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寻访中国现代隐土 文化随笔 现代文学 畅销书籍 倾情力作【新华书店官网正版书籍】

空谷幽兰 寻访中国现代隐土 文化随笔 现代文学 畅销书籍 倾情力作【新华书店官网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比尔·波特 著 著,明洁 译 译,[美] 史蒂芬·约翰逊 摄影 摄影
图书标签:
  • 空谷幽兰
  • 隐士文化
  • 文化随笔
  • 现代文学
  • 畅销书籍
  • 新华书店
  • 中国文化
  • 隐逸
  • 文学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2826
商品编码:13644302079
出版时间:2017-02-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zui古老的社会中zui受尊敬的人。
  ——比尔·波特


内容简介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作者简介

[美]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以及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2016年则继续推出了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


精彩书评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安妮宝贝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明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比尔·波特并不凝重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中国人褒贬不一的隐士文化,在他的笔下,是一套趣味横生却又能给读者世事沧桑感觉的文化套餐,道出了一系列鲜为中国人知的传统文化历史。
  ——天津电视台“2010《泊客中国》颁奖盛典人物篇”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十几年前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在美国,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批深山之中的中国修行者,他们甚至不住在寺院道观,而是隐身在山间的茅屋,过着清修而安静的生活。比尔·波特始终告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和西方的隐士不一样。西方人主要是因为厌世而隐居,他们想远离社会。而中国的隐士则是社会积极力量的一种。
  ——《北京晚报》

  比尔·波特已成为翻译中国作品较多的翻译家之一,同时他也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旅行作家。
  ——《纽约时报》

  比尔·波特的旅行文学让他在中国名声大震,他的叙述口吻并非隐晦谨慎的,而是清晰明确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闪光的独白。
  ——《纽约书评》


目录

《空谷幽兰》
目 录
空谷幽兰 / 安妮宝贝
代 序 / 明 洁

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之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精彩书摘

