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
:38.00元
作者:趙文江
齣版社:榮寶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0313694
字數:
頁碼:1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將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從中探討兩國各自繪畫構圖原理的萌芽,構圖理念的生成,構圖理論的完善,構圖實踐的特徵等問題,力圖廓清兩國繪畫形式、技巧、內容及其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上的異同。
內容提要
東方繪畫藝術(中國及日本)是一個豐富而龐大的文化體係。趙文江所著的《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從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的構圖原理視角入手,來探討兩國各自繪畫構圖原理的萌芽,構圖理念的生成,構圖理論的完善,構圖實踐的特徵等問題,力圖廓清兩國繪畫形式、技巧、內容及其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上的異同。《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對處於開放時代的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藉鑒。
目錄
總序/程大利
序一/卓鶴君
序二/任道斌
引 言
章 緒論
第二章 有關構圖的思考
一、構圖的定義
西洋對構圖的理解
1.東方對構圖的理解
二、中國與日本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繪畫構圖、思維習慣的對比
三、日本風景畫的形成
四、色彩的構成
2.中國人對於顔色的認識
3.色彩的對比混閤色
第三章 構圖的基礎
一、漢字與構圖
二、畫麵比例
三、有關黃金分割
四、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比例關係
五、日本畫的畫麵形式比例
第四章 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要素的對比
一、路
二、橋
三、樹
四、山石
五、建築
六、水
七、點景人物
八、煙雲
小結
第五章 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的對比(以畫傢為例)
一、黃賓虹
二、富岡鐵齋
三、李可染
四、小泉淳作
五、東山魁夷
六、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
七、橫山大觀
八、菱田春草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介紹
文摘
作為一名對東方傳統藝術有著深厚興趣的收藏傢,我一直認為,對藝術品的理解,需要深入到其內在的創作邏輯之中。構圖,無疑是繪畫藝術中最核心的構成要素之一,它直接決定瞭畫麵的整體美感、情感錶達和文化內涵。《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得以係統地、深入地審視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在構圖上的異同。趙文江先生在書中,對中國山水畫“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等構圖原則進行瞭鞭闢入裏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中國畫如何通過對“氣韻”的追求,以及對“意境”的營造,來展現自然之美,並將觀者的情感融入其中。這些論述,對我解讀和收藏中國山水畫,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理論支撐。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日本風景畫構圖的細緻剖析,讓我看到瞭東方藝術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齣的獨特風貌。他詳細闡述瞭日本畫如何通過對“間”的哲學運用,對綫條的精煉勾勒,以及對塊麵色彩的巧妙組閤,來創造齣簡潔、有力、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麵。書中關於中國畫“散點透視”與日本畫“焦點透視”在構圖上的對比,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畫麵的空間感和敘事性,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深化瞭我對兩種畫種的認識,更拓寬瞭我對東方藝術整體美學特徵的理解,為我未來的藝術品收藏之路,提供瞭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從藝術品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視角。我在收藏中國山水畫時,一直很看重其構圖的章法,認為好的構圖是畫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然而,當我開始涉足日本風景畫的收藏時,卻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因為我所熟悉的中國畫的評判標準,似乎並不完全適用。趙文江先生的《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恰恰解決瞭我的這一睏擾。他深入剖析瞭中國山水畫“計白守黑”、“虛實相生”等構圖理念,解釋瞭為何那些看似空靈的留白,能夠賦予畫麵無窮的意境和生命力,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山水畫的價值起到瞭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對日本風景畫構圖的闡釋,讓我明白瞭為何那些畫麵簡潔、色彩鮮明的作品,同樣能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潛力。他詳細分析瞭日本畫如何通過對“間”的極緻運用,對綫條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塊麵色彩的巧妙組閤,來營造齣獨特的視覺張力和意境。書中對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和日本畫“焦點透視”在構圖上的區彆,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差異來影響畫麵的空間感和敘事性,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兩種畫種的構圖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我在今後的藝術品收藏中,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係統的評判體係,讓我能夠更加自信地做齣選擇。
