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思想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作品;从基本概念出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借马克思的经典,为我们时代的难题寻求答案
书名:资本的限度
 定价:88.00元
 作者:大卫哈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9
 页码:73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3165
 
世界思想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作品;从基本概念出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借马克思的经典,为我们时代的难题寻求答案
 1 作者为世界思想家,影响深远:剑桥大学博士《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多种著作在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2 本书内容将金融与地理两方面结合,对化、城市化做出了系统而实在的解释,对我们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3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作者从基本的概念开始,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进入核心主题,让相对的内容不再显得那么艰涩。
 4 精装锁线,黑白配色,简明大方。
 
这是一部谈论资本、信用、金融、化与城市化的经济类著作。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从商品、价格、资本、货币等基本的概念出发,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发展历程。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将金融与地理两个维度相结合,更好地解释了城市化过程、房地产市场和不平均的地理发展,让我们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应对。
大卫·哈维:我们存在于社会世界和所谓的自然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正在迅猛地发生结构转换,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转换结构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06 年唯首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第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 043
 第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第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第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第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 237
 第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第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块”危机理论 / 311
 第8 章  固定资本 / 332
 第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 382
 第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 445
 第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第12 章  空间格局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在地理上的机动性 / 575
 第13 章  资本主义空间经济中的危机:帝国主义的辩证法 / 632
后记 / 680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剑桥大学博士,现为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生院杰出,作品被引用数量的人文学者。哈维《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著作在被译为十余种语言,已译为中文的有《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新自由主义简史》《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等。
 
