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

[按需印刷] 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海涛等 著
图书标签:
  • 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 海南
  • 动物志
  • 生物多样性
  • 野生动物
  • 自然科学
  • 按需印刷
  • 科普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9983
商品编码:12799497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00
字数: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
ISBN:9787030309983
著者:史海涛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POD版定价:148元
正文语言:中文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00
字数:422000

读者对象:


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人员,海南林业和环保部门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人员,野生动物养殖及爱好者。

内容简介


描述了海南分布的40种两栖动物和111种爬行动物,包括检索表、重要鉴别特征、形态解剖特征、外形测量、生态习性、分类与分布等内容,配有彩色照片。

目录


《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

前言
总 论
一、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历史
(一)海南两栖动物的研究历史
(二)海南爬行动物的研究历史
二、海南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概况
(三)气候特征
(四)水文特征
(五)植被概况
1.植被的群落学基本特征
2.主要植被群落的类型
三、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一)两栖动物的多样性
(二)爬行动物的多样性
四、海南岛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一)区系特征
(二)地理区划
各 论
Ⅰ.两栖纲
海南两栖类检索
海南两栖类各论
一、蝾螈科
1.疣螈属
二、锄足蟾科
2.拟髭蟾属
三、蟾蜍科
3.厚蹼蟾属
4.蟾蜍属
四、树蟾(雨蛙)科
5.树蟾(雨蛙)属
五、姬蛙科
6.细狭口蛙属
7.姬蛙属
8.狭口蛙属
六、树蛙科
9.树蛙属
10.棱皮树蛙属
11.泛树蛙属
12.溪树蛙属
13.小树蛙属
14.跳树蛙属
七、蛙科
15.湍蛙属
16.浮蛙属
17.蛙属
II.爬行纲
龟鳖目
海南龟鳖类检索
海南龟鳖类各论
一、扁龟科
1.扁龟属
二、龟科
2.闭壳龟属
3.地龟属
4.拟水龟属
5.花龟属
6.眼斑水龟属
三、陆龟科
7.凹甲陆龟属
四、鳖科
8.山瑞鳖属
9.鳖属
10.鼋属
五、棱皮龟科
11.棱皮龟属
六、海龟科
12.海龟属
13.玳瑁属
14.丽龟属
15.蠵龟属
有鳞目
蜥蜴亚目
海南蜥蜴类检索
海南蜥蜴类各论
一、壁虎科
1.截趾虎属
2.壁虎属
3.蜥虎属
二、睑虎科
4.睑虎属
三、鬣蜥科
5.棘蜥属
6.树蜥属
7.飞蜥属
8.蜡皮蜥属
四、蛇蜥科
9.脆蛇蜥属
五、巨蜥科
10.巨蜥属
六、蜥蜴科
儿地蜥属
12.草蜥属
七、石龙子科
13.光蜥属
14.石龙子属
15.南蜥属
16.滑蜥属
17.蜓蜥属
18.棱蜥属
蛇亚目
海南蛇类检索
海南蛇类各论
一、盲蛇科
1.钩盲蛇属
2.盲蛇属
二、闪鳞蛇科
3.闪鳞蛇属
三、筒蛇科
4.筒蛇属
四、蚺科
5.蚺属
五、瘰鳞蛇科
6.瘰鳞蛇属
六、蝰科
蝮亚科
7.原矛头蝮属
8.竹叶青蛇属
七、游蛇科
9.脊蛇属
10.腹链蛇属
11.白眶蛇屑
12.林蛇属
13.两头蛇属
14.金花蛇属
15.翠青蛇属
16.过树蛇属
17.链蛇属
18.锦蛇属
19.水蛇属
20.白环蛇属
21.小头蛇属
22.后棱蛇属
23.钝头蛇属
24.紫沙蛇属
25.斜鳞蛇属
26.鼠蛇属
27.颈槽蛇属
28.尖喙蛇属
29.剑蛇属
30.华游蛇属
31.渔游蛇属
八、眼镜蛇科
眼镜蛇亚科
32.环蛇属
33.眼镜蛇属
34.眼镜王蛇属
35.中华珊瑚蛇属
海蛇亚科
36.海蛇属
37.平颏海蛇属
38.长吻海蛇属
39.海蝰属
附记
40.山烙铁头蛇属
参考文献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彩版照片拍摄名单
图版


