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全(1-9)本 全套9本 印章印谱印款 明清流派官印 私印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全(1-9)本 全套9本 印章印谱印款 明清流派官印 私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古籍出版社 编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章
  • 印谱
  • 明清
  • 官印
  • 私印
  • 集粹
  • 中国古代艺术
  • 书法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7152392
商品编码:12773989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年6月出版

2014年7月第五次印刷

单本定价30元全套270元现价7折销售 正版全新 

乐虎图书专营店 品质的保障 当天发出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1:官玺·私玺(先秦)9787807152392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9787807152408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3:唐宋官印·元押9787807152415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4:明清流派9787807152422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5:丁敬·黄易·蒋仁·奚罔9787807152439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6:陈豫钟·陈鸿寿·赵之堔·钱松9787807152446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邓石如·吴让之9787807152453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8:赵之谦·徐三庚9787807152460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9:吴昌硕9787807152477

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上可远溯三代,盛行于战国。由于战国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均有差异,因而古玺也就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式样。古玺材料多为铜质,问有银、铁、玉等质,大小不一,大者数寸,小者仅分,可分朱、白。朱文尤为奇特,多变化,有的笔画细如毫发,挺拔有力,多为铸造:白文多加边栏,笔画粗壮浑穆,文字有铸有凿。古玺亦有官玺、私玺之别,官玺较大,凿刻以白文居多;私玺较小,形式甚繁,文字布局具自然意趣。此外,古玺中还有吉语印、肖形印等。古玺拙朴天成、精美生动、书画画错综、字多异体、方圆奇正、诙奇伟异(黄宾虹语),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范例。
本书主要收录自殷商至战国时期(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古玺印,计官玺三百八十六方,私玺九百四十二方,封泥拓片二十一件,其中官玺按官位顺序排列,私玺以姓名、成语、单字玺为顺序排列,选用各种印谱中钤印精良者为范本,按原大影印。本书全面展示出古玺印的风格特征,是书法篆刻爱好者较佳的学习模板。









《中国历代书画大师精品选粹》 导言: 本书系一套收录中国自魏晋至近现代历代书画艺术高峰成就的综合性大型画册。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艺术门类,如篆刻印谱或流派风格研究,而是力求全面展示中国绘画艺术各个历史阶段的精华面貌。本书汇集了跨越千年的笔墨传奇,旨在为艺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艺术史学者提供一个直观、系统的视觉宝库,用以领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与技法演变。 卷一:魏晋风骨与南北朝气象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与绘画开始独立发展、确立自身独立审美体系的过渡时期。重点收录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早期人物画典范,以及在佛教造像艺术影响下,逐渐形成具有遒劲骨力与洒脱气韵的早期山水画雏形。内容侧重于对“气韵生动”这一核心美学理念的早期探索。着重展示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自然和生命哲思的初步表达,其线条的古朴与人物的传神,奠定了后世山水花鸟画的基础。 卷二:唐代盛世:气象万千,色彩斑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成就辉煌灿烂,气魄宏大。本卷集中展现了唐代绘画的三个主要方向: 1. 人物画的成熟: 以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画风为代表,展现了宫廷生活、宗教题材以及历史故事的宏大叙事能力。精选了工笔重彩的典范作品,体现出盛唐气象的饱满与自信。 2. 山水画的初步独立: 介绍了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其敷色之浓艳、结构之严谨,标志着山水画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3. 花鸟画的萌芽: 记录了边鸾等画家在描绘自然生趣方面的初步尝试,虽然尚未形成独立体系,但已显现出对生命细节的敏锐捕捉。 卷三:宋元之变:理学浸润与文人崛起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院体画达到了技法的顶峰,而文人画则开始异军突起。 宋代(院体巅峰): 本卷大量收录了北宋范宽、郭熙的山水巨制,展现了对宏大自然秩序的把握和“可游、可居”的理想意境。同时,对宋徽宗赵佶的“瘦骨清像”风格进行了深入呈现,特别是花鸟画中对自然物象的精确描摹与审美提升。 元代(文人画的自觉): 重点展示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他们强调笔墨的“写意”精神,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标志着绘画从“形似”向“神似”的根本转变。内容侧重于水墨的运用及其个人情怀的抒发。 卷四:明代中叶:学院派的坚守与地域画派的勃发 明代绘画呈现出南北两派的鼎足之势,以及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浙派的余晖与院体的精湛: 追溯了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对马远、夏圭的技法继承,展现了强烈的南宋遗风。 吴门画派的典雅: 集中展示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他们将文人画的精神推向一个更精致、更具书卷气的层面,尤其是唐寅仕女画的柔美与仇英的“院派”之精工。 中晚期复古与创新: 记录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对“南北宗论”的理论建构,以及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下,如徐渭、陈淳等对水墨语言的大胆探索,预示着新的变革。 卷五:清初:遗民的悲怆与“四王”的集大成 清初是传统绘画在动荡中寻求稳定和继承的关键时期。 正统的继承: 重点收录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代表作。他们以摹古为核心,将元、明以来的笔墨技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整理,体现了清代宫廷与士大夫阶层对笔墨传统的尊崇。 变革的先声: 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以“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遗民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绘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的隐喻,线条的张力与构图的奇崛,极大地拓展了水墨的表现力。 卷六:清中期至晚期:扬州八怪与写意的新高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艺术中心开始从官方向民间转移,写意画风盛行。 扬州画派的地域色彩: 集中展示了以金农、郑板桥、李鱎为核心的扬州画派的艺术特征。他们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清冷格局,以鲜明的色彩、率真的笔触和对民间趣味的吸收,创作出极具个性化的作品,尤其体现在竹石梅兰题材的创新上。 任伯年与“海派”的序曲: 记录了清末上海画坛的活跃景象,以任伯年为代表的画家,吸收了西洋写实技法,在花鸟和人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为近代中国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卷七:近现代:革新与中西融合的探索(上)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中国艺术在近代面临西方思潮冲击时的艰难转型。 本卷主要展示了 20 世纪上半叶,在“挽救国画”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如何进行内部调整与外部借鉴。重点呈现了岭南画派(高剑父、陈树人)对写生和色彩的革新,以及在海外留学归来的画家们对传统水墨的改造尝试。内容侧重于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现代化”思考,如何在外来技法(如素描、透视)的对照下,重塑中国画的结构与视觉效果。 卷八:近现代:海派的延续与新金陵画派的崛起 本卷延续了近现代的探索历程,尤其关注地域流派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海派的成熟: 收录了吴昌硕晚期作品,他将篆刻的金石入画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用雄浑的笔墨创造了新的审美典范,影响了无数后学。 新金陵画派的地域风格: 介绍了以傅抱石为代表的画家,他们在继承宋元山水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皴、擦、点、染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具有强烈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风。 卷九:近现代:写实与写意的新融合与理论建构 本卷作为总结性篇章,呈现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最终形态:写意精神的坚守与写实精神的融合。收录了在人物画和山水画领域进行重大革新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他们有的致力于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融入人物造型,有的则致力于在传统山水图式中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本书通过全套九卷的梳理,旨在展示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竭的创新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图版和严谨的图录说明,构筑起一部立体而详实的中国书画艺术通史的视觉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从实用角度出发,这套书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了海量的优秀范本。我过去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临摹材料而发愁,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无论是想学习早期的古玺风格,还是追摹明清各家如昌化田黄印的温润感,这里都有详尽的参照。尤其是在学习布局和章法时,它展示了前辈大师们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地内做到气韵生动、疏密得当。那种将“意”融入“形”的艺术处理,是光靠口头描述无法完全领会的。我个人认为,比起单纯的理论书籍,这种直观、全面的印谱集合,对于提升个人的篆刻审美和实践能力,具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推动作用。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

