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爱变刀子,也别让他人的爱伤害你。】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停止心理“杀亲”?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情感自修课】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作者序 你给的是爱还是害?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就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称这样的人为善意的施虐者。著有众多精神分析著作的卡伦·霍妮称这种行为为虐爱。在现今的日本社会中,这样的父母为数众多。
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
这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情感暴力。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会束缚对方的内心,成为控制对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他们一边满足自己施虐的冲动,一边自诩为圣人。
他们认为自己即正义,是因为这种施虐的行为披上了“爱”的外衣。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出于爱,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无论是父母、夫妻,还是上下级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绝望,想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已。
最难分辨的是,他们用弱小去包装这种暴力的时候。比如,当他们说:“只要我多牺牲一点,就可以了吧?”
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较简单。但是,当虐待伪装成了道德观念,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施虐者、受虐者、旁观的第三者都会很难分辨其真伪。所以,他们才会像白蚁一样,在旁人不知不觉中腐蚀了日本社会。
现今的日本,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或是遭受外部攻击而倒塌。但是,被这些如白蚁般的施虐者侵蚀,从内部崩坏的可能性却极大。
弗洛姆曾这样评价会实施精神虐待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日本现今的年轻人非常没有朝气,缺失了对生活本身的追求,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我生活中一个比较迷茫的时期。我发现自己在很多关系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与家人之间,总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摩擦,然后演变成更大的争吵,事后我都会感到非常的后悔,但下次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它用一种柔和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传达出一种宁静和治愈的感觉。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它开篇的论述深深吸引了。作者似乎能够洞察到我内心深处的困惑,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出了许多我曾经经历过的情境,让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为人处事”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并非出在不爱,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特别是与我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增加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智慧和力量,让我能够更好地经营我的人生和情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封面设计。那一抹深邃的色彩,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内心深处的纠葛。我一直以来都对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造成巨大影响的情感互动。我曾多次在与家人、伴侣的相处中感到无力,不确定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是否会在不经意间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本书的标题“情感暴力”让我立刻产生共鸣,因为我深刻体会到,言语的伤害和情绪的宣泄,有时比身体的冲突更令人痛苦,也更难愈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情感暴力的根源,识别出那些不健康的沟通模式,并提供一套实用的技巧,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更健康、更尊重的方式与亲近的人相处。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改善关系的“指南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更加充满爱与理解的亲密关系。
评分从这本书的装帧来看,就给人一种专业而深刻的印象,封面用色沉稳,字体清晰,整体散发着一种治愈系的气息。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那段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言语的杀伤力,以及一个看似无心的举动,如何能在一瞬间摧毁一段关系。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和释怀这一切的书籍,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也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的副标题“男女夫妻亲子关系相处之道为人处事”准确地击中了我的痛点,因为我深知,家庭是每个人情感的港湾,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场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盲点,教会我如何用更有效、更温和的方式与家人沟通,如何去化解潜在的冲突,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传递爱与关怀,而不是无意间的伤害。我渴望学习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爱与被爱的人,让家庭成为真正的避风港,而不是情感的风暴中心。这本书就像一颗定心丸,我期待它能为我指引方向,让我不再迷茫。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标题中“情感暴力”这个词语触动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暴”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身体上的伤害,但情感上的伤害同样是毁灭性的,而且往往更难察觉,也更难愈合。我曾经目睹过,也亲身经历过一些因为言语不当、情绪失控而造成的“情感暴力”,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地刺痛着亲近的人,却又被轻描淡写地掩盖在“开玩笑”、“都是一家人”的借口之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告诉我,这些被忽视的痛苦是可以被理解、被正视、被治愈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情感暴力的根源,揭示那些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控制欲、以及不健康的沟通模式。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出情感暴力,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引导我们用更健康、更尊重的方式与伴侣、家人相处,建立真正平等、互相支持的亲密关系。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光明和方向,让我不再害怕面对情感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盒设计得十分别致,有一种复古而宁静的感觉,拿在手里感觉很厚重,让人充满期待。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雷区”感到非常好奇和困惑。我曾经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语,或者是不够成熟的情绪处理方式,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了我最在乎的人,那种悔恨和自责的感受,至今仍然让我耿耿于怀。这本书的副标题“男女夫妻亲子关系相处之道为人处事”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改善我和身边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能够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包容对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认识到“情感暴力”的危害,并教授我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能够避免在亲密关系中制造不必要的伤害,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的人。
评分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的分量很足,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知识和智慧的沉淀感。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生活中的我,常常会因为一些情绪上的失控,或者是不恰当的言语,而伤害到我最亲近的人,事后我总是感到非常的后悔和自责。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情感暴力”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改进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暴力”的运作机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哪些行为是具有伤害性的,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与家人、爱人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让我能够真正地成长,成为一个更懂得爱、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让我的家庭和亲密关系充满和谐与阳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温暖而治愈的风格,淡雅的色彩搭配着柔和的字体,让人在匆忙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宁静。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所吸引,是因为我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在与亲密爱人、家人相处时,总会因为一些小小的言语或者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事后我总会感到非常的内疚和自责。我一直相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意去伤害对方,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沟通技巧。这本书的标题“情感暴力”让我警醒,它提醒我,即使没有身体上的伤害,言语和情绪上的伤害同样会留下深刻的疤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情感暴力的本质,识别出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陷阱,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我如何去避免伤害他人,如何去修复已经造成的裂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改善人际关系的“催化剂”,让我能够学会更好地去爱,更好地去表达,也更好地去被爱,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稳固、更充满爱的亲密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若隐若现的抽象图案,仿佛在预示着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翻阅时会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种质感让我立刻沉浸其中,仿佛要开启一场关于理解与疗愈的旅程。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总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在不经意间伤害到身边最亲近的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曾多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思考为什么有些话脱口而出就伤人,为什么有些行为会引起误解,为什么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反而会展现出最糟糕的一面。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触动了我,它直击“情感暴力”这个敏感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让我感到既心痛又庆幸,庆幸终于有这样一本书愿意去揭示和探讨这些常被忽视的伤痕。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那些潜藏在日常互动中的情感陷阱,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识别、避免,甚至修复那些因不当沟通和行为造成的伤害。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渴望它能开启我内心深处对爱的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式去经营我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与家人和伴侣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很简单,但是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让人感到安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最应该感到温暖和安全的地方——家庭,我们反而常常会感受到伤害?为什么在与最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反而会暴露出自己最脆弱、最不堪的一面?这本书的副标题“男女夫妻亲子关系相处之道为人处事”正是点出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我曾经因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让最爱我的人伤心落泪,也曾经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让原本可以避免的误会变得根深蒂固。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改善我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能够用更成熟、更理智的方式去处理矛盾,用更温暖、更真诚的态度去表达爱。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指南,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成为一个更加懂得体谅、包容和沟通的人。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修复我与家人之间的裂痕,让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牢固,让家真正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又带着一丝丝的吸引力,让我忍不住想要探究它背后的故事。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最亲近的关系,是最复杂也最微妙的。我曾经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因为自己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让最亲近的人感到受伤,而我却在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本书的标题“情感暴力”让我感到一种警醒,它提醒我,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用言语和行为,对身边最爱我们的人造成深刻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比身体的创伤更难愈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情感暴力的本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地雷”,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去避免伤害,如何去修复关系,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式去经营我的亲密关系。这本书就像一个“情感导航仪”,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情感的迷雾,找到通往和谐与理解的彼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