《中国西南岩溶地貌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岩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所孕育的独特生物群落。全书聚焦于该区域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水文循环规律,深入探讨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剖析了这一特殊生境对动植物区系的影响,详尽描述了区内特有(Endemic)物种的分布格局、适应性进化策略以及种群动态。研究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生态系统到微观的物种遗传多样性保护等多个层面,旨在揭示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要性,并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 绪论:西南岩溶区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本章首先界定了“中国西南岩溶区”的地理范围,涵盖了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东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核心区域。阐述了该区域在全球岩溶地貌研究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指出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复杂构造运动的叠加效应,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形态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 研究意义部分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的特殊水文系统(如落水洞、地下河)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第二,喀斯特地貌的裂隙发育和土壤贫瘠性造就了高度特化的生物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第三,岩溶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特别是对地下生物群落(洞穴生物)的探索,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适应性极限的认知。 第二章 西南岩溶地貌的构造与形成演化 本章从地质学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区的岩石基础——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的形成年代、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通过区域构造应力分析,解释了该地区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和岩溶发育的控岩机制。 重点讨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序列和演化阶段,包括早期溶蚀作用、地下水活动的主导阶段以及后期地表侵蚀与塌陷作用。辅以大量的实地剖面图和遥感影像分析,描绘了峰林、洼地、溶洞、天生桥等经典岩溶地貌单元的成因。尤其关注了“双重喀斯特”(地表与地下水系统耦合)现象的动力学过程。 第三章 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与地表过程 本章聚焦于气候因素对岩溶作用的驱动力。详细介绍了西南地区独特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年降雨量、雨季分布对石灰岩溶蚀速率的影响。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季节性变化如何调节地下水补给和径流。 在水文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岩溶水文系统的复杂性。这包括地表水向地下水的快速渗透(如落水洞)、地下河的流态特征、岩溶泉的化学性质(碳酸钙饱和度)及其季节性变化。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描绘了区域地下水系统的连通性和滞留时间,揭示了岩溶区水循环的“快速-滞后”特征。 第四章 岩溶生态系统的植被格局与群落结构 本章将研究的焦点转向生物领域,首先考察了土壤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决定性影响。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浅薄、养分易淋失,本章分类讨论了不同微地形(如峰丛、洼地、溶沟)的土壤理化性质,并据此建立了植被类型梯度。 植被部分详细描述了该区域特有的植被类型,如石灰岩山地阔叶林、灌丛、以及在极度贫瘠生境中生存的指示性植物群落。重点分析了植物为适应水分胁迫和养分缺乏所演化出的形态、生理特征(如肉质化、浅根系、耐旱性)。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量化了不同岩溶生境下的物种种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第五章 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特征与适应性 本章详细考察了在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系组成。西南岩溶区因其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历史上的气候庇护作用,成为许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 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描述尤为细致,分析了它们对高渗环境、局部小气候的依赖性。探讨了该地区特有的洞栖性或半洞栖性物种的演化历程,包括视觉退化、色素沉着减弱等适应性变化。本章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某些高山或特定岩溶峰林中,物种的隔离与分化如何驱动了高度的区域特有性。 第六章 洞穴生物群落与地下生态过程 岩溶区研究的精髓之一在于洞穴生态系统。本章专门探讨了地下环境中的生命形式。首先,界定了洞穴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专性洞穴生物(Troglobites)、兼性洞穴生物(Troglophiles)以及暂时栖居者(Trogloxenes)。 深入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依赖地表有机质的输入——“滴灌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重点描述了在黑暗、恒温、高湿环境中进化出的无眼、透明或肢体特化的物种。本章对地下水微生物群落与宏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地下生物多样性的隐藏价值。 第七章 保护生物学:挑战与应对策略 本章转向应用保护科学。首先,识别了西南岩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过度采石、农业扩张对植被的破坏、地下水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基于对物种分布模型(SDM)的分析,本章提出了针对关键特有种的保护优先区划设方案。强调了保护岩溶地貌本身(如保持峰林形态完整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协同作用。讨论了建立生态廊道、恢复退化溶沟植被、以及通过公众教育提升对地下水资源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岩溶区可持续管理框架。 总结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西南岩溶地貌研究的现有成就,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包括更精细的地下水文动态模拟、洞穴生物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以及整合遥感、GIS和野外调查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以期为这一复杂而脆弱的喀斯特世界提供更全面的保护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终于拿到这本书了!我一直对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我前段时间去海南旅游,被那些色彩斑斓的蜥蜴和神秘的青蛙深深吸引,回来后就一直想找一本关于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的书。这本《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包装很仔细,书的质感也很好,沉甸甸的,看起来就很专业。翻开目录,哇,满满的惊喜!里面介绍的物种好多,而且据说还有很多是比较罕见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海南特有物种的介绍,比如那些只在海南才能见到的金线蛙或者一些特殊的守宫。我平时也喜欢摄影,所以我也很关注书中的图片质量,希望那些图谱能够清晰、生动,最好能展示出这些动物最自然的状态,这样我下次再去海南,就能带着这本书去“寻宝”了,甚至还能尝试着自己去辨认一些我之前没注意到的两栖爬行动物。这本书的出现,真的让我对这次旅行的回忆更加丰满了,也激发了我更深入了解海南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评分

