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2017版) | ||
| 定价 | 188.00 |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6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杨延宗 马长生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639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17245333 | |
---------
----------
坦白说,在阅读《正版心房颤动(2017版)》之前,我对一些长期慢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总觉得不够“精细”。这本书的出版,恰恰满足了我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需求。它对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管理策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治病并不仅仅是开药打针。书中详细列举了体重管理、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心理疏导等对心房颤动控制的积极作用,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对于一些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书中提供了整合性的管理思路,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要真正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必须从多个维度入手,全面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书中对于“全人管理”理念的践行,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如何制定更全面的治疗计划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从“治疗疾病”的视角,转向了“管理患者”的理念,受益匪浅。
评分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探索多年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心房颤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正版心房颤动(2017版)》在理论深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平衡做得非常出色,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书中不仅对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对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以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II(CaMKII)等关键分子机制的阐述,还对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新型抗栓药物、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的梳理,这为我进行相关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此外,书中关于心脏成像技术(如心脏MRI、心脏CT)在心房颤动评估中的应用,以及电生理学领域的新技术(如高密度标测、脉冲场消融等)的介绍,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并启发了我未来科研的方向,如何将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更有效的临床实践,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评分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心内科医生,我一直对心房颤动的管理感到挑战,因为很多最新进展难以迅速触及。这本《正版心房颤动(2017版)》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于非药物治疗的详尽论述,尤其是导管消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适应证把握,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对于部分患者,导管消融是更优的选择,但以往的资料往往过于笼统。这本书则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包括术前评估、术中关键点以及术后随访的要点。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到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对于那些难治性、症状明显的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此外,书中对脑卒中防治的强调,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更新应用,对我们基层医生来说尤为重要。如何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以及如何监测和处理潜在的出血风险,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本教材的出现,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为患者提供更前沿、更规范的治疗,提升了基层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评分从一名医学生的视角来看,这本《正版心房颤动(2017版)》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心血管内科领域的道路。在学校里,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心房颤动的知识相对零散,而这本书则系统地梳理了整个疾病的脉络。从基础的电生理学原理,到临床上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调搏等),再到各种并发症的管理,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剖析,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心房颤动会出现,以及它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更是理解疾病本质的关键。此外,书中对新技术的介绍,如可穿戴设备在心房颤动筛查中的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心电图判读中的潜力,都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飞速发展,并激发了我对未来医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正版心房颤动(2017版)》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与心房颤动患者打交道的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延宗教授和马长生教授等专家团队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书中对心房颤动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的阐述,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对这一复杂的心律失常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其在影像学、基因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为我们理解心房颤动的个体化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关于药物治疗的章节,不仅罗列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经典用法,更着重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的原则,比如对合并症的处理、药物相互作用的规避,以及如何权衡疗效与不良反应。对于我个人而言,在面对一些复杂病例时,书中提供的临床决策树和详细的案例分析,无疑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同行间智慧的交流,让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加胸有成竹,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试错,提高治疗成功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