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
:38.00元
作者:赵文江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0313694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将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两国各自绘画构图原理的萌芽,构图理念的生成,构图理论的完善,构图实践的特征等问题,力图廓清两国绘画形式、技巧、内容及其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的异同。
内容提要
东方绘画艺术(中国及日本)是一个丰富而庞大的文化体系。赵文江所著的《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从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的构图原理视角入手,来探讨两国各自绘画构图原理的萌芽,构图理念的生成,构图理论的完善,构图实践的特征等问题,力图廓清两国绘画形式、技巧、内容及其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的异同。《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对处于开放时代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目录
总序/程大利
序一/卓鹤君
序二/任道斌
引 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有关构图的思考
一、构图的定义
西洋对构图的理解
1.东方对构图的理解
二、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绘画构图、思维习惯的对比
三、日本风景画的形成
四、色彩的构成
2.中国人对于颜色的认识
3.色彩的对比混合色
第三章 构图的基础
一、汉字与构图
二、画面比例
三、有关黄金分割
四、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比例关系
五、日本画的画面形式比例
第四章 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要素的对比
一、路
二、桥
三、树
四、山石
五、建筑
六、水
七、点景人物
八、烟云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的对比(以画家为例)
一、黄宾虹
二、富冈铁斋
三、李可染
四、小泉淳作
五、东山魁夷
六、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七、横山大观
八、菱田春草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在收藏中国山水画时,一直很看重其构图的章法,认为好的构图是画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当我开始涉足日本风景画的收藏时,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所熟悉的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似乎并不完全适用。赵文江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他深入剖析了中国山水画“计白守黑”、“虚实相生”等构图理念,解释了为何那些看似空灵的留白,能够赋予画面无穷的意境和生命力,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山水画的价值起到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对日本风景画构图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为何那些画面简洁、色彩鲜明的作品,同样能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潜力。他详细分析了日本画如何通过对“间”的极致运用,对线条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块面色彩的巧妙组合,来营造出独特的视觉张力和意境。书中对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和日本画“焦点透视”在构图上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差异来影响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两种画种的构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在今后的艺术品收藏中,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评判体系,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做出选择。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对跨文化艺术比较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而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在我看来,无疑是东方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分支,它们既有文化上的渊源,又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审美风貌。《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将我一直以来模糊的感受,具象化、系统化了。赵文江先生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两种画种的风格特点,而是深入到构图这一最核心的层面,进行了一次极为细致和深刻的比较。他对中国山水画中“气韵生动”的构图哲学,如何通过“意到笔不到”来传达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如何运用“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来组织画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而他对日本风景画,尤其是浮世绘和近代风景画的构图分析,则让我看到了东方美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奏。他对于日本画如何运用简洁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独特的视角来营造画面的张力和节奏,让我对“少即是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引用的案例之丰富,分析之透彻,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对书中关于“轴线”、“对角线”、“三角形”等构图元素在两种画种中的不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稳定感或动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让我对东方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构图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对话。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文化的载体,而构图,则是艺术家们表达内心世界、传递文化理念的重要语言。赵文江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正是这场文化对话的绝佳范例。他将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巧妙地融入到构图中,比如通过“高远”来展现山峰的巍峨,“深远”来体现景色的幽邃,“平远”来描绘辽阔的意境,这些都不仅仅是构图技巧,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的理解。而他对日本风景画构图的研究,则让我看到了东方文化在不同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美学。他分析了日本画如何将“侘寂”之美,以及对自然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构图来体现,比如对“留白”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线条和色彩的精炼运用,都传递出一种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东方韵味。书中对于两种画种在“叙事性”和“写意性”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构图来服务于不同的表达需求,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两位伟大的文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对东方艺术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东方传统艺术有着深厚兴趣的收藏家,我一直认为,对艺术品的理解,需要深入到其内在的创作逻辑之中。构图,无疑是绘画艺术中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整体美感、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得以系统地、深入地审视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在构图上的异同。赵文江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构图原则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画如何通过对“气韵”的追求,以及对“意境”的营造,来展现自然之美,并将观者的情感融入其中。这些论述,对我解读和收藏中国山水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日本风景画构图的细致剖析,让我看到了东方艺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风貌。他详细阐述了日本画如何通过对“间”的哲学运用,对线条的精炼勾勒,以及对块面色彩的巧妙组合,来创造出简洁、有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书中关于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日本画“焦点透视”在构图上的对比,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深化了我对两种画种的认识,更拓宽了我对东方艺术整体美学特征的理解,为我未来的艺术品收藏之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东方美学认识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总能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山峦之间,或是松涛阵阵的绝壁之上。然而,对于日本风景画,我的认知则相对浅薄,总觉得它们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难以捉摸其独特的韵味。赵文江先生的这部著作,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画种在构图理念上的深层差异与共通之处。当我看到书中对中国山水画“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构图原则的详细阐述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留白的空间,并非是简单的空白,而是蕴含着无尽的想象与意境。而他对日本风景画中“间”的哲学,以及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来营造视觉节奏的分析,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远近法”的讨论所吸引,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与日本风景画在透视处理上的不同侧重,让我对如何表现空间有了全新的理解。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引证翔实,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读罢此书,我再回看那些熟悉的中国山水画,以及开始接触的日本风景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看到了它们背后更深层的灵魂。
