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志学,徐淑英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5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7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雅质纸
页数:304
字数:298000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厉以宁、杰恩·B.巴尼、珍妮·M.布雷特、奚恺元四位国际学术大师鼎力推荐。
  优秀年轻学者现身说法,以自身案例形式生动讲述青年学子学术探索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自2003年开始,以国际标准训练管理学方向的博士生,启迪他们思考中国的问题,以国际通行的研究范式发表出来,从而让国际同行了解中国。这个项目培养出的学者中,已经有多位以一作身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是罕见的。
  《博雅光华》邀请其中的一些回顾论文的创作过程以及博士阶段学习的心得,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如何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光华管理学院国际博士生项目的培养模式,并体会这些优秀的年轻学者是如何充分利用博士阶段学习的时间,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本书还邀请了部分论文的责任编辑,对于论文的评审和接受过程进行回顾。此外,还特别邀请这些年轻学者的指导教授或者合作教授,对于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表现和特点进行点评,以便读者对于他们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副主席(2016—2018)兼2018年IACMR学术大会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高级编审。
  徐淑英(Anne S.Tsui),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是IACMR的创会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创刊主编,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第14任主编,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第74届学会主席(2011—2012)。是全球具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也是全球管理研究领域论文引用率很高的50位学者之一。

目录

目录


第1章 见证卓越,亲历变化 张志学

第2章 回望一段旅程,不忘年少初心 庞隽
附录 两段旅程的回想:服务可分离性项目以及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经历 郭贤达

第3章 困惑与选择 李瑜
附录 谱写学术生涯的美好乐章 武常岐

第4章 从想法到发表:论文创作的过程与学习心得 〔韩〕崔成镇
附录 崔成镇同学的学术发展 路江涌

第5章 遇见矛盾 张燕
附录 从新手到成熟的学者:回顾与张燕的共同学习之旅 徐淑英

第6章 五年博士生,JAP论文竟成 秦昕
附录1 国内博士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之可行性 任润
附录2 对秦昕等人论文评审过程的回顾 Deidra J. Schleicher

第7章 旧文为镜,砥砺新知 魏昕
附录 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所需要了解的背景 David Day

第8章 学海茫茫,载舟远行 林道谧
附录 选择自己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 路江涌

第9章 志存高远,厚积薄发 曲红燕
附录 接受张燕和曲红燕的论文在AMJ上发表 Laszlo Tihanyi

第10章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 丁瑛
附录 年轻的学术之星丁瑛:最柔和即最闪亮 徐菁

第11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海洋
附录 关于刘海洋等人论文评审的回顾 Mark Griffin

第12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姚晶晶
附录 对姚晶晶等人论文评审过程的回顾 陈昭全

第13章 再出发:散作满天星,聚是一把火 秦昕
附录1 勇气与执行力:与团队一同登高 黄鸣鹏
附录2 在AMJ上发表论文的感受——一名女性研究者的思考 鞠冬
附录3 一个博士生的“奇幻漂流” 胡琼晶
附录4 回顾秦昕等人论文的修改过程 Prithviraj Chattopadhyay

第14章 结语:为什么是他们?张志学 徐淑英

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见证卓越,亲历变化

张志学


十年,对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乃至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量的积累。2018年,距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IPHD(国际博士生)项目迎来首批毕业生已经整整十年了。倒推下来,首批学生的入学时间是2003年。


大约是在2002年秋天,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向国内各大商学院院长发出亲笔信,亲自推介这个项目,诚挚地希望兄弟院校推荐优秀学生加入,这是最初的缘起,如同厉以宁教授本人的风格,真诚而低调。接下来,无非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所高校张贴该项目招生的海报,除此之外,这个项目很少做宣传。它就这样悄悄萌芽、开花、结果了。

近些年,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注意到这个项目出来的学生:2010年8月,在蒙特利尔的美国管理学大会上,当我们的一名博士生报告完论文之后,长居海外的人士激动地当场表示“你们真的让人骄傲”;2015年6月,在南京大学举行的《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为“利用基于中国现象的研究发展理论”的特刊举办的工作坊上,在我们的两位博士生用英文报告自己的研究之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的一位专家问我们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在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他说“你们应当将这个经验介绍给同行”;2016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本土经管博士缘何屡获海外教职”的署名文章,报道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博士生赴海外大学任教几乎成为常态,其中特别提及了光华管理学院全英文授课的IPHD项目。

