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陳令嫻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6-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4790197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規格:平裝/單色/ 240頁/ 14.8cm×21cm
出版地:台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你愛父母,卻很少撥時間回家相處?
你愛父母,卻害怕想到他們遲早需要你照顧?
當父母老了,你有機會換一種方式愛他
不糾結過往,重新建立這段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感動淚推
內容簡介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
——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感動推薦】
林書煒
郎祖筠
唐從聖
許皓宜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
——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
——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
——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名家推薦
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文/郭強生(作家)
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在台灣大受歡迎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岸見一郎,最近推出了這一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多少給了我一些觀念上的啟發。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岸見一郎在自己大病一場後,停下工作搬回家開始擔起照護失智父親的責任。他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但是岸見一郎並非文學家,他的文字較偏向理性與分析,我想這是與他的專業背景有關。如果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會知道,他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人際關係這個領域上,所以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也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
就像我前面提到,與年老父母的關係,最後一定是走向結束,這就是與我們人生中其他所有人際關係最大的不同,也讓我們最難釋懷。而年老失能的父母與我們記憶中的父母有著何其大的落差,這也是讓我們在面對照護父母時產生最多心理衝突與困惑之處。
但是岸見一郎把面對老去的父母,定位成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學,譬如說他指出,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與未來,字面上彷彿很無情,但確實是做為照護者的我們,在心理上必須接受且了解的一件事。我喜歡他這一段話:「我和父親在一起時,絕不是什麼也沒做,父親醒來時我有很多事要忙,就算是父親睡著了或在發呆,我也不是什麼也沒做。靜靜陪在身旁有其意義,就是一種貢獻。」我在我的《何不認真來悲傷》中也寫下過類似的心情:「一開始覺得整天啥也沒做很不安,但是習慣以後發現,這不就是陪伴的真正意義?」(節錄)
人生的必修課——承認自己的有限
◎文/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當你所愛的人病了」時,除了作為照顧者之外,該做什麼呢?分享吧!作者在此書示範了具體的作法。當他的父親母親在醫院接受治療時,他以寫作來進行自我療癒,治療因為父母的病而受創的心靈。其實,他自己也病了。透過動筆,他面對自己的有限,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作者一再提到「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例如「我不能強逼父親實現我的願望」、「不要期待對方會說謝謝」、「不需要對父母激動」、「子女不能阻止父母想做的事」。每一個不,都有些無奈,都顯示自己的疲憊、乏力、困倦…。
作者深刻觀察到家庭裡的許多問題,尤其是與父母關係的癥結來自權力之爭。一方刻意要對方順從自己的意志時,必然會造成不愉快。他提醒:「覺得自己對而對方錯,便已陷入了親子間的角力。而解決權力鬥爭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棄鬥爭。」他曾經希望父親母親按照他的要求來生活,認為該何時吃何時睡何時動,認為該吃什麼該如何走動,但要求愈多,衝突愈多。如此處境,做過照顧者都心知肚明。
中年男子,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是——承認自己的有限,因此設法與人和好。我在天下文化出過一本書《最近有點煩:中年男人心事》,「煩」這個字最足以描述這個階段男子的普遍心境。不過,煩像是病卻不是死亡,煩是低潮卻不是深淵,煩是失望但非絕望。
煩,可以不那麼嚴重。只要我們多些知性,深刻認識病、痛、老、死。只要我們多些感性,懂得欣賞前人的分享。只要我們多些靈性,更深覺察父親、母親、配偶、自己,乃至生命的功課。(節錄)
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文/盧建彰(廣告導演)
這次當我意外地在醫院裡看著《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時,我意外的發現生命曲線的重合,意外的發現那些意外,一點也不意外。
原來,每個人面對父母的年老變化,都會趕不上變化,趕不上準備好面對,趕不上最後一面。
我想起,有個夜晚,父親每隔十五分鐘,就會喊我的名字,當我趕到他床邊,他會要我讓他坐起來,當我使勁抱起他、讓他坐起來後,他會說要站起來,當我把他硬是自床上抬起,我必須把他靠到自己身上,因為他已經渾身失去力量,而當他兩腳著地站起來後,他又會說要躺下來,會斥責我為什麼不讓他躺下,當他躺下後,稍平靜,我再爬回樓上臥室,闔上眼,但睡不去。
十五分鐘後,父親又會呼喊,我再重複上面動作。如此反覆一整晚,直到天明,躺在床上的我心裡納悶,父親已經毫不進食,怎麼突然如此有精力呢?而我好累,這樣的日子,我有辦法再過一個禮拜嗎?
