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思维格局文库: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作者:“思维格局文库”编委会
ISBN :9787533553845
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印刷时间:2017-07-01
字数:300000字
页数:296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g
定价:39.8元
编辑推荐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果过度地害羞腼腆,不能承受任何的委屈和羞辱,特别在意自己的面子,又不肯给他人台阶下,那么,就很难和别人和睦相处,也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有1身的本领,也会被淹没 在人群中。但是我们不赞同做人要诡计多端,油嘴滑舌。充分地调动自己 的潜质,懂得适度地“厚脸皮”,这是现代人能够成功的能力。
目录
第1章
了解“不好意思”的成因自卑的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 003
不要被羞怯所束缚/ 006
甩掉孤僻,重新树立自信心/ 008
多疑导致“不好意思”/ 011
正确运用“贴标签效应”,不再自卑 / 014
巧妙避免“蝴蝶效应”/ 017
正确认识“污水效应”/ 019
第二章
“不好意思”阻碍成功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 / 025
人*怕的就是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 028
把尊严和面子区分开/ 031
别太把人情当回事/ 034
怕得罪人,事情注定办不成/ 036
做人不能脸皮薄/ 040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042
过于心软和善良,好事也会变坏事 / 045
第三章
“不好意思”让你活受罪人的天性就是爱面子 / 051
人活1张脸,树活1张皮/ 054
大多数中国人爱面子的原因/ 057
丢下面子,学会向他人低头/ 059
不在乎他人的言语,活出自我/ 062
太要面子,就会错过爱情/ 065
为了面子,挑大的拣好的/ 068
完不成的事不能痛快地答应/ 071
拒*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074
遭遇冷遇很平常,不要拂袖离去 / 077
扔下自己的虚荣,多给他人留面子 / 080
第四章
“不好意思”让你吞苦果太在意面子,只能让自己掉入深渊 / 087
别因“不好意思”而开“空头支票”/ 089
没有及时拒*,就会哑巴吃黄连 / 092
说话要分清场合和对象/ 095
有了主动权,就先说出丑话/ 098
多说些好话,真诚称赞他人/ 100
“谢谢”两字常挂嘴边 / 103
拥有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快乐/ 106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09
第五章
别迷失在“不好意思”中将自卑踩在脚下,重拾自信 / 115
自信心需要慢慢培养/ 118
别不好意思做真正的自己/ 121
别活在他人的眼睛里,而失去自我 / 124
让“不好意思”的压力变动力 / 127
能进能退乃真**器/ 130
跑得过自己就行,不要在乎他人 / 133
“厚脸皮”的智慧 / 136
能力很重要,但是魄力更重要/ 139
第六章
别让“不好意思”成为障碍饿死脸皮薄的,撑死脸皮厚的 / 145
降低自己的身份,抬起对方的面子 / 147
不要锋芒毕露,适当夹起尾巴做人 / 150
适当装傻有好处,*明的时候不耽误 / 153
想要改变人生,要学会抓贵人/ 156
改变命运要学会借他人的力/ 159
向别人借“鸡”,下自己的“蛋”/ 162
人脉的养成要靠自己设计/ 164
站在富人堆里的穷人不再穷/ 167
想要钓大鱼,线要放得足够长/ 170
落难英雄更要交/ 173
第七章
拒*的时候抛弃“不好意思”不懂得拒*,就只能吃大亏/ 179
熟悉的人也没有特权,学会说“不”/ 182
他人的礼物,要谨慎接受/ 185
有借有还,拒*借钱不还/ 188
坚决**强买强卖/ 191
别被坏人盗取了 话号码/ 193
练就火眼金睛分辨真假乞丐/ 196
拒*要有方法,别伤害他人的面子 / 199
拒*他人的话要说得好听些/ 202
说话说到点子上,为对方留足面子 / 205
坚持弹性原则,答案不要太*对 / 208
批评对事不对人,敢于拒* / 211
委婉拒*更让人接受/ 214
第八章
没什么“不好意思”必要时丢下面子,成就未来 / 221
别不好意思,坚持就是胜利/ 224
该忍耐的时候别不好意思/ 226
别不好意思给他人留面子/ 228
第九章
跟“不好意思”说再见放下面子,适当恭维他人 / 235
用适度夸赞来迎合对方/ 237
别不好意思背后说好话/ 239
求人办事,要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 / 242
别不好意思投其所好/ 245
套近乎讲究方法,冰山也能融化 / 248
别不好意思与人为善/ 251
避免谈及他人缺陷/ 254
给失意的人留面子,切忌炫耀/ 256
说得好不如听得巧/ 259
第十章
做1个“真够意思”的人放低姿态,大智若愚/ 265
胆大心细脸皮厚,方能追到女孩 / 268
打1巴掌,记得给个甜枣/ 271
保持微笑,为自己赢得1片掌声 / 273
大丈夫能屈能伸/ 276
做事情要学会留余地/ 279
内容简介
想要彻底改掉“不好意思”这大毛病,就要了解“不好意思”的表现及成因,以便更加便捷地找到突破口。“不好意思”的心理,是通往成功路上的阻碍。为了融入这个社会,我们不得不戴着1副面具。但是,人应该活出自我。如果1直在意他人的目光,那就害了自己,也丧失了活着的本质。我们要学会能屈能伸,在纷乱的社会中,明确自己的立场是很重要的。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在人际交往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不是说我情商低,也不是说我不会说话,而是总感觉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让我无法真正地敞开心扉,也无法让别人完全地走进我的内心。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派对上,我站在人群边缘,看似融入,实则抽离。所以,当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作者的文笔非常吸引人,而且她并没有一开始就给我灌输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入手,比如在工作中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在社交场合如何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在与家人相处时,如何化解潜在的矛盾。这些场景,都是我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不好意思”而选择妥协或者沉默。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不好意思”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不好意思”是一种弱点,是一种需要被克服的负面情绪。然而,作者却告诉我,它其实是一种信号,一种我们内心需求未被满足,或者边界被侵犯的信号。当我们将它视为一种信号,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它,去回应它。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感到无比轻松。 书中关于“沟通”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作者并没有提供那些僵硬的沟通公式,而是强调了“同理心”和“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她教我们如何去倾听,如何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如何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尝试着在和朋友的争执中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真的非常显著。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而是能够坐下来,静下心来,理解彼此的立场,最终达成共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自信”的书,但很多都让我觉得过于鸡汤,缺乏可操作性。这本书则不同,它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我们逐步建立自信。比如,每天对自己说一句积极的肯定语,或者记录下自己一天中的小成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发现,原来我并不是那么糟糕,我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际交往的真谛,并非是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而是以真实的面貌去与人连接。当我们不再因为“不好意思”而隐藏真实的自己,当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我们反而能够建立起更深层次、更真诚的连接。这种改变,让我感到无比的自由和快乐。