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 考研地圖冊 譚其驤 中國地圖齣版社

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 考研地圖冊 譚其驤 中國地圖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地圖集
  • 中國曆史
  • 地圖冊
  • 考研
  • 譚其驤
  • 中國地圖齣版社
  • 曆史地理
  • 地圖
  • 參考書
  • 學習資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淘書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ISBN:9787503110155
商品編碼:1384494935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 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書號: ISBN 9787503110155
主編: 譚其驤
版次: 1991年10月第1版 
印次: 1996年6月河北第2次印刷
頁數 126頁
開本: 16開
成品規格: 787mmx1092mm
裝幀: 精裝
淨重: 約0.68kg
定價: 48元

編輯推薦 

    鄧廣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古代史的四把鑰匙,即年代,版本,職官以及曆史地理,確為不刊之論。年代學方麵有陳垣先生所編撰的年錶,嘉惠學人;講究版本以及職官製度的書,自來也不缺乏;唯獨曆史地理方麵,因為國史浩繁,記載各異,往往需要多加查考,特彆是地名的曆史變遷及其定位,沒有一個很直觀的概念的話,確實對學習和研究工作有所不便。譚其驤先生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編撰上麵,地圖實乃建國後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這本書即為之精華.


    此書裨益甚大。否則許多史實無法解釋,如為何部分 戰爭選擇的長江渡口為曆史地址,而不是現今認為的更宜地址。

內容簡介

    本圖集由序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以及上自原始社會下迄中華民國的各曆史時期地圖共36幅組成,並有包括序圖在內的約7萬字的圖說及地名索引。讀者從中可以瞭解到我國各曆史時期疆域政區設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國曆代疆域政區沿革的情況,供廣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學校的史地教師、大學文科學生參考用。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曆史係,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建立瞭中國曆史地理研究室,後升級為研究所,曆任曆史係主任、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當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錶,上海市第八屆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長期從事中國曆史地理、中國史研究和中國曆史地圖的繪編。
     譚其驤先生是我國曆史地理學傢,是我國曆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圖書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
原始社會遺址圖
夏時期全圖
安邑、帝丘附近
商時期全圖
商時期中心區域
西周時期全圖
西周時期中心區域
春鞦時期全圖
戰國時期全圖
秦時期全圖
西漢時期全圖
東漢時期全圖
三國時期全圖
西晉時期全圖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曆史地理的學術著作的簡介,內容側重於其對曆史變遷、疆域沿革和文化傳播的研究,而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具體的地圖集。 --- 《華夏大地:曆史地理視角下的中國變遷史》 作者: 顧明德 教授 史地研究室 齣版社: 乾元學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第一版) 一、內容概述 《華夏大地:曆史地理視角下的中國變遷史》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曆史發展脈絡與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綜閤性學術著作。本書立足於曆史地理學的核心理念,以時間為軸,以空間為骨架,剖析瞭自先秦至近代的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自然環境、人口遷徙、政治製度、經濟活動以及文化認同在特定地域上的交織與重塑。全書摒棄瞭單純的政治史敘事框架,強調地理環境的製約性與能動性,力求展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地域特色的曆史圖景。 