哇,这本书终于到了!我一直是个“爬宠”爱好者,尤其是对那些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蜥蜴和蛇类情有独钟。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里面介绍了海南的一种特别稀有的变色龙,当时就被震撼到了,就一直想找一本关于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的手册。这本《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听名字就觉得非常权威,我猜里面的内容肯定很丰富。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鉴,最好能标注出每一个物种的俗名、学名,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辨别它们的关键特征,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我平时也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爬宠的饲养环境,所以如果书中能介绍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的栖息地特点和生活习性,那对我来说就太有用了,比如它们喜欢什么样的温度、湿度,吃什么等等。当然,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大家对这些小生命的关注,认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成宠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科普读物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科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最近听说有本关于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的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之前去海南旅游的时候,虽然没有特意去观察,但偶尔也会在野外或者一些公园里看到一些小小的蜥蜴或者听见呱呱叫的青蛙,当时就觉得它们很特别,和我在内地看到的不太一样。如果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精美的插图,详细介绍海南都有哪些两栖爬行动物,它们长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喜欢吃什么,以及一些有趣的生活习性,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最希望的是,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辨认不同种类两栖爬行动物的技巧,甚至是一些保护这些小生命的建议,这样我下次去海南,就能带着我的家人一起,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认识和了解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并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它们。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专业方向和生物学沾边,平时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会自己找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来拓宽视野。海南,作为中国的南方热带岛屿,其生物多样性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偶然间看到了《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这本书,名字就非常有指向性,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丰富和专业。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构成,包括它们的分类地位、分布范围,以及一些关键的形态学特征,这对于我今后在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我也很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物种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威胁,以及科学家们在保护这些珍贵物种方面所做的努力。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野外调查方法或者种群监测技术的案例分析,那对我的学习将是极大的启发。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海南两栖爬行动物领域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研究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隔离性较强的岛屿,其物种的特化和演化往往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独特性。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其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想必是极为丰富的。我了解到这本《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的出版,便第一时间购入。从封面和书名来看,其定位是比较学术化的,内容大概率会涵盖海南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多个方面,并且很有可能包含详细的野外调查数据和科研成果。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有关于海南岛特有种的深入论述,以及它们与大陆相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填补我们对海南两栖爬行动物认知上的空白,更能为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提供宝贵的研究素材。我希望这本书的图版能够详实,数据能够严谨,能够成为同行研究者和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