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李清照全集+李煜词集+纳兰词全集 唐诗宋词鉴赏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论 易安居士漱玉

包邮 李清照全集+李煜词集+纳兰词全集 唐诗宋词鉴赏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论 易安居士漱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宝成著 著
图书标签:
  • 李清照
  • 李煜
  • 纳兰性德
  • 唐诗
  • 宋词
  • 古典诗词
  • 诗词鉴赏
  • 校注
  • 易安居士
  • 漱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1566
商品编码:14783308496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李清照全集
定价 88.00
出版社 崇文书局
版次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开本 32开
作者 柯宝成著
装帧 精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540331566 9787540331610

9787540331573

重量 1300g


内容介绍

李煜全集

目录

甲卷 全诗新编
秋莺
病起题山舍壁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悼诗
挽辞二首
感怀二首
梅花二首
书灵筵手巾
书琵琶背
九月十日偶书
病中感怀
病中书事
题《金楼子》后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残句
落花
咏扇
乙卷 全词新编
渔父(浪花有情里雪)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一斛珠(晓妆初过)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清平乐(别来春半)
喜迁莺(晓月堕)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谢新恩(金窗力困起还慵)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
长相思(云一绢)
长相思(一重山)
捣练子令(深院静)
捣练子(云鬓乱)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望江梅(闲梦远)
望江梅(闲梦远)
望江南(多少恨)
望江南(多少泪)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存疑词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
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更漏子(金雀钗)
更漏子(柳丝长)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忆王孙(风蒲猎猎小池塘)
忆王孙(飕飕风冷荻花秋)
忆王孙(同云风扫雪初晴)
鹧鸪天(节候虽佳境渐阑)
鹧鸪天(塘水初澄似玉容)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青玉案(梵宫尺同云护)
秋霁(虹影侵阶)
残句二
丙卷 全文新编
书评
书述
答张佖谏书手批
即位上宋太祖表
批韩熙载奏
批韩熙载奏二则
岐王墓志铭
昭惠周后诔
批有奏
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
却登高文
乞缓师表
遗吴越王书
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
残篇
祈雨文
上宋太祖书(之一)
上宋太祖书(之二)
遣徐铉人贡手书
与徐铉书
昭惠后诔
附录
遗刘书
后主书
后主本纪
大宋左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御制杂说序
李煜研究资料汇编
后记




目录

纳兰词

编年词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临江仙(绿叶成阴春去也)

摸鱼儿(问人生、头白京国)

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

雨中花(天外孤帆云外树)

望海潮(漠陵风雨)

风流子(平原草枯矣)

眼儿媚(骚屑西风弄晚寒)

剪梧桐(新睡觉)

满庭芳(似有猿啼)

河传(春残)

忆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御带花(晚秋却胜春天好)

疏影(湘帘卷处)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水龙吟(人生南北真如梦)

金人捧露盘(藕风轻)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清平乐(泠泠彻夜)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玉连环影(何处)

玉连环影(才睡)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金缕曲(洒尽无端泪)

瑞鹤仙(马齿加长矣)

雨霖铃(横塘如练)

东风第壹枝(薄劣东风)

鬓云松令(枕函香)

金缕曲(酒流青衫卷)

金缕曲(疏影临书卷)

大酺(只一炉烟)

南楼令(金液镇心惊)

青衫湿遍(青衫湿遍)

鹊桥仙(乞巧楼空)

眼儿媚(手写香台金字经)

沁园春(瞬息浮生)