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并没有像一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将理论和案例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理论在案例的支撑下变得更加生动,也让案例在理论的指导下变得更加有深度。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既充实又有趣。 我曾经有过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当时我因为“不好意思”而没有及时向公司提出自己的诉求,结果导致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当时我所承受的,不仅仅是“不好意思”,更是一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并捍卫自己的权利,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它让我明白了“不好意思”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而是可以被理解、被管理、被转化的。它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做得更好,活得更自在的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懂我”的书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交恐惧”的完美诠释者,尤其是在需要主动开口,或者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我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片空白,然后被一股强烈的“不好意思”所淹没。这种情绪,让我错过了太多本可以更精彩的人生瞬间。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几乎是立刻就把它纳入了我的购物车。 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她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概念,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小事说起。比如,工作中接到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你不好意思拒绝;或者在聚会上,你想加入别人的谈话,但又觉得“不好意思”上前。这些场景,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我的“知己”,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痛点。 书中对“不好意思”成因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你要自信”,而是深入到我们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去探究这种情绪的根源。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感受到的“不好意思”,并非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表达需求”和“说‘不’”的章节。作者提供了非常实用和具体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既坚定又不失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拒绝不合理的请求。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比如在点餐时,清晰地告诉服务员我的要求;或者在朋友提出不合理请求时,婉转但坚定地拒绝。效果真的非常明显,我发现,当我对他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们反而更加尊重我。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我一直以为,要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妥协。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良好关系,是建立在真诚、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当我们不再因为“不好意思”而委屈自己,当我们能够以真实的自我去与人交往时,我们反而能够建立起更稳固、更深刻的连接。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立刻找到实践的出口。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探索,引导我去发现和改变自己。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我曾经因为“不好意思”而错失过很多机会,也因为“不好意思”而让自己陷入过很多尴尬的境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份“心灵的盔甲”,让我能够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不再害怕表达,不再害怕拒绝,我开始能够更从容地去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不好意思”的危害,更让我找到了战胜它的方法。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做得更好,活得更自在的人,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谨小慎微”的人,尤其是在面对需要“主动出击”或者“拒绝他人”的场合时,总会有一股强大的“不好意思”将我定在原地。这种情绪,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让我错过了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瞬间。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了我的购物车。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她并没有一开始就给我灌输那些生硬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小故事入手,比如在工作中,如何委婉地拒绝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或者在社交场合,如何自然地加入别人的谈话。这些场景,都让我深有共鸣,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最了解我内心纠结的“知心朋友”。 书中关于“不好意思”成因的分析,让我彻底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这是我性格上的缺陷,是需要被彻底根除的。然而,作者却让我看到,这更多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模式,是受到我们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以及自我评价体系的影响。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一下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为这种情绪所困扰。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建立自信”和“表达自我”的章节。作者提供的那些具体的练习方法,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比如,每天记录下自己的小成就,或者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却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开始能够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够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书中关于“沟通”的建议,也非常有启发性。它强调了“倾听”和“同理心”的重要性,让我看到了沟通的更高层次。我不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这种转变,让我在与人交流时,变得更加真诚和有温度。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人际关系,现在也变得更加和谐和融洽。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不再将“不好意思”视为一个需要被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理解、被管理、被转化的信号。当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这个信号,如何去应对它时,我就能够更自由地去表达自己,更自信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些精妙的句子所打动,或者被一些巧妙的论证所折服。