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河功
出版: 易博士
页数:200
装帧:平裝
尺寸: 19cm×26cm
ISBN:9789866434884
出版日期:2016-01-26日本特有的美學意識下,竹籬成為稀有的高級工藝竹子是東方自古以來即廣泛使用的材料,日本則是讓柔軟弱質的竹籬成為家戶庭院的日常風景,使竹籬展現了高度精緻的工藝美學。做為日本美學意識的象徵之一,竹籬風流韻致,雅俗皆能共賞。
在日式庭園中,不論已有多少重的圍塀柵欄,內部都還是會設置竹籬,添其雅趣,使人易於親近。竹籬大多留有空隙,比起密實不透的屏障,帶有若隱若現、曖昧不明的感覺,或許正因為這個緣故,特別引起日本人親切的感受。
而相較於石材、泥土製的圍籬,竹籬平均約5年就必須重新調整製作。從功能性來說,或許是一項缺點,但卻能傳達出四季遞嬗、諸行無常的虛幻感;而竹材隨著時間褪色變化,莫不引入進入大自然,品嚐歲月之美。
本書編者吉河功先生是日本竹籬大師,將數十年的實務經驗透過圖片輔以文字說明,鉅細靡遺傳授竹籬製作的竅門,涵蓋了日本各式竹圍籬的代表、共14種經典竹籬樣式。掌握其法、觀其用心,既可做為初入門的實用工具書籍,另一方面亦可領略美學意識、與匠人精神,進一步深化或重新思考工藝之道。
你將學會以下14種經典樣式:
.建仁寺籬——基本型,具平衡和諧的美感。
.清水籬——表裡相同,輕盈高雅無厚重感。
.御簾籬——模仿貴族的簾子,有格調又瀟灑有趣。
.大津籬——編竹代表,圖樣特殊,源自江戶時代。
.鐵砲籬——京都禪寺之作,氣勢孤然傲岸。
.木賊籬——簡而有味,展現竹節與綁繩之美。。
.竹穗籬——分長白穗或短黑穗,散發質樸氛圍。
.蓑籬——狀似蓑衣,帶有懷念的田園寂靜感。
.創作籬——依庭園需求創作,具原創獨特性。
.四目籬——簡單但技術高,茶室庭園必備。
.金閤寺籬——全以粗竹構成,可穿透卻深具分量。
.矢來籬——只靠繩結不用釘子,具男子印象。
.龍安寺籬——京都風代表,細部凝聚諸多巧思。
.光悅籬——獨特圓弧造型,呈現神聖寧靜感。
【名家推薦】
竹子是上天賦於人類最實用也最環保的材料。竹子要砍伐才會漂亮,每年爬梳的竹林生意盎然,成為新的竹材來源。日本工藝大師吉河功利用竹材結合生活使竹子的生命延續到作品,讓竹子有更高價值,尤其是應用在製作竹籬上,使生活處處可以看見竹子優美的姿態。早期台灣就有廣泛使用竹籬,取材容易又實用,近年來日本很多庭園造景更是把竹籬提升為工藝設計,不僅實用也講究美觀。吉河功大師的竹籬技法非常多,不管是圓管或是編織技法總是讓人驚艷,結合繩子的纏繞更是變化多端,《圖解日式竹圍籬》在台灣翻譯出版後,相信會為台灣帶來更多激盪與創新,期待台灣會有更豐富的竹籬文化產生。
——邱錦緞(竹編工藝師)
竹材是台灣最普及的工藝素材之一,竹籬更廣泛運用於早期的庭園設計中。工藝中心曾於2005年透過「籬情一一」竹籬笆工藝創作計畫,邀請國內11位竹藝家打破圍籬舊有刻板印象,重新解構圍籬技法,創作出匠心獨具作品,讓社會大眾重新了解竹籬這種自然又環保的編織技術與材質美感。然而可惜的是台灣對於竹籬製作與工具書的相關整理工作闕如,欣見易博士出版社洞察先機,以其專業與獨到眼光,引進日本著名庭園工藝大師吉河功所編著的《圖解日式竹圍籬》(原書名『竹垣作りのテクニック』),本書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詳實的圖文解說,提供讀者了解日本在竹圍籬的製作與相關範例,讀者可詳加研讀並揉合台灣的特有方式,激盪出不一樣的創意,實可做為參考價值與實用性兼具的工藝技法工具書。
——許耿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竹籬茅舍、近入千家散花竹、竹喧歸浣女、黃蘆苦竹繞宅生……。竹子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竹子生產的竹筍可以食用、竹葉子可以包粽子,竹竿可以曬衣服、做圍籬、製作竹桌竹椅甚至於蓋房子…,久而久之,竹籬自然形成了常民生活的景致。吉河功(Yoshikawa Isao)是一位竹生活的藝術家,在竹籬的設計施作上工法並濟,強調的特性是「樸質與精緻並存」的精神,將「竹子」經冬不凋、寒雪不蔽的風格,與造景時的協調性,表現得更為徹底。我收藏研讀吉河功會長庭園著作多冊,這是一本最詳實的竹工藝實務工具書。在此書《圖解日式竹圍籬》裡介紹有14種竹籬製作技法、竹籬詞彙、使用形式、材料選擇、特性應用,以及連接切割處理與繩結固定應用,都提供讀者詳盡的解說,相信透過本書的出版將讓更多竹子愛好者,能親手體驗竹籬製作的雅趣、充實家居生活。
——陳靖賦(青竹竹文化園區總經理)
從事漆藝的關係,十幾年連續被邀參展於日本明治神宮之「日本漆の美展」。參展之餘,順道參觀過日本各處神社和庭園。修剪和維護雅致的日式庭園讓人印象深刻,入目可見構成園藝界線的竹圍籬,它很自然地融入花木之中,竹編的工法非常精湛。日本人善用自然素材有目共睹,透過竹籬搭配園藝,一來能夠區隔庭園的環境空間,二來也能統一視覺,使得庭園更為整潔美觀,心想如果自己有了庭院,一定會選擇竹籬來做搭配。欣聞城邦文化易博士岀版社將岀版《圖解日式竹圍籬》一書,將日本對工藝的追求及精神引進給台灣的讀者,且編者吉河功先生不保留地將多年來累積的經驗清楚地呈現,對於竹籬設計有興趣的同好,此書值得研究與收藏。
