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 豐饒之海4冊套裝
《春の雪》《奔馬》《暁の寺》《天人五衰》
一部以夢和輪迴轉世為基調的四捲本超長篇小說
豐饒之海四部麯是三島由紀夫創作於1960年的,一部以夢和輪迴轉世為基調的四捲本超長篇小說。
1965年在雜誌“新潮”開始連載。豐饒之海是三島在東京市榖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麵總監部切腹自殺前的壓軸之捲,將三島式美學發揮到。
豐饒之海,是“月之海”的意思,存在於月球上的巨大坑洞,雖名為“豐饒”,其實是匱乏。
豐饒之海四部麯將他的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揮到瞭盡美之境,為三島的文學生涯畫上瞭句號。
三島由紀夫
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齣生於東京。
1947年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隔年為瞭專心從事寫作而從大藏省離職,開始專職作傢的生涯。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其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也是二戰結束之後西方譯介ZUI多的日本作傢之一。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深為贊賞,他對日本二次大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製於美國非常不滿。1970年11月25日他帶領四名「盾會」成員前往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挾持師團長要求軍事政變,期使自衛隊能轉變為正常的軍隊,但是卻乏人響應,因而切腹自殺以身殉道,走上瞭日本武士ZUI絢爛的歸途。
主要著作有《假麵的告白》、《金閣寺》、《潮騷》、《憂國》、《太陽與鐵》、《不道德教育講座》等。
《豐饒之海》四部麯可說反映瞭三島美學思想和全部創作的基本特色,把自我世界所存在的事物及思想全部溶入這部作品,體大思精,文思浩蕩。
三島自述《豐饒之海》是以唯識論的哲學為基礎,以王朝文學的《濱鬆中納言物語》為參照係,以夢與輪迴轉世作為基調創作的。
從主角在各捲中輪迴轉生開始,在各捲講述一種人生,形成背景與故事完全獨立的四部小說。
部《春之雪》是古典式的戀愛小說,描寫大正元年(1912年)的貴族社會,
第二部《奔馬》是英雄式的行動小說,描寫昭和六至七年(1931-2年)的國傢主義運動,
第三部《曉寺》是有異國情調色彩的心理小說,
第四部《天人五衰》則是取材於在時間流逝的某一點上,事象的跟蹤追跡小說。
長篇巨作《豐饒之海》的首部麯
古典式的戀愛小說
《春の雪》
《春之雪》是三島文學藝術美的升華。川端康成把《春之雪》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是作者“絢麗纔華的升華”。
它描寫清顯與聰子的愛情糾葛,因為清顯在對聰子的愛慕中孕育著一種不安的情緒,聰子沒有把握住他的感情,隻得接受皇上的敕許,與治典王訂瞭婚。此時清顯通過友人本多與聰子保持聯係,嚮聰於求愛,聰子在惶惑中與情顯發生瞭關係。結局清顯憂鬱死去,聰子削發為尼。
長篇巨作《豐饒之海》的第二部
英雄式的行動小說
《奔馬》
19歲的勛是一個日本劍道高手,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內心深處卻極端仇視當時的日本社會,尤其憎惡以藏原武介為首的資本傢集團。他和他的所謂“同誌”們認定藏原之流是日本社會腐敗墮落的根源,欲效仿19世紀的“神風連暴動”除之以拯救日本於“危難”。
長篇巨作《豐饒之海》的第三部
有異國情調色彩的心理小說
《暁の寺》
1941年,47歲的本多見到泰國幼小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由勛轉世的,在返迴日本後他開始研究輪迴轉世以及唯識論。麵對化為廢墟的東京,本多期待崩潰更加深化。11年之後,本多已經是初老男人,愛慕長大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清顯、勛的轉生,同時因無法擺脫認知的世界而對自己絕望。月光公主20歲,在返國後因為遭響尾蛇咬腿而身亡,新一輪輪迴似乎又將開始。
三島由紀夫自殺前寫下的絕筆
《豐饒之海》四部麯的ZUI後一部
一部看似離奇卻有又在情理之中的
跟蹤追跡小說
《天人五衰》
《天人五衰》是三島由紀夫的超長篇巨作《豐饒之海》的ZUO後一部,描寫瞭被本多收為養子的安永透知道瞭自己隻是他人轉世之身,並不是能自由選擇命運的人,從而服毒自殺的故事。
作者:三島由紀夫
齣版社: 新潮社; 改版 (1977/12/2)
言語: 日本語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15 x 10.7 x 1.3 cm/冊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其對“美”的極緻追求與對“虛無”的冷靜審視之間的張力。作者似乎總是在用最華麗、最精緻的辭藻去描繪那些注定消逝的事物——盛極而衰的青春、轉瞬即逝的愛情、以及必然走嚮終點的生命。這種強烈的反差,營造齣一種既華美又蒼涼的獨特氛圍。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在月光下,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真實、那麼脆弱的美感。它不是簡單地歌頌美,而是通過展示美的易逝性,來探討如何與“無常”共存。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次美學教育,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並學會在欣賞它們的同時,也接納它們的短暫。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起這幾冊,我有些擔心晦澀難懂,畢竟是文學大師的經典之作,語言風格想必會很獨特。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那些看似繁復的錶述下,蘊含著極其豐沛的情感和哲學思辨。它不是那種讀起來輕鬆愉快的小說,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欲望和恐懼。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物的內心獨白,那種極度個人化、近乎偏執的心理活動被捕捉得絲絲入扣,讓人在同情之餘,又不得不對其復雜性感到敬畏。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復雜的謎團,揭示齣關於美、死亡和存在的終極追問。這絕對不是一次消遣式的閱讀,而是一次需要全神貫注、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其中滋味的深度體驗。
評分對於一位追求原汁原味體驗的讀者來說,能夠接觸到原版文本,無疑是至高無上的享受。即便隔著語言的界限,也能感受到作者文字中那種特有的節奏感和韻律。那種經過時間淬煉,不帶任何現代“口水話”修飾的精確錶達,本身就是一種力量。閱讀的過程,仿佛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他如何用最凝練的日文詞匯,去承載那些沉重而復雜的東方哲學意蘊。每次閤上書頁,都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去瞭解更多關於那個時代、那種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睏境,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與最終呈現的藝術高度。這是一套需要用時間去沉澱的珍品。
評分讀完這套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部宏大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轉摺都充滿瞭宿命般的張力。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入木三分,那種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試圖抓住永恒卻又被時間無情衝刷殆盡的悲劇感,讓人讀來既壓抑又感到一種近乎神聖的震撼。特彆是書中對個體命運與曆史變遷的交織描繪,那種宏大敘事下個體靈魂的微弱閃光,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那些細膩到令人心痛的場景描繪,仿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那個特定的時空,空氣中的溫度、花瓣的紋理,一切都栩栩如生。這種精湛的筆觸,展現瞭作傢非凡的駕馭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氣韻渾然天成,讀完後,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修行。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世界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每一個場景的切換,每一個人物的登場,都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舞颱調度,環環相扣,最終導嚮一個必然的結局。那種結構上的嚴謹,使得故事的推進既有曆史的必然性,又不失個體選擇的偶然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默默迴味幾段文字,思考其中的象徵意義。這種文學上的“骨架”非常紮實,使得即便故事情節看似跳躍,整體上依然保持著令人信服的邏輯和美感。它挑戰瞭傳統敘事的邊界,用一種近乎詩意和寓言的方式,講述瞭一個關於生命循環與輪迴的宏大主題,讓人嘆服於作者構建如此復雜而又協調的文學宇宙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