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情境主义国际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景观社会/情境主义国际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景观社会
  • 情境主义国际
  • 批判理论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都市研究
  • 后现代主义
  • 哲学
  • 译著
  • 当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
ISBN:9787305175299
商品编码:1413876554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景观社会/情境主义国际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作者:(法)居伊·德波|总主编:张一兵|译者:张新木
  • 定价:48
  • 出版社: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51752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5-01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7
  • 字数:225千字

内容提要

《景观社会》为法国**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 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 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
    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 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 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 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 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 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和法国文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法国小说符号学分析》。翻译出版法国文学或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恐怖的权力》《论诱惑》《模糊性的道德》《普鲁斯特的空间》等30余部,编写法语教材及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9项,主持建设**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201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居伊·德波(GuyDebord,1931—1994),法国**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l'Internationalelettriste)与情境主义国际(l'Internationalesituationniste)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景观社会》(1967)、《景观社会评论》(1988)及电影版《景观社会》(1973)。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张一兵)
法文第三版序言
**章 完成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中的统一与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与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与历史
第六章 景观的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中的否定与消费
第九章 物质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景观社会》中引用和异轨的清单(翻译整理:刘冰菁)


《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的隐喻与想象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图卷中,城市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文明的熔炉,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物质载体。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超级都市,城市的发展轨迹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组织、技术进步以及审美追求紧密相连。每一座城市,无论真实存在还是虚构想象,都蕴含着独特的空间逻辑、社会关系和文化符号,它们如同活着的有机体,不断生长、演变,并深刻地影响着居住于其中的个体。 马可·波罗向忽必烈大汗讲述的那些奇幻都市,并非简单的地理描述,而是对空间、记忆、欲望、符号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隐喻。这些“看不见的城市”——或是记忆的城市,或是欲望的城市,或是符号的城市——以其精妙的构思和诗意的语言,挑战着我们对于城市、空间以及现实本身的认知。它们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语言构建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城市的边界模糊,现实与虚构交织,每一处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见。 一、 城市的隐喻:镜像与象征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并非一本介绍真实地理风貌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城市之为城市”的哲学沉思录。书中,马可·波罗向忽必烈大汗描述的五十五座虚构城市,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质。然而,这些城市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城市经验的宏大拼贴画。 卡尔维诺通过对这些城市的细致描绘,揭示了城市作为人类经验的镜像和象征的本质。例如,“索菲亚”这座城市,由无数个水池构成,每一个水池都映照着城市的形象。这象征着城市是人类欲望、记忆和想象的集合体,我们通过对城市的观察来理解自身,并通过城市的映照来认识世界。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延伸。 “阿格拉玛”则是一座由符号构成的城市,每个居民都遵循着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来生活和交流。这暗示着城市是意义生产的场所,而我们身处其中,无时无刻不在解读和创造着意义。城市的建筑、街道、公共空间,乃至个体之间的互动,都充满了符号化的信息,它们共同塑造着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和体验。 “奥塔维亚”是一座建立在绳网之上的城市,居民们在摇摇欲坠的网格中生活。这座城市象征着城市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寻求秩序和意义的努力。城市的结构,无论多么坚固,都可能面临风雨的侵蚀,而我们对于安宁和秩序的追求,也常常在变幻莫测的现实面前显得渺小。 二、 空间叙事:结构、意义与感知 《看不见的城市》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极具匠心。卡尔维诺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以一种碎片化、非线性的方式呈现这些城市。马可·波罗的讲述,忽必烈大汗的倾听,以及两位叙述者之间的对话,构成了一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的设计,呼应了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城市的空间并非仅仅是物理的二维或三维表格,它更是一种由个体经验、社会关系、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交织而成的多维叙事。卡尔维诺的城市,正是通过对空间元素的细致描绘,构建出其独特的叙事逻辑。 “艾琳”是一座建立在记忆中的城市,每一个居民都带着自己过去的记忆来构建和感知这座城市。这说明,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和情感的影响。城市不仅仅是我们所见的,更是我们所感的、所忆的。 “泽菲拉”是一座由风塑造的城市,风雕刻着它的建筑,决定着它的生活节奏。这提示我们,环境因素对城市形态和居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并非 static(静态)的,而是 dynamic(动态)的,它不断地被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所重塑。 “依西多拉”是一座由水构成、与水共生的城市。水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城市的生命之源,也是其形态的塑造者。这座城市揭示了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卡尔维诺对于空间元素的处理,超越了纯粹的描述,而是将其转化为承载意义的载体。他通过对不同空间元素的组合和变化,探讨了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场所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城市空间中的生存状态。 三、 叙事者的对话:现实与想象的张力 马可·波罗与忽必烈大汗之间的对话,是《看不见的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话模式,使得叙事本身也成为一个关于“阅读”和“理解”的隐喻。忽必烈大汗,作为统治者,渴望通过马可·波罗的讲述来理解和掌控他的帝国。而马可·波罗,则通过他对城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越具体疆域的、普遍的人类经验。 这种叙事者之间的对话,营造了一种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忽必烈大汗试图在马可·波罗的讲述中找到现实的对照,而马可·波罗则不断地将他带入一个由想象构筑的世界。