其实,早在2006年,光华管理学院就开始资助博士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得博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讲论文成为常态。如今,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已经将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当成学术修炼中的固定日程表:每年12月份大家都会特别忙碌,因为要赶次年1月美国管理学大会的投稿截止日期;每年3月份,不少同学会获得大会录用论文的通知,开始整理自己的报告,在所在研究小组中预演;每年8月份,他们又会去美国或加拿大的美国管理学年会上报告论文,回到校园后彼此讨论这次收到了什么样的反馈,在会议期间与哪些学者进行了交流,未来可能与谁有什么合作,如此周而复始……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2018年。从2008年的首届毕业生开始,十年来,光华管理学院的IPHD项目始终以美国主流的管理学博士生项目的标准培养学生,使得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成为同学们的坚定志向,也使得他们习得了成为优秀学者的素养,而这些,远比文凭和学位本身重要得多:让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找到终生志向并为之孜孜不倦,这正是这个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强化的精神。


光华管理学院为什么要开创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项目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在此首先分享一下自己对于世界顶级商学院教育方式的理解,以及我所见证的光华IPHD项目创办的历程;接下来,各章的作者(他们都是在这个项目中毕业或者在读的博士生)将从不同的侧面做出各自的解读。我们全部的分享,将汇成一个系统的答案:如何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很多大学陆续恢复或建立商学院,最早从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始。到了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1991年首批9所院校开始招收MBA学生,这成为中国MBA教育的起点。十多年后,国家又批准了若干院校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于是,自90年代开始,中国大学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彼时的相关师资大多来自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尽管这些学科与工商管理密切相关,但他们与以美国著名商学院为代表的世界顶级商学院在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尚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确保MBA的教学质量,一些商学院开始聘请海外的学者执教MBA课程,一些海外华人也被邀请到国内举办各种师资培训班,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几所著名商学院则开始全面地与国外的商学院开展交流和合作。我的感慨由此引发。

变化:光华创办IPHD(国际博士生)项目

仅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光华管理学院在感受到差距后,动真格地奋起直追了。

这一追就是十年。其实,光华管理学院在过去二十多年间都保持着全方位的进步,学术水平的持续提高支撑着这种全方位的改变,而学术水平是一流院校的立身之本。学术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提升师资:让教员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共识,并提供适宜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环境;而只有一流师资和一流的学术水平,才能吸引一流的博士生。光华管理学院的IPHD项目,就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提到光华的IPHD项目,就必须先了解创办者徐淑英教授的履历。这位学术界杰出的华人女性,出生于中国上海,幼年时移居中国香港,后赴美留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的几所大学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1995年,她回到中国香港,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创始主任。一路走来,她的学术成就在国际管理学界享有盛誉:1992年发表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的论文,使她荣获1993年组织行为杰出成就奖和1998年的学者成就奖;1997年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论文,使她荣获1998年美国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和人力资源领域学者成就奖;1993—2003年全球商业与经济领域被引用排名第87位,1981—2001年管理学领域被引用排名第21位,1981—2004年被引用排名第49位。她在1996—1999年间担任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主编,也是该刊创办以来唯一一位不在美国本土大学任教的主编。这是一位特别致力于培养中国本土后辈的师长,1998年,她在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了恒隆企业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多期“中国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培训班”,为中国内地培养了几百名组织管理研究学者。

