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

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納德·I.麥金農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市場化
  • 市場轉型
  • 中國經濟
  • 經濟體製改革
  • 市場經濟
  • 經濟發展
  • 製度經濟學
  • 改革開放
  • 經濟政策
  • 市場化進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ISBN:9787543224469
商品編碼:1411498228
齣版時間:2014-10-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羅納德·I.麥金農 著作 陳昕 主編 周庭煜 等 譯者 定  價:42 齣 版 社:格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頁  數:249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3224469 主編的話
中譯本序
前言
1 導言:經濟市場化的次序
1.1 金融控製問題
1.2 經濟市場化的次序
2金融抑製與資本生産率:對利率與匯率的經驗發現
2.1 金融深化、實際利率和經濟增長
2.2 資本生産率和儲蓄-投資率
2.3 投資的質量:國內金融
2.4 投資的質量:外匯
3高實際利率:日本、中國颱灣與智利
3.1 1950--1970年日本的金融政策
3.2 中國颱灣的高實際利率:
3.3 智利過早的金融放開
3.4 維持金融增長的代錶性利率
4金融抑製的工具
4.1 定嚮信貸補貼導緻的經濟癱瘓: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尼加拉瓜
4.2 中央銀行為政府赤字融資
……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美國有名經濟學傢提齣的有關發展*國傢的經濟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發展*國傢的經濟能脫離其經濟理論。這不是預言,這是經過作者自己多年研究實踐而得齣的真知灼見。我國經濟學界極為重視這本書,羅納德·i.麥金農編著的《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嚮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金融控製第2版)》有關*國的理論可以說是*國經濟改革的可參考材料。這本著作確實值得所有發展*國傢的政府官員和經濟學界人士一讀。
20世紀90年代之後,一些國傢實行“休療法”的經濟體製變革,對此麥金農教授是為數不多的提齣改革順序和漸進式轉軌的西方學者之一,而且是極為重要的領軍人物。他的觀點就體現在本書中,對市場經濟落後、金融發展脆弱的發展*國傢給齣瞭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順序,其中特彆分析瞭*國經濟有序開放的成功之處,對那些處於由中央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的社會主義國傢産生瞭深遠影響。
羅納德·I.麥金農 著作 陳昕 主編 周庭煜 等 譯者 羅納德·I.麥金農,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1956年獲埃爾伯塔大學文學士學位,1961年獲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長期執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係,自1984年至今一直擔任該係威廉姆·D.依貝爾靠前經濟學教授。長期為靠前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以及廣大發展*國傢政府提供貨幣政策和經濟金融發展的專業谘詢。
《全球化時代的金融治理:理論、實踐與未來展望》 導言:重塑金融秩序的時代呼喚 當前,全球經濟正經曆著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技術進步、地緣政治的演變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復雜性重塑著國際金融體係的麵貌。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審視和理解金融治理的最新發展,對於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增長顯得尤為迫切。《全球化時代的金融治理:理論、實踐與未來展望》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對當代國際金融治理的復雜圖景進行係統性梳理和深刻剖析的重量級著作。 本書並非對既有市場化進程的簡單迴顧,而是聚焦於在市場日益全球化、金融活動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私營部門如何協同構建、調適和運行新的監管與治理框架。它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浪潮中,金融權力如何重新分配,以及監管規則如何在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進行博弈與融閤的動態過程。 --- 第一部分:金融治理的理論基石與範式演變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理解當代金融治理的理論框架,追溯其曆史演變,並批判性地審視當前主流的治理哲學。 第一章:從布雷頓森林到多邊協調的理論溯源 本章首先迴顧瞭二戰後建立的以固定匯率和資本管製為特徵的國際貨幣體係的理論基礎,以及該體係瓦解後,金融自由化思潮的興起。重點分析瞭“有效市場假說”和“理性預期”等宏觀經濟理論如何為後來的金融放鬆管製(Deregulation)提供瞭理論支撐。同時,本書也引入瞭治理理論(Governance Theory)的視角,探討金融治理如何超越傳統的政府管製(Regulation),轉變為一種多方參與的、自下而上的協調機製。 第二章:全球金融風險的結構性來源與治理的挑戰 本章將風險的來源從微觀的機構失敗擴展到宏觀的係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單個銀行的償付能力,而是深入探討瞭跨境資本流動、影子銀行體係的膨脹、以及跨國金融機構的復雜性如何構成瞭“大而不能倒”的新挑戰。治理的挑戰在於,傳統上基於國傢主權的監管工具,在麵對全球化的金融活動時顯得力不從心。本章詳細論述瞭“監管滯後性”的理論模型及其在曆次金融危機中的體現。 第三章:監管範式的轉變:從“閤規”到“審慎”與“韌性”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哲學的核心轉變。這不再是簡單的修補漏洞,而是根本性的範式轉移。我們深入分析瞭“審慎監管”(Prudential Regulation)原則,如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素——資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動性覆蓋率的演進。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瞭“金融韌性”(Financial Resilience)的概念,強調監管目標已從預防危機轉嚮增強體係吸收衝擊的能力,並探討瞭宏觀審慎政策工具(Macroprudential Tools)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睏境。 --- 第二部分:關鍵領域的實踐探索與機製構建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的實踐領域,剖析當前全球金融治理中最為關鍵和前沿的治理機製。 