評分我是一名熱愛旅行的人,每到一處,總喜歡用相機記錄下那些壯麗的山川河流。然而,我常常發現,我的照片雖然記錄瞭景物,卻缺少一種“意境”,一種能夠讓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升我攝影構圖能力的途徑。《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這本書,給瞭我意想不到的啓示。趙文江先生在書中,將中國山水畫中“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構圖理念,用非常生動的語言進行瞭闡釋。他解釋瞭中國畫如何通過“散點透視”來營造“三遠”的層次感,如何通過“留白”來引導觀者的想象,這些對於我理解如何用鏡頭去捕捉景物的空間感和縱深感,具有極大的幫助。而他對日本風景畫構圖的分析,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組織畫麵的方式。他強調日本畫中“綫條”的運用,以及如何通過“色彩的對比”來製造視覺焦點,這些對於我如何運用光影和色彩來構建畫麵的視覺語言,提供瞭新的思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國畫“移步換景”和日本畫“畫麵分割”的討論所吸引,這些方法論,讓我意識到,不僅僅是在繪畫中,在攝影中,也可以通過巧妙的構圖,來打破平麵的局限,創造齣更有故事感和錶現力的畫麵。讀完此書,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構圖原則運用到我的攝影中,發現我的照片竟然有瞭質的飛躍,朋友們都說我的照片“更有藝術感”瞭,這讓我非常開心。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我穿梭於中國古老的山水之間,又遊曆於日本精緻的庭園。我一直覺得,我們中國人的審美,骨子裏就有一種含蓄、內斂、追求意境的美。山水畫更是如此,那種“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是多麼令人神往。然而,當我接觸到日本的風景畫,尤其是那些以富士山、櫻花、海浪為主題的作品時,我發現它們雖然同樣描繪自然,卻有一種截然不同的美學氣質。趙文江先生的這本書,正好解答瞭我心中的疑惑。他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結閤大量的畫作進行解讀,讓我明白,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往往是“無處不山,無山不畫”,通過筆墨的濃淡乾濕,渲染齣層次分明的空間感,營造齣一種“氣勢磅礴”卻又“意境深遠”的氛圍。而日本風景畫,則更注重綫條的勾勒,色彩的搭配,以及塊麵的構成,強調的是一種“簡潔明快”的視覺衝擊力,以及“留白”所帶來的意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中國畫“留白”的講解,它不僅僅是空著,而是“白中有物”,是一種“韻味”,而日本畫的“留白”,則更像是一種“呼吸”,一種“節奏”。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欣賞兩種畫種的美,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懂得如何從構圖上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文化和哲學。
評分我平時不太關注藝術類的書籍,但這本書的標題引起瞭我的好奇。我一直覺得,畫畫嘛,畫得像就行瞭,沒想到構圖還有這麼大的學問。《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這本書,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趙文江先生的寫作風格非常樸實,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但他的分析卻非常到位。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講解瞭中國山水畫如何通過“遠近高低”來安排畫麵,如何用“點、綫、麵”來構成山石樹木,以及如何利用“墨色的濃淡”來錶現光影和層次。我從中學會瞭,原來好的構圖,是能夠引導人的眼睛在畫麵上“行走”的,而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砌。而對於日本風景畫,他則強調瞭“綫條”的重要性,如何用簡潔有力的綫條來勾勒景物,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的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提到日本畫的構圖,往往會用到一些“傾斜的綫條”和“不規則的塊麵”,這和中國畫的“穩重”有所不同,但卻能産生一種獨特的“動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構圖不僅僅是技巧,更是畫傢的“思考方式”。讀完之後,我再看我以前畫的一些東西,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也學著在構圖上多下點功夫,畫麵確實有瞭很大的改善,就連我的傢人都說,我畫的東西看起來“更專業”瞭。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抱著一種略帶功利性的心態翻閱這本書,想著能否從中找到一些可以藉鑒到自己繪畫實踐中的構圖技巧。我是一名業餘的風景寫生愛好者,雖然也臨摹過不少名傢作品,但總覺得畫麵總少瞭點“味道”,尤其是如何讓畫麵更具吸引力,更富有層次感,一直是我的睏擾。趙文江先生的《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給瞭我巨大的啓發。書中對於中國山水畫“虛實相生”的構圖方式,通過大量具體畫例的分析,讓我明白,留白並非是一種偷懶,而是畫麵的呼吸空間,是引人入勝的關鍵。而對於日本風景畫中對“留白”的另一種理解,即“間”的哲學,通過對畫麵中塊麵、綫條的節奏感和對比度的強調,也讓我看到瞭截然不同的錶現方式。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舉例分析瞭中國山水畫如何通過“移步換景”來營造縱深感,以及日本浮世繪等畫種如何通過視角的變化和塊麵的組閤來製造視覺衝擊。這些分析,讓我意識到構圖不僅僅是簡單的綫條和色彩的堆砌,更是一種對空間、光影、節奏和意境的整體把握。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書中那些大師級的構圖理念,但至少,它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嚮,讓我不再是盲目地“畫”,而是帶著思考去“創作”。我開始嘗試著在自己的寫生中,有意識地去考慮畫麵的“留白”如何運用,綫條的疏密如何安排,塊麵的大小如何對比,這些微小的變化,竟然讓我的畫麵有瞭顯著的提升,獲得瞭朋友們的不少贊揚,這讓我倍感欣喜。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繪畫構圖的書,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對話。我一直認為,藝術是文化的載體,而構圖,則是藝術傢們錶達內心世界、傳遞文化理念的重要語言。趙文江先生的《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正是這場文化對話的絕佳範例。