蝟》(2004)、《lt;齊物論gt;及其影響》(2004);閤著有《被解釋的傳統》(1995)、《反本質主義與知識問題》(1995);編有《經典與解釋》(1999)、《現代性與傳統學術》(2003)。另外,聯閤主編《經典與解釋》從刊(2003年軍今)。 |
| 目錄 | |
| 自序 知識譜係的轉換 中國哲學史研究範例論析 論比較哲學 從現代中國學術的經驗看 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 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 什麼是思想史事件? 哲學與論證 格義之外 想象的邏輯 中國哲學的經典例證 兌換觀念的支票 中國哲學的新探索 為什麼是思想史? 徐復觀的思想性格與學問取徑 穿越理解的雙重屏障 論本傑明·史華慈的思想史觀 來自域外的中國哲學 耿寜《心的現象》的方法論啓示 附錄一答問錄:探求中國哲學的多樣形態 附錄二作者關於哲學史方法論的論文目錄 |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 梁著實際是一部講演錄,背景如緒論所言,就是麵對西方化一邊倒,中國文化麵臨被連根拔起的情勢下,他要為中國文化價值進行辯護。西化的主張在邏輯上有個前提,就是存在著一種普遍意義的文化,西方文化就是它的代錶,而中國文化則隻具有特殊意義,所以應該被“化”掉。或者說所有的文化都服從共同的進化法則,西方文化的發展程度高,而中國文化的進化水平低,所以應當棄舊迎新。這些觀點當然也是某種比較的結論,是一種普遍主義的立場。梁漱溟也是比較,但他持相對主義的態度,強調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一樣,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不是一普遍一特殊,或一先一後的問題,所以不能一味講西化,而是同時要“批評的把中國原來態度重新拿齣來”。梁比較的係統包括中西印,內容從文化進展到哲學。由於其論述策略,其筆下的中國哲學就與鬍適的中國哲學大異其趣,鬍著中的許多問題是被西方哲學的觀點“化”過瞭,而梁則盡力發掘與西方對比的特點。同時,梁氏選擇做比較的具體範疇,不論是文化的還是哲學的,大都采用西學的概念。從述理的方法講,已是按西方知識的要求來進行的瞭,所以我們現在纔有機會把梁著當比較哲學的文本來討論。 |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論辯”,不如說是“對話”。作者似乎一直在跟遠方的古人、以及眼前的青年讀者進行一種低聲的、卻無比集中的交流。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體悟”這一中國哲學獨特認知方式的梳理。在當代語境下,我們太習慣於用邏輯和符號去“捕捉”真理,一旦遇到那些需要全身心投入纔能感受到的“道”與“理”,便常常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巧妙地避開瞭陷入玄學的泥潭,而是從操作層麵探討瞭如何“重現”那種體悟的過程。這種方法論的引入,對於那些試圖將中國哲學從“文史研究”的附屬品地位中解放齣來,使其成為一種鮮活的、可以實踐的思維模式的人來說,無疑是提供瞭重要的工具箱。讀到後半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拉入瞭一個精心構建的思維迷宮,每一步都需要謹慎驗證,但每穿過一道門,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那種認知上的“頓悟”感,是閱讀其他哲學著作中難以體會的。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看,這本書的雄心可見一斑,它試圖構建一個關於如何“進入”和“操作”中國哲學思想體係的框架。我個人特彆喜歡作者在論及具體方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他並未將自己局限在純粹的文本考據中,而是巧妙地引入瞭其他學科的洞察力,來激活那些沉睡在曆史中的思想能量。這種“激活”的過程,是令人興奮的。它錶明,真正的哲學探索,永遠是開放和生長的,絕不是封閉的學問。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産生一種衝動,想要立刻拋開手頭的工作,重新去閱讀那些被我視為“陳舊”的經典文本,用作者提供的這些新“工具”,去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段落。這正是優秀的方法論著作所能帶來的最大價值——它改變瞭讀者的認知工具,從而拓展瞭讀者的思想疆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並不算驚艷,但那種沉靜的、略顯學術的質感,反而讓人對其內容抱有一份敬意。我是在尋找對當代中國思想脈絡進行梳理的著作時偶然翻到它的。初讀之下,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試圖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張力中,為我們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哲學探索,開闢一條更為堅實可靠的方法論路徑。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介紹,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到思維深處的“考古挖掘”。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宏大敘事,而是小心翼翼地剝開那些被時代標簽化、或者被西方哲學框架過度解讀的中國思想的“外殼”,試圖觸摸其最核心的“骨骼”。尤其是在處理那些跨越韆年、語境變遷巨大的概念時,那種嚴謹的考據和審慎的措辭,讓我體會到瞭進行嚴肅哲學思辨的艱難與必要。它迫使我反思自己過去閱讀中國經典時,是否過於依賴二手解讀而錯失瞭文本本身的張力與歧義。那種在字裏行間尋找“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存的努力,是極其動人的。
評分關於其論述的精深程度,我深感震撼,但這種震撼不是來自那些艱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源於作者對“問題意識”的精準把握。他似乎總能一針見血地指齣,我們當前研究中國哲學時,所麵對的真正睏境——是概念的異化?是語境的斷裂?還是方法論的自我設限?其中對某些經典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變所進行的細緻辨析,展現瞭一種近乎“顯微鏡式”的觀察力。許多我自認為已經理解透徹的段落,在作者的梳理下,立刻顯露齣過去被忽略的深層結構。這讓我意識到,做哲學,特彆是研究本土哲學,絕非簡單的繼承,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它要求我們既要對曆史保持足夠的敬畏,又要對當下的問題保持足夠的敏銳,這是一種極高的平衡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富有“重量感”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可以立刻高談闊論、收獲幾條金句的“速食”讀物。相反,它更像是一塊需要時間去浸泡、去摩挲的玉石。每一章節的論證都層層遞進,邏輯鏈條極其嚴密,以至於你必須放慢語速,甚至需要時不時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參考資料,反復咀嚼作者的論斷。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的嚴謹性也體現瞭其方法論的自覺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瞭其論述的紮實度,避免瞭空泛的議論。對於嚴肅的學者或者對哲學方法論本身抱有強烈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種“如何思考中國哲學”的藍圖,而不是直接給齣“中國哲學是什麼”的答案,這種謙遜而有力的姿態,令人由衷欽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