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杜尔伯特蒙古族辞典
原价:70.00元
作者:波·少布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05078608
字数:500000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辞典》一书由对杜尔伯特蒙古族历史研究有卓越贡献的资深学者撰稿。内容涉及杜尔伯特蒙古族社会历史、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等诸方面。编写者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采用科学方法,对杜尔伯特蒙古族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考据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并作了深入的社会调查,邀请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和群众进行座谈,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修改,使之达到了较高水准。该书作为外部世界了解杜尔伯特的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目录
序言
说明
概况
条目分类目录
一 社会建制
杜尔伯特
杜尔伯特的含义
爱纳嘎的杜尔伯特部
科尔沁
哲里木盟
古列延
阿寅勒
努图克
杜尔伯特努图克
第三努图克
第四努图克
第五努图克
第十努图克
第十一努图克
拉海第四努图克
金代上京路肇州
元代辽阳行省开元路
明代福余卫
二月会盟
二十三贝勒会兵
四十九贝勒恭上尊号
爱纳嘎家族世袭
爱纳嘎四子
爱纳嘎长子阿都齐世系
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克世袭
王公赏恤
阵亡将士赏恤
色棱朝觐
沙津朝觐
巴图朝觐
客绰尔乎雅克图朝觐
贡噶绰克坦朝觐
格力克巴勒珠尔朝觐
拉西朋斯克朝觐
阿尔贝吉乎朝觐
阿齐克朝觐
色棱受赏赐
扎木喀尼受赏赐
得勒布等受赏赐
噶尔玛受赏赐
索郎阿受赐达尔罕
噶尔玛庆贺万寿节
朝廷遣官慰谕色棱
色棱晋封镇国公
色棱晋封贝子
希拉布罗丕勒晋
……
二 军警兵事
三 自然地理
四 村落人口
五 经济商贸
六 文化教育
七 风俗节庆
八 宗教祭祀
参考资料目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工具书收藏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如今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轻便和低成本,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书显然走的是相反的路线。纸张的微哑光质感,即使用强光照射也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非常适合长时间的查阅。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版式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内,信息密度极高,但又不显得拥挤。主词条字体、释义、例句、引文来源,甚至还有一些罕见的异体字对照,它们被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块,通过不同的字号和粗细进行逻辑上的区分。我注意到,即便是在同一个页面上,不同类型的词条(比如地理名词和动词)在版式上也有细微的区分,这种潜意识的引导非常高明。这显示了编纂团队对信息可视化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理解读者在压力下的阅读需求。对于那些需要频繁在不同信息点之间跳转的用户来说,这种精心设计的视觉导引,无疑大大降低了使用疲劳度。
评分我接触过许多不同语种的民族词典,通常它们在处理地方性、特指性的词汇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留白。这本词典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对那些“活在民间”的、极度地方化的俚语、谚语和民间信仰词汇的收录力度。我曾试图找寻一些关于特定地区(比如阿尔泰山脉周边)牧民在处理牲畜疫病时所用的传统草药名称,这些知识往往只存在于口口相传的家族秘方中,很难被主流文献记录。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本词典的附录部分,我竟然找到了数个相关的词条,它们用非常谨慎的措辞标注了其“地域稀有性”。这表明编纂者不仅仅是依赖于已有的典籍,更投入了大量精力去进行田野调查和民间访谈,真正做到了“扎根于生活”。这种对边缘知识的珍视和收录,使得这部词典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语言学范畴,它已经成为了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人类学资料,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正在消逝的文化碎屑。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般的词典,光是捧在手里,那厚实的纸张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它所蕴含的知识量肃然起敬。我是在研究草原文化的一个分支课题时偶然发现了它的存在,起初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去查阅一些生僻的民族历史名词,没想到它展现出的编纂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尤其欣赏它在词条释义上的那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词的起源、演变,甚至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细微语境差异,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举个例子,对于一些描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的动词,它不仅给出了现代汉语的对应,还附带了详细的文化背景注解,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的季节或环境下要使用那个特定的词汇。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个鲜活、立体、有呼吸感的古代与现代蒙古族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我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对比了其中关于“祭祀”和“礼仪”相关的词汇,发现其交叉引用和关联索引做得极其巧妙,引导读者在知识迷宫中游刃有余,每深入一层,都会有新的发现,让人欲罢不能。它完全摆脱了传统词典那种冷冰冰的检索模式,充满了对所记录对象的深情与尊重。
评分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尤其钟情于史诗和长篇叙事诗歌。很多时候,在翻译作品中,总觉得有些意境和张力在跨越语言的鸿沟时丢失了。这本辞典,无形中成为了我理解那些宏大叙事背景的最佳“解码器”。我最近正在重读一些关于成吉思汗时代背景的小说,那些描述战争场面、贵族等级、甚至是日常饮食用具的词汇,往往是理解人物动机的关键。过去,我只能依赖有限的注释,但现在,通过查阅这本辞典中对“汗廷礼仪”、“千户制”、“那彦”(一种特定的弓箭术语)的详尽解释,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场景瞬间变得清晰锐利起来。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比如,书中对特定等级服饰的颜色和材质的描述,让我立刻明白了小说中人物地位的微妙变化。这本辞典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原著文本的“穿透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在营造那个特定历史氛围时所下的苦功。可以说,它让文学作品从“看故事”升级到了“体验历史”。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语言的“形”和“音”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人。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漫长的时间中保持其核心的韵律感而不被轻易稀释。当我翻开这本厚厚的典籍时,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在音标标注上的细致入微。它没有采用过于简化的国际音标系统,而是似乎自成一套,既贴合了蒙古语的实际发音特点,又让初学者也能相对容易地跟读。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很多词条后面,都隐晦地标注了该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差异,这在其他任何我能找到的资料中都是缺失的。我甚至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注音小声朗读一些长句,那种从舌尖到喉咙的运动轨迹,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草原风的吹拂。这种对“声音形态”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民族感情,他们不是在记录僵死的文字,而是在保存一种可以被再次“唱诵”出来的文化遗产。这种体验是极其个人化和沉浸式的,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岸观火的旁观者,而是有幸偷听了一场古老民族的私密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