章隐士的天堂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古老的社会中受尊敬的人。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中国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早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称为中国人。但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和延年益寿的。大约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统治了一百年。大约与此同时,埃及建造了批金字塔。
  黄帝乘龙回归了仙班。此后,中国新生文明的领导权又经历了几代人。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的时候,传到了尧的手中。大约一千六百年以后,孔夫子称赞尧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略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高士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许由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他到河边洗了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高士传》又一次记载了这一事件:
  (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皇甫谧所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是从《庄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的著作中择取的。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一直重复着这些隐士统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话,那么他们就将其视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当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会像人这样做的。但是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隐士社会——姑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们是针对那些行使权力的人的。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
  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早的政治批评。但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而中国隐士传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隐士在他们所遗弃的那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开始了解中国的隐士传统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离开了美国,搬到了中国的岛省台湾。台湾在上海的南面,香港的北面,与福建海岸遥遥相望。到了之后没几天,我就开始了在一座佛教寺庙里的生活:天亮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除了佛经之外,我也读儒家和道家的书。那些书里有很多生活在山里的中国古代隐士的故事。我非常喜爱这些故事。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从黄帝时代算起到现在,中国一定有上百万隐士了。但是,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很怀疑他们能不能存在于20世纪。每当我问起台湾的和尚,他们都向我保证说,中国隐士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和压迫之后,他们怎么还能够存在呢?但是,我仍然心怀疑问。
  三年后,我结束了寺院生活,自己隐居在一个名叫竹子湖的山村里。从那里可以俯瞰台北盆地。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十二年后,即1987年冬,到中国大陆旅游的禁令解除了,岛上的人民纷纷开始探望他们长达四十年没有见过面的亲友。
  1989年春,我决定加入这股人流,不是为了探亲,而是为了寻找隐士。当一位和蔼的赞助人愿意为这趟考察旅行提供费用时,我给在美国的史蒂芬·约翰逊打了电话。早在两年前,他曾经向我表示,如果这样的旅行能够成行的话,他愿意作为摄影师跟我一起去。他没有改变主意,于是我们约好两星期后在香港碰头。我找出自己的旧森林服务背包,让人钉上了新带子。同时我也开始仔细研究地图,尤其是那些注明人口密度的地图。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隐士,但是我猜想,如果还有隐士,那么他们一定会在山里。但那是哪些山呢?即使我们碰巧找对了那座山,我们又怎么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更何谈那隐士的茅屋呢?而且他们会欢迎来访者吗,尤其是两个挥舞着录音机和照相机的外国人?还有,当局会不会试图阻止我们?一大堆问题。没有答案。
  在中国古代,隐士群体的升降沉浮是与来自都城的“风的变化”息息相关的。我想,动身进山前,我们也可以试试风向。在香港碰头后,史蒂芬和我飞往北京。我们是在四月的后一天到的,北京的一位德国朋友提出让我们分享他在城郊颐和园里的膳宿设备,我们高兴地接受了。
  通过新形式的外贸,中国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它已经开始把过去的几处皇家园林出租给其公司能够承担起这笔费用的外国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朋友恰好住在过去江青住过的那套寓所里。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广济寺。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因此我推想,这儿可能是开始我们的考察的好地方。我问佛协的副会长周绍良,他是否知道我们可以到哪里找到几个隐士。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广济寺的方丈净慧法师说,他曾经听说过西安附近的终南山里有隐士。
  我对西安地区不熟悉,正想再多打听点儿消息,可是就在这时候,周绍良说话了。他说,中国已经没有任何隐士了,在终南山或其他山里漫游,不但毫无益处,而且很危险。与此相反,他建议我们去参观中国重新活跃起来的几个禅修中心。他很耐心,写下了四个这样的寺庙的地址。我谢谢他的帮助,大家道别。出去的路上,我向那位方丈问讯。他那淡淡的微笑,至今我依然记得。
  两天后,史蒂芬和我参观完了城北的长城,回来了。我们的火车要去位于北京西北的古代佛教中心大同,离开车还有四个小时。那一天是5月4日,是现代次学生运动的七十周年纪念日。
  街上挤满了游行者,离火车站还有一英里,我们的出租车就进不去了。我们别无选择,只好下车,背上背包,开始沿着东长安街,挤出一条路来。那一天天气晴朗。我们能够听到小鸟在吱吱喳喳地叫,自行车的铃声在响。每个人都在微笑。我们陶醉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痛苦地在大同醒来。大同是沉闷无趣的城市之一,在其城外山腰上,有一千五百年前雕刻的巨大的佛像。关于这些佛像,我所留下的的印象是,它们是多么幸运,有人那么有先见之明,在岩洞附近种植了很多丁香树。丁香正在开花,靠近根部的地方有空隙,可以从下面爬过。
  第二天,我们次冒险进入农村,去游览恒山。恒山是中国五岳中北的一岳,也是古代隐士的家。它的风景确实是够优美的了,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地方有隐士居住的迹象。
  次日,我们动身向南去五台山。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古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徒所选定的四大圣山中北的一座。五台山位于苍茫大野的中间,我们想,那儿可能有隐士居住。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视野里几乎没有一棵树。我推断: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尽管五台山上大寺庙的方丈们可能不同意我的推理,却同意我的结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寿冶长老的朋友。寿冶长老曾经是这座山上一座大的寺庙的方丈,也是我在纽约次皈依佛教三宝的见证师。他们先后向我保证,如今所有的和尚和尼师都生活在寺庙里。据他们所知,五台山上或中国其他任何山上,都没有隐士。