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国风雅韵: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精粹》 序言 浩瀚中华,文脉绵长。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瑰丽结晶,承载着千载兴衰,诉说着万般情愁。从《诗经》的质朴悠扬,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的雄浑豪迈,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洒脱,直至明清小说的百态人生,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了璀璨的明珠。《国风雅韵: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精粹》正是这样一部力求走进古典诗词的堂奥,探寻其不朽之美的力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篇佳作,亦非止步于文字的校注与注释。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理解他们笔下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儿女情长,感受那些穿越古今、触动心弦的真挚情感。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此书时,不仅能品味到诗词的字句之美、音韵之美,更能领略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内容概述 《国风雅韵》精选了中国古典诗词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广为流传的篇章,并依据其时代特点、艺术风格以及主题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鉴赏。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古风之源——诗经与楚辞的魅力 《诗经》:初民的情歌与劳动歌谣 本章将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将探讨《诗经》的“风、雅、颂”三大体例,解析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所反映的生活图景。从《关雎》的缠绵悱恻,到《伐檀》的辛辣讽刺,再到《氓》的控诉与哀怨,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古老歌谣所蕴含的质朴情感、社会现实以及先民们的朴素智慧。我们会详细介绍《诗经》的时代背景,如周朝的社会结构、礼乐制度,以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重点关注《诗经》的语言特点,其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其在塑造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的作用。 楚辞:浪漫与象征的先声 紧接着,《国风雅韵》将把目光投向南方,领略楚辞的瑰丽与奇诡。我们将重点解读屈原的作品,如《离骚》、《九歌》等。在对《离骚》的分析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解析其中丰富的神话传说、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对于《九歌》中的祭祀歌谣,我们将探讨其仪式性、象征性以及其所展现的楚地原始宗教信仰和民族风情。本章还将讨论楚辞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传奇、元曲等所产生的启发。 第二章:盛唐气象——唐诗的辉煌 边塞的雄浑与山水的壮丽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唐诗名篇,展现其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题材。我们将从边塞诗入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大唐将士的豪情与悲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展现了边塞奇景的壮丽。接着,我们将步入山水田园,品味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感受其诗画合一的禅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则描绘了江南春色的闲适。 送别与送别诗的韵味 唐诗中的送别诗,是离愁别绪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解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超越时空的友情;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道尽友人离去后的孤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送别诗的更深层意蕴。 边塞、宫怨与现实主义的悲歌 除了雄浑与壮丽,唐诗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本章还将涉及边塞的残酷(如高适的《燕歌行》),宫廷女子的哀怨(如元稹的《离宫》),以及现实主义的悲歌(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将分析这些诗篇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第三章:宋词风华——婉约与豪放的交织 婉约词:细腻的情感与生活的剪影 宋词以其特有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座高峰。本章将重点品鉴婉约词的代表作品。我们将深入理解李煜词作中的亡国之痛与深宫寂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将解析柳永词作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与对离愁别绪的细腻捕捉。同时,也会关注秦观、晏殊等词人的作品,感受他们笔下细腻的情感世界。 豪放词:胸怀家国与壮志豪情 与婉约词并存的是豪放词。苏轼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他的词作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气魄,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情怀。我们将深入分析苏轼词作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人生态度以及其作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辛弃疾的词作,更是将爱国热情与军事抱负融入其中,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志士报国的壮志与无奈。 女性词人与时代的回响 本章还将特别关注一些重要的女性词人。我们将解析这些女性词人如何在男权社会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抒发她们的情感与思想,为宋词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第四章:意境与象征——诗词鉴赏的钥匙 诗词的意境塑造 在对历代诗词进行鉴赏的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意境”这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美学范畴。我们将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以及哲理的融入,共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是通过对壮阔景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进取之道的思考。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象征与隐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将剖析诗人们如何运用花鸟、自然景象,甚至具体的器物来寄托情感、暗示哲理。例如,梅花的傲骨、菊花的隐逸、杨柳的依依惜别,都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理解这些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比兴与烘托的艺术 本书还将重点讲解“比兴”和“烘托”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诗经》的“比”和“兴”的解读,以及对唐宋诗词中大量运用的“烘托”手法的分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铺垫,以景衬情,以情染景,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最佳效果。 