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四版)
定价:68.00元
作者:(美)卡普拉,朱润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17133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
改版后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包括了一篇新的前言和后记。在这里,作者审视了这本书自**版到如今25年的发展。探讨了《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所得到的批评。并对一个未来的科学界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预言。《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由卡普拉著。
内容提要
本书的这一版已将亚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内。为此,我对某些章节稍作改动,使它们与新的研究结果更为一致,并在书末增补一章,题目是“再谈新物理学”,较详细地描述了亚原子物理学一些*重要的新发展。令我感到不胜高兴的是,所有*近的发展都不与我在25年前写下的任何论点相悖。实际上,在初版中就已经预见到了其中的大部分。这就更加坚定了促使我写这本书的强烈信念——我借以对物理学和神秘主义进行比较的基本论点非但不会被未来的研究成果所否定,而且还将进一步被肯定。
目录
译者前言
第四版序言
版序言
篇 物理学的道路
章 近代物理学——一条具有情感的道路?
第二章 知与观
第三章 语言
第四章 新物理学
 第二篇 东方神秘主义的道路
第五章 印度教
第六章 佛教
第七章 中国的思想
第八章 道家
第九章 禅宗
 第三篇 相似性
第十章 一切事物的统一性
第十一章 对立物的世界
第十二章 空间与时间
第十三章 动态的宇宙
第十四章 空与形
第十五章 宇宙之舞
第十六章 夸克对称性
 ——一则新公案?
第十七章 变化的模式
第十八章 相互渗透
后 记
再谈新物理学——再版后记
新物理学的未来——第四版后记
名词注释
原著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卡普拉,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多所欧美大学研究过高能物理学。他的著作和演讲大部分都是关于现代科学的哲学寓意,这些学术著作包括《转折点》和《生活的网》。他是伯克利和加利福尼亚生态文化中心的奠基人和领导。
文摘
序言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展示出的那种深切的敬畏感。他并未将科学视为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入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的途径。这种对未知的谦逊态度,在许多科技至上的论著中是难得一见的。读完关于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的部分,我感到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震撼——原来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实体”,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不过是能量场的振动和舞蹈。卡普拉并没有急于给出终极答案,他更倾向于描绘问题的美丽和复杂性。这种“在路上”的探索精神,比任何结论性的断言都更具启发性。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构建了一座连接理性思维与内在体验的桥梁,让科学爱好者和哲学探索者都能找到共鸣之处,实属一本难得的智者之作。
评分这本《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四版)》的作者卡普拉,真是一个奇才。他居然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严谨的现代物理学和深邃的东方哲学——用一种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联系起来。初读这本书时,我满脑子都是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困惑,那些公式和概念总是显得那么高深莫测,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卡普拉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强迫你去啃那些硬邦邦的数学,而是通过引入诸如宇宙网、全息宇宙等概念,让我对微观世界的奇异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妙的是,他仿佛在提醒我们,科学的探索终点,或许与人类自古以来对世界本源的追问殊途同归。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真理”的理解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的定义,思考它们是否仅仅是描述现实的一种方式,而非全部。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它更像是一块磨刀石,不断激发着我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给力,朱润生的译本保持了原著的流畅和准确,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到复杂物理概念和哲学思辨的内容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翻译的好坏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尤其像这种需要精确捕捉微妙语境的著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诸如“互补性原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清晰度。他没有止步于仅仅介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而是将这些物理学的里程碑事件,放置在了更广阔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史,变得充满了戏剧张力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探险,每翻开一页,都像是走入了一个新的知识殿堂,既有科学的严谨支撑,又不乏哲学的浪漫色彩。对于那些总觉得物理学是“冷冰冰”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小说。你需要准备好迎接一系列挑战性的概念,并且愿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实在”本质的提问。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对“整体观”的强调。在当代社会,我们习惯于将一切事物拆解、分析、归类,但卡普拉提醒我们,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在面对宇宙这一终极整体时,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试图用片段化的知识去拼凑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时,往往会丢失掉事物间最宝贵的连接性。这本书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将宇宙看作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有机体,而非一台精密的机械。这种视角转变,对提升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我过去一直认为,科学和信仰是水火不容的两条轨道,前者基于实证和逻辑,后者依赖直觉和超越经验。但卡普拉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他巧妙地对比了粒子物理学中“观察者效应”与禅宗中“觉悟”的概念,这种对比并非生硬的牵强附会,而是建立在对两者深层结构相似性的洞察之上。比如,书中关于“非定域性”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佛教中万物相互依存、互相构成的思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禁赞叹人类智慧的共通性。第四版相较于早期版本,想必融入了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更加坚实可靠,不再是单纯的哲学猜想,而是有了更多实验物理学的佐证。我甚至开始思考,现代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否真的需要重新接驳那些古老的智慧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