  参观后一座寺院的时候,我拦住了一位老和尚,他正在帮忙修复“”期间被毁坏的一座寺庙建筑。当我向他重复我的老问题时,他说:“中国当然还有隐士。”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然后他又说:“但是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认不出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让你找到,否则你就找不到。”说完,他哈哈大笑,继续工作去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天晚上,直到很晚我都没有睡着,一直在惶惑我们怎么能找到那些不愿意被找到的人;还有,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儿想到这一点。
  第二天是文殊师利佛诞,我爬上了那一千级石阶,去他的圣殿表达我的敬意,并祈求他在我们的考察过程中加持我们。很显然,我们眼下就需要帮助。香燃尽之前,我们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向南进发。我的思绪再次转向老和尚说的话上——隐士们不愿意被发现。我们到底在中国干什么呢?显然,此刻我们不得不放弃逻辑。我们是有使命的。
  然而,这使命却被旅游打断了。史蒂芬和我饱览了西安的风光,感到心满意足——在西安的怀抱中,曾经有十一个朝代在此建都。我们花了几天的时间满足了自己的历史好奇心,之后去参观后一个地方:草堂寺。一千六百年前,鸠摩罗什曾经驻锡于此寺,在此期间翻译出了大量佛经,质量超群,文辞优美。我不能放过向这位祖师表达敬意的机会,因为我自己曾经是个行者,所以我以行者的方式向他表达了敬意。
  汽车在泥泞不堪、车辙纵横的路上向西安西南方向行驶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草堂寺长长的红墙之外。这些红墙被麦田包围着,看起来似乎是近才修复的。除却这座寺庙在古时候的名声,它看起来几乎不值得我们为到这里而付出的努力。但是刚一进寺庙,我就因礼佛者数量之多而大吃一惊。大殿是如此拥挤,我几乎找不到空隙在鸠摩罗什和释迦牟尼佛像前问讯。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一位老和尚从人群外走过来,向我点头示意——原来他就是草堂寺的方丈,而吸引了这么多信徒的眼前这一幕场景,乃是因为今天是佛诞。我怎么能忘了呢?!
  领我们参观了寺庙的庭院之后,方丈把我们带到他的方丈室里。我告诉他,我们正在寻找隐士。此时,他的几个弟子也拥进屋里。他看看他们,然后又看看我,后说:“我对隐士的事情一无所知。但是既然你们远道来了,为什么不参拜一下你们拐入主路以前路过的那座山上的塔呢?那座塔里有道宣的舍利,他肯定知道他那个时代隐士的事情。”方丈把我们送到大门口,我们依依惜别。
  我们回到柏油路上,几分钟后,车停在方丈提到的那座山的山脚下。起初找了几次路,都走错了,后来我们找到一位老人,他愿意给我们当向导。半路上,史蒂芬和我开始怀疑这座山有没有顶。山上的小路因为近下了雨而特别滑,我们几次跌倒。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爬上了山脊。
  史蒂芬停下来拍摄这座山的全景,我则去爬通往那座塔的后一道坡。我绕着这座小砖塔右行三匝,然后恭敬地向这位大师问讯——是他编撰了部佛教人物编年史。之后,我背靠着塔的正面坐下来,眼前是一望无尽的连绵起伏的山岭,白云缭绕的山峰和绿松石色的小溪。它看起来像是完美的隐居地。但是即使借助望远镜,我也没有发现岩洞。没有茅屋,没有小径,没有炊烟。
  我很失望,但是同时又因为终于置身于山中而感到振奋。我往下滑回到史蒂芬休息的地方。我们的向导建议从山后的小路下山,那样走容易一些。这正中我们的下怀,于是我们就从山后下山了。
  大约十分钟后,小径绕过一座旧寺庙的泥墙。我们能够听到里面有声音,向导敲了门。门开了,五个年轻的和尚领我们穿过院子,进到一个房间里,里面有一张桌子、五只凳子。我们坐下来,他们给我们倒了两杯热水,并往里面加了一些东西,其色泽、口感都很像甜橙晶。
  这种古老的待客方式使我精神一振,我又把那个必不可少的问题拿来问主人:“这些山里有什么隐士吗?”
  一位和尚答道:“当然啦。你想了解哪些隐士?”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喝着热橙汁,倾听着一长串名单:有些人刚在山里过了一个冬天,还有人已经四十年没有下山了。我们发现了隐士的天堂。临走前,我问一位和尚这些山的名字。他说:“这里是终南山。这儿是真修行的出家人来的地方。”
  1959年,作家赖特在他的《中国历史上的佛教》(BuddhisminChineseHistory)一书中,以此观点作为结言:“我相信,中国佛教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我们正在看到的是它的后一线光明。”当时几乎没有人会反对这种看法。在其后的岁月里,佛教似乎已经从中国人的头脑和心灵中被清除掉了。没有被烧毁或洗劫的寺院和道观都变成了学校和工厂,幸存的极少数的寺庙被用来驻扎新的寺庙工作组,过去寺庙里的大部分人都被迫还俗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国内和国外的观察家们都断言,这场运动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彻底清除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和迷信。大多数观察家已经把佛教视为死去的宗教。每当我跟约翰·布洛菲尔德——他翻译了黄檗和慧海禅师的语录,这两本语录多年来一直指导着我的修行——谈起这个话题,他都会长叹一声,然后建议我们谈点儿别的事情。
  当我开始考虑参观中国大陆、亲眼去看看佛教现状的时候,我断定:如果佛教在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还存在,那么它更多地会依赖于生活在茅篷或岩洞里的比丘或比丘尼,而不是依赖生活在寺庙里的那些人。回顾佛教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大师不是先经过一段隐居生活而开悟的。当我终决定去参观中国大陆、看看佛教是否还存在的时候,我决心把精力集中在隐士传统上,而不是寺院传统。
  当时我并不乐观。动身前两个星期,台湾“陆委会”行政秘书告诉我,共产党早就把大陆上的隐士连同真正的出家人消灭光了。我是谁呀,还敢争论?一个月后,与五个年轻和尚坐在那个小小的土坯寺庙里,看着门外绵延不尽的苍蓝的终南山,喝着热橙汁,记录着隐士们的地址,我只有微笑的份儿了。
  第二天,史蒂芬和我离开西安地区,继续我们横穿中国大陆的“奥德赛”。我们又爬了其他一些山,与另外一些隐士进行了交谈。他们中大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很多是道教徒;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但也有很多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幸福、有智慧的人。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北部。在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居士,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五十年了。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他说,他是1939年搬进这个山洞的。当时这座山的山神出现在他的梦里,并且请求他做这座山的保护者。从那时起至今,他再也没有下过山。弟子们和当地村民给他带上来他所需要的为数不多的物品:面粉、食用油、盐,还有每五年左右一条新毯子或一套新衣服。他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爬过那么多座山,遇到过那么多隐士之后,我们终于慢慢地明白了“无量”的含义。
  下山的路上,我们停下来拜访两位在附近山洞里修行的隐士。他们在那里也住了几十年了。他们送给我们两公斤“东方美人”作太姥山上五十年为临别赠品——那是他们自己的小茶园出产的。它是我过去非常喜爱的茶种,现在仍然是。从来没有外国人来过他们的山,所以他们想送给我们一点儿特殊的纪念品。
  我们沿着山路继续往下走,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
  我们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它半路抛锚了。于是我们又换了一辆公共汽车,后到了福州。
  在旅馆里登完记,我们冲了个澡,洗了衣服,像往常一样出去闲逛,找冰镇啤酒。
  第二天,史蒂芬和我乘公共汽车来到港口城市厦门,然后搭下一班船回到了香港。几天后,我们回到台湾,放松了下来。但是我们同时也做好了准备:回去做一次更长时间的旅行,拜访全中国的隐士。可是,原来有意赞助我们的人都消失了,突然之间,我们只有靠自己了。我们考虑放弃这个计划,或者等着,直到条件好转。可是我们发现的东西令人难以忘怀,我们无法一直等到条件合适或者合乎我们的心意才再去大陆。我们举棋不定,抛了两次硬币——两次都是正面。于是六个星期后的八月上旬,我们又回去了。很显然,我们不得不忘记拜访全中国隐士的计划,不得不把自己的行动限定在我们的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权衡了各种可能性之后,我们选择了隐士的天堂。
  ……