他將中國山水畫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巧妙地融入到構圖中,比如通過“高遠”來展現山峰的巍峨,“深遠”來體現景色的幽邃,“平遠”來描繪遼闊的意境,這些都不僅僅是構圖技巧,更是中國古人對自然、對宇宙的理解。而他對日本風景畫構圖的研究,則讓我看到瞭東方文化在不同土壤中孕育齣的獨特美學。他分析瞭日本畫如何將“侘寂”之美,以及對自然細節的極緻追求,通過構圖來體現,比如對“留白”的獨特理解,以及對綫條和色彩的精煉運用,都傳遞齣一種內斂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東方韻味。書中對於兩種畫種在“敘事性”和“寫意性”上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構圖來服務於不同的錶達需求,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兩位偉大的文明進行瞭跨越時空的交流,對東方藝術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評分這本《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東方美學認識的一扇新窗戶!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山水畫情有獨鍾,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總能讓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於煙雨朦朧的山巒之間,或是鬆濤陣陣的絕壁之上。然而,對於日本風景畫,我的認知則相對淺薄,總覺得它們與中國山水畫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卻又難以捉摸其獨特的韻味。趙文江先生的這部著作,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認知空白。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法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兩種畫種在構圖理念上的深層差異與共通之處。當我看到書中對中國山水畫“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等構圖原則的詳細闡述時,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留白的空間,並非是簡單的空白,而是蘊含著無盡的想象與意境。而他對日本風景畫中“間”的哲學,以及如何運用綫條、色彩和塊麵來營造視覺節奏的分析,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遠近法”的討論所吸引,中國山水畫中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與日本風景畫在透視處理上的不同側重,讓我對如何錶現空間有瞭全新的理解。整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引證翔實,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知識。讀罷此書,我再迴看那些熟悉的中國山水畫,以及開始接觸的日本風景畫,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仿佛看到瞭它們背後更深層的靈魂。
評分作為一名對視覺藝術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常常會因為一幅畫的美麗而駐足,卻很少去思考它為何能打動我。這本書《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就像一位耐心細緻的嚮導,引領我走進瞭畫麵的“幕後”,讓我窺探到瞭構圖的神奇魔力。趙文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是如何“藏”與“露”的,如何通過“留白”製造呼吸感,如何用“皴法”勾勒齣山石的肌理,這些都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隨意的筆墨,背後都蘊藏著深厚的匠心。而他對日本風景畫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彆樣的美。他講解瞭日本畫如何用簡潔的綫條勾勒齣事物的輪廓,如何用鮮明的色彩製造視覺焦點,以及如何通過“畫麵切割”和“視角轉換”來增強畫麵的衝擊力。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黃金分割”在兩種畫種中的運用,雖然錶述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指嚮瞭視覺上的和諧與平衡。這本書讓我明白,構圖不僅僅是“畫好看”,更是“畫得巧”,是藝術傢們用最巧妙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傳遞給觀者。讀完之後,我再看任何畫作,都會不自覺地去留意它的構圖,這讓我的觀賞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
評分作為一名藝術史專業的學生,我對跨文化藝術比較研究一直非常感興趣。而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在我看來,無疑是東方藝術中最具代錶性的兩個分支,它們既有文化上的淵源,又各自發展齣瞭獨特的審美風貌。《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構圖研究》這本書,可以說是將我一直以來模糊的感受,具象化、係統化瞭。趙文江先生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兩種畫種的風格特點,而是深入到構圖這一最核心的層麵,進行瞭一次極為細緻和深刻的比較。他對中國山水畫中“氣韻生動”的構圖哲學,如何通過“意到筆不到”來傳達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如何運用“骨法用筆”和“隨類賦彩”來組織畫麵,都進行瞭詳盡的闡釋。而他對日本風景畫,尤其是浮世繪和近代風景畫的構圖分析,則讓我看到瞭東方美學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變奏。他對於日本畫如何運用簡潔的綫條,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獨特的視角來營造畫麵的張力和節奏,讓我對“少即是多”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引用的案例之豐富,分析之透徹,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我對書中關於“軸綫”、“對角綫”、“三角形”等構圖元素在兩種畫種中的不同運用,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元素來引導觀者的視綫,營造畫麵的穩定感或動感,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為我的學術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讓我對東方藝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