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党治理新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培民 王宝英 著
图书标签:
  • 新疆历史
  • 中国共产党
  • 民族区域自治
  • 边疆治理
  • 政治史
  • 社会发展
  • 民族关系
  • 党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西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377
商品编码:142306622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党治理新疆史

定价:78.0元

作者:朱培民 王宝英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16

ISBN:9787515405377

字数:50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有关治理新疆的话题,是当今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论著并不鲜见,但却普遍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中国党治理新疆史》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党治理新疆的基本脉络,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中国党治理新疆史》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目录


作者介绍


      朱培民,男, 1938年5月生,江苏金坛市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教授。长期从事中史、毛思想、邓理论以及新疆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被评为1991—1995年、1997—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宝英,女,中员,研究生学历。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在新疆自治区党校理论研究生班学习,获中史专业研究生学历。2002年7月至今,在新疆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科研管理处副调研员、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其中2008年7月至2013年9月,借调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地方工作处工作)。

文摘


抓住要害,指明新疆问题实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同全国一样,开始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当时新疆在思想、政治领域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暂时平静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又活跃起来,而且一开始就与非法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当时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状态。邓以无产阶级大政治家的睿智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地揭示了新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了结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
1980年4月以后,新疆阿克苏、和田、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鲁木齐市、伊犁等地都发生了一些引起民族关系紧张的事件。新疆问题的症结何在?自治区党委认为是由于民族政策落实的还不够,“长期以来,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际上没有得到实行”,“长期以来民族化受到批判,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汉族干部内调”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而且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并且给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挑起“排汉”、“反汉”事端客观上找到了“借口”,到1981年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制造了叶城骚乱事件和伽师反革命武装暴乱事件,公开打出建立“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
1981年8月邓到新疆视察,8月16日,邓在同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谷景生的谈话中,准确地抓住了新疆问题的要害,指明新疆问题的实质,他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不能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法律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邓的话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现实情况的本质分折。遗憾的是,因邓谈话中涉及对自治区有的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所以在当时没有传达贯彻,直到邓逝世后才将有关内容摘要公诸于世。
  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邓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当事物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邓就能抓住它,并揭示其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猖獗活动,从反面进一步证实了邓对新疆问题的重要指示是何等英明啊!
(二)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怎样看待以往的民族区域自治?坚持什么样的民族区域自治?党内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认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任意侵犯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一是不满足以往的民族区域自治,要求高度自治,1980年在解决新疆问题时,有的中央领导人提出中央在新疆只要两个半权,一是驻军权,一是外交权,还有对一些问题的否决权,这已是高度自治了。怎样纠正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执行?邓提出∶“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邓的直接关心下,1982年修改的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重要原则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自治区的建制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第六十二条),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百一十六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建制和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国家行政机关都要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自治区的职权的具体划分,由国务院作出规定(第八十九条)。这就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国家的统一。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机关行使的职权和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的法律、政策,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经济建设,管理本地方财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权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执行职务。这就从法律上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提出“两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
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问题的纪要中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不久,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将其概括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重要思想。邓对这个观点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个观点很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 
