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蔣方舟 著;(日)伊藤王樹 攝影 定 價:68 齣 版 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頁 數:218 裝 幀:精裝 ISBN:9787508677613 ??隨文彩插: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伊藤王樹拍攝的三十餘幅攝影作品,去陌生化的東京。
??內附精緻彆冊:作者*新短篇小說《雨男》,喪喪的日式愛情。
??蔣方舟搶先發售獻聲,全程錄製有聲書,喃喃自語,迷之東京。
??“*美圖書”設計師孫曉曦彆齣心裁,背膠腰封是一張行李票,巧思玄機等你發現。
??靈魂畫手蔣方舟手繪地圖,設計“東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筆記本,日用即道。
??九月高校、書店,東京漂流記巡迴演齣即將啓動,二十場以上的活動與你分享。
??陳丹青、竇等
●《東京一年》無目錄
內容簡介
“二O一六年,我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瞭一年,東京也拯救瞭我。”受日本靠前交流基金會之邀,蔣方舟在東京獨居瞭一年。她越來越喜歡寫漫長的日記,覺得孤獨地生活一輩子也不是壞事。
日記共有四十六則,收錄瞭她*新的短篇小說、演講和時評,駁雜不失純粹。從社會、藝術到當今中日兩國世間百態,都有其獨特又不失嚴肅的描摹與思考。
同時,這也是一本病曆,記錄瞭一個人要活成本來麵目所需付齣的努力。“就像在東京度過的一年並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我們隻是更像自己本來該成為的樣子。”
本書邀請日本紀錄片導演伊藤王樹一路旅拍,鏡頭下是東京的日常以及“在彆處”?。 蔣方舟 著;(日)伊藤王樹 攝影 蔣方舟,1989年齣生於湖北襄陽。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次年在《人民文學》發錶瞭《審判童年》,“將戲謔的口吻與犀利的質問、遊戲的精神與坦誠的剖析熔於一爐”,獲得靠前屆硃自清散文奬。2012年大學畢業後任《新周刊》副主編。代錶作:雜文集《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蔣方舟的寫作展示瞭對自身和“被時代綁架的一代年輕人”的關切。
伊藤王樹,1978年齣生於日本,紀錄片導演,作品曾獲艾美奬提名。執導的《15歲離開傢鄉的歌》(衝繩少女離開故鄉的故事)等紀錄片陸續在日本上映。
《東京一年》 序章:都市的呼吸與記憶的漣漪 東京,這座被譽為“永不沉睡的城市”,在一年四季的更迭中,展現著它最迷人的、也最令人難以捉摸的一麵。它既是現代文明的燈塔,霓虹閃爍,摩天大樓直插雲霄;又是古老傳統的守護者,寺廟鍾聲悠揚,傳統祭典依舊。我來到這座城市,並非為瞭某個既定的目標,也不是帶著某種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好奇,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探尋,以及對自身內心深處某種渴望的迴應。我希望能用一整年的時間,去感受這座城市的脈搏,去傾聽它無聲的訴說,去捕捉那些在時間洪流中留下的細碎記憶。 我的到來,是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觀察者心態。我並非要丈量它的疆域,也不是要剖析它的經濟結構,更無意於描摹一幅宏大的社會圖景。我所追求的,是那些藏匿於日常肌理中的、那些被匆忙腳步所忽略的、那些在喧囂之下靜靜流淌的情感和故事。我希望我的眼睛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與這座城市,連接我的心靈與它厚重的曆史和跳動的現在。 這並非一場尋寶之旅,也非一次簡單的旅行。它是一場沉浸,一次融化,一次對“存在”本身的深刻體驗。我希望將自己置於東京的萬花筒中,讓這座城市的色彩、聲音、氣味,甚至那些不經意間擦肩而過的人們的眼神,都成為我內心的養分。我想要知道,在這座擁有著韆萬張麵孔的城市裏,每一個個體是如何與這片土地發生聯係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失落,是否在這座都市的節奏中找到瞭共鳴? 我帶的行李不多,但我的心靈卻裝滿瞭期待。我準備好放下預設的判斷,放下所有關於東京的刻闆印象,去迎接每一次的意外,去擁抱每一次的不確定。我深知,真正的瞭解,往往並非來自於宏觀的概括,而是來自於那些微小而真實的瞬間。那些在清晨的公園裏,陽光透過銀杏葉灑下的斑駁光影;那些在深夜的居酒屋裏,陌生人之間短暫而溫暖的交流;那些在擁擠的電車上,每個人臉上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疲憊與堅韌。 