第二天,父親就離開了,那晚是我擁抱他最多次的日子。
也許就像跑步,是如此個人,沒有標準,沒有對錯。你和父母最後的日子,總是有太多遺憾和難以負擔,而那難以負擔又會變成遺憾,那遺憾有時也會變成難以負擔,就跟跑步時的喘氣和痠痛一樣,你得接受,並且想辦法,因為這是你的路,沒人可以幫你跑。還有,終點,看來遙遠,但也可能臨在眼前,一不小心,又變成已在身後,你只來得及淚流。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節錄)
照顧失智,隨五里霧而安
◎文/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失智的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此深刻的體會。作者在書中描述他患了失智症的父親,如同活在漫天大霧中,雖然有時大霧也會突然散去,恢復成原本的模樣,有著短暫的清明,但常態依然是不時會忘記吃過飯了,忘了陪伴自己一輩子的老婆。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這是作者在照顧過程的重要體會之一,令人恍然大悟,原來照顧失智長輩,不一定要用懷舊老照片勉強他們想起過去,但可以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要懂得去看、要能看見他們仍有的能力,例如雖然說錯了院子裡的扶桑花開的時間,但要開心他仍有「昨天」的概念。
寫這篇序文時,我人正在荷蘭。五點多的清晨,窗外是七分的濃霧,彷彿進到作者描述的夢境般,有些不真實。身在遙遠的歐洲異鄉閱讀此書,體會著日本作者的照顧心情,曾照顧過的台灣失智長輩的身影,也不斷在作者筆下的情境中穿梭,這是一場跨國的失智交錯體會。作者提到,照顧年邁的父母,要用認真的態度,不要用沉重的心情,給了我全新的啟示,重新看待老者照護。
天漸漸亮了,六月的荷蘭,天氣極為舒爽,旅程到今天已告一個段落,收拾行囊,晚上就要帶著在荷蘭學到的珍貴經驗搭機返台,回到更真實的家鄉。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節錄)
作者資料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著有《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等書。
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写给那些正处于“上有老”阶段的人看的,更是写给所有关心家庭和生命议题的人。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往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沮丧的话题,转化成了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知道,面对生命中的必然课题,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去走。但它提供了一张地图,或者说,提供了一盏温暖的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内心深处紧绷的那根弦被轻轻地松开了,准备好以更开放、更坚韧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明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细腻,文字中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微妙的家庭互动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它不回避“冲突”和“不理解”这些现实问题,而是将它们视为成长的契机。以前我总觉得,只要物质上满足了父母,就算尽到孝心了,但这本书让我反思了“精神赡养”的真正含义。那种因为代沟产生的摩擦,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作者都用很亲切的笔触描绘出来。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个很有经验的朋友聊天,他能理解你的所有纠结和不安,然后轻轻地帮你拨开迷雾。尤其是在谈到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照顾父母的需求时,给出的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小窍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有层次感,从认识衰老的普遍性,到处理个人情感,再到实际的家庭协作,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赞叹。它避免了使用太多艰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观点,使得即便是初次面对这个议题的读者,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我尤其欣赏它对“自我关怀”这一部分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导致身心俱疲。这本书很勇敢地提出了“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正向的能量输入。它让我明白,带着负面情绪去面对问题,只会让事情更糟。拥有“勇气”的前提,是内心要先有“能量”储备。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老年护理的书籍,但大多都偏向于医学或法律层面的知识,读起来比较沉重和冰冷。而这本则完全不同,它更侧重于“心”的层面。它教会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平等的亲子关系,即使角色的转变已经发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谈论“放手与牵挂的艺术”。我们总想替父母解决所有问题,生怕他们吃亏,但过度干预反而会剥夺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信任,是给予他们犯错的权利,同时确保我们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出现。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思考,我的“帮助”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控制”。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指南手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读完之后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心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好好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他们就已经悄悄地老去了。这本书并没有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实在地教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变化。它让我明白,勇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的点滴相处中积累起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他们会变老,而是害怕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去承担这份责任,害怕自己处理不好那种复杂的情绪。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温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不仅是他们的人生阶段,也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教我们如何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关心,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这样既能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又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