译者简介:
 张寅,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当代激进思想;译作另有《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一部的作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里程碑式的著作……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几大流派透彻的批判、总结和延伸。
 ——《伦敦书评》
 一本深厚、巧妙,颇具才智和洞见的书——尤其是它对于租金和金融资本的论述,无论何时都是越多人读到它越好。
 ——《环境与规划》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非常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极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第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就越会造成“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第1 卷,第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主导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开始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世界的权力。
 这次政治转变——阶级权力的恢复和重构——意义重大,需要更加详细地予以评论。阶级权力本身是含糊的,因为它是一种难以直接衡量的社会关系。但它的行使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必要条件(尽管绝不是充分条件),即收入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和积聚的存在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都得到了联合国报告的广泛关注。当时人们发现,世界上富有的358 个人的资产净值“等于世界上贫困的45% 的人口——共计23 亿人——的收入总和”。世界上富有的200 个人“在到1998 年为止的四年间使他们的资产净值翻了一倍有余,超过了1 万亿美元”,因而“世界的前三名亿万富豪的资产超过了所有不发达国家及其6 亿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些趋势一直在加速,尽管各处的加速并不平均。在美国,前1%的收入赚取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 年到2000 年翻了一倍有余,而前0.1% 的人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有余。从1972年到2001 年,“从低往高第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87%”,而“第9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497%”。在1985 年的美国,《福布斯》400 富豪的财富总和在按照通货膨胀予以调整之后“为2380 亿美元”,“平均资产净值为6 亿美元”。到了2005 年,他们的平均资产净值则是28 亿美元,全部资产达到了1.13 万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转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管薪酬的急速上升。“按照的美元来计算,普通的首席执行官在1980 年可以挣160 万美元年薪”,但到了2004 年,年薪数字上升到了760 万美元。布什(Bush)当局的税收政策令人愤慨地使这些差别更加悬殊了。税收减免的大多数好处都流向了前1% 的收入赚取者,而且近的税务法案只为“处于收入分配中段的人”削减了大约“20 美元”的税负,而“前1% 的人当中的前十分之一尽管有530 万美元的平均收入,却平均可以省下82415 美元”。这些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新自由主义政策掌权了——这些政策在地理上的扩散是非常不平均的——收入和财富极其悬殊的差距就会随之出现。在1988 年之后的墨西哥,随着私有化和经济结构转换的浪潮,有24 名墨西哥亿万富豪出现在了1994 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排在第24 位。在2005 年,严重贫困的墨西哥拥有了比沙特阿拉伯更多的亿万富豪。在俄罗斯以“休克疗法”实行市场改革的几年间,七名寡头控制了近一半的经济。随着市场改革,东欧和中欧也同样显示出了不平等程度的剧增。由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前1% 的收入赚取者到2000 年为止已经把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谓“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初还能够把强劲的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平等结合起来(如韩国),但自1990 年以来——主要是在它们的经济遭受了1997—1998 年猛烈的金融冲击之后——它们的不平等程度却出现了45% 的增加。在印度尼西亚,少数贸易巨头的大笔财富避开了这场创伤的侵害,却有大约1500 万印尼人失业。
拿到手这本《资本的限度》,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那份沉甸甸的分量。精装设计,锁线装订,这种扎实的工艺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作者对内容的重视。黑白简洁的设计风格,既不花哨,也不失格调,非常符合一本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定位,显得专业且有深度。大卫·哈维,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尤其是在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我一直很欣赏他那种将宏大的理论视角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能力。这本书将“金融”与“地理”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切入点。我们都知道,金融资本的流动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城市开发到乡村变迁,再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金融的力量无处不在。而地理的限制,无论是物理上的距离、地形,还是社会经济上的区域差异,同样会反过来制约金融资本的运作。我非常好奇哈维将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深刻的联系,揭示出资本运作背后隐藏的地理逻辑,以及金融如何成为改变和塑造空间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资本的限度》就足够引人遐思,它暗示着一种边界,一种可能被突破或需要被审视的界限。大卫·哈维作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领军人物,他的理论分析总是能直指资本主义运行的核心矛盾。而这次,将“金融”与“地理”这两大看似宏大的概念并置,着实令人兴奋。我们都知道,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驱动着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扩张,而这种扩张无处不在地塑造着我们的城市、乡村乃至全球的空间格局。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金融危机如何引发地理上的重组?资本如何通过金融工具进行跨国界的空间转移?又或者,地理上的不均衡发展,例如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是如何成为金融资本的“沃土”或“陷阱”?精装本的工艺,锁线装订,黑白配色,无一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学术态度,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对资本无止境扩张的一种审视,一种对其“限度”的哲学拷问。翻开它,我期待的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生活空间的无形之手,以及它们背后由金融驱动的深刻逻辑。
评分这本《资本的限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个锁线的精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可靠”和“耐用”。它不是那种轻易就能翻烂的快餐读物,而是一份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黑白配色,简洁大方,没有任何多余的视觉干扰,让人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内容本身。大卫·哈维的名字,对很多关注社会、经济和地理学的读者来说,自带一种学术权威的光环。他总能以犀利而深刻的视角,剖析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将“金融”与“地理”这两个维度放在一起考察,这无疑是本书最令人期待的亮点。金融的全球化浪潮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世界的空间秩序?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其背后是否存在着金融资本的推手?又或者,地理的天然禀赋与人为改造,如何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走向和资本的配置?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资本是如何通过金融的手段,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不断扩张、重塑,并最终抵达其“限度”。
评分拿到这本《资本的限度》的精装本,首先就被它的质感所吸引。锁线装订的设计,让书页翻阅起来非常平整,无论是放在桌上还是捧在手中,都显得格外扎实和有分量,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与阅读体验。黑白配色简洁而不失力量,封面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直接点明了主题,传递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严谨性。大卫·哈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界标杆式的光环,他的著作往往是理论探讨的深度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广度相结合的典范。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对“金融”与“地理”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进行跨学科的深度挖掘,这无疑是本书最大的看点之一。金融的逻辑是如何渗透到空间和地理的构成之中?地理的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塑造金融的形态与运作?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想象一下就觉得充满挑战与启发。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暗示着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的学术成果,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宣告着对资本运作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究,不回避复杂性,不流于表面。
评分手里这本《资本的限度》精装本,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就知道分量不轻。锁线装订,翻页很平整,感觉非常坚固,能经受住反复的阅读和查阅。黑白搭配,封面设计极简,透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谨和沉静,一点也不浮夸,反而更加凸显了内容的深度。大卫·哈维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份品质的保证,他的著作总是能引发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思考。这次他将目光投向“金融”与“地理”的交织之处,这简直是太令人兴奋了。我们都知道金融的触角遍及全球,它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我们的空间。这本书是否会去探讨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城市发展?资本如何在地理上进行策略性转移?又或者是,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反过来影响金融资本的积累和风险?这些问题都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我迫不及待想在书中一探究竟,理解资本的扩张逻辑是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并最终触碰到它自身的界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