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文字体1+2套装(共2册)
《西文字体》
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1人的小林章先生,是日本和西方两个世界的字体大师,他通晓东西方文化、历史、近代书法和字体设计。常被聘请为国际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发现很多亚洲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更不懂得如何将亚洲文字与西文组合在一起。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字母的形成”、“认识西文字体”、“西文字体的选择”、“玩味西文字体”、“西文字体制作”、“致立志要学习西文的朋友”等几个方面,细致讲解了西文字体的发展背景,拉丁字母的构造,如何理解不同字形,以及西文字体的鉴别方式。书中还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很多正确使用西文字体的范例,以及不成功的设计效果,使读者能对西文字体有一个既感性又生动的认识。
《西文字体2》
小林章第1本书《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是以年轻设计师和入门学生为对象的一本西文字体入门书。《西文字体2:经典西文字体及其表现方法》则为进阶内容,着重讲解了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体,以及如何理解字体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内容。
在第1章里,小林章按照几个主题介绍了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体,如体现高级感、亲近感和食欲的字体,还有体现英国、德国和法国风情的字体,以及传达信赖感和体现20世纪70年代风格的字体。在第二章《彻底解析经典字体》里,则以访谈的形式,采访了小林章所尊敬或者感兴趣的设计师们,包括察普夫先生、阿德里安、马修、罗伯特、萨姆纳、约阿希姆、阿希姆、巴斯和萨米。带你深入了解经典款西文字体设计师的心路历程!
西文排版
本书以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和西文排版中的9个基础练习开篇,进一步讲解了西文排版的关键点,以及优秀西文排版所必需的19个知识要点。细致讲解了设计师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名片、信纸、请柬和证书的西文排版,简要描述了广告与包装、导向标识系统、网络设计、产品设计和企业字体等各个设计领域中西文排版的运用,以及日西混排的问题、现状和未来。
作为日本著名西文活版印刷所“嘉瑞工房”主持人的高冈昌生,其父高冈重藏是该工房创始人井上嘉瑞唯1的弟子,几代人专攻西文活字印刷术,并藏有极多一流西文活字。zui后一章高冈昌生娓娓道来自己是如何进入字体排印的世界,接受了“嘉瑞工房”的字体排印教育,并逐步掌握字体排印的技术、知识和历史,体会到字体排印是一份心意。这不是一本单纯讲解排版规则的书,更注重思考如何排版才能让读者舒适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拿到这套书,我最关注的自然是它在“排版”上的深度挖掘。坦白说,很多设计入门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图形和色彩上,却常常忽略了版式设计中那个最基础却也最微妙的元素——文字的组织方式。西文排版涉及到字距(kerning)、行距(leading)、字块的灰度控制,这些细节决定了一页纸看起来是井井有条还是杂乱无章。我尤其好奇它对“网格系统”的讲解是否到位。一个好的网格系统是所有优秀版面的骨架,它能确保即使内容复杂多变,整体的视觉秩序感依然牢不可破。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比如如何运用动态网格来适应多语言或多栏布局。此外,对于现代设计中越来越流行的“非对称”排版,这本书是否有给出一些遵循美学原则的指导?毕竟,打破常规需要更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希望它能引导我从“把字放上去”的初级阶段,迈向“设计字的空间”的高级思考。如果它能详细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本排版与现代主义的包豪斯风格排版)在处理文字负空间上的理念差异,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视觉美学的历史教科书了。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处理大量英文资料的编辑工作者,我购买这套书的动机,更多是出于对“规范性”和“可读性”的极致追求。西文字体的“正统”用法,尤其是在正式出版物中,其实有着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矩往往关乎专业性和尊重读者阅读习惯。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标点符号在西文中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引号、省略号和破折号在不同字体下的具体形态和最佳位置。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排版错误,比如引号开成了中文的直角引号,或者数字与单位之间没有恰当的空格,这些小失误会极大地损害专业度。如果这套书能提供一个详尽的“西文校对清单”,并配以清晰的图示来区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排版方式,那它将是我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我希望它能帮我解决那些平时难以查证的疑难杂症,例如在特定字体家族中,大写字母的比例如何与小写字母的x字高保持视觉平衡,以及如何处理连字符的断词规范,这些都是实操中经常遇到的“拦路虎”。
评分这套关于西文字体的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专业和实用的气息,光是“现货”两个字就让人踏实,不用等。我个人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越来越依赖数字和印刷媒介的时代,字体设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内容为王,但实际上,一个恰当的字体选择,能够瞬间提升文本的质感和信息的传达效率,这简直就是无声的沟通大师。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字体历史、不同字体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演变的深刻见解。毕竟,西方文字体系有着几百年的发展脉络,从衬线到无衬线,从哥特体到现代主义的简洁,每一种风格背后都蕴含着时代精神。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罗列字体样本,而是能深入剖析每种字体的“个性”和适用场景,比如在严肃的学术报告中使用哪种衬线体最能体现权威感,又或者在现代的品牌宣传中,无衬线体如何营造出亲近和科技感。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教我如何根据不同的版面布局和阅读环境来选择和搭配字体,那就太棒了。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套顶级裁缝的工具箱,让人迫不及待想开始自己的创作。
评分读完一些基础的设计理论后,我深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那道鸿沟。这套书既然分为“西文字体1”、“西文字体2”和“西文排版”,想必是采用了渐进式的学习路径,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我期望“字体1”能专注于基础的解剖学——例如“字肩”、“字尾”、“碗状结构”等术语的精确定义和识别,培养我像字体设计师一样去“看”字体的能力。而“字体2”或许就会深入到字体的历史流派和技术实现层面,比如Type 1, OpenType等格式的区别,以及字体设计软件中的基本操作逻辑。最让我期待的是,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定制字体”的思考,比如如何根据品牌调性来调整现有字体的某些参数,达到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从一个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一个有能力评估和判断字体优劣的主动设计思考者。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构建,远比零散地在网上搜索单个字体的名字要来得更有价值和长远意义。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套书能帮助我理解西方文化和技术发展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字母形态的。字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美学符号,它们是历史、技术进步、印刷革命和哲学思潮的载体。比如,印刷术发明初期对黑体(Blackletter)的偏爱,反映了中世纪对手工艺术的尊重;而无衬线体的大量兴起,则与工业革命后对效率和清晰度的追求密不可分。如果这本书能将字体、排版与更广阔的艺术史或社会史相结合进行阐述,那么阅读体验将变得异常丰满。我设想,它或许会探讨数字时代,屏幕分辨率和像素点对传统字体设计原则带来的冲击,以及设计师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最终,我希望这套书能让我不仅仅是“认识”西文字体,而是能“感受”到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设计智慧,让我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能够为每一个字符的选择,找到最恰当的历史与美学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