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食俗 |
| 作者: | 郗秋丽 |
| 定价: | 19.8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_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出版日期: | 2011-05-01 |
| ISBN: | 9787546349664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为丛书之一,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 目录 | |
| 一、除夕饺子 二、元宵节元宵 三、立春春饼 四、端午粽子 五、中秋月饼 六、腊八粥 七、少数民族食俗 八、地方风情食俗 九、宗教信仰食俗 |
| 编辑 | |
|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 |
| 前言 | |
|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 摘要 | |
|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各式各样的食俗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馅有各种各样,如芹菜馅、韭菜馅、牛肉馅、鱼肉馅等,制作方法也五花八门,如蒸饺、煮饺、煎饺等。人们喜欢在破五(农历正月初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尤其喜欢在除夕吃饺子。要说这除夕饺子,不仅做法吃法都很讲究,更象征着团圆、喜庆,成为中国食俗的一大景观。 我们都知道除夕夜要吃饺子,可是饺子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要在除夕夜吃呢?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饱受饥寒之苦,有的甚至双耳冻伤。南阳有个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看见百姓受疾病折磨,心里非常难受,决定为老百姓治病。由于人多,他和弟子在空地架起帐篷,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和汤一起送给人们服用。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老百姓喝了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从冬至吃到除夕,不仅抵御了寒冷,还治好了耳朵的冻伤。于是,人们就在庆祝新年时一起庆祝耳朵复原,模仿张仲景的方法制作这种食物,称其为 “娇耳”。以后,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常在春节吃“娇耳”,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娇耳”吃是万万不行的,这段故事里说的“娇耳”就是现在的饺子。从这则故事看,饺子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可能都起源于张仲景的“娇耳”。 关于饺子的起源,不仅有民间传说,也有实物和史料考证。1959年在丝绸之路的要塞吐鲁番,从一千四百年前的王墓中出土了作为随葬品的被风干了的完整的饺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老的饺子,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关于饺子的史料记载,就产生了一种说法:饺子起源于中亚,其后普及到全,出现了藏饺、沙俄饺、印度饺等,后来传到了中国。还有人认为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关于饺子的史料,早可追溯到汉代扬雄《方言》中关于馄饨的记载,后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中也提到类似饺子的食品。饺子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很多名称,文献中就出现过“娇耳”“扁食”“汤中牢丸”“时罗角儿”“粉角”等等,现在南方人说的“馄饨”也是饺子的另一种叫法。可见,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 至于除夕夜吃饺子,可追溯到明朝。明初,人们常用饺子祭神敬祖,而且要在除夕夜十二点之前把饺子吃掉,因为此刻正是子时,且值年岁更替,吃饺子(交子)可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后来的人们沿袭了这个传统,每年都会在除夕夜十二点之前吃饺子。 随着历史发展,除夕吃饺子早已不仅于“更岁交子”一个意义。春节是中国人重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长辈们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家休息,给家人添置新衣新物,并且包饺子庆祝新年,子女们则不管多远,都会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饺子就这样带上了团圆的色彩。在艰苦年代,饺子作为庆祝春节的食物,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品,很多家庭 |
(三) 《舌尖上的智慧》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解读了中国饮食文化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吃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吃”,以及“如何吃”。书中对于“食”与“道”的关联,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从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出发,分析了中国人对食物的搭配、烹饪方式以及进食时机的讲究,是如何与身体健康、自然节律相辅相成的。这种将饮食提升到哲学层面来解读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还对一些经典的食谱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追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他对“食不异味”的解读,就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对食物本味的尊重,以及对身体信号的敏锐感知。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它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融合、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健康的追求。
评分(一) 刚拿到这本《饮食的秘密》,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幅水墨画吸引了。打开第一页,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人间烟火。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没有直接罗列菜肴,而是将食材的来源、烹饪的技艺,以及背后蕴含的人文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关于“炉火的温度”那一章节,描述了古人如何根据不同的食材,用经验和智慧控制火候,让原本朴实的食材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食物尊重的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节气与饮食的关联,比如立春时节的生菜,又或是冬至的饺子,这些看似寻常的习俗,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充满诗意和哲理。他探讨了这些饮食习惯如何与自然规律巧妙地契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食物,更是在体味一种古老的生活智慧,感受中华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深厚底蕴。那些对食材的独到见解,对烹饪的匠心独运,都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美食世界。
评分(五) 《风味人间志》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某个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华大地的形形色色的饮食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个体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他对“饮食的迁徙与融合”这一章节的论述,他分析了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对中国饮食格局的深远影响,比如一些原本在特定地区流行的菜肴,是如何通过迁徙传播到全国,并与其他地方风味融合,最终形成新的特色。书中还对一些被遗忘或正在消失的传统食俗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让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透过这些食物,你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社会变迁以及精神文化的演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产生由衷的敬意。
评分(二) 《餐桌上的岁月》这本书,着实是颠覆了我对“美食书”的固有印象。它并非那种堆砌着华丽辞藻、介绍米其林餐厅的书籍,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人家家户户的厨房,感受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味道。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你能亲眼看到灶台上烟雾缭绕,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他对每道菜肴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中的独特做法,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关于“家常味道的传承”那一章节,作者分享了许多关于父母、祖辈烹饪的小故事,那些朴实无华的家常菜,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回忆,读来让人倍感温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正宗”味道,往往是随着时间、地域和人们的共同创造而不断丰富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活态的传承。作者还提到了许多关于餐桌礼仪和饮食禁忌的变迁,这些细节之处,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社会风貌的变迁,以及人们在饮食观念上的演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最动人的美味,就藏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之上。
评分(四) 《节气的宴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节气与饮食的关联只是简单的“时令菜”,但这本书完全打开了我的新世界。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将每一个节气与当季的食材、传统的食俗、以及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他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比如惊蛰时节,万物复苏,人们会吃春饼,寓意着新一年的开始,而这种吃食也恰好是当季最鲜美的食材。又比如小满,麦子饱满,正是吃“麦”类食物的好时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以麦为主的传统点心和主食。让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还将许多地方性的节气食俗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原来在不同的地区,同一个节气,却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食物,更是在讲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一种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生存哲学。读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整年的四季轮回,感受着不同时节给予我们的馈赠。那些关于食材的细致描写,关于烹饪方法的介绍,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动手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