這一年,將是一場關於“觀察”的修行。我將學習去“看”,不僅僅是用眼睛,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那些語言的細微之處,去體會那些行為背後的深意,去發掘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情感脈絡。我希望我的筆尖能夠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那些轉瞬即逝的感動,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的獨特光芒。 《東京一年》,不是一本關於東京的百科全書,也不是一本旅遊指南。它是一份獻給這座城市的個人筆記,一份關於生命在時間與空間中流動的感悟。它將是一係列零散的片段,但這些片段,共同構築瞭我與東京之間,在這一年裏的,獨特而深刻的羈絆。我期待著,在這座城市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也找到與這座城市同頻共振的頻率。 第一章:初遇,迷宮般的街角與陌生的芬芳 抵達東京的那一刻,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閤著潮濕與微甜的氣息,夾雜著淡淡的煙火味和某種難以名狀的清新。羽田機場的秩序井然,列車如同一條條銀色的巨龍,沉默而高效地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初來乍到的我,帶著一份略顯笨拙的興奮,將自己融入瞭這股巨大的洪流之中。 我選擇的落腳點,並非市中心最繁華的區域,而是一個略顯安靜但交通便利的住宅區。清晨,當我第一次推開公寓的門,撲麵而來的是一種乾淨而略帶陳舊的氣息,那是老式公寓特有的味道。窗外的景象,是層層疊疊的屋頂,錯落有緻,宛如一片低矮的瓦礫海洋,在晨光中泛著溫柔的光澤。遠處,偶爾傳來早起上班族匆忙的腳步聲,以及清脆的鳥鳴。 初次踏足街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精巧的迷宮。狹窄的街道兩旁,是各式各樣的小店,招牌琳琅滿目,色彩斑斕,卻又不會顯得過於雜亂。拉麵店飄齣的濃鬱香氣,咖啡館裏彌漫的醇厚咖啡味,還有花店裏散發齣的陣陣花香,交織成一幅嗅覺的畫捲。我漫無目的地走著,目光被路邊精緻的櫥窗吸引,被那些設計巧妙的招牌逗樂,也對那些精心打理的花草産生瞭好感。 第一個讓我駐足良久的是一傢古老的和菓子店。店門口掛著一張褪色的布簾,推門而入,一股淡淡的抹茶香氣撲鼻而來。店內的陳設樸實無華,卻透著歲月的沉澱。玻璃櫃裏,擺放著形態各異、色彩素雅的和菓子,如同精緻的藝術品。我指著一個看起來像小巧櫻花的點心,店主是一位上瞭年紀的老奶奶,她微笑著,用不太流利的英語介紹說,這是春季限定的。我嘗瞭一口,甜而不膩,細膩的口感在舌尖化開,仿佛將春天的氣息一同咽瞭下去。那一刻,我感受到瞭一種來自食物的、來自傳統的、來自時間的溫度。 乘坐電車,是體驗東京日常的絕佳方式。車廂內總是擠滿瞭各式各樣的人,西裝革履的上班族,穿著校服的學生,拎著購物袋的中年女性。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各自的錶情,或疲憊,或思索,或帶著淡淡的憂傷。我喜歡觀察他們,試圖從他們身上捕捉到這座城市的真實脈搏。有時,我會聽到相鄰座位的人用輕柔的聲音交談,他們的語言對我來說像一段優美的鏇律,雖然無法完全理解,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 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這座城市的語言,不是通過教科書上的枯燥詞匯,而是通過那些聲音、那些符號、那些人們的錶情。我會在便利店裏,笨拙地用幾個簡單的日語單詞進行交流,然後得到店員友善而耐心的迴應。我會在公園裏,看著孩子們追逐嬉戲,聽著他們清脆的笑聲。我會在地鐵站的廣告牌上,尋找那些引起我興趣的圖案和文字,然後努力去猜測它們的意思。 東京的街道,不像某些城市那樣一望無垠。它有著蜿蜒麯摺的小巷,有著隱藏在寫字樓背後的靜謐庭院,有著在繁華背後默默存在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角落。我喜歡迷失在這些小巷裏,感受那種不期而遇的驚喜。有時,我會發現一傢隻有幾個座位的獨立咖啡館,老闆熱情地與我攀談;有時,我會 stumble upon一傢售賣復古唱片的小店,裏麵的音樂帶著濃厚的時代感;有時,我僅僅是看到一扇彆緻的木門,一株角落裏盛開的鮮花,就足以讓我駐足良久。 每一天,我都像一個初生的嬰兒,用全新的眼睛去審視這個世界。那些曾經在照片裏、在電影裏見過的景象,如今都真實地展現在我眼前,卻又比我預想的更加細膩、更加豐富。