评分我平时不太关注艺术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的标题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一直觉得,画画嘛,画得像就行了,没想到构图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赵文江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他的分析却非常到位。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讲解了中国山水画如何通过“远近高低”来安排画面,如何用“点、线、面”来构成山石树木,以及如何利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光影和层次。我从中学会了,原来好的构图,是能够引导人的眼睛在画面上“行走”的,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而对于日本风景画,他则强调了“线条”的重要性,如何用简洁有力的线条来勾勒景物,以及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制造视觉冲击。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日本画的构图,往往会用到一些“倾斜的线条”和“不规则的块面”,这和中国画的“稳重”有所不同,但却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动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构图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画家的“思考方式”。读完之后,我再看我以前画的一些东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学着在构图上多下点功夫,画面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就连我的家人都说,我画的东西看起来“更专业”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视觉艺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因为一幅画的美丽而驻足,却很少去思考它为何能打动我。这本书《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引领我走进了画面的“幕后”,让我窥探到了构图的神奇魔力。赵文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是如何“藏”与“露”的,如何通过“留白”制造呼吸感,如何用“皴法”勾勒出山石的肌理,这些都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匠心。而他对日本风景画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别样的美。他讲解了日本画如何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轮廓,如何用鲜明的色彩制造视觉焦点,以及如何通过“画面切割”和“视角转换”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黄金分割”在两种画种中的运用,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指向了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本书让我明白,构图不仅仅是“画好看”,更是“画得巧”,是艺术家们用最巧妙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观者。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画作,都会不自觉地去留意它的构图,这让我的观赏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略带功利性的心态翻阅这本书,想着能否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到自己绘画实践中的构图技巧。我是一名业余的风景写生爱好者,虽然也临摹过不少名家作品,但总觉得画面总少了点“味道”,尤其是如何让画面更具吸引力,更富有层次感,一直是我的困扰。赵文江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书中对于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的构图方式,通过大量具体画例的分析,让我明白,留白并非是一种偷懒,而是画面的呼吸空间,是引人入胜的关键。而对于日本风景画中对“留白”的另一种理解,即“间”的哲学,通过对画面中块面、线条的节奏感和对比度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举例分析了中国山水画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来营造纵深感,以及日本浮世绘等画种如何通过视角的变化和块面的组合来制造视觉冲击。这些分析,让我意识到构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空间、光影、节奏和意境的整体把握。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书中那些大师级的构图理念,但至少,它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不再是盲目地“画”,而是带着思考去“创作”。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写生中,有意识地去考虑画面的“留白”如何运用,线条的疏密如何安排,块面的大小如何对比,这些微小的变化,竟然让我的画面有了显著的提升,获得了朋友们的不少赞扬,这让我倍感欣喜。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旅行的人,每到一处,总喜欢用相机记录下那些壮丽的山川河流。然而,我常常发现,我的照片虽然记录了景物,却缺少一种“意境”,一种能够让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摄影构图能力的途径。《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这本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示。赵文江先生在书中,将中国山水画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构图理念,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他解释了中国画如何通过“散点透视”来营造“三远”的层次感,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想象,这些对于我理解如何用镜头去捕捉景物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具有极大的帮助。而他对日本风景画构图的分析,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组织画面的方式。他强调日本画中“线条”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制造视觉焦点,这些对于我如何运用光影和色彩来构建画面的视觉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画“移步换景”和日本画“画面分割”的讨论所吸引,这些方法论,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在绘画中,在摄影中,也可以通过巧妙的构图,来打破平面的局限,创造出更有故事感和表现力的画面。读完此书,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构图原则运用到我的摄影中,发现我的照片竟然有了质的飞跃,朋友们都说我的照片“更有艺术感”了,这让我非常开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穿梭于中国古老的山水之间,又游历于日本精致的庭园。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审美,骨子里就有一种含蓄、内敛、追求意境的美。山水画更是如此,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是多么令人神往。然而,当我接触到日本的风景画,尤其是那些以富士山、樱花、海浪为主题的作品时,我发现它们虽然同样描绘自然,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气质。赵文江先生的这本书,正好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画作进行解读,让我明白,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往往是“无处不山,无山不画”,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渲染出层次分明的空间感,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却又“意境深远”的氛围。而日本风景画,则更注重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以及块面的构成,强调的是一种“简洁明快”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留白”所带来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画“留白”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空着,而是“白中有物”,是一种“韵味”,而日本画的“留白”,则更像是一种“呼吸”,一种“节奏”。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欣赏两种画种的美,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懂得如何从构图上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