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历史的温度 | 开本: | 16 |
| 作者: | 张玮 | 页数: | |
| 定价: | 49 | 出版时间: | 2017年8月 |
| ISBN号: | 978-7-5086-7849-8 | 印刷时间: | 2017年8月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作者简介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业余时间打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2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目录推荐序 严锋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民国一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
“戴老板”之死.147
“暗杀大王”的终宿命.165
“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177
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188
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201
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209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222
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样一种体验?.236
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259
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274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286
“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299
史上*黑暗的一届奥运会.308
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320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329
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339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349
“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363
“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378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393
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407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41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431
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444
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459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471
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483
血战台儿庄.499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515
后记.529
附录.读者评论.531
媒体评论
馒头大师曾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娓娓道来。
——六神磊磊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就会想当然。张玮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
没有温度,历史不过教科书,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冷暖几许。《历史的温度》赠人暖意。
——徐达内(新榜创始人)
在一个狂奔的年代,我们有时候也要停一下,看看走过的路,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然后重新出发。张玮把他在新媒体中*热门的文章用*传统的方式出版,也有这种冷却与回归的意义。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我推崇“深厚温柔”,这其实也是人们对深海的印象。用这句话评价馒头大师和他的馒头说很恰当:他展现对历史的精通,以及基于历史对时代和人情世故的了然;同时他不挑拨不炫耀,展现出巨大的温柔力。
——张伟(新世相创始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
> **《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它仿佛不是在讲述遥远而陌生的过去,而是在邀请我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理解我们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相似的情感和困境。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从一些我们熟悉的生活细节入手,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温度”。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家庭、关于爱情、关于友谊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渺小,却最能触动人心。我希望,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能看到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生命画卷。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让我与历史对话,并且能够从过去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方式,一种真正能让我感受到“温度”的体验。
评分《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就如同一首诗,轻柔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我总是觉得,真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或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应该是一种可以被感受,可以被体会的“温度”。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些寻常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去窥探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真实生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甚至带点温度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情感、关于选择、关于坚持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可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力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当下,能够引发我的思考,让我产生共鸣。我希望,《历史的温度》能够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我内心对于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评分拿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书名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没有那些冗长的副标题,也没有过于宏大的承诺,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让人充满遐想。我常常在想,历史究竟是怎样一副面孔?是那些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抑或是,是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里,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似乎就指向了后者,它暗示着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充满人情味的历史解读方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年代,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个体故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一种能够让我真正“看见”过去,并且感受到那份温度的体验。
评分《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不同于我之前接触过的许多历史读物,它们常常是沉重而疏远的,充斥着政治斗争、战争硝烟和权力更迭。而《历史的温度》仿佛是一股暖流,缓缓注入我原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温情的方式,去解读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事件和人物。我不知道书里会讲述哪些具体的故事,但我隐约感觉到,它不会是那种硬邦邦的、只关注宏大框架的叙事。我更倾向于相信,它会深入到历史的毛细血管,去描绘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去展现那些微小但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也许,这本书会让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类的情感依然炽热;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生命依然顽强。我希望它能够唤醒我对历史的共情能力,让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理解。这种“温度”,或许正是连接我们与过去的桥梁,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看见”那些逝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无奈。
评分《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它不像许多历史书那样直白或者宏大,而是带着一种含蓄和诗意。我常常觉得,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沉淀,是无数个体生命温度的汇聚。《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细节,去发现那些微小但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故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温润如玉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守与放弃。我想要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一种能够让我理解过去,并且能够与现在产生连接的“温度”。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是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人们。
评分《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带着一种独特的诗意,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和事件的罗列,它更应该蕴含着一种“温度”,一种属于人性的温暖和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去发现那些平凡却动人的故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去描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现实。我想要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一种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过去,并且能够与现在产生连接的“温度”。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是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人们,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
评分《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暗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一种能够穿透冰冷事实、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我常常觉得,历史有时过于遥远和抽象,我们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那些重大事件,却忽略了隐藏在事件背后,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补这一点,它或许会讲述一些我们不太熟悉,但却同样触动人心的故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去展现历史的另一面。或许,它会描绘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他们的爱与失去,他们的梦想与幻灭。我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光辉与暗影。我想要感受那种“温度”,那种让历史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鲜活生命的温度,那种让我们能够与过去产生共鸣的温度。
评分拿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带着一种独特的气息,似乎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宏大叙事、冷冰冰的历史著作。翻开扉页,那个名字就如同一个温柔的邀请,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在这“温度”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我常常在想,历史究竟是什么?是那些被定格在泛黄纸页上的事件,还是埋藏在泥土深处的遗迹?亦或是,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留下的点滴痕迹?《历史的温度》似乎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不满足于简单地陈列事实,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被时间冲淡了的,属于人性的温度。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将那些遥远年代的生活细节,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人物命运,以一种如此贴近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细腻的笔触,还是深刻的洞察?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可以被触摸、被感受的。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体味他们的悲欢,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度。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对“历史”这个概念,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上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便油然而生。我总觉得,历史的魅力,往往不在于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冰冷的史实,而在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属于人性的情感和温度。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史学巨著,而是会聚焦于一些更具象、更生动的片段,去揭示历史的肌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去解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去展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虽然渺小却同样伟大的个体生命。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可以被触摸、被感受的“温度”。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失去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初次接触《历史的温度》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联想。它不像“编年史”那样严肃刻板,也不像“史诗”那样波澜壮阔,而是一种更加柔和、更加接近日常的意象。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那些大部头史书那样,事无巨细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会聚焦于一些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故事,去展现历史背后的人情冷暖。我尤其对“温度”这个词感到好奇。它指的是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温度,还是作者在解读历史时注入的个人温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曾经在这里真实地存在过。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也许,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变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知。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一种能够真正“触摸”到过去的感觉。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评分书角都破了,书本身太厚,中间容易掉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