我開始明白,東京的魅力,不在於它的宏偉建築或耀眼名勝,而在於它那些微小的、不易察覺的細節,在於它在有序中蘊藏的無數的可能性,在於它在現代感之外,依然保留著的、那份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 我將用這一年的時間,去拆解、去感受、去記錄這座城市留給我的每一個印記。我希望,當我離開的時候,我能帶走的,不僅僅是照片和紀念品,而是我對這座城市的、一份真實而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四季的更迭,色彩的交響與時間的溫度 東京的四季,如同精心編排的樂章,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鏇律與色彩。我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正是初春,空氣中彌漫著櫻花淡淡的香氣,預示著一場盛大的色彩革命即將到來。 三月的東京,是一個粉色的夢。櫻花如雲似霞,開滿瞭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公園裏,街道旁,河岸邊,隨處可見粉白相間的花海。人們三五成群,在櫻花樹下鋪開墊子,分享著美食和歡笑。我加入瞭他們,感受著那份輕鬆愉快的氛圍。微風吹過,無數花瓣如雪般飄落,落在發梢,落在肩頭,落在手中,每一片都帶著春天的溫柔。我開始明白,為何日本人對櫻花如此鍾情,它不僅僅是一種花,更是一種生命短暫卻絢爛綻放的象徵,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珍惜與追憶。 四月,櫻花漸落,取而代之的是嫩綠的葉芽和五彩斑斕的花朵。鬱金香、杜鵑、紫藤,在公園和庭院中競相開放,為城市增添瞭一抹生機勃勃的色彩。我開始探索東京郊區的自然風光,乘坐電車前往高尾山,在層疊的山巒間徒步,感受著泥土的芬芳和自然的寜靜。山頂的風景壯麗,城市的全景盡收眼底,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既宏偉又渺小。 夏季的東京,帶著一股熱烈而奔放的氣息。空氣中彌漫著蟬鳴和雨季特有的潮濕。七月和八月,是各種祭典的季節。我參加瞭隅田川花火大會,站在岸邊,看著絢爛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照亮瞭整個城市的天際綫。那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美麗,每一朵煙花都像一個燃燒的夢想,在短暫的瞬間,將黑暗驅散,留下滿天的星辰。我也品嘗瞭各種夏季特色小吃,冰涼的刨冰,清爽的冷麵,都在炎熱的天氣裏帶來一絲慰藉。 我開始注意到,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東京人依然保持著他們特有的優雅和秩序。人們會在休息時間,躲進有空調的商店或咖啡館,但一旦走齣門,他們又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生活中。我觀察著那些穿著浴衣參加祭典的人們,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仿佛整個城市都在為他們而歡慶。 鞦天的到來,給東京帶來瞭一種沉靜而迷人的氣質。氣溫逐漸轉涼,空氣變得格外清新。銀杏樹開始變黃,楓葉也漸漸染紅。上野公園、新宿禦苑,都成為瞭賞鞦的絕佳去處。我喜歡在鞦日的午後,漫步在落葉鋪滿的小徑上,感受著鞦風吹過臉頰的涼意,聽著腳下落葉沙沙作響的聲音。那種感覺,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放慢腳步,進入一種 contemplative 的狀態。 我開始對日本的庭院藝術産生濃厚的興趣。那些精心打理的日式庭院,在鞦季更是美不勝收。枯山水、池泉庭園,都展現齣一種寜靜緻遠的禪意。我常常會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地坐著,看著光影在庭院中遊走,感受著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鼕季的東京,帶著一種冷靜而內斂的美。雖然沒有鮮艷的花朵,但城市卻被另一種色彩所點綴。聖誕節的燈光,將夜晚的街道裝點得如夢似幻。我喜歡在寒冷的鼕夜,走進一傢溫暖的居酒屋,圍坐在暖爐旁,品嘗著熱氣騰騰的關東煮,與老闆和客人們閑聊。那種陌生人之間的溫暖和交流,是我在這座城市裏感受到的最珍貴的財富。 我開始注意到,即使在寒冷的鼕天,東京人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商場裏熙熙攘攘,人們忙著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在新年伊始,我去淺草寺祈福,看著人們虔誠地雙手閤十,祈禱著新的一年平安順遂。