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论著基于教育学立场,以“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观念系统与实践系统为资源,重点阐述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我国教学的基本传统与问题;二是我国当代教学的时代规定性与价值理念,阐述“教养性教学”的内涵;三是我国教学变革的本土路径;四是实现教养性教学的支持性条件。 卜玉华 著;叶澜 丛书主编 著作 卜玉华,安徽省宿州市人,1971年1月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教育伦理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教师教育改革等。已出版专著《课程理念探》、合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等,并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和参与市级和重量课程多项,专著《课程理念探》获得教育部奖励。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平衡感。很多教育改革的书籍,要么过于理想化,描绘出近乎乌托邦的愿景,使人望而却步;要么则陷于泥淖,只罗列困境而缺乏出路。然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不回避改革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阻力和现实的制约,也从未放弃对更高教育理想的追求。作者似乎深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学,在提出激进思考的同时,总能提供出切实可行的、小步快跑式的推进策略。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让身处教学一线的人读来,倍感亲切和鼓舞,因为它承认了现实的复杂性,却依然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的“方法论手册”。其中对不同教学模式的细致解构,特别是对教学目标设定、课堂互动设计以及效果评估标准的量化描述,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我发现自己忍不住反复翻阅其中关于“反馈机制”构建的那几个章节,里面提出的反馈闭环模型清晰明了,直接为我改进日常的教学评估提供了清晰的蓝图。那些详尽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极大地节省了我个人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细致地展示了“如何一步步构建出有效的系统”,这对于任何渴望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活力的色彩搭配,让人在书架前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者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高质量的插图和图表,它们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精准地服务于文本内容,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具象化,使得理解过程更加顺畅和直观。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整本书的装帧工艺也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侧边切口平整,装订牢固,看得出是经过细致打磨的作品,完全符合一本严肃学术专著应有的水准。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已经为深度阅读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高明。在介绍理论模型时,它保持了一种严谨、克制的学术语调,确保了概念的准确传达;然而,当它转入案例分析或实验数据展示时,笔锋却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那些描述一线教师在改革实践中所经历的挣扎、顿悟与成效的片段,读起来简直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口述历史。这种文风上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在保持学术高地的同时,又不至于流于枯燥的理论说教。我常常在被某个深入的分析所折服后,立刻被一个鲜活的教师故事所触动,这种情感和理智的双重体验,让阅读过程变得层次丰富且充满活力,绝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我花费了数个周末的时间来仔细研读这本书的导言部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具思辨性和前瞻性。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然后逐步将具体的实践问题置于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剖析。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递进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批判性审视环节,其措辞的精准和论据的扎实,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它不像是一些泛泛而谈的教育随笔,而是直接触及了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矛盾与痛点,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定势。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踏入了一片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思想迷宫,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