评价三: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可以和博物馆的出版物相媲美。要知道,篆刻印谱对图像还原度的要求极高,但凡有一点失真,印面上的细微刀痕、文字的筋骨都会被掩盖。然而这套《中国历代篆刻集粹》做到了极致,每一个印章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墨色浓淡、线条的枯湿都得以忠实再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流派”的论述,那些关于邓石如、吴昌硕等大家的代表作的收录,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他们的“金石入书”的独特气韵。对于那些对金石学有研究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一手研究资料。它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是现在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绝对值得收藏和珍视。

评分

评价一: 这套《中国历代篆刻集粹》简直是篆刻爱好者的宝藏!我光是翻阅里面的那些明清流派的印章印款,就已经感到心潮澎湃。书中的选材极其精良,从秦汉的古朴到明清的流派纷呈,几乎涵盖了中国篆刻史上的精华。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篆刻技法和风格演变的人来说,每一页都是一座可以深入挖掘的金矿。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流派,比如吴门派、徽派、浙派的细致梳理和对比,这让我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官印的严谨端庄,私印的洒脱灵动,都通过高清的印谱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看着那些刀法细腻入微的印面,仿佛能感受到刻家当时的心境和功力。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图录,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篆刻史教科书,对每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个刚接触篆刻不久的新手,我原本以为会在这套书里迷失方向,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印款”的收录,这对于理解古代印章的制作过程和材质特点至关重要。我过去总觉得印章的魅力只在于朱白相间的美感,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每一个细节,比如边款的布局、印泥的渗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那些明清时期的私印,那份自由奔放的文人气息跃然纸上,与官印的规范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全套九册的体量确保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有足够的素材去临摹和学习。说实话,我现在没事就喜欢摊开几页来看看,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非常奇妙,极大地激发了我拿起刻刀的冲动。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位资深的古籍收藏家,在我的书架上,不乏各类艺术图录,但论及篆刻领域的系统性与权威性,这套《集粹》绝对是佼佼者。它之所以出色,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脉络,从官方对权力象征的刻制,到民间文人的自我表达,这种跨越阶层的收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印章文化”的认知。我注意到它对一些极其罕见的私印也有涉猎,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出版物中是难得一见的,显示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征集能力。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印章博物馆,那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印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视觉交响乐。对于我们这些追求艺术原貌的鉴赏者来说,它的参考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套书印刷很好,是套很不错的工具书,快递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分两次配送也不告知一下,一场虚惊。太不把客户当回事了。

评分

ok

评分

很好,很好!我收到书后挺满意。

评分

这套印谱不错,印刷和内容都很好,买了送朋友的,发货很快,转天也收到了。

评分

不错、挺好用的、值得购买

评分

评分

很好,有收获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