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机器人革命+人工智能简史+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共舞【套装6册】

中国制造2025 +机器人革命+人工智能简史+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共舞【套装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妍娜赵胜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制造2025
  •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工业大数据
  • 工业4
  • 0
  • 科技
  • 未来科技
  • 自动化
  • 智能制造
  • 技术革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正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7367
商品编码:12533788388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书目:

        

1.中国制造2025


2.机器人革命


3.工业大数据


4.人工智能简史


5.人工智能时代


6.贤二机器僧漫游人工智能



编辑**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路径图。
  未来10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超万亿美元,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
  新工业革命全局性的蓝图指引,洞悉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升级脉络。
  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全球看中国,为制造业提供未来趋势指引
  零基础就可以理解的通俗化、逻辑化、结构化的概念、解决方案和案例。
  关于“中国制造2025”招商引资“一本通”。
  告诉你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公司和组织是什么样的。
  产业互联网时代职场人士**装备书,不了解时代将被淘汰。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肆意生长的“黄金20年”,诞生了诸如BAT等互联网巨头,而时至今日,风口正逐渐转向了产业互联网。互联网这一摧枯拉朽的飓风,在改造了消费服务业之后,正快速而坚定地横扫工业领域,拉开了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的大幕。
  “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是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
  本书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入手,在全球视野下展现新一轮工业革命在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发展趋势和实施策略,总结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目标和五大特点,并且详细剖析了新工业革命的九大技术基础,以及这九大技术基础之间的联系,让读者能清晰全面地了解新工业革命在欧洲(德国)、美国的全貌。本书案例丰富,多是来源一线调研,可借鉴性强,借鉴全球经验,解构了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实施方略以及面临的管理挑战。
  未来十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公司和垂直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无论你是政府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本书都可以为你在部署未来发展规划时,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夏妍娜,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往返中德两地,2013年率先将“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并提炼出九大技术支柱: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赵胜,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游历过百余国家,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能够从全球宏观经济角度观察经济运行,对未来技术趋势和产业变革深有洞见,投资侧重点聚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领域。现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顾问,吉林市人民政府顾问、吉林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精彩书评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杨海成教授

  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书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众创时代》作者吴霁虹教授

  经济环境在变,发展模式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方式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人口结构在变,网络化和智能化更是在飞速变化。你跟得上吗?阅读此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变革的大时代。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曾玉波

  一场完美风暴正席卷企业界,如果将2011年移动互联网降临为起点,则2025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因为这一年,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将接受检验。生产与消费,组织与个体,实体店与线上店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全部打碎重塑,未来十年,互联网比较大的机会就来自传统产业的这种重塑。全球视野下的新工业革命一书,格局开阔,资料丰富,论证缜密,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好书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何伊凡

  在“中国制造”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进入由大转强之际,智慧互联成为转型升级并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势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引擎。本书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清晰展现了“互联网+制造”的发展蓝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

  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建立一条敏捷、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供应链系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革新的基础,以横向集成实现价值链间的资源整合,以需求端到供应端集成达到供应链生产流程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打造出全新的集成化供应链。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恰为建立新型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马士华教授

目录

 **序一(杨海成)
**序二(吴霁虹)
序一(夏妍娜)
序二(赵胜)
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001
不确定时代的三大关键因素 002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005
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 007
共享经济成为主流 011
连接和融合创造价值 015
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 021
未来黄金十年,*大的风口在"互联网+制造" 025
全球工业革命新趋势 031

精彩书摘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随后,为了将商业生态的价值*大化,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并大力推广这一概念。除了GE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加入该联盟的还有四家IT企业——IBM、思科、英特尔(Intel)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GE认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提高工业系统与设备的维修、维护效率;第三,优化并简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2011年,GE在美国加州硅谷建立全球软件研发中心,开发工业互联网,研发内容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建、应用以及数据分析,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达到上千人。在2012年11月发布的名为《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的报告中,GE预测:在美国,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水平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将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相当于再创一个美国经济。在这之后,GE又于2013年宣布将在未来3年段入15亿美元开发工业互联网。
  ……