全書共分六編,近百萬字,包含大量的考古學、文獻學、環境科學的交叉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主題與章節結構 第一編:文明的搖籃與早期疆域的塑形(史前至西周) 本篇聚焦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區域——黃河中下遊平原及長江流域的早期開發。重點分析瞭新石器時代不同文化群落(如仰韶、龍山、良渚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對後世區域文化的基礎性影響。探討瞭夏商周三代國傢形態的形成與早期都邑的選址邏輯,揭示瞭早期國傢權力對水係(如黃河、渭水)的依賴性。特彆關注瞭“方國”體係的地理邊界及其在不同山脈、河流阻隔下的相對獨立性,為理解中國早期多元一體的格局奠定基礎。 第二編:大一統的地理基礎與帝國拓展(秦漢至隋唐) 本編深入考察瞭秦漢帝國如何利用其強大的軍事與行政能力,將原本相對分散的區域納入統一的版圖。詳細分析瞭“郡縣製”在不同地形區(如關中、河套、巴蜀、嶺南)的施行難度與適應性調整。重點闡述瞭漢代對西域的經營,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絲綢之路沿綫綠洲環境、商貿網絡與民族交流的地理重構過程。隋唐時期,本書剖析瞭大運河體係的再構建及其對南北經濟重心轉移的曆史性意義,並對唐代疆域的極盛狀態,從防禦工事(如長城、邊塞)與交通樞紐的地理分布進行係統梳理。 第三編:多元交融與區域闆塊的勃興(五代宋遼金元) 這是全書論述最為復雜的章節之一,它聚焦於中國曆史上區域分化與民族融閤的深刻時期。本書細緻考察瞭宋代“半壁江山”背景下,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與海洋貿易的興起,並對比分析瞭北方遼、金政權在燕雲十六州及中原地區的治理策略,及其對傳統地理行政區的改造。元代部分,著重研究瞭濛古帝國建立的龐大疆域在地理上的連通性與差異性,特彆是對西南邊疆(如雲南、西藏)的有效控製,如何通過驛站係統和軍事屯墾實現地理上的整閤。 第四編:帝製晚期與中央集權的地理深化(明清) 明清時期,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本書側重於考察這種政治力量如何更精細地滲透到地方社會。研究瞭明初的“衛所製度”與清代“改土歸流”政策的地理實施效果,特彆是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重塑。對清代的人口壓力與土地墾殖前沿的地理遷移(如“闖關東”、“走西口”)進行瞭詳細的地理統計分析,揭示瞭人口流動如何改變瞭東北、內濛古等地區的植被、水利係統與聚落形態。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沿海海禁與開禁政策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地理特徵的深刻影響。 第五編:山川形勝:特定地理要素的專論 本編采取專題研究的模式,獨立分析瞭中國曆史地理中的幾個關鍵要素: 1. 水係研究: 重點分析長江、黃河、淮河的水患史與治水工程對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影響。 2. 山脈與隘口: 梳理秦嶺、太行山、橫斷山等天然屏障對軍事戰略與文化隔絕、交流的作用。 3. 氣候變遷與農業適應: 結閤古氣候學證據,探討小冰期等氣候波動對不同曆史階段糧食作物種植帶的影響。 第六編: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論與反思 最後,作者總結瞭曆史地理研究的理論基礎,特彆是如何利用地名學、聚落形態變遷和曆史植被變遷等微觀證據來重建宏觀曆史圖景的方法論。本篇也對傳統史學中“天人閤一”觀念的地理現實基礎進行瞭批判性審視。 三、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高度的整閤性與嚴謹的實證精神。作者不僅精通傳統的文獻考據,更引入瞭遙感技術分析、GIS空間建模等現代地理信息科學工具,對曆史上的州縣更迭、水係改道進行瞭直觀的可視化重建。它為曆史學、考古學、環境科學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跨學科的、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地理框架,深刻闡釋瞭“地不改,而人已非”的曆史地理規律。全書敘事流暢,論證細密,尤其適閤高等院校曆史、地理專業師生以及對中國曆史地理變遷有深度探究需求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圖冊的裝幀和紙質也值得稱贊,這對於經常需要反復翻閱和在地圖上做筆記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厚度和韌性很好,即使用鉛筆輕輕勾畫或用熒光筆標記,也不會有洇墨或損壞頁麵的擔憂。我習慣於將不同朝代的地圖放在一起對比研究,所以經常需要反復摺疊和展開,這本冊子經受住瞭我“粗暴”的考驗,邊緣和裝訂處依然牢固如初,這體現瞭齣版社在製作工藝上的匠心。而且,地圖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非常細小的村鎮或河流支流的名稱,在放大後依然能夠辨認,這對於考研中常齣現的“犄角旮旯”的精確記憶點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不是那種印齣來就束之高閣的“樣子貨”,而是真正為“深度使用”而生的實用工具,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地理學傢進行無聲的對話。

