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知中·幸会!苏东坡 | 开本: | 16 |
| 作者: | 罗威尔主编 | 页数: | |
| 定价: | 56 | 出版时间: | 2017-07-11 |
| ISBN号: | 9787508675879 | 印刷时间: | 2017-07-11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苏东坡,我们通常只知道他的诗词才华的一个人,他一生大起大伏,后返璞归真,他拥有无差别的心,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灵魂。
苏东坡是个好画家,两幅确凿为他真迹的传世画作《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收录在了《幸会!苏东坡》书中。除了自己擅画,他也评画,他评唐画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夸赞王维为文人画开辟出了「象外之趣」的境界。《幸会!苏东坡》中,收录有王维的《长江积雪图》长卷和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苏东坡也是书法家,后人把他列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幸会!苏东坡》书里收录有中国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以及《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好让大家一览东坡书法的妙处。
《知中·幸会!苏东坡》不仅依据史料,用大篇幅详细叙述了苏东坡的生平。还想让苏东坡自己来讲述他的人生。因此书中的《词话东坡生平》篇,用苏东坡在不同年龄段所写的诗文,串联起他的一生。
也有《东坡尺牍》篇,用东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写给亲友的书信,来呈现东坡的一生。书里收录了苏东坡的11幅字帖:《北游帖》《一夜帖》《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春中帖》《归安丘园帖》《归院帖》《东武帖》《渡海帖》《次辩才韵诗帖》和《江上帖》——从东坡41岁写给僧人可久,感叹「北游五年」经历的《北游帖》,到他66岁,在离世前三个月,写给世交杜孟坚,慨然时隔八年老友重逢的《江上帖》,希望读者可以领会到苏东坡亲自勾勒的,他的所思所感,和他经历过的人生。
用什么维度来写苏东坡,除了他的生平,要讲的还有他和他的身边人——东坡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妻子,知己欧阳修,「政敌」王安石,门徒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幸会!苏东坡》通过苏东坡和他们的故事,来还原出一个更为立体的苏东坡。
除了讲苏东坡这个元气淋漓的妙人,他身处的北宋一朝,也有太多可说的。《幸会!苏东坡》,还趣味解读了北宋一朝:北宋历史大背景/北宋风俗人情/宋代文史哲思潮/宋代官制/宋人衣冠。
在《北宋风俗人情》中,书里将《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合说。《东京梦华录》是记载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北宋都城汴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是个包罗万象的风俗录。《幸会!苏东坡》收录有高清版《清明上河图》全卷,合着孟元老笔下的千年前的宋都,带领大家领略「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北宋风俗人情。
除此以外,苏东坡在宋朝为官,他的人生境遇,和朝堂又息息相关,因此在《幸会!苏东坡》中,我们还着墨详述《宋代官制》,并且根据《宋史·职官志》作了《宋神宗元丰官制》图,让大家通过趣味图表,更容易地看懂宋代官制体系。
以及,《幸会!苏东坡》里还讲述了宋代文史哲思潮,宋人衣冠和北宋历史大背景。由于和北宋同时期,还存在着辽、金、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也拥有各自的文明。《幸会!苏东坡》做了一个详细的信息图表,梳理了北宋、辽、金、西夏的大纪事,帮助大家用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历史时空中的发生和存在。
苏东坡,他是天才的艺术家,是高品位的生活家,是骨灰级文艺青年,是新派探险家,是好奇心发明家,是豆腐心毒舌,是元气淋漓的乐天派,是自由的觉悟者…但是他似乎又不需要这么多称谓,因为他就是苏东坡,他无法定义,也不需要被定义。从古至今,这么有趣的灵魂,宇宙间还有几个?幸会!苏东坡!