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之旅。它让我认识到,所谓的“不好意思”,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一个通往更自由、更自信的自我的契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做得更好,活得更自在的人。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不是说我不会说话,也不是说我情商低,而是总感觉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时,有一层薄薄的“不好意思”在阻碍着我,让我无法完全地敞开心扉。这种情绪,就像是冬天里不小心咬到舌头的那种刺痛,虽然短暂,却足够让人却步。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收入囊中,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具有洞察力的方式,点出了“不好意思”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绪简单地定义为“弱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好意思”的根源,从童年经历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再到我们内心的自我评价体系,层层剥茧,让我对这种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不好意思”,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 书中关于“自我边界”的阐述,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一直以为,对人好就是要无私奉献,要做到“有求必应”。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却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是建立在自尊自爱基础上的。它教我如何去设定健康的边界,如何去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这一切,都可以做得非常有礼貌和得体。这种“有原则的善良”,让我觉得更加有力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它并没有提供那些僵硬的对话模板,而是强调了“倾听”、“共情”和“清晰表达”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如何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化解潜在的冲突。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真的非常惊人。我发现,当我对他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理解他们的立场时,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不再将“不好意思”视为一个无法克服的弱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理解、被管理的信号。当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这个信号,如何去应对它时,我就能够更自由地去表达自己,更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有趣,没有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些精妙的句子所打动,或者被一些巧妙的论证所折服。 我曾经因为“不好意思”而错失过很多重要的机会,也因为“不好意思”而让自己陷入过很多不必要的尴尬。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心灵的武器”,让我能够更加勇敢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也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让我认识到了“不好意思”对我们人生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指明了走出困境的道路。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并且活出真实自我的人。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完全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痛点——“不好意思”。这个词,仿佛是我人生的一个标签,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学校、在工作,还是在社交场合,总有那么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畏缩不前,让我不敢大胆表达,不敢争取。每次回想起那些错过的机会,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我都会感到深深的懊悔。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寄予了厚望。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也没有那种空洞的安慰。反而,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边为我揭示“不好意思”的迷雾,一边为我指出前行的道路。书中对“不好意思”的根源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好意思”,并非源于我们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评价,甚至是历史文化的影响。这种认识,一下子让我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探讨。我曾经一度认为,只有通过别人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他人,生怕一不小心惹得大家不高兴。这种状态让我活得非常疲惫,也缺乏安全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应寄托于他人的评价,而应来源于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的接纳。当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那种“不好意思”的声音,就渐渐地变得微弱了。 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拍案叫绝。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我自己的人生缩影,让我感同身受,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案例,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让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边界感”和“沟通技巧”的章节,我尝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效果真的非常惊人。我发现,当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学会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时,我的人际关系反而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所谓的“不好意思”,并不是一个需要被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管理的信号。当我们能够理解它背后的含义,并且学会如何恰当地回应它时,它就能够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问题的提出,到原因的剖析,再到解决方案的提供,整个过程都显得非常系统和有条理。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也能够更容易地吸收和消化书中的内容。这种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高效和有成就感。 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那些有明显“不好意思”困扰的人,更适合每一个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自信,并且活出自我的人。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列为每个人的必读书目。 当然,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我深知,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磨练和提升。但是,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方向,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它让我相信,我不再会被“不好意思”所困扰,我可以活得更加自由和精彩。