这种张力,恰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认知困境——我们既依赖于具体的现实经验,又渴望超越现实的束缚,去探索更广阔的意义空间。 忽必烈大汗对于“实物”的追问,以及他对“无用”的担忧,体现了功利主义的视角。他希望看到一个可以被测量、被统治的帝国。然而,马可·波罗所描绘的城市,却以其抽象性和隐喻性,挑战了这种视角。这些城市,或许没有直接的物质价值,但它们所蕴含的关于人类情感、社会结构和生存意义的洞见,却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这种对话,卡尔维诺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如何理解一个“城市”?城市的存在究竟在于其物质形态,还是在于其所承载的意义和体验?我们所构建的“现实”,有多少是源于直接的感知,又有多少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想象和解读? 四、 文本的碎片化与互文性:解码的艺术 《看不见的城市》的文本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章节,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呼应和联系。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恰如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单一的视角来概括一座城市,也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解释人类的城市经验。 这种碎片化的文本,也鼓励读者进行积极的解码和重构。读者需要像忽必烈大汗一样,在马可·波罗的讲述中寻找线索,将零散的意象拼接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并非预设,而是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而生成的。 此外,《看不见的城市》还充满了互文性,它借鉴了各种文化和哲学传统中的元素,但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整合。这种互文性,使得文本具有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同时也暗示了人类文明的共享性和传承性。 五、 结语:城市,永恒的追问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关于城市,也是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沉思之作。卡尔维诺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层层叠叠的语言迷宫,去探索那些“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城市,或许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或许存在于我们的欲望里,或许存在于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中。 最终,这本书并非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城市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空间,更是我们身份的塑造者,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在每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中,我们都能找到关于人类经验的独特回响,都能看到关于自身命运的深刻寓言。 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想象力的冒险。它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城市的关系,重新思考我们与空间、与意义、与彼此的联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卡尔维诺的这些“看不见的城市”,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对人类文明和自身存在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高得令人惊喜,几乎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直接用母语写就的精妙论述。作者的原意和复杂的概念被精准而优雅地传达了出来,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经过译者的巧妙处理,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到哲学思辨和空间理论的部分,译者对于语气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性,时而又流露出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同情。很多句子读起来堪称珠玑,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张力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这种级别的翻译工作,绝非简单的词对词替换,而是需要译者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完成这种“化境”般的转换。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只属于特定圈子的前沿思考,得以更广泛地触达人心,使得阅读体验如同与一位思维敏捷的智者进行深入对谈一般,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富有力量感,那种深邃的灰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既疏离又充满未知的城市迷宫。排版上,那种极简主义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文字的呼吸感很强,让人在阅读之前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思考氛围。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低调却不失格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有效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的选择也偏向于古典与现代的平衡,既易读又不失学者的严谨。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种内敛而高雅的气质,非常符合我对“当代学术棱镜”系列所抱有的期待。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传递出一种内容厚重的信号,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漫游,只不过这次的地图是抽象的概念和历史的断裂点。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打开了我们观察日常环境和感知社会结构的新视角。书中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从对既有空间理论的解构开始,逐步深入到对现代生活异化现象的深刻剖析。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被作者点出的“情境”碎片,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角落、符号和行为模式,在经过作者的镜头过滤后,瞬间显露出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操纵痕迹。这种“顿悟”的瞬间在书中频繁出现,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个人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批判又充满可能性的思考空间。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烧脑”的,它对读者的既有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这绝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当作消遣读物。它更适合在有充足时间、心无旁骛的环境下,配上一杯浓郁的咖啡,进行慢速、深度的研读。每读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勾勒出核心的论点和支撑的案例,试图将那些复杂的哲学链条在脑海中重新跑一遍。对于那些希望跳出主流叙事,深入探究现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源。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更有效地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直抵事物运作的本质。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投资”,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而愈发显现。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拒绝陷入纯粹的学院主义的泥潭。它所探讨的议题——比如异化、景观、碎片化经验——都与我们当下身处的数字化、消费主义主导的现实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控诉,而是试图挖掘出这种社会肌理下更深层的文化和历史动因。尽管阅读过程中需要反复咀嚼一些复杂的概念,但这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精力的智力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理论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城市规划乃至大众媒体的运作逻辑,都形成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坐标系。它就像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人从那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中抽离出来,重新获得了对自身处境的能动性判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