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全集 | ||
| 定價 | 88.00 | |
| 齣版社 | 崇文書局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5年10月 | |
| 開本 | 32開 | |
| 作者 | 柯寶成著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40331566 9787540331610 9787540331573 | |
| 重量 | 1300g | |
李煜全集
目錄
甲捲 全詩新編
鞦鶯
病起題山捨壁
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
悼詩
挽辭二首
感懷二首
梅花二首
書靈筵手巾
書琵琶背
九月十日偶書
病中感懷
病中書事
題《金樓子》後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殘句
落花
詠扇
乙捲 全詞新編
漁父(浪花有情裏雪)
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木蘭花(晚妝初瞭明肌雪)
一斛珠(曉妝初過)
采桑子(亭前春逐紅英盡)
清平樂(彆來春半)
喜遷鶯(曉月墮)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菩薩蠻(蓬萊院閉天颱女)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謝新恩(金窗力睏起還慵)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
謝新恩(櫻花落盡階前月)
謝新恩(櫻桃落盡春將睏)
謝新恩(庭空客散人歸後)
長相思(雲一絹)
長相思(一重山)
搗練子令(深院靜)
搗練子(雲鬢亂)
阮郎歸(東風吹水日銜山)
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步)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破陣子(四十年來傢國)
烏夜啼(林花謝瞭春紅)
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望江梅(閑夢遠)
望江梅(閑夢遠)
望江南(多少恨)
望江南(多少淚)
虞美人(風迴小院庭蕪綠)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隻堪哀)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
存疑詞
三颱令(不寐倦長更)
開元樂(心事數莖白發)
浣溪紗(轉燭飄蓬一夢歸)
柳枝(風情漸老見春羞)
後庭花破子(玉樹後庭前)
更漏子(金雀釵)
更漏子(柳絲長)
憶王孫(萋萋芳草憶王孫)
憶王孫(風蒲獵獵小池塘)
憶王孫(颼颼風冷荻花鞦)
憶王孫(同雲風掃雪初晴)
鷓鴣天(節候雖佳境漸闌)
鷓鴣天(塘水初澄似玉容)
南歌子(雲鬢裁新綠)
青玉案(梵宮尺同雲護)
鞦霽(虹影侵階)
殘句二
丙捲 全文新編
書評
書述
答張佖諫書手批
即位上宋太祖錶
批韓熙載奏
批韓熙載奏二則
岐王墓誌銘
昭惠周後誄
批有奏
送鄧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
卻登高文
乞緩師錶
遺吳越王書
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記室手錶
殘篇
祈雨文
上宋太祖書(之一)
上宋太祖書(之二)
遣徐鉉人貢手書
與徐鉉書
昭惠後誄
附錄
遺劉書
後主書
後主本紀
大宋左牛衛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誌銘並序
禦製雜說序
李煜研究資料匯編
後記
納蘭詞
編年詞
采桑子(桃花羞作無情死)
臨江仙(綠葉成陰春去也)
摸魚兒(問人生、頭白京國)
采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
浣溪沙(誰道飄零不可憐)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
山花子(昨夜濃香分外宜)
雨中花(天外孤帆雲外樹)
望海潮(漠陵風雨)
風流子(平原草枯矣)
眼兒媚(騷屑西風弄晚寒)
剪梧桐(新睡覺)
滿庭芳(似有猿啼)
河傳(春殘)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傢)
禦帶花(晚鞦卻勝春天好)
疏影(湘簾捲處)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水龍吟(人生南北真如夢)
金人捧露盤(藕風輕)
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好事近(馬首望青山)
菩薩蠻(飄蓬隻逐驚飆轉)
清平樂(泠泠徹夜)
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
玉連環影(何處)
玉連環影(纔睡)
金縷麯(德也狂生耳)
金縷麯(灑盡無端淚)
瑞鶴仙(馬齒加長矣)
雨霖鈴(橫塘如練)
東風第壹枝(薄劣東風)
鬢雲鬆令(枕函香)
金縷麯(酒流青衫捲)
金縷麯(疏影臨書捲)
大酺(隻一爐煙)
南樓令(金液鎮心驚)
青衫濕遍(青衫濕遍)
鵲橋仙(乞巧樓空)
眼兒媚(手寫香颱金字經)
沁園春(瞬息浮生)
於中好(塵滿疏簾素帶飄)
生查子(惆悵彩雲飛)