前言/序言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身边的草地上。我知道我们都是这个斑斓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我们都需要有时间独处,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有人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我见过的幸福、和善的人。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美国人要我类比中国的隐士传统与美国社会的一些现象时,我告诉他们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在中国,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有能力、有精力攻读“博士”。然而,中国社会从那些获得觉醒的“博士”的人受益甚巨。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我并未打算为此著书,我仅仅是一名译者。但我居住在台湾时翻译的作品恰恰是中国伟大的隐士们的诗——《寒山诗》《石屋山居诗》。我仅仅想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是否还存在。当台湾有人告诉我中国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不复存在时,我决定亲自去弄个明白。不久之后,我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情况介绍给西方人。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我想让西方各种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尽管中国大陆曾经历战争、革命,但修行人仍然坚持修持,我希望由此给西方的修行人以鼓励。他们怎会无动于衷?
  本书出版后,我很惊奇地发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都能看到。无论我在哪里演讲,听众既有学院的学者,也有来自社区的普通居民。我在美国从没遇到对此不感兴趣的人。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羡慕这些隐士,他们所做的是我们的梦想、希望,是我们某一天也会去做的事情。
  我感到荣幸的是,尽管还有不足和缺点,《空谷幽兰》仍被译成了中文,而且这次以这么漂亮的版本出版。我希望它能像鼓励西方读者那样,鼓励中国读者追寻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比尔·波特(赤松居士)
  2006年8月10日于华盛顿唐森港