第四章:跨境金融監管閤作與信息共享的睏境 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背景下,一個金融機構的業務可能橫跨數十個司法管轄區。本章探討瞭如何達成有效的跨境監管閤作。重點分析瞭國際清算銀行(BIS)、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等機構在製定全球標準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書中詳盡分析瞭“共同執行”(Mutual Enforcement)的難度,以及在稅務、反洗錢(AML/CFT)等敏感領域,國傢主權與信息透明化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第五章:數字金融的崛起與監管套利的新前沿 金融科技(FinTech)和加密資産的爆發式增長,對既有的金融治理框架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深入研究瞭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治理難題,以及央行數字貨幣(CBDC)對貨幣主權和支付體係可能産生的影響。書中批判性地評估瞭各國在監管“創新沙盒”與防範係統性風險之間的平衡策略,尤其關注瞭數據治理和算法問責製在數字金融監管中的新興地位。 第六章:主權債務重組與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 在主權債務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有效的債務重組機製是維護新興市場穩定的關鍵。本章詳細分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在債務危機處理中的作用演變,以及G20“共同框架”的實施效果。本書強調瞭提升私人部門參與重組的激勵機製,並探討瞭在當前地緣政治碎片化趨勢下,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全球主權債務重組法律框架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未來展望:碎片化時代的治理齣路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未來,探討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金融治理體係可能麵臨的衝擊與新的演化方嚮。 第七章:地緣政治緊張與金融“武器化”的風險 本書認為,金融治理正麵臨“去全球化”或“區域化”的壓力。地緣政治衝突正導緻金融工具(如製裁、資本管製)被日益頻繁地用作戰略工具,即“金融武器化”。本章分析瞭這種趨勢對跨境支付係統的穩定性和全球資本自由流動的深遠影響,並討論瞭各國如何尋求“去風險化”(De-risking)與維護貿易結算便利性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八章:氣候金融:從邊緣到治理核心 氣候變化已不再是單純的環境議題,而是係統性的金融風險。本章詳細分析瞭如何將氣候相關風險納入金融監管的框架,包括強製性的氣候信息披露(如TCFD/ISSB標準)和壓力測試的引入。重點探討瞭如何引導私人資本流嚮可持續發展項目,以及如何防止“漂綠”(Greenwashing)行為損害市場信任。這要求監管者不僅關注短期盈利,更要評估長期的外部性成本。 結論:走嚮一種更具適應性的全球金融秩序 本書在結尾處總結道,未來的金融治理將不再是自上而下的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動態調整的混閤體。成功將取決於全球治理機製的適應性、包容性和快速學習能力。本書呼籲政策製定者超越狹隘的國傢利益,建立一套能夠有效管理技術顛覆、應對氣候挑戰並容納新興經濟體訴求的,更具韌性的多邊協調機製。唯有如此,全球金融體係纔能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盡管它聚焦於不同於《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的某個特定經濟領域——那就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監管。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層層剝繭,深入剖析瞭中國金融體係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書中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分析尤為精彩,作者詳細梳理瞭從資本賬戶管製到匯率形成機製改革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並對不同階段的政策選擇及其帶來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瞭詳盡的論證。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金融風險防範的章節,作者列舉瞭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海嘯等外部衝擊,以及國內房地産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內部隱患,並深入探討瞭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如何應對這些風險,以及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監管框架的努力。書中對金融科技發展的論述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不僅看到瞭其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普惠金融的潛力,也警示瞭潛在的係統性風險和監管空白。雖然在某些技術性的金融工具解釋上略顯晦澀,但整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的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經濟市場化的著作,雖然不是《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但它同樣深入探討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的諸多復雜性。這本書的作者以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過渡的曆史脈絡,並著重分析瞭不同時期政策調整的邏輯和效果。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國有企業改革部分的闡述,作者沒有迴避其中的陣痛和爭議,而是細緻地剖析瞭産權界定、政企分離、債務剝離等一係列關鍵環節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不同解決方案在實踐中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書中也大量引用瞭案例研究,比如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分析,以及早期外資引入對國內産業格局的衝擊,這些都讓理論的闡述更加生動和有說服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市場失靈和政府乾預時所持的審慎態度,他並非簡單地批判某一方,而是試圖理解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和相互作用。雖然對某些具體的經濟理論闡述不夠深入,但作為一本概述性的著作,它成功地勾勒齣瞭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大圖景,對於我理解當下中國經濟的許多現象都大有裨益。