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之旅。它不仅让我认识了那个被“不好意思”遮蔽的自己,更让我找到了那个内心强大、自信从容的自己。我由衷地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了如此有价值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谨小慎微”的人,尤其是在面对需要“主动出击”或者“拒绝他人”的场合时,总会有一股强大的“不好意思”将我定在原地。这种情绪,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让我错过了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瞬间。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是立刻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她并没有一开始就给我灌输那些生硬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小故事入手,比如在工作中,如何委婉地拒绝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或者在社交场合,如何自然地加入别人的谈话。这些场景,都让我深有共鸣,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最了解我内心纠结的“知心朋友”。 书中关于“不好意思”成因的分析,让我彻底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这是我性格上的缺陷,是需要被彻底根除的。然而,作者却让我看到,这更多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模式,是受到我们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以及自我评价体系的影响。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一下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为这种情绪所困扰。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建立自信”和“表达自我”的章节。作者提供的那些具体的练习方法,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比如,每天记录下自己的小成就,或者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却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我开始能够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够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书中关于“沟通”的建议,也非常有启发性。它强调了“倾听”和“同理心”的重要性,让我看到了沟通的更高层次。我不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这种转变,让我在与人交流时,变得更加真诚和有温度。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人际关系,现在也变得更加和谐和融洽。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不再将“不好意思”视为一个需要被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理解、被管理、被转化的信号。当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这个信号,如何去应对它时,我就能够更自由地去表达自己,更自信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些精妙的句子所打动,或者被一些巧妙的论证所折服。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之旅。它让我认识到,所谓的“不好意思”,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一个通往更自由、更自信的自我的契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做得更好,活得更自在的人。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在人际关系方面,总是有那么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我不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只是总觉得,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时,总有一层薄薄的“不好意思”在阻碍着我。这种情绪,就像是冬天里不小心咬到舌头的那种刺痛,虽然短暂,却足够让人却步。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拿了下来,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钥匙”。 这本书的开篇,就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具有洞察力的方式,点出了“不好意思”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绪妖魔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好意思”的根源,从童年经历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再到我们内心的自我评价体系,层层剥茧,让我对这种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不好意思”,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 书中关于“自我边界”的阐述,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一直以为,对人好就是要无私奉献,要做到“有求必应”。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却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是建立在自尊自爱基础上的。它教我如何去设定健康的边界,如何去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这一切,都可以做得非常有礼貌和得体。这种“有原则的善良”,让我觉得更加有力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它并没有提供那些僵硬的对话模板,而是强调了“倾听”、“共情”和“清晰表达”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如何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化解潜在的冲突。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真的非常惊人。我发现,当我对他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理解他们的立场时,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不再将“不好意思”视为一种无法克服的弱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理解、被管理的信号。当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这个信号,如何去应对它时,我就能够更自由地去表达自己,更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没有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些精妙的句子所打动,或者被一些巧妙的论证所折服。 我曾经因为“不好意思”而错失过很多重要的机会,也因为“不好意思”而让自己陷入过很多不必要的尴尬。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心灵的武器”,让我能够更加勇敢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也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让我认识到了“不好意思”对我们人生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指明了走出困境的道路。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并且活出真实自我的人。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太想分享给大家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错失机会,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内心那份“不好意思”。那种在需要表达自己时,声音却卡在喉咙里的无力感,那种想拒绝却被一堆理由绊住脚的尴尬,那种明明委屈却只能强颜欢笑的无奈。