邓强调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纠正了1958年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扩大化的错误,那么今后还要不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中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公开主张只反大汉族主义,因为地方民族主义是从大汉族主义来的,有的甚至说∶“反地方民族主义‘紧箍咒’压倒正气。”但也有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明确表示不同意上述观点,如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拉太也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两个主义都要反对,两个主义都要不得。新华社记者在《内参》上报道了乌拉太也夫的观点。邓明确表态,分清了是非界限。1981年10月,邓在同王恩茂的谈话时说,南疆军区有一个政治部副主任,他曾经发表过一个意见,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就是他认为大汉族主义要不得,地方民族主义也要不得。他这样讲就对了。
(四)要树立一个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
邓十分注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他同谷景生的谈话有很大一部分是讲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问题。他说∶“要树立一个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注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干部问题具有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对思想作风正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突出工作表现和一定资历的同志,要大胆提上来,甚至放到很高的领导位置上来。”他还说∶“干部选拔不能只靠组织部门,那样有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或者不明确,必须考察干部的实绩,实实在在的政绩,实际的工作情况,考察群众拥护不拥护。要有这两个条件,就不会出大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制度,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这都是很原则的问题,能保证建设好干部队伍。”邓再次说到干部终身制要解决,再不解决就要误党、误军、误国,并表示将来要带个头。    三、保证新疆发展和稳定的两大决策
1981年8月邓视察新疆后,为了保证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两大决策∶
  (一)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十年时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受到、“”的严重摧残和破坏。从兵团机关到团场连队,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被揪斗,制造的冤假错案达3543起,整死2769人,有7万多人受株,人心涣散,生产下降,亏损严重。到1974年,兵团总人口比1966年增加77万人,职工增加12万人,耕地面积却减少52万亩,粮食总产下降27%,棉花总产下降39%,油料总产下降32.9%,林业损失18万亩。1966年兵团上缴商品粮2.25亿斤,盈利1.13亿元。1974年兵团仅缴售粮食2386.5万斤,同时吃国家返销粮1695万斤,亏损1.9亿元。从1967年到1974年全兵团累计亏损3.14亿元。1975年3月,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了兵团和师的建制,团场下放到各地、州、县领导,400个连队被解散。这不仅严重地削弱了边防,而且造成组织管理混乱,生产继续下降,经营连年亏损,从1975年到1977年,财务亏损总额达6.6亿元,成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上亏损严重的时期。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新疆农垦事业的创始人王震,对兵团的事业极为关心,他站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战略高度,积极主张恢复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5月,王震率中央巡视团来新疆视察工作,正值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伽师暴乱事件,回到北京后,6月30日,王震根据新疆各族人民的意愿,出于对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局考虑,写信给中央军委主席邓,阐述了兵团存在的意义,希望中央考虑恢复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他在信中写道∶“新疆现有二百万人生产兵团,屯垦在全疆各地,主力屯垦于准噶尔(天山北)、塔里木(天山南)两大盆地,建设起七十多个边境团级农场,担负生产和边防的警备。应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番号,实行农工商联合企业,归中央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这样便于新疆军区将驻疆部队集中训练,又握有集中防御力量。”
1981年7月1日,邓在王震的信上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代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8月2日,邓同意杨尚昆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后不宜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称号的报告,并批转王震。 所以恢复后不叫“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而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月13日,邓在新疆视察期间,在王震的陪同下,到石河子垦区调查研究,充分肯定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业绩。他说∶“我过去看过两部电影,一部是《军垦赞歌》,一部叫《绿色的田野》,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向我讲过你们开发准噶尔、塔里木的情况。不过还是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哟,这次来不虚此行。”他还说∶“石河子和原生产建设兵团所有的军垦将士,他们在新疆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回到北京后,他在中央一次会议上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相结合。”
根据邓的批示,国家农委党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对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981年9月22日,向中央写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建议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1981年12月3日,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策在全国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云南、兰州、广州、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浙江、山东、湖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都没有恢复,唯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可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央决定调整自治区领导班子,调王恩茂重返新疆工作
1980年下半年,中央开始考虑调整自治区党委领导班子。1981年10月,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调王恩茂重返新疆担任区党委书记。
邓在北京寓所同前来拜访的王恩茂作了长谈。邓说∶“你对新疆情况比较了解,对干部比较熟悉,新疆的同志欢迎你回新疆工作,中央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你回新疆工作。”邓对新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认识符合中央干部条件的中青年干部,把他们提拔起来;第二,不要搞小圈圈,搞小圈圈要犯大错误,要团结大多数;第三,一定要保证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抵触;第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第五,南疆军区有一个政治部副主任曾经发表过一个意见,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就是他认为大汉族主义要不得,地方民族主义也要不得,两个都要不得,他这样讲就对了”。   
这又是一个在全国的决定。“”前的省委书记,只有王恩茂一人回原省(自治区)工作。况且这年王恩茂已68岁,他曾风趣地说∶“东汉班超71岁从西域返回洛阳,我是年近70重返新疆工作。”