評分

說實話,我對曆史地圖集的要求一嚮是“苛刻”的,畢竟市麵上的同類産品良莠不齊,很多所謂的“考研專用”不過是粗製濫造的拼湊之作。然而,這冊地圖集給我的驚喜是多層次的。它的色彩運用非常考究,既不過於花哨分散注意力,又能清晰地區分不同時期的行政區劃。比如在處理魏晉南北朝時期那種政權更迭頻繁、邊界犬牙交錯的復雜局麵時,它所采用的圖例和色彩飽和度的拿捏,體現瞭編輯團隊深厚的專業素養。我特彆注意到,它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發生地點的標注,如淝水之戰的戰場遺址或者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都做瞭細緻的標注和注釋,這對於曆史事件的定位和情景再現,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不再是隔著書本的旁觀者,而是通過這些精確的綫條和標記,去觸摸曆史的脈搏。這種沉浸式的學習,對於應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滿足瞭那種對曆史本真麵貌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地圖繪製之外,所附帶的那些簡潔而精煉的文字說明。它們不是大段的曆史敘述,而是針對特定地圖所涉及的時間段、核心地理特徵或關鍵事件背景的“知識點提煉”。比如,在介紹元代行省製度時,它用極少的篇幅解釋瞭這一製度的設計邏輯與地理空間的關係,既沒有冗餘的史料堆砌,也沒有對考點意義的弱化。這種“恰到好處”的文字配比,使得地圖本身的功能性得到瞭最大程度的凸顯,避免瞭信息的過度飽和。對於需要在短時間內高效吸收大量地理信息的備考者來說,這種圖文結閤的“精煉配方”簡直是完美。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勢”和地理的“形”緊密地耦閤在一起,讓人在記住地理信息的同時,也理解瞭其背後的曆史動因,這纔是真正的融會貫通。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中國古代疆域變遷的學生,我最看重的是地圖集的係統性和曆史縱深感。很多地圖冊隻關注瞭某個朝代的鼎盛時期,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構建瞭一個連貫的時間軸。從早期的部族活動範圍,到秦漢大一統的郡縣體係確立,再到元朝遼闊的疆域,乃至清朝的版圖奠定,每一頁的過渡都顯得邏輯嚴密,一氣嗬成。這種編排方式讓我能夠清晰地追蹤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核心區域的“漂移”軌跡。例如,對比一下漢唐時期對於西域的控製力圖示與明清時期的差異,那種力量投射範圍的變化,通過地理形態的描繪被無限放大瞭。閱讀時,我經常會用直尺在不同時期的地圖上測量關鍵距離,試圖量化不同帝國對邊疆的有效管理半徑。這種嚴謹的、數據化的審視,是任何理論探討都無法替代的直觀證據,它為我構建堅實的地理框架提供瞭最可靠的基石。

評分

這本厚實的地圖冊,初拿到手,便覺分量十足,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凝聚瞭數韆年曆史的厚重。我嚮來對曆史的演變軌跡情有獨鍾,尤其是地理環境如何深刻影響瞭文明的興衰更迭,而傳統史書的文字描述往往顯得抽象而冰冷。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地圖,將那段波瀾壯闊的圖景鋪陳開來。翻閱其中關於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疆域變遷的圖頁時,那種“一目瞭然”的震撼感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那些河流的走嚮、山脈的輪廓,甚至是早期都城遺址的標記,都做得一絲不苟。這不僅僅是一本供查閱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用圖形語言講述的宏大史詩。我曾花瞭一個下午,僅僅對比瞭不同朝代首都的選址變化,深思著氣候、資源和戰略防禦是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反復篩選著帝王的決策。對於一個渴望深入理解中國曆史地理肌理的求知者而言,這種視覺化的學習體驗是極其寶貴的,它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地理概念的門檻。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還可以,印刷的不錯,隻是沒有戰爭地圖,不是特彆方便,總體還好

評分

書還是很好的,印刷也不錯,就是版本有點老瞭,蘇聯還存在著

評分

很好,非常娐好

評分

好評

評分

書還是很好的,印刷也不錯,就是版本有點老瞭,蘇聯還存在著

評分

不錯

評分

十分適閤兒童使用

評分

書挺好,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