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温柔而睿智的朋友,一下子戳中了我的痛点,然后又不厌其烦地为我一一解开那些束缚。 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也不是心灵鸡汤式的空洞鼓励。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每一个案例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我记得书中讲到一个关于“边界感”的章节,我当时就拍案叫绝!我一直以为,对人好就是不设防,付出越多越能获得认可。结果呢?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让自己疲惫不堪,甚至被人踩到底线。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不是无条件的牺牲,而是懂得在维护自己的同时,也给予他人恰当的支持。那种适度的距离,那种清晰的界限,才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沟通”的部分。以前我总觉得,只要话说得漂亮,就能搞定一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讲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沟通,实际上却是在“倾诉”或者“辩解”。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双向的、流动的。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有效提问,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反对意见而不引起冲突。我试着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真的非常惊人!以前那些让我头疼的人际关系,现在似乎都变得容易多了。 而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价值”。我曾经一度认为,只有通过别人的肯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别人,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这种状态让我活得很累,也很没有安全感。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价值,源于内心的坚定和自我接纳。它鼓励我们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去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当你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而是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时,那种“不好意思”的底气就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的力量。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怎么做”。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从内到外地进行改变。比如,书中关于“自信”的养成,就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自信”,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帮助你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每天早上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或者在遇到挑战时,先列出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变得更加强大和从容。 我是一个天生比较内向的人,从小到大,很多场合都觉得“不好意思”是我的代名词。在聚会上,我总是躲在角落里;在会议上,我宁愿沉默也不愿发言。这种性格一直让我很困扰,总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机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它没有要求我变成一个外向的人,而是教会我如何在保持自己本真的同时,去更有效地与人互动。比如,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如何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结构。它循序渐进,从浅入深,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和接纳书中的理念。从最初的认识“不好意思”的危害,到深入探讨其根源,再到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都让我觉得非常顺畅和有条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让我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也更有动力继续往下读。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更适合每一个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做得更好,活得更自在的人。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人际问题而感到十分苦恼。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圆滑”,不够“会来事儿”,所以总是吃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圆滑”和“会来事儿”,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和能力,而是一种不健康的讨好和迎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保持真诚的同时,建立起健康的界限和有效的人际关系。 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不好意思”并不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可以被学习和改变的模式。它教会我,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去说“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我试着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虽然有时会感到些许不适,但每一次成功地跨出那一步,都让我充满了成就感。这本书,真的让我告别了那个总是畏手畏脚的自己,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我经常会翻看这本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因为生活在不断变化,我们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而这本书提供的智慧,却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给我启示。它就像是一个宝库,每一次挖掘,都能找到新的金子。如果你也曾因为“不好意思”而错过美好的事物,或者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迷茫,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值得投资的一本好书。它不会让你变成另一个人,但它一定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心里那个尘封已久的角落。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在很多场合,尤其是需要表达自己观点,或者拒绝他人请求的时候,总会莫名的感到“不好意思”。这种情绪,像一层无形的薄膜,阻碍着我与世界的真实连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难改变。直到我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讲解,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将一个又一个关于“不好意思”的困境,以及如何化解它们的智慧,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注入我的心田。作者对“不好意思”的分析,细致入微,让我看到,原来这种情绪并非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比如童年经历、社会评价、甚至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偏差。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自我价值”的论述。我一直以为,我的价值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证明,所以总是拼命地讨好他人,生怕自己不够好,不够被喜欢。这种状态让我疲惫不堪,也让我失去自我。