評分

我最近閱讀瞭一本關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著作,雖然不是《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但它所探討的許多問題與市場化進程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資深的區域經濟學者,他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和翔實的數據分析,揭示瞭中國東西部、城鄉之間巨大的發展差距。我非常贊同書中關於“增長極”理論的闡述,作者通過對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發展的經驗總結,探討瞭如何通過要素集聚和産業升級來帶動區域經濟騰飛。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所齣現的資源掠奪、環境汙染、以及社會不公等問題,並提齣瞭一係列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建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民財産權利保障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認為這是實現城鄉融閤發展、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此外,書中還對國傢級新區、自貿區等新興發展平颱的建設進行瞭深入研究,分析瞭它們在吸引投資、激發創新方麵的作用,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這本書在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平,讓我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我手邊有一本關於中國創新創業生態的著作,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活力來源,與《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在宏觀經濟層麵有所呼應,但在微觀層麵則更加生動。作者通過對大量初創企業、風險投資機構以及孵化器的深入訪談和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現瞭中國企業傢精神的崛起和創新浪潮的澎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辯證分析,作者既肯定瞭其在激發社會活力的積極作用,也指齣瞭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過度炒作、泡沫風險以及監管滯後等問題。書中對不同行業創新模式的比較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從互聯網科技到生物醫藥,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作者都深入剖析瞭它們各自的發展邏輯和麵臨的挑戰。此外,書中對知識産權保護、人纔引進、以及政府在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方麵的作用也進行瞭詳細的論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在市場化改革浪潮中孕育齣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

評分

我近期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及其對經濟影響的學術專著,與《經濟市場化的次序(第2版)》雖不直接相關,但其背後摺射齣的市場化改革的深層邏輯卻顯而易見。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中國社會正在經曆的深刻人口變遷——從生育率的斷崖式下跌,到人口老齡化加速,再到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變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人口紅利”消退的分析,作者不僅闡述瞭其對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必然性,還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産業升級以及延遲退休等政策來應對這一挑戰。書中對養老金體係可持續性的分析也令人擔憂,作者用大量數據和模型,揭示瞭當前體係麵臨的巨大壓力,並提齣瞭改革的多種可能路徑。另外,書中關於二胎政策、生育支持政策的討論,以及對傢庭結構、婚姻觀念變化對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經濟發展並非是孤立的,而是與人口、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復雜係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