《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 内容简介 在这喧嚣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寻得一方宁静,遇见那些“不与俗同流”的精神行者?《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现代隐士群像的文化随笔集,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情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隐士的轶事,而是以一种考古般的耐心和人本主义的关怀,去挖掘他们选择隐居的深层动因,审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坚守,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隐”的智慧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隐士标签化或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背景之下。作者走访了散布于大江南北、群山之中,甚至是城市边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许是因厌倦官场浮沉而归隐田园的学者,或许是因追求艺术的纯粹而避世的创作者,又或许是对物质文明感到疏离,转而寻求内心丰盈的精神探索者。作者以平实而又不失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他们简朴的生活,记录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点滴,更重要的是,捕捉了他们闪烁着智慧与哲思的言谈。 书中,你将读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时代弄潮儿,如何在晚年选择“归去来兮”;你将看到那些在学术界、艺术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何甘于寂寞,专注于内心的耕耘;你还会遇到那些在普通人眼中“不合时宜”的角落里,活出自己独特生命节奏的普通人。作者深入访谈,细致观察,力求还原每一个隐士真实的精神面貌,呈现他们选择“隐”并非逃避,而是另一种更深刻的参与和对话。 《空谷幽兰》不仅仅是对“隐士”这个概念的现代诠释,更是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一次温和反思。在追求速度、效率和物质利益的时代,本书提出的“隐”的价值,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它探讨了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个体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本书所展现的隐士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活出了另一种辽阔与自由,这种生命姿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也没有旁观者的冷漠,而是以一种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走进每一个被访者的内心。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不平凡的精神内核,将复杂的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位智者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你会从中获得启发,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文学的韵味和随笔的洒脱,既有对自然景色的优美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它如同清风拂过,又似溪水潺潺,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心弦。它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对当下社会生活有所思考,渴望在精神世界获得滋养的读者。 《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是一场关于心灵的深度旅行,是一次对“隐”的现代解读,更是一曲献给那些在喧嚣中保持沉默、在浮华中坚守本真的灵魂的赞歌。它将引领你看见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静谧,感受那些不为世俗所扰的生命力量,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空谷幽兰”般的静雅与深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写书评,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不写点什么实在是对不起自己这份被深深打动的感受。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的。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能与我的灵魂对话的书。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在你反复咀嚼之后,还能不断涌现出新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境界”的描绘,那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高地的状态,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向往却又难以企及的。这本书就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可能,一种更纯粹、更深刻的存在方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价值”。如果你也正在寻找一本能触动你内心深处,引发你对人生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那么,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思考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它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洒脱,读起来格外流畅且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直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对某个意象、某个场景、甚至某个细微情感的深入挖掘,来传递出一种超越文字的意境。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发现之前未曾留意的深刻含义。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虽然看似深奥,但作者却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那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它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的阅历和感悟,点拨着我对于人生、对于艺术、对于“自我”的理解。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在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的读者。

评分

收到!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都力求风格迥异,内容详实,不含书本本身信息,避免AI痕迹,并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如此注重精神追求、强调内省的作品,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张力,他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精神世界,那里没有喧嚣的吵闹,只有深邃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隐”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内心宁静和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他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的解读,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隐”所呈现出的丰富面貌和深刻意义。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审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隐”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评分

”分隔。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阅读体验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太多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我沉下心来,好好品味文字的作品,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某种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翻开书页,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远离尘嚣,独享一份清幽。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景物,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力,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每次阅读,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坚定。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浮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份宁静与纯粹。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的朋友,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慰藉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