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字音英語和二十世紀初香港粵方言的語音》
作者:黃耀,丁國偉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ISBN:9789627330202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620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内容简介
本書是黃耀堃教授、丁國偉博士合作的新著,利用莫文暢的《唐字音英語》,探討二十世紀初香港粵語語音裏一些為人忽略的現象。
此外還討論漢字拼音的歷史、香港地方戲等方面,內容饒有趣味。
《唐字音英語》這本早年香港普羅大眾英語學習手冊,是研究二十世紀初香港語言社會的重要參考書,本書附有兩個不同版本的《唐字音英語》,並加校訂,供對歷史、文化、翻譯、語言學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学术气息,那种朴素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深色的印刷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真材实料的语言学专著。我当时在书店里把它拿在手上,那种厚重感非常实在,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音标符号和大量的例句标注,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但光是看着那些详尽的音位图表和声调标记,就能想象出背后所蕴含的严谨考据过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注重实用性,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清晰地呈现复杂的语音信息,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粤语历史演变或者对早期香港口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福音。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它作为一手资料的珍贵性上,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香港语言生活的一扇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相当考验读者的耐心的,但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它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书,你需要准备好专门的时间和心思去对照着听力材料(如果能找到的话)或者反复默读那些复杂的音韵对照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某些音变规律时所采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他总能将看似零散的语音现象,系统地归纳到更宏大的音系演变框架之下。这使得这本书的论证体系非常扎实,几乎找不到可以轻易被挑战的薄弱环节。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某些章节的学术密度稍大,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这本书成为该领域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其学术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虽然透露着一种朴素的学术风范,但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地很适合长时间阅读,油墨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注脚和引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做大量批注和交叉引用的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验。我记得我当时在阅读到关于某些特定声调在早期香港移民群体中的保留情况时,特意将书页摊开,对比了不同章节的数据,整个过程非常顺畅。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之外,也应被视为那个时代香港学术出版的一个缩影,它没有被华丽的现代设计所干扰,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这种对知识本身尊重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黄耀先生那种近乎痴迷的学术热情。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和规则,更是在尝试重构一个逝去的“声音世界”。书中对“唐字音”的考证,那种从古代文献、地方志乃至民间歌谣中寻找语音遗存的努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他对于二十世纪初香港粤方言中某些独特发音现象的描述,那些如今在标准现代粤语中已经非常罕见甚至绝迹的音素,被他用极其精确的符号系统记录了下来,仿佛能让耳朵“听见”那个年代的声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语言学教材的范畴,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怀旧的韵味。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香港文化有深厚情感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寻根问祖的体验,每一页都充满了对往昔的致敬。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语言”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载体。通过对二十世纪初香港粤方言语音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结构、人口流动乃至与周边语言(如当时的广州话乃至早期普通话的影响)交互的复杂图景。黄耀先生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音位层面,更深层次地触及了社会语言学的议题,比如社会阶层、地域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的存留和变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城市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其语言身份是如何被塑形、被保留,又是如何被稀释的过程。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洞察,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案头必备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