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全集 | ||
| 定价 | 88.00 | |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10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柯宝成著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40331566 9787540331610 9787540331573 | |
| 重量 | 1300g | |
李煜全集
目录
甲卷 全诗新编
秋莺
病起题山舍壁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悼诗
挽辞二首
感怀二首
梅花二首
书灵筵手巾
书琵琶背
九月十日偶书
病中感怀
病中书事
题《金楼子》后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残句
落花
咏扇
乙卷 全词新编
渔父(浪花有情里雪)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一斛珠(晓妆初过)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清平乐(别来春半)
喜迁莺(晓月堕)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谢新恩(金窗力困起还慵)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
长相思(云一绢)
长相思(一重山)
捣练子令(深院静)
捣练子(云鬓乱)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望江梅(闲梦远)
望江梅(闲梦远)
望江南(多少恨)
望江南(多少泪)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存疑词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
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更漏子(金雀钗)
更漏子(柳丝长)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忆王孙(风蒲猎猎小池塘)
忆王孙(飕飕风冷荻花秋)
忆王孙(同云风扫雪初晴)
鹧鸪天(节候虽佳境渐阑)
鹧鸪天(塘水初澄似玉容)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青玉案(梵宫尺同云护)
秋霁(虹影侵阶)
残句二
丙卷 全文新编
书评
书述
答张佖谏书手批
即位上宋太祖表
批韩熙载奏
批韩熙载奏二则
岐王墓志铭
昭惠周后诔
批有奏
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
却登高文
乞缓师表
遗吴越王书
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
残篇
祈雨文
上宋太祖书(之一)
上宋太祖书(之二)
遣徐铉人贡手书
与徐铉书
昭惠后诔
附录
遗刘书
后主书
后主本纪
大宋左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御制杂说序
李煜研究资料汇编
后记
纳兰词
编年词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临江仙(绿叶成阴春去也)
摸鱼儿(问人生、头白京国)
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
雨中花(天外孤帆云外树)
望海潮(漠陵风雨)
风流子(平原草枯矣)
眼儿媚(骚屑西风弄晚寒)
剪梧桐(新睡觉)
满庭芳(似有猿啼)
河传(春残)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御带花(晚秋却胜春天好)
疏影(湘帘卷处)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水龙吟(人生南北真如梦)
金人捧露盘(藕风轻)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清平乐(泠泠彻夜)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玉连环影(何处)
玉连环影(才睡)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金缕曲(洒尽无端泪)
瑞鹤仙(马齿加长矣)
雨霖铃(横塘如练)
东风第壹枝(薄劣东风)
鬓云松令(枕函香)
金缕曲(酒流青衫卷)
金缕曲(疏影临书卷)
大酺(只一炉烟)
南楼令(金液镇心惊)
青衫湿遍(青衫湿遍)
鹊桥仙(乞巧楼空)
眼儿媚(手写香台金字经)
沁园春(瞬息浮生)
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要读懂它们需要极高的门槛。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现代读者可以接受的流畅感,即便是讲解那些最复杂的典故和哲学意涵,也总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类比和解释,让人感觉那些遥远的古人仿佛就在身边与你促膝长谈。比如,它分析宋词中“以景写情”的精妙之处时,会引用现代的文学理论进行佐证,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鉴赏视野。我发现自己以前只是“读”诗词,现在开始真正“进入”诗词的内心世界了。特别是对于词集中的那些相对冷门的篇章,作者也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和细致的考量,没有因为篇幅较短或知名度不高就敷衍带过,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古典文学宝库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全景式的梳理,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诗词鉴赏类书籍,要么流于表面,充斥着“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之类的空泛赞美;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它对唐诗的鉴赏,特别注重对“气象”的捕捉。举例来说,论及杜甫的律诗时,它不只是分析了声律的工整,更着重分析了那种“沉郁顿挫”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厚重感,仿佛能从那些字句中看到盛唐由盛转衰的巨大历史风云。而对于宋词的部分,它的笔触则变得更加细腻和富于人情味,对于词中那些微妙的“口吻”和“心绪”,挖掘得极其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与词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轶事,这些小细节,像是给冰冷的文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何李清照会写出那般哀婉的句子,为何纳兰性德的词总带着一种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敏感与忧郁。总而言之,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建立的奇妙联系。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但这些学养从未成为阻碍读者理解的壁垒。它对诗词作品的“校注”部分,处理得非常专业和审慎,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中存在争议的字句,作者都会清晰地列出考据依据,并给出最合理的推断,这种对待经典的敬畏之心,让人非常信服。然而,紧随其后的“评论”部分,风格却陡然一转,变得充满了激情和个人化的洞察力。它会用犀利的语言剖析人物的命运,也会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景物的神韵。例如,书中对唐代诗人豪放派作品的解析,那种磅礴的气势几乎要从纸面上喷薄而出,让人读完后会产生一种想立刻出门走走,感受天地之广阔的冲动。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最能激发我对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热情的佳作。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古籍善本的私家书房,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沉静而醇厚的墨香。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绝对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古朴感,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词人进行了有趣的串联。比如,它会巧妙地将李煜的“亡国之痛”与纳兰性德的“悼亡之悲”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风格相似性,而是探讨“失去”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如何塑造了词人的独特声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撰写这些评论时,是如何反复吟诵这些诗词,才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对于那些对格律词的韵脚和对仗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朋友,这本书也提供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它又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作品分析中,避免了纯理论的晦涩。
评分这本诗词鉴赏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得说,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不仅仅是把那些耳熟能详的佳作堆砌在一起,更像是精心策展的一场文学之旅。比如,它对李清照的某些晚期作品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再仅仅停留于“婉约派”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国破家亡背景下,词人内心那种超越了个人悲欢的家国情怀,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被分析得淋漓尽致。再比如,书中对唐诗中边塞诗与田园诗的对比分析,那种对意境营造手法的剖析,细致到对某一特定动词或形容词的选择,是如何瞬间将读者拉入诗人所处的环境,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一个想要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领悟了格律之美与情感之真。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部分的处理,对于那些生僻的典故,解释得既准确又贴切,绝不会画蛇添足,保留了古文的原汁原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