第五章:诗词之魂——作者的人生与时代 人生际遇与创作主题 诗词的生命力,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的鉴赏部分,将始终将作者的生平、政治抱负、人生际遇与作品创作紧密结合。例如,我们将探讨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颠沛流离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将分析苏轼屡遭贬谪,却依然保持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体现在他的词作中。 时代印记与文学变革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们将追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它们对诗词创作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盛唐的开放与繁荣为唐诗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宋朝的重文轻武、市民阶层的兴起,则催生了宋词的婉约与细腻。 结语:传承与创新 《国风雅韵: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精粹》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梳理与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感受其无穷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并将其精神内核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诗词之美,在于其永恒的生命力。它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连接着古往今来的心灵。在每一个字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时代的回响,一个灵魂的低语,一份超越生命的情感。翻开《国风雅韵》,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诗词之旅,品味那份独属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深邃与浪漫。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要读懂它们需要极高的门槛。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现代读者可以接受的流畅感,即便是讲解那些最复杂的典故和哲学意涵,也总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类比和解释,让人感觉那些遥远的古人仿佛就在身边与你促膝长谈。比如,它分析宋词中“以景写情”的精妙之处时,会引用现代的文学理论进行佐证,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鉴赏视野。我发现自己以前只是“读”诗词,现在开始真正“进入”诗词的内心世界了。特别是对于词集中的那些相对冷门的篇章,作者也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和细致的考量,没有因为篇幅较短或知名度不高就敷衍带过,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古典文学宝库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全景式的梳理,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很多诗词鉴赏类书籍,要么流于表面,充斥着“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之类的空泛赞美;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它对唐诗的鉴赏,特别注重对“气象”的捕捉。举例来说,论及杜甫的律诗时,它不只是分析了声律的工整,更着重分析了那种“沉郁顿挫”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厚重感,仿佛能从那些字句中看到盛唐由盛转衰的巨大历史风云。而对于宋词的部分,它的笔触则变得更加细腻和富于人情味,对于词中那些微妙的“口吻”和“心绪”,挖掘得极其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与词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轶事,这些小细节,像是给冰冷的文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何李清照会写出那般哀婉的句子,为何纳兰性德的词总带着一种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敏感与忧郁。总而言之,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古籍善本的私家书房,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沉静而醇厚的墨香。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绝对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古朴感,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词人进行了有趣的串联。比如,它会巧妙地将李煜的“亡国之痛”与纳兰性德的“悼亡之悲”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风格相似性,而是探讨“失去”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如何塑造了词人的独特声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撰写这些评论时,是如何反复吟诵这些诗词,才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对于那些对格律词的韵脚和对仗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朋友,这本书也提供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它又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作品分析中,避免了纯理论的晦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建立的奇妙联系。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但这些学养从未成为阻碍读者理解的壁垒。它对诗词作品的“校注”部分,处理得非常专业和审慎,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中存在争议的字句,作者都会清晰地列出考据依据,并给出最合理的推断,这种对待经典的敬畏之心,让人非常信服。然而,紧随其后的“评论”部分,风格却陡然一转,变得充满了激情和个人化的洞察力。它会用犀利的语言剖析人物的命运,也会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景物的神韵。例如,书中对唐代诗人豪放派作品的解析,那种磅礴的气势几乎要从纸面上喷薄而出,让人读完后会产生一种想立刻出门走走,感受天地之广阔的冲动。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最能激发我对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热情的佳作。

评分

这本诗词鉴赏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得说,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不仅仅是把那些耳熟能详的佳作堆砌在一起,更像是精心策展的一场文学之旅。比如,它对李清照的某些晚期作品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再仅仅停留于“婉约派”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国破家亡背景下,词人内心那种超越了个人悲欢的家国情怀,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被分析得淋漓尽致。再比如,书中对唐诗中边塞诗与田园诗的对比分析,那种对意境营造手法的剖析,细致到对某一特定动词或形容词的选择,是如何瞬间将读者拉入诗人所处的环境,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一个想要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领悟了格律之美与情感之真。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部分的处理,对于那些生僻的典故,解释得既准确又贴切,绝不会画蛇添足,保留了古文的原汁原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