序言



史海钩沉,风云交汇:一部探寻新疆多重命运的书写 在中国广袤的西部,一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其历史脉络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承载着无数传奇与变迁。新疆,这片土地的名称本身便蕴含着“新边疆”的意蕴,它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文明交融、民族互动、地缘战略与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简单地编年记述,而是试图深入历史的肌理,从多重视角剖析塑造新疆命运的关键力量,勾勒出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文明的十字路口:多元文化在此交织 自古以来,新疆便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本书将首先描摹出早期新疆的地理与人文景观,从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到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再到宋元时期多元政权的并立,勾勒出不同帝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我们将看到,粟特商人的驼铃声如何回荡在古老的丝绸路上,佛教的经文如何被虔诚地翻译与传播,伊斯兰教的教义如何随着商旅与征服者的脚步传入并扎根。 本书不会回避新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我们探究的是,当不同宗教、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俗的民族在这里相遇,他们是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又如何在交流中保留自身的独特之处。从龟兹的壁画到高昌的文献,从喀什的巴扎到伊犁的草原,本书将通过具体的人文景观与考古发现,展现新疆作为古代文明交汇地的生动图景。我们将关注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孕育出新疆独特的文化基因。这其中,不乏充满张力的碰撞,也有令人惊叹的和谐共存,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疆丰富多元的文化基石。 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谱写地域认同的变奏 新疆的历史,是一部持续不断的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史诗。本书将聚焦于不同民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扎根、发展与互动。我们将追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克族、塔吉克族等主要民族的起源与迁徙轨迹,探寻他们在新疆不同地域形成的聚居区与生活方式。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民族在与自然环境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历史。我们将看到,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如何与绿洲农业文化相互补充,不同民族的习俗如何在岁月的流淌中相互渗透。本书尤其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或主动选择来到新疆的群体,他们如何在异乡建立家园,又如何与原有的居民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休戚与共的地域共同体。 我们也将审视民族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早期相对独立的部落发展,到后来在统一王朝的管理下,再到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民族关系始终是理解新疆历史的关键。本书将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呈现不同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与互动,探讨他们在共同的生存空间中,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三、地缘的战略棋局:大国博弈与新疆的命运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战略价值。本书将深入探讨历代中央政权如何认识和经营新疆,以及新疆如何成为不同大国博弈的焦点。从汉代的经营,到唐代的雄图,再到清代的收复与治理,本书将呈现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新疆的管理策略与成效。 我们将分析,为何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历来被视为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梳理不同朝代在新疆设置行政机构、驻扎军队、开垦屯田、推行政策的历史脉络,揭示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周边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新疆在近代以来,如何卷入到沙俄、英帝国等外部势力的目光之中。我们将考察这些外部势力为何对新疆抱有战略企图,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渗透、政治干预、文化宣传等)试图影响新疆的走向。本书将详细分析在这一时期,新疆如何在多方力量的拉扯中,努力维护自身的主权与稳定。我们将看到,新疆的命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格局紧密相连。 四、社会与经济的变迁:从农牧到现代化的转型 新疆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转型过程。本书将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勾勒出新疆社会经济的面貌。我们将描绘早期新疆的农牧业形态,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繁荣,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本书将重点关注近代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传入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新疆社会经济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分析,铁路的修建、矿产资源的开发、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如何改变了新疆的经济版图。同时,本书也将审视这些经济发展给当地社会结构、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与面临的挑战。例如,屯垦戍边政策在新疆的实施,如何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变化。本书将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的新疆,一个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寻求自身发展的经济体。 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世界的坚守与变易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历史的载体。本书将深入探究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将考察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等宗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与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本书将聚焦于新疆丰富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我们将欣赏维吾尔木卡姆的悠扬旋律,品味哈萨克民歌的辽阔情怀,感受蒙古族长调的苍凉与壮美。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新疆的传统文化如何面临挑战,又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还将审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疆的知识分子、宗教人士、艺术家等群体,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尝试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本书将呈现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新疆,一个在坚守中求变,在融合中创新的精神家园。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单一的、封闭的叙事,而是希望打开一扇扇窗户,让读者得以窥见新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我们力求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视角,去理解新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从古老的文明交汇,到民族的迁徙融合,从地缘的战略博弈,到社会经济的变迁,再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个层面都构成了理解新疆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新疆的当下,并以此为基础,去思考和展望它的未来。新疆的故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它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所承载的挑战与希望,都值得我们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审视与解读。这部书,是一次史海钩沉的尝试,是一次风云交汇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新疆多重命运的书写,期待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这本书的书名简洁有力,直指核心。作为一名对中国政治和历史发展轨迹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治理”这一概念的深入解读。在我看来,治理不仅仅是行政命令的下达,更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社会工程,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引导、经济的发展模式、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认同的塑造。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治理方针的。这些方针在实践中是如何落地的?又遭遇过哪些挑战?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讨论和决策过程?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相对客观和详实的史料,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治理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考量,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都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一直对新疆的风土人情抱有浓厚的兴趣,那里的多元文化融合,以及历史上无数次的文明交汇,都令我着迷。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我初见时,便联想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能描绘出,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边疆地区,一步步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我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性的政策出台,对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比如,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改变了新疆的地理面貌和交通状况?关于教育和医疗的普及,又如何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福祉?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民族政策的阐述,是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如何在复杂多元的民族构成中,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官方的叙述,更希望看到其中蕴含的,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走向的细节,从而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关于新疆的认知框架,理解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奋斗与希望。

评分

我对新疆的历史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对遥远而神秘土地的向往,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深好奇。《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新疆在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轨迹。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描述新疆的现代化进程的。是伴随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和成就?在社会治理层面,又是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民族关系和文化多样性的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论述,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事件的细节,体会其中人物的决策和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新疆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的著作,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几个字朴实无华,却承载着厚重的时间印记。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深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新疆这片广袤而充满故事的土地。新疆,总给人一种神秘又辽阔的感觉,那里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交织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文明,同时又承载着现代化的进程。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宏大叙事下的具体脉络,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如何发展至今。我很好奇,历史的记载是如何梳理这漫长而复杂的进程的,其中又包含着哪些重要的节点、决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是关于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是关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探索?抑或是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我想,这本书应该会给我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新疆在中国发展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它的内容,我相信会触及许多让我思考和惊叹的方面,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河流,去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评分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这个书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性。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边疆地区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在这本书上。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全局观和纵深感的历史叙述。我想知道,在中国共产党接管新疆之后,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巩固其执政体系的?这个过程中,是否经历过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书中对这些变革的描述,能否做到详尽而不失严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治理”的理解和实践,它是否触及了政策制定、执行以及社会动员等多个层面?在处理与当地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时,又是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展现历史人物的智慧与抉择,以及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从而帮助我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以及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