——彭坤炎(台灣工藝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造訪日式名園,眼光總會情不自禁地飄到簡樸細緻的竹籬,一個退到背後襯托場景的人造物件,即使是背景,在日式造園的環節中,一樣出落地如此細膩嚴謹。竹籬,從「作工」進展到「藝術」,需要專注的毅力堅持、足夠的時間養成、豐厚的美學功力、紮實的文化涵養,以及對營造環境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人、時、事、物,缺一不可。吉河功先生的作品與研究極致精實,以日本庭園研究會會長之崇高地位,毫不藏私、鉅細靡遺、圖文並茂地舖陳了「竹籬」的「一生」。從竹生、竹長、砍竹、養竹、選竹、編竹、繫竹、作竹、成籬,甚至涵括所有成籬為用的工具細述。此書,何止是工藝的工具書,更是保存文化的一種實踐,更是成就人生的一種態度!值得身在台灣、長在台灣、此時活在台灣的我們,鞠躬深度學習。
——潘一如(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
上個世紀80年代,舍弟仁揚君前往日本「光樹園」實習庭園設計期間,帶回來日本老師傅親授的技藝,將竹材運用在庭園景觀的作業中,尤其是竹籬形式的講究以及繩結的各種繫法。當時,對於日本匠師竹材運用的巧思及傳統技藝傳承的堅持,即生佩服。今城邦文化易博士出版社將出版日本工藝大師吉河功先生著作,頓覺興奮,欣然為其中文版出版撰文推薦。
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近年來在輔導社區自力營造的專案或個案中,極力推動在地材料的創意表現。竹子,在台灣平地或山區極為普遍,曾經竹材的運用,在台灣住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或許因為塑化用品充斥,讓竹器或竹材的運用,在現代生活中逐漸被取代,傳統竹藝匠師凋零。因此,本書的出版令人振奮,書中以圖解搭配中文說明的方式,從竹子伐取、竹材處理到結構組合的方式,都有著明確清晰的經驗傳達,尤其對於竹籬運用在現代庭園景觀的功能和形式,皆有多樣性的表現。期待該書的出版,可以帶給相關業者在專業傳承的啟示;給社區工坊的志工們一系列可遵循的工法;給愛竹的朋友們,在美化家園時不求於人。相信對於竹材取得容易的台灣,面對竹材的運用當可帶來創造性的激勵。
——劉聰慧(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第五屆理事長)
吉河功
1941年生於日本東京。1963年創立日本庭園研究會,現任該會會長。並歷任吉河功庭園研究室代表、中國園林資料研究所所長、中國蘇州市風景園林學會名譽理事。兼有日本庭園、中國庭園研究家、造園師、石造美術品設計師、庭園攝影師等身分,十分活躍。目前擔任靖國神社內苑的管理者。著作豐富,包含《庭.exterior》(graphic社出版)、《禪寺的庭園》(graphic社出版)、《庭石之庭》(graphic社出版)、《日本庭園人物誌》(日本庭園研究會出版)、《向專家學做竹籬笆》(graphic社出版)、《庭園.植栽用語辭典》(監修/井上書院出版)、《石造寶印塔的成立》(第一書房出版)、《蘇州園林寫真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竹籬設計實例集》(創森社出版)、《吉河功庭園論文集①》(日本庭園研究會出版)等,共出版及發表超過五十本以上的著作或論文。
Part 1 竹籬基礎知識竹籬的種類:基本分為兩大類
遮蔽型竹籬與穿透型竹籬
竹籬所使用的竹子種類
取得竹材時的注意事項
製作竹籬所需的工具
清洗竹材
切割竹材
竹材的連接及竹材與支柱結合的方法
綁繫竹材
竹籬所使用的繩材種類
Part 2 竹籬製作方法
日式竹籬專有詞彙
建仁寺籬(真)
建仁寺籬(行)
清水籬
御簾籬
大津籬
鐵砲籬
木賊籬
竹穗籬
蓑籬
創作籬
基礎四目籬
應用四目籬
矮式金閣寺籬
高式金閣寺籬
矢來籬
龍安寺籬
光悅籬
Part 3 各式竹籬
桂籬
袖籬
魚鱗籬
結界.竹柵
庭木扉.枝折扉.揚簀扉
中國的竹籬
竹籬的發祥與歷史
竹籬用語集
阅读体验上,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知识密度和逻辑层次构建得极其巧妙。作者并没有将内容简单地堆砌成图鉴式的罗列,而是非常清晰地将14种竹篱笆的样式分成了几个大类,比如“实用防御型”、“观赏屏障型”和“纯粹造景型”。这种分类法极大地帮助我这个初学者快速理解每种样式背后的功能和美学侧重。比如讲到“四目垣”时,它不仅展示了如何编织,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种结构在特定的庭院布局中更具稳定性,以及它在江户时代不同阶层中的应用差异。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图解”范畴。它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匠人师傅,手把手地教你,让你在理解每一根竹子交叉的意义时,也同时理解了日本园林哲学的精髓,而不是生硬地模仿。