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我价值,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的全然接纳。当你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时,那种“不好意思”的冲动,自然就会减弱。 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了其中的“积极自我对话”和“设定界限”的练习,效果真的非常惊人。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贬低自己,而现在,我学会了每天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肯定语,关注自己的优点。当我学会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适当地拒绝他人时,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反而变得更加健康和融洽。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沟通”的讨论。作者强调的“倾听”和“同理心”,让我看到了沟通的更高层次。我不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这种转变,让我与人沟通时,变得更加真诚和有效。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人际关系,现在也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心灵解放的指南。它帮助我认识到,所谓的“不好意思”,并非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转化的信号。当我学会了如何去解读这个信号,如何去应对它时,我就能够更自由地去表达自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近,也比我们想象的要远。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那些无形的障碍,去建立更真诚、更深入的连接。我非常感激作者,为我们带来了如此宝贵的智慧。 我还会继续反复阅读这本书,并将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因为我知道,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这本书,将是我成长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那些所谓的“畅销心理学书籍”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为亲切的姿态,切入了一个很多人都存在的痛点——“不好意思”。我一直认为,这种情绪是人性的弱点,是需要被克服的。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它并非全然是负面的,而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有时需要调整和优化。 书中对于“不好意思”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样做不好,而是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从中看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看到了社会文化的要求,甚至看到了我们大脑的进化机制。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我曾经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不敢向领导提出加薪的请求,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开口。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不是“不好意思”,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低估,以及对潜在风险的过度恐惧。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比喻,是将“不好意思”比作一个“内心的小老鼠”,它总是在我们耳边低语,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你会显得很尴尬”。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那种无形的阻碍,也让我觉得,原来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这个“小老鼠”困扰的人。这种共鸣感,让我感到格外温暖。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问题分析,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它不是简单地让你“鼓起勇气”,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表达感激”和“请求帮助”的练习,效果出奇地好。我发现,当我对别人表达感激时,对方通常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回应我,这反而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同样,当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发现别人也更愿意伸出援手。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我一直以为,对人好就是要无条件地付出,要“吃亏是福”。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却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是建立在自尊自爱基础上的。它教我如何去设定健康的边界,如何去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这一切,都可以做得非常有礼貌和得体。这种“有原则的善良”,让我觉得更加有力量。 这本书对我工作上的影响也很大。我是一个需要经常与客户打交道的人,以前我总是害怕得罪客户,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是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我开始学会如何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更好的合作条件。这种改变,让我在工作中变得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的人,总是会问“为什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层原因的探究。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做”,更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满足感。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模式,是过去经历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改变就变得更加容易。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过于口语化。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经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些精妙的句子所打动,或者被一些巧妙的论证所折服。这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享受。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社交恐惧”的书,但它们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让我觉得无所适从。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更具象化的视角。它并没有直接谈论“社交恐惧”,而是从“不好意思”这个更普遍的现象入手,逐步引导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觉得更加容易接受,也更有信心去做出改变。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被“不好意思”所束缚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更勇敢、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成长和改变的人,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不错,书很好
评分不错,书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好意思真的会害死人的
评分不错,书很好
评分推荐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等我有空再好好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