2000年9月,在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的邀请下,徐淑英教授来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为光华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当时我正处在从社会心理学向组织管理研究转型的困惑期,经常向徐老师请教。她非常热心地指导我们这些青年教员,并想办法为我们多提供机会,例如前述的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的“中国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培训班”、参加美国管理学年会中的青年学者发展营,等等。从2002年开始,徐老师作为特聘教授每年定期到访光华管理学院,并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们上研究方法的课。她工作非常投入,从早到晚都不离开办公室。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光华一度停课,当时接受邀请来光华任教的海外教授纷纷写信推迟一年到访,而徐老师为了完成预先安排好的课程,如期在5月底来到光华,直到7月初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才离开北京。徐老师在正式受聘光华之后,着手开始有关中国管理研究的全新领域:除了开创IPHD项目,她还创办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以及学会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这个学会和这份刊物目前已经成为凝聚全球中国管理研究领域学者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关于徐老师的介绍暂时先到这里。继续前述,我于2002年3月17日结束在凯洛格为期半年的访问回到北京,第二天下午就到光华向徐老师汇报我的巨大收获和受到的冲击。我告诉她,自己感到凯洛格商学院不仅仅有世界一流的MBA和EMBA项目,印象更深的还是那里极高水平的博士生项目。访问期间与我相识的组织管理方向的几位博士生和博士后,进入了诸如哈佛商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密歇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商学院任教。相比之下,国内的博士生项目训练强度太小,博士生没有阅读精选出来的经典文献,课堂上还像中学生那样被动地听课,缺乏师生互动和研讨。此外,博士生的待遇太低,奖学金与那些没有攻读博士的同学的薪水相比低了很多,不少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上课之余从事兼职工作赚些外快。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学生在学术动力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就这样熬完博士三年,有些人毕业之后就去政府机关或者企业工作(尽管他们或许也曾坚定地怀有学术抱负)。

一周之后,当我再见到徐老师时,她竟然说准备向学院申请经费做一个国际标准的管理学博士项目!我不由得又惊又喜。到了4月上旬,徐老师发给我一份她用英文起草的国际博士生项目(International Ph.D. Program)的建议书,提出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博士生,还特别提到要给这个项目中的博士生提供比当时普通博士生高得多的补贴,以便他们安心读书和做研究。当我把这一章的初稿发给她审阅时,徐老师回顾了她当年休假时在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的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她把这个课程看作IPHD项目的“序曲”。她发现那时光华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已经能够适应她的全英文授课。她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的几所大学都给博士生开设过这门课,每次课或者每个话题通常有六到七篇阅读文献。她让光华的学生阅读两到三篇。当时对于那些学生来说已经很有挑战性了,不过他们还都能够应对,所以徐老师从那时就看到光华管理学院已经具备办一个像美国大学中的博士生项目那样的条件和基础了。这样一个争分夺秒制订出来的方案,受到院方的高度重视,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天:2002年4月19日下午,光华管理学院召开教员大会,会上正式宣布将实施国际博士生项目,设立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方向。5月13日上午,徐老师召集张维迎、涂平、武常岐等多名资深教授讨论国际博士生项目的具体课程设置,时任副院长的张维迎教授邀请她担任该项目的主任,而徐老师则当场指定我作为她的助理。

根据项目规划,该项目实施全英文授课,并提供比普通博士生高得多的待遇,光华在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上从此实施普通博士和国际博士双轨制。为了不与普通博士生项目发生冲突,光华还明确规定国际博士生项目不占普通博士生项目的名额,这在当时是颇有远见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IPHD项目的设计。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需要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刚一入学,就会有一到两位教员担任他们的研究导师,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习如何开展实证研究。第一、第二学年结束时,学生必须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所有人带着论文参加一个论文展示比赛(poster competition),将论文贴在展板上。多位教员听取学生介绍自己的论文,并给予评价和反馈。最终从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方向上各评出一位获奖者,学院为获奖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奖金。完成两年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综合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通过综合考试之后成为博士候选人。读者可以从本书作者的随笔中了解到IPHD项目的具体运作以及他们的体会。

从2002年5月底开始,我便根据徐老师的计划书撰写具体的项目规划,6月下旬与徐老师讨论项目的招生宣传工作。我们需要在7月上旬将广告文本交给设计公司,7月下旬印刷出来寄往我们选定的院校。这些工作主要由我来承担,作为一个年轻教员,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同时,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的,我在研究上也存在困惑和极大的压力。当时学院人手少,机构不如现在这么齐全,资源配置也没有制度化,往往在我上完课后,又被通知去参加这样那样的会议,会议之后还要撰写必要的文案。虽然我对国际博士生项目充满热情和向往,但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尤其加上研究上的压力,经常感到心力交瘁。我记得有一次梦见自己到美国进修,周围人的研究做得特别好,而自己却什么成果都没有。醒来时一身冷汗,凌晨又跑到办公室工作。这反映了我那段时间因非常忙碌而无暇顾及研究的焦虑。面对工作上的巨大压力,我给张维迎教授写邮件,请求学院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学院为了缓解我的工作压力,委派在院长办公室负责外事工作的王冬霞女士帮助我开展工作,给了我很大的支持。7月1日下午,经我牵线,Keith Murnighan教授来光华给EMBA学员授课,晚上偕夫人出席了徐淑英教授主持的工作晚宴,席间大家均认为国际博士生项目对于光华将来培养学界精英至关重要。在那次晚宴中,大家一致建议将项目名称简称为IPHD,从此光华就多了一个独特的博士生项目名称,并且很快在学院内传开。Keith答应将来给这个项目的学生上课,两年后他的确又来学院给IPHD项目的学生做讲座了。