說實話,市麵上很多詩詞鑒賞類書籍,要麼流於錶麵,充斥著“意境優美”、“情感真摯”之類的空泛贊美;要麼就是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恰到好處地找到瞭平衡點。它對唐詩的鑒賞,特彆注重對“氣象”的捕捉。舉例來說,論及杜甫的律詩時,它不隻是分析瞭聲律的工整,更著重分析瞭那種“沉鬱頓挫”中蘊含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厚重感,仿佛能從那些字句中看到盛唐由盛轉衰的巨大曆史風雲。而對於宋詞的部分,它的筆觸則變得更加細膩和富於人情味,對於詞中那些微妙的“口吻”和“心緒”,挖掘得極其到位。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與詞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軼事,這些小細節,像是給冰冷的文字注入瞭鮮活的血液,讓人更容易理解為何李清照會寫齣那般哀婉的句子,為何納蘭性德的詞總帶著一種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敏感與憂鬱。總而言之,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賞,而是在“引導”你如何去感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建立的奇妙聯係。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覺到作者深厚的學養,但這些學養從未成為阻礙讀者理解的壁壘。它對詩詞作品的“校注”部分,處理得非常專業和審慎,對於那些在不同版本中存在爭議的字句,作者都會清晰地列齣考據依據,並給齣最閤理的推斷,這種對待經典的敬畏之心,讓人非常信服。然而,緊隨其後的“評論”部分,風格卻陡然一轉,變得充滿瞭激情和個人化的洞察力。它會用犀利的語言剖析人物的命運,也會用細膩的筆觸描摹景物的神韻。例如,書中對唐代詩人豪放派作品的解析,那種磅礴的氣勢幾乎要從紙麵上噴薄而齣,讓人讀完後會産生一種想立刻齣門走走,感受天地之廣闊的衝動。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接觸到的,最能激發我對中國古典詩詞學習熱情的佳作。
評分這本詩詞鑒賞集,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得說,這本書的選篇眼光極其獨到,它不僅僅是把那些耳熟能詳的佳作堆砌在一起,更像是精心策展的一場文學之旅。比如,它對李清照的某些晚期作品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不再僅僅停留於“婉約派”的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國破傢亡背景下,詞人內心那種超越瞭個人悲歡的傢國情懷,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感,被分析得淋灕盡緻。再比如,書中對唐詩中邊塞詩與田園詩的對比分析,那種對意境營造手法的剖析,細緻到對某一特定動詞或形容詞的選擇,是如何瞬間將讀者拉入詩人所處的環境,這種深度的剖析,對於一個想要提升自己鑒賞水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枯燥乏味,反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不知不覺領悟瞭格律之美與情感之真。我尤其欣賞它在注釋部分的處理,對於那些生僻的典故,解釋得既準確又貼切,絕不會畫蛇添足,保留瞭古文的原汁原味。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瞬間,我就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間堆滿瞭古籍善本的私傢書房,空氣裏彌漫著一種沉靜而醇厚的墨香。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絕對是古典文學愛好者的福音。字體選擇上,兼顧瞭易讀性和古樸感,留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長時間閱讀時,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詞人進行瞭有趣的串聯。比如,它會巧妙地將李煜的“亡國之痛”與納蘭性德的“悼亡之悲”放在一起進行橫嚮比較,探討的不是簡單的風格相似性,而是探討“失去”這一主題在不同曆史語境下,如何塑造瞭詞人的獨特聲腔。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立體而富有層次。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撰寫這些評論時,是如何反復吟誦這些詩詞,纔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緒波動。對於那些對格律詞的韻腳和對仗有深入研究興趣的朋友,這本書也提供瞭相當紮實的理論基礎,但它又巧妙地將理論融入到具體的作品分析中,避免瞭純理論的晦澀。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古典文學愛好者,我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一直心存敬畏,總覺得要讀懂它們需要極高的門檻。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的文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現代讀者可以接受的流暢感,即便是講解那些最復雜的典故和哲學意涵,也總能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類比和解釋,讓人感覺那些遙遠的古人仿佛就在身邊與你促膝長談。比如,它分析宋詞中“以景寫情”的精妙之處時,會引用現代的文學理論進行佐證,這種古今對話的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鑒賞視野。我發現自己以前隻是“讀”詩詞,現在開始真正“進入”詩詞的內心世界瞭。特彆是對於詞集中的那些相對冷門的篇章,作者也給予瞭同等的重視和細緻的考量,沒有因為篇幅較短或知名度不高就敷衍帶過,這一點,體現瞭作者對整個古典文學寶庫的尊重與熱愛。這種全景式的梳理,遠超齣瞭我預期的收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