前言/序言

 **序一
  迎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春天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历经30年的风雨激荡之后,中国制造开启了迈向"智造"的征程。如果说制造业的春天再度来临,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搅乱了一池春水。
  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是对互联网应用的增强、升级、超越和集中,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互通,而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产业的跨界融合。
  当与互联网为伍的虚拟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时,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传统产业的制造模式。如今,"互联网+制造"已被视为释放中国工业新红利的风口,制造大国的发展动力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而更多地在于依靠信息技术、智能硬件进行创新驱动。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颠覆千篇一律的同质产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服务,充分融入互联网基因,将用户个性特点分析作为重要参考,以用户需求来推动商品的每个生产销售过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佳体验,并由此激发消费潜力,实现生产经营的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变得越来越少人化、无人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均物物相联,自动运行,工厂的生产组织调度,原材料供应都可通过智能物流、智能生产管理来控制。人逐渐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系统代替。机器换人和无人工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在逐步走向分散化。过去的制造生产是大规模集中式的,从厂房到设备,再到工人,缺一不可。如今,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全球*佳的制造资源汇集在一起,实现全球异地协同生产。此外,制造资源也在走向云端化,就如同水和电力一般,制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按需分配,只需将这些制造资源和制造装备联网构成资源池,形成云化的资源,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可以按需付费**,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我们还可以看到,工厂的运营模式也正在被改造。过去,工厂仅仅关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的卖出就是收益的结束,而现在,产品的卖出只是销售的**步,工厂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支持、维护、运营、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构建"互联网+制造"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正如本书作者夏妍娜和赵胜所言:"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更加稳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好机会,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它不是否定中国制造业过去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新常态"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从发展趋势、技术支持、发展路径等角度全面地解读了中国参与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深入思考的。
  千帆竞发,万木迎春。希望奋进的中国企业能够乘上产业互联网的东风,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
  **序二
  未来已来
  吴霁虹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
  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的创建者
  《众创时代》作者
  年末,正值大家思考2016年的新年规划,好友赵胜约我为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写序,备感它的现实意义不一般。赵胜一直关注跨界全球创新,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或是丹麦、以色列,都有他的足迹,这本书将为中国制造业当下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参照系统和指导中国实践的积极作用。
  制造业好比一个国家的脊梁,中国要从第三阵营提升进入第二阵营,必须立即开始从国家、企业,甚至个人进行智慧布局,当下的一切就是未来的开始。而中国制造2025,可能就是今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怎么了?举一个我正在研究的例子说明吧。
  过去,美国军方一直需要库存百亿美元以上的零部件,以供应全球各地随时需要的出货。从竞争角度看,时间就是作战战略*重要的要素,供应的延误就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甚至输掉战争。
  但是今天,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从美国制造商那里订购急需的配件了,大型航母可以通过海水处理和废水脱盐手段来提取所有的化学和金属元素,然后将它们输入到特殊的3D打印机,就可以现场即时生产导弹、飞机、步枪,甚至可以更换皮肤和制造食物。曾经是科学家想象的未来场景,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已来!
  作为**方阵的美国制造,其特点是技术尖端、体系完备、模式先进。也因为此,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角色既是引领者,又是规则制定者。美国一方面牢牢占据着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3D打印、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原创,另一方面将生化、宇航、医疗、软件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留给自己,而将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商品化了的机械设备等产业分配给其他国家。在模式方面,美国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走向整合万物连接技术驱动的众创、共享经济模式公司,如Uber、Airbnb。这些公司的创新折射出美国的国家创新和未来趋势。
  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想要超越美国,我们必须抓住本质。那么,本质是什么呢?站在产业互联网的入口,无论是企业、产业或国家,应该将我们创新的焦点放在用户和客户身上,围绕他们,值得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智能制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人类的生命有终极意义?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智能制造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智造未来是硬件与软件、制造与服务、技术与模式的融合,我们能通过何种创新方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和目标呢?
  工业4.0、3D打印和产业互联网并不可怕,这恰恰是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契机,*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从需求变消费的核心诉求,以及对众创共享的创新模式视而不见。幸运的是,这本《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你在新年部署未来发展规划,做前瞻的、智慧的借鉴和指导。