那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氛圍,讓我深受感染。 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我見證瞭東京的四季變幻,也見證瞭它在不同季節所展現齣的不同麵貌。春天充滿生機,夏天熱情奔放,鞦天沉靜內斂,鼕天冷靜優雅。每一個季節,都像是一幅獨特的畫捲,為我提供瞭無數的靈感和感悟。我開始理解,時間不僅僅是鍾錶上的數字,更是城市肌膚上留下的痕跡,是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奏,是情感的起伏跌宕。 《東京一年》,不僅僅記錄瞭我眼中的風景,更記錄瞭我心中感受到的時間溫度。它是一場關於生命四季的觀察,也是一次關於情感與記憶的沉澱。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能夠將這份關於時間的溫度,傳遞給每一個閱讀它的人。 第三章:人海中的相遇,故事的低語與情感的共鳴 東京,是一座擁有著韆萬張麵孔的城市。在這片龐大而喧囂的土地上,我遇見瞭形形色色的人,也聽到瞭無數或清晰或模糊的故事。我的旅程,不再僅僅是對風景的描摹,更是對人心底故事的探尋。 在一傢不起眼的二手書店裏,我遇見瞭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先生,他正戴著老花鏡,小心翼翼地翻閱著一本泛黃的舊書。我們因為一本共同喜愛的作傢而攀談起來。他告訴我,他年輕時曾是一名記者,見證瞭東京的許多曆史變遷。他迴憶起戰後東京的重建,迴憶起那些艱辛歲月中的人們,他們是如何憑藉著堅韌的意誌,將這座城市從廢墟中 rebuild。他的話語中,充滿瞭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也充滿瞭對過去歲月的懷念。那一刻,我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瞭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 在一傢街角的小餐館裏,我常常會看到一位獨自用餐的年輕女性。她總是點一份簡單的定食,安靜地吃著,臉上帶著一絲淡淡的憂鬱。有一天,我鼓起勇氣上前攀談。她告訴我,她是一位藝術傢,來到東京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卻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孤獨。她在這裏租住著一個小小的房間,每天都在為生計和創作而奔波。她的故事,讓我想起瞭許多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堅持,也他們的脆弱。在那些疲憊的眼神中,我看到瞭這座城市對於夢想的吸引力,也看到瞭它對於追夢人的嚴酷考驗。 在擁擠的電車上,我曾多次見到一位總是微笑著的老奶奶。她總是會主動給年輕人讓座,然後用非常緩慢而清晰的日語,與周圍的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嚮她錶達瞭我的感謝,她隻是笑著說,“大傢互相幫助,生活纔會更美好。”她的樸實和善良,如同鼕日裏的一縷陽光,溫暖瞭我的心。我開始意識到,在這座高效率、高節奏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關懷,顯得尤為珍貴。 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那些我無法用語言完全錶達的情感。那些在街頭藝人錶演時,觀眾臉上流露齣的贊嘆和感動;那些在公園裏,情侶們依偎在一起的甜蜜;那些在深夜,獨行者眼中閃過的迷離。這些細微之處,都構成瞭東京這座城市最真實的麵貌。 我曾經參加瞭一個當地的誌願者活動,幫助清理河道。在那裏,我遇到瞭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他們都懷著一顆熱愛城市的心,默默地付齣著。我們一起搬運垃圾,一起清理雜草,雖然語言不通,但我們卻通過共同的勞動,建立起瞭一種無聲的默契。那一刻,我感受到瞭社區的力量,也感受到瞭集體行動的意義。 我開始意識到,東京不僅僅是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築群,更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故事所組成的。每一個擦肩而過的人,都可能有一個未曾被訴說的故事,都可能有一段被珍藏的記憶。而我的存在,就是去傾聽,去感受,去記錄那些可能被遺忘的、卻又無比珍貴的情感。 《東京一年》,將不僅僅是我個人的觀察日記,更是那些我所遇見的人們,他們故事的低語。我希望通過我的筆觸,能夠讓那些隱藏在都市喧囂中的情感,得到一次溫柔的釋放。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與他們,連接讀者與這座城市。 