评分从美学解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令人惊喜。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好看”上,而是真正进入了“解构匠心美学”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留白”在竹篱笆构成中的作用的论述。在日本美学中,虚实相生至关重要,而竹篱笆正是这种哲学的具象体现。比如,解释“御簾垣”时,作者分析了竹竿间距对光影渗透率的影响,以及这种渗透如何与周围植物的斑驳光影形成对话,从而创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这种对“光影艺术”的探讨,让原本坚硬的竹结构变得柔和灵动起来。这不仅仅是建筑学的知识,更是对东方哲学中“不完美之美”的深刻洞察。读完后,我再看那些经典的日式庭院照片,视角立刻被提升了一个维度,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精心设计的“不经意感”。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感到物超所值的是它带来的那种氛围感的熏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竹子被细心打磨的沙沙声,闻到初夏雨后竹林特有的清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叙述的流畅性与温度感。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制作这些篱笆的工匠的简短轶事,比如某位老匠人如何为了保持竹节的自然弯曲而坚持手工操作,这些小故事让冰冷的技艺流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它成功地将一项可能显得枯燥的传统手工艺,转化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文化传承的故事。对于一个景观设计师来说,它不仅提供了技术蓝图,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自然材料的最终形态”的敬畏感,让我意识到每一件作品都是时间和技艺的结晶,而不是批量生产的复制品。
评分书中对于工具和材料的详述部分,我给予最高的评价。这一点对于我们实际操作非常关键。很多园艺书籍只会告诉你“需要竹子”,但这本书却细致到区分了“真竹”、“矢竹”和“煤竹”在不同部位的适用性,甚至连处理竹材的火烤、浸泡时间都有明确的建议。尤其是那张关于竹材的韧性与抗老化能力的对比表格,我立刻截图保存了下来,这在采购时能避免太多弯路。我之前尝试自己做过一个简单的篱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选材不当导致受潮开裂。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这样有动手欲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量身定做的一剂强心针。它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醒读者不要盲目追求最贵或最难的样式,而是要根据本地气候和竹材可获得性来选择最合适的工艺,体现出一种务实又深沉的匠人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淡雅的竹青色调,配上精致烫金的竹节纹理,还没翻开,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日式侘寂之美。我特别喜欢它在纸张选择上的考量,内页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米白纸张,不仅墨色显色效果极佳,拿在手里也有种踏实和高级的质感。那种对待细节的执着,仿佛就像作者在编织竹篱笆时一样一丝不苟。从排版上看,大量的留白处理非常到位,让复杂的竹编结构图得以清晰地呼吸,眼睛完全没有阅读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高清的实景照片,光影的捕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能让你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竹材的肌理和年代感留下的自然痕迹。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本身就是对“精緻工艺”的最好诠释,对于搞景观设计,或者仅仅是热爱日式美学的人来说,光是收藏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