图书精选: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本套精选图书涵盖了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的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知识图谱,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每一本书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论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知识殿堂的门。 ---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与文明的基石 1. 《理想国》(柏拉图 著) 这部古希腊哲学的巅峰之作,以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探讨了关于正义、城邦、教育、政治哲学以及“洞穴寓言”等核心命题。本书不仅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奠基石,更是对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理想治理模式的永恒追问。读者将跟随柏拉图的思辨,深入剖析“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及一个完美城邦的构建原则。书中对灵魂结构的划分,对哲学家的统治权的论证,至今仍是理解西方思想脉络的关键。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学讨论,触及了形而上学的层面,引导人们思考真、善、美的终极形态。 2. 《论语精读》(孔子 著,现代学者解读) 汇集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是构建东方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石。本书精选并细致解读了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其在个人修养(修身)、家庭和睦(齐家)、社会治理(治国)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它强调了道德自律、社会责任感以及通过学习和反思实现个体完善的重要性。通过对“君子”标准的探讨,本书为现代人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平衡个人发展与集体利益的智慧参考。 3. 《乡土中国》(费孝通 著) 这是一部社会学经典,通过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的内在逻辑。费孝通先生运用“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解释了中国社会关系是如何围绕个体建立起来的,而非基于明确的阶层划分。本书深刻阐释了礼治、血缘、地缘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传统伦理道德如何适应并维持这种社会结构。阅读本书,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内功心法”,以及现代化进程对这种古老格局带来的冲击与变革。 --- 第二部分:科学的疆界与宇宙的奥秘 4. 《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著) 霍金的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普通读者穿越时空,探索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的前沿问题。书中系统阐述了黑洞、虫洞、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以及最终命运的各种猜想。霍金巧妙地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旨在回答人类最根本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宇宙将往何处去。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挑战,激发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敬畏之心。 5. 《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著) 达尔文历经数十年观察与思考的结晶,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和生命世界的认知。本书系统阐述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这一革命性理论。它通过对地质学、生物地理学、胚胎学等大量证据的梳理,无可辩驳地论证了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这部著作不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其深远的哲学影响也促使社会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本书的严谨科学精神和对事实的尊重,是科学思维的典范。 6. 《沉默的春天》(蕾切尔·卡森 著) 本书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山之作。卡森以其深厚的生物学素养和优美的笔触,揭露了大规模使用化学杀虫剂(特别是DDT)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鸟类生存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她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升到社会伦理和公众健康的高度,指出人类的“发展”行为正在破坏地球的自然平衡。本书不仅是科学警示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批判作品,深刻影响了全球环境政策的制定方向,唤醒了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认识。 --- 第三部分:艺术的本质与审美的历程 7. 《艺术的故事》(E. H. 贡布里希 著) 贡布里希的这部经典之作,是艺术史领域最受欢迎的入门读物之一。它摒弃了晦涩的术语,以清晰流畅的叙事,带领读者从史前洞穴壁画开始,一路走过古埃及、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穿越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领略文艺复兴的辉煌,直至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演变。本书的核心在于解释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艺术创作中的视觉问题,以及艺术形式是如何随时间演变的。它教会读者如何“看见”艺术作品,理解艺术背后的意图与语境。 8.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著) 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以超越国界和学科的广阔视野,审视了智人(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信息时代的整个历程。赫拉利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三大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虚构故事”(如宗教、国家、金钱、公司)在构建大规模人类协作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尖锐地探讨了现代科技(如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未来挑战,促使读者反思人类的本质以及我们正在创造的下一个“神话”。 9. 《纯粹理性批判》(伊曼努尔·康德 著) 康德哲学的巅峰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本书旨在确立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和界限,探讨我们能否获得关于超验事物(如上帝、自由、不朽)的确定知识。康德区分了现象界(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和物自体(独立于我们感知的实在),并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这部著作对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冲击是深远的,是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辨逻辑不可绕过的核心文本。 --- 这套精选图书,如同一个知识的万花筒,从哲学思辨的深度到科学探索的广度,从人文关怀到艺术鉴赏,为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阅读阶梯。

用户评价

评分

“与机器人共舞”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听起来很有诗意,又充满了未来感。我一直在好奇,随着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们将如何与人类社会、与我们的工作、甚至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本书,我猜测(因为我还没开始仔细研读),会从一个更加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它或许不会只关注机器人的技术参数和性能,而是会深入探讨人机协作的模式,机器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甚至如何与机器人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我想知道,在“机器人革命”的浪潮中,人类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是否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去与这些越来越聪明的机器“共舞”?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和人机关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一拿到手就觉得不虚此行。从封面设计到印刷质量,都透着一股扎实和严谨。我一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脉络很感兴趣,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在制造业和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和成果。这本书的内容,我猜想(因为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已经浏览过很多章节了),应该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为我梳理出“中国制造2025”这个宏伟战略的来龙去脉,它背后的时代背景、核心目标、重点产业布局,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我也期待能看到对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前沿探索,比如在工业生产、服务业、甚至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这套书的组合,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切入了几个关键的微观领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整个科技浪潮的驱动力和方向。我尤其想知道,在这些技术快速迭代的背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这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评分

作为一名在制造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工业大数据”这个概念一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我相信这套书中的相关内容,会给我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我期待了解工业大数据到底包含哪些关键要素,比如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的数据应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企业是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的?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框架下,工业大数据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驱动着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茅塞顿开,将那些零散的数据碎片,整合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而这套书中的《人工智能简史》部分,简直是及时雨。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科幻电影和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上,总觉得它神秘又遥不可及。但这本书,我相信会给我一个扎实的基础,从它最初的萌芽,到图灵测试的提出,再到深度学习的突破,以及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应用,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它大概都会娓娓道来。我特别想知道,人工智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怎样的起伏,有哪些关键人物和理论奠定了它的根基,以及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克服技术瓶颈,最终走进我们生活的。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而且,书中提及的“机器人革命”和“工业大数据”又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我期待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会让我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充满好奇,而这套书的组合,恰好涵盖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中国制造2025》代表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而《机器人革命》和《人工智能简史》则是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工业大数据》则提供了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支撑,《与机器人共舞》则更像是对未来人机关系的一种畅想。我觉得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概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发展图景。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思路,以及这些前沿技术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再到最终的社会影响,这套书似乎能满足我多维度的求知欲,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更深刻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