在這座人潮湧動的城市裏,我學會瞭用更廣闊的視野去觀察,用更細膩的心靈去感受。我不再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試圖與這座城市、與它的人們,建立起一種深層的連接。我的記錄,是對生命本身的緻敬,也是對情感共鳴的追尋。 第四章:時光的沉澱,記憶的印記與內心的迴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京在我心中留下的不僅僅是那些美麗的風景,更是那些深刻的印記和無聲的迴響。這一年,是我與這座城市共同經曆的時光,它如同一本厚重的書,在我心中緩緩翻開。 我開始學會欣賞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照進房間,我不再急於開始一天的行程,而是靜靜地感受著這份寜靜。在工作之餘,我會在附近的咖啡館裏,點一杯拿鐵,看著窗外匆匆走過的人群,思考著生活的意義。那些曾經讓我感到陌生和遙遠的一切,如今都變得熟悉和親切。 我曾經對東京的一切都充滿好奇,渴望去探索每一個角落。但漸漸地,我發現,真正的瞭解,並不在於你去過多少地方,而是你真正去感受瞭多少。我開始放慢腳步,不再追求數量,而是追求深度。我會在同一傢小巷裏,反復地走過,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我會在同一傢餐廳,反復地品嘗,每次都能品齣不同的風味。 我也開始更加關注內心的變化。在東京的快節奏生活中,我曾有過迷茫,有過焦慮,但更多的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和成長。我學會瞭如何在這種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在這種喧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價值觀,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我發現,東京這座城市,如同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收藏著無數的記憶。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段曆史。我開始對那些老建築,那些古老的傳統,産生瞭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曾多次參觀東京的國傢博物館,在那裏,我看到瞭日本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我看到瞭那些承載著古老智慧的藝術品,也看到瞭那些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文物。 我也開始對日本的“物哀”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那是一種對生命短暫、事物易逝的感慨,一種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淡淡憂傷。在櫻花盛開的時候,我感受到瞭生命的美麗,但也看到瞭它短暫的絢爛。在鞦日落葉的時候,我感受到瞭鞦天的靜美,也看到瞭萬物走嚮衰敗的規律。這種“物哀”的情感,貫穿於日本的藝術、文學和生活中,也深深地觸動瞭我。 這一年,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記錄我的經曆。我不僅僅是用文字,也用照片,用繪畫,甚至用聲音。我會在深夜,錄下城市的聲音,那些車輛的呼嘯聲,人們的交談聲,風吹過樹葉的聲音。這些聲音,如同一個個音符,共同譜寫瞭東京的交響麯。 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僅是為瞭看風景,更是為瞭改變自己。東京,這座城市,以它獨特的方式,改變瞭我。它教會我用更寬廣的胸懷去接納,用更敏銳的視角去觀察,用更深刻的情感去體驗。 《東京一年》,不僅僅是我對這座城市的告白,更是我對生命的一次深刻體驗。它記錄瞭我走過的路,我聽過的故事,我感受到的溫度。它是我用一年時間,去與這座城市、與它的人們、與我自己,進行的一場深刻的對話。 當我最終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我帶走的,不僅僅是行李,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記憶,一份因這座城市而豐盈的內心。我相信,東京留給我的,不僅僅是一段美好的迴憶,更是一種對生活、對世界、對自我的全新認知。而這份認知,將伴隨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