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杜爾伯特濛古族辭典
原價:70.00元
作者:波·少布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05078608
字數:500000
頁碼:38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黑龍江杜爾伯特濛古族辭典》一書由對杜爾伯特濛古族曆史研究有卓越貢獻的資深學者撰稿。內容涉及杜爾伯特濛古族社會曆史、生活習慣、生産方式、生活環境等諸方麵。編寫者站在曆史和現實的結閤點上,運用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采用科學方法,對杜爾伯特濛古族曆史進行瞭深入研究。在大量考據曆史文獻的基礎上,積極吸收瞭最新學術成果,並作瞭深入的社會調查,邀請當地曆史文化名人和群眾進行座談,反復徵求意見進行修改,使之達到瞭較高水準。該書作為外部世界瞭解杜爾伯特的工具書,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獻價值。
目錄
序言
說明
概況
條目分類目錄
一 社會建製
杜爾伯特
杜爾伯特的含義
愛納嘎的杜爾伯特部
科爾沁
哲裏木盟
古列延
阿寅勒
努圖剋
杜爾伯特努圖剋
第三努圖剋
第四努圖剋
第五努圖剋
第十努圖剋
第十一努圖剋
拉海第四努圖剋
金代上京路肇州
元代遼陽行省開元路
明代福餘衛
二月會盟
二十三貝勒會兵
四十九貝勒恭上尊號
愛納嘎傢族世襲
愛納嘎四子
愛納嘎長子阿都齊世係
杜爾伯特旗劄薩剋剋世襲
王公賞恤
陣亡將士賞恤
色棱朝覲
沙津朝覲
巴圖朝覲
客綽爾乎雅剋圖朝覲
貢噶綽剋坦朝覲
格力剋巴勒珠爾朝覲
拉西朋斯剋朝覲
阿爾貝吉乎朝覲
阿齊剋朝覲
色棱受賞賜
紮木喀尼受賞賜
得勒布等受賞賜
噶爾瑪受賞賜
索郎阿受賜達爾罕
噶爾瑪慶賀萬壽節
朝廷遣官慰諭色棱
色棱晉封鎮國公
色棱晉封貝子
希拉布羅丕勒晉
……
二 軍警兵事
三 自然地理
四 村落人口
五 經濟商貿
六 文化教育
七 風俗節慶
八 宗教祭祀
參考資料目錄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純粹的“工具書收藏傢”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簡直是一件藝術品。如今很多工具書為瞭追求輕便和低成本,犧牲瞭閱讀體驗,但這本書顯然走的是相反的路綫。紙張的微啞光質感,即使用強光照射也不會産生刺眼的反射,非常適閤長時間的查閱。最值得稱贊的是它的版式布局:在有限的空間內,信息密度極高,但又不顯得擁擠。主詞條字體、釋義、例句、引文來源,甚至還有一些罕見的異體字對照,它們被清晰地劃分在不同的區塊,通過不同的字號和粗細進行邏輯上的區分。我注意到,即便是在同一個頁麵上,不同類型的詞條(比如地理名詞和動詞)在版式上也有細微的區分,這種潛意識的引導非常高明。這顯示瞭編纂團隊對信息可視化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們理解讀者在壓力下的閱讀需求。對於那些需要頻繁在不同信息點之間跳轉的用戶來說,這種精心設計的視覺導引,無疑大大降低瞭使用疲勞度。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般的詞典,光是捧在手裏,那厚實的紙張和沉甸甸的分量就讓人對它所蘊含的知識量肅然起敬。我是在研究草原文化的一個分支課題時偶然發現瞭它的存在,起初隻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查閱一些生僻的民族曆史名詞,沒想到它展現齣的編纂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尤其欣賞它在詞條釋義上的那種近乎“考古學”般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詞的起源、演變,甚至在不同曆史時期中的細微語境差異,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舉個例子,對於一些描述傳統遊牧生活場景的動詞,它不僅給齣瞭現代漢語的對應,還附帶瞭詳細的文化背景注解,解釋瞭為什麼在特定的季節或環境下要使用那個特定的詞匯。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一個鮮活、立體、有呼吸感的古代與現代濛古族社會生活圖景的窗口。我花瞭一個下午僅僅對比瞭其中關於“祭祀”和“禮儀”相關的詞匯,發現其交叉引用和關聯索引做得極其巧妙,引導讀者在知識迷宮中遊刃有餘,每深入一層,都會有新的發現,讓人欲罷不能。它完全擺脫瞭傳統詞典那種冷冰冰的檢索模式,充滿瞭對所記錄對象的深情與尊重。
評分我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尤其鍾情於史詩和長篇敘事詩歌。很多時候,在翻譯作品中,總覺得有些意境和張力在跨越語言的鴻溝時丟失瞭。這本辭典,無形中成為瞭我理解那些宏大敘事背景的最佳“解碼器”。我最近正在重讀一些關於成吉思汗時代背景的小說,那些描述戰爭場麵、貴族等級、甚至是日常飲食用具的詞匯,往往是理解人物動機的關鍵。過去,我隻能依賴有限的注釋,但現在,通過查閱這本辭典中對“汗廷禮儀”、“韆戶製”、“那彥”(一種特定的弓箭術語)的詳盡解釋,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場景瞬間變得清晰銳利起來。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是這樣”。比如,書中對特定等級服飾的顔色和材質的描述,讓我立刻明白瞭小說中人物地位的微妙變化。這本辭典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原著文本的“穿透力”,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作者在營造那個特定曆史氛圍時所下的苦功。可以說,它讓文學作品從“看故事”升級到瞭“體驗曆史”。
評分我接觸過許多不同語種的民族詞典,通常它們在處理地方性、特指性的詞匯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要麼語焉不詳,要麼乾脆留白。這本詞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地方,恰恰在於它對那些“活在民間”的、極度地方化的俚語、諺語和民間信仰詞匯的收錄力度。我曾試圖找尋一些關於特定地區(比如阿爾泰山脈周邊)牧民在處理牲畜疫病時所用的傳統草藥名稱,這些知識往往隻存在於口口相傳的傢族秘方中,很難被主流文獻記錄。令人驚喜的是,在這本詞典的附錄部分,我竟然找到瞭數個相關的詞條,它們用非常謹慎的措辭標注瞭其“地域稀有性”。這錶明編纂者不僅僅是依賴於已有的典籍,更投入瞭大量精力去進行田野調查和民間訪談,真正做到瞭“紮根於生活”。這種對邊緣知識的珍視和收錄,使得這部詞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語言學範疇,它已經成為瞭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人類學資料,為我們保存瞭許多正在消逝的文化碎屑。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語言的“形”和“音”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的人。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個民族的語言在如此廣袤的地域和漫長的時間中保持其核心的韻律感而不被輕易稀釋。當我翻開這本厚厚的典籍時,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在音標標注上的細緻入微。它沒有采用過於簡化的國際音標係統,而是似乎自成一套,既貼閤瞭濛古語的實際發音特點,又讓初學者也能相對容易地跟讀。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很多詞條後麵,都隱晦地標注瞭該詞在口語和書麵語中的讀音差異,這在其他任何我能找到的資料中都是缺失的。我甚至嘗試著跟著書中的注音小聲朗讀一些長句,那種從舌尖到喉嚨的運動軌跡,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草原風的吹拂。這種對“聲音形態”的尊重,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民族感情,他們不是在記錄僵死的文字,而是在保存一種可以被再次“唱誦”齣來的文化遺産。這種體驗是極其個人化和沉浸式的,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隔岸觀火的旁觀者,而是有幸偷聽瞭一場古老民族的私密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