对于IPHD项目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光华的领导们非常支持。时任院长厉以宁教授特别关注到这个项目的学制:如果属于硕博连读,就应该是五年;而如果仅仅是博士,在北京大学则是三年制,但我们当时定为四年制。我于是又去咨询时任副院长并主管本硕博项目的朱善利教授。他觉得由于申报IPHD项目的学生可能是本科起点,因此至少需要四年才能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建议学制定为四年,延期毕业的费用则由学生自理。由于这个项目的申请者可以是本科生,也可以是硕士生,那么学生入学考试时究竟参加硕士还是博士的考试呢?我又去求助朱善利教授和负责硕博项目的教务人员,最终学院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商议后决定实施双轨制,即本科起点的申请人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硕士起点的申请人参加博士考试,录取后都以博士生的名义培养。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学制三年,这些学生可延长一年。本科生起点进来的学生属于硕博连读,学制则是五年。经过这番细致的人性化和学术规范处理,使得项目既符合北京大学的规定,又体现了国际博士生项目的要求。最终,IPHD项目第一届录取的七名学生中,既有本科起点参加硕士统考的,也有硕士起点参加博士统考的,还有从本科面试推荐的。我与王冬霞在7月底将IPHD项目的小册子定稿付印。8月上旬,光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的负责人吴安及其团队帮助制作了IPHD项目的网页。10月上旬,我们又印出IPHD项目的海报,便于更大范围的张贴和发放。我们安排将IPHD项目的手册和海报寄往若干所商学院,并附上院长厉以宁教授的亲笔签名信,详细阐述了光华创办IPHD项目的意图,诚邀各个商学院推荐学生报考这个项目。我又安排组织和人力资源方向的在读硕士生们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所高校张贴海报。今天回过头来看,北京大学相关领导和同事、光华管理学院的领导们、行政系统的同事们以及参与的学生们给予了极其慷慨而高效的支持。大家都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激情,希望学院培养出学术卓越的学生,扩大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潜在候选人了解该项目,我们还仿照我在前面提及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的开放日,于11月29日在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了首次招生信息发布会(information session)。我介绍了IPHD项目的由来、目标、课程设计、教授阵容以及报考程序等,有一批学生当场表示了强烈的兴趣。12月中旬,徐淑英教授与我共同面试了由秀军,她从此成为IPHD项目的高级行政主管。一个小的花絮是,面试结束后我们让小由提出她希望的薪酬,她提出的数额比我们预期中低了很多。由于这个项目是全英文授课,将有大量外国教授前来,学生在初期会很难适应,作为该项目的行政负责人,可以想象她的工作量将会有多大。最终我们决定提供给她远高于她预期的薪酬。这也显示出当年光华创办IPHD项目的决心:不只是找到最好的师资和学生,更要不惜成本保证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是合适的人。

自2003年3月开始,我们陆续面试了IPHD项目的申请人。我们当时要求学生英文很好,有TOEFL或者GRE成绩者优先。可想而知,适合这个要求的人选并不多。在选择学生时,我们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于研究的兴趣以及从事研究的潜力。我们给学生提供一篇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让他们单独阅读一个小时,之后至少两位教员用英文与其讨论这篇论文,顺便了解这个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未来的打算等,对个人优缺点进行评估,尤其看重候选人的学术动机和学术志向。当时有曾在北京大学交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申请加入,但该学生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并没有显示出明确的学术动机,因此我们并没有录取他。有的学生英文和专业素养都不错,可是在面试中却表明毕业后会到企业中去工作,最终也没有被录取。当时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邱静,已经被保送到组织和人力资源系读硕士,她连续三年位居班级第一名,TOEFL考了657分,而GRE则考了满分,在校园内被传为佳话。我劝她转到IPHD项目中来,她自己也表示有兴趣。于是我立即给涂平教授和徐淑英教授打电话,他们两人也觉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博雅光华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