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纸质出版物,目前的在售特集7本,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贤》特集、《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特集以及《知中·幸会!苏东坡》,每本一个主题,探索东方中国的一切。
这本书的名字叫《知中·幸会!苏东坡》,光看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对苏东坡这个人物颇感兴趣,他不仅是宋代文学的巨匠,更是一位充满生活智慧和人生乐趣的传奇人物。这本书会怎么切入呢?我猜想,它应该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而更像是一场与苏东坡的“幸会”。“知中”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暗示着一种深入的、内在的理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这本书或许会从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出发,但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史实,而是会去探寻他人生起伏背后的心路历程,那些宦海沉浮、被贬流放的经历,在他看来又意味着什么?他又是如何在这重重困难中保持旷达的心境,甚至在逆境中发掘出生活的美好?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关于苏东坡的全新视角,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诗词文章,更能理解他这个人,理解他身上那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致,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老友,在闲适的午后,与我娓娓道来苏东坡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的宋代,与苏大学士一起品茗、赏景、谈古论今。期待它能让我更深刻地“认识”苏东坡,领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超然的人生哲学。
评分说实话,拿到《知中·幸会!苏东坡》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了无数个关于苏东坡的关键词:豪放、豁达、美食家、文学家、书法家……太多太多了!但真正让我好奇的是,“知中”这个定位。它会不会是在强调苏东坡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契合?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苏轼的诗词、文章、书法作品出发,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例如,他笔下的山水,是否折射出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否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融合?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苏轼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为何能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创造力。他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在逆境中淬炼出来的?这本书会不会也涉及他的人际交往,他与朋友、家人之间的情谊?毕竟,苏轼不仅仅是一位孤芳自赏的文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苏轼的“人味儿”,而不是仅仅把他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也许,这本书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苏轼的故事,让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讲述一位他所敬仰的故人的传奇。
评分初见《知中·幸会!苏东坡》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近距离接触”的感觉。“幸会”二字,带着一份偶然的惊喜和一份主动的探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完全拘泥于历史考据的严谨,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情感连接”和“精神共鸣”。它或许会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去解读苏轼的智慧和情趣。比如,在书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苏轼是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乐趣的,他如何用美食来慰藉心灵,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本书可能会挖掘苏轼身上那种“接地气”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他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一位同样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挑战,却依然能活出精彩的普通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智慧,让我们在阅读中,也能学到一些应对生活的方法,或者从中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也许,这本书会用一种更加口语化、更具亲和力的语言,去讲述苏轼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共同品味苏轼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独特魅力。
评分对于《知中·幸会!苏东坡》这本书,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苏轼个人生平的简单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对“苏轼现象”的深度剖析。想象一下,这本书也许会跳出传统的传记模式,而是将苏轼置于他所处的宋代社会大背景下,去解读他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化符号。它会不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苏轼的成就?比如,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在贬谪之地融入当地,甚至推动地方发展?这本书会不会尝试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苏轼的某些行为和思想?比如,他对于美食的热衷,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人际关系的经营,这些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解读,不仅仅是“读懂”苏轼,更是“用好”苏轼身上蕴含的智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会触及到一些非常规的解读角度,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苏轼的性格形成,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他的影响力是如何形成的。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惊喜”,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让“幸会”二字更加名副其实。
评分《知中·幸会!苏东坡》这个书名,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定位可能比较独特。我不太期待它会是一本严格按照时间线叙述的苏轼传记,那样太过于“官方”和“死板”。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解读方式。也就是说,这本书可能会选取苏轼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性的“瞬间”,比如某次著名的贬谪经历,某个让他灵感迸发的时刻,或者某段与他至交好友的交往,然后围绕这些“点”,去深入探讨苏轼的性格、思想、艺术成就,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苏轼的形象,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会采用一种“跨界”的解读,比如,将苏轼的美食诗文与现代的美食文化联系起来,或者将他的书法艺术与现代的艺术观念进行碰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吸引对苏轼本身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吸引那些对特定领域(如美食、艺术)有关注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苏轼的一些刻板印象,展现他多面、立体的一面,让他“活”在我们眼前,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历史书本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