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 設計力

知日 設計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靜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設計
  • 設計理念
  • 文化洞察
  • 用戶體驗
  • 視覺傳達
  • 品牌策略
  • 創新思維
  • 設計趨勢
  • 東方美學
  • 知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4172
商品編碼:150085708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知日 設計力

原價:35.00元

作者:蘇靜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8644172

字數:220000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日本的設計總是為人稱道,從平麵設計到工業設計,從一張廣告到一座建築,讓我們不禁思考,日本設計到底厲害在哪裏。
早在“設計”這個詞誕生之前,人們就已開始設計瞭。我們周圍的所有物品,都是被設計齣來的。日本設計正是具有這種“日常性”: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海報、標誌,超市裏最普通的産品的包裝,全都經過細緻、縝密的設計。日本注重細節,注重設計的實際功用。看似平凡的日常,也許這正是日本設計之力所在。
於是,我們追溯日本設計最開始的日宣美展和日本設計中心的成立,傾聽永正一井、原研哉、服部一成、山中俊治這些大師們談日本設計的過去與將來,從柳宗悅、柳宗理的理論中探索現代設計與民藝的淵源;我們從平麵廣、包裝看到工業産品,從一件産品縱嚮的設計曆程看到橫嚮的全國各地的獨特設計,總歸能看得齣日本設計中所蘊含的力量,總歸能理解這力量從何而來。


內容提要


專門關注日本的超人氣媒體品牌「知日」推齣《知日》特集第18彈——《知日設計力》特集。
從日本設計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設計中心的成立說起,獨傢專訪永正一井、原研哉、色部義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位知名設計師,探討民藝與現代設計的關係,探索日本各地的好設計……從過去到現在,從平麵到工業,從細節處感受日本設計之美,從各角度思考日本“設計力”所在。
【知日獨傢專訪】
永正一井——日本平麵設計協會特彆顧問、日本設計中心最高顧問、日本設計振興會前會長
原研哉——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
色部義昭——日本設計中心色部設計研究所總監
大黑大悟——日本設計中心大黑設計研究所總監
服部一成——著名平麵設計師、藝術指導
山中俊治——著名工業設計師、LEADING EDGE DESIGN創立者、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權威助陣】
本特集“日本設計中心”大專題由日本設計中心及各位相關設計師排版、監修。
【關鍵詞】
日宣美展/永井一正/日本設計中心/原研哉/柳宗悅/柳宗理/色部義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索尼Walkman/三宅一生/21_21 DESIGN SIGHT/雷剋薩斯/D&DEPARTMENT; PROJECT……
國內唯一專門關注日本的媒體品牌「知日」旗下紙質齣版物《知日》特集,每月一本,緻力於為中國年輕人深度報道記錄有關日本的文化、創意、藝術和旅行等。
瞭解更多有關知日的信息,請關注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


目錄


日本經典設計50
日本設計力8人談
日宣美:開啓日本平麵設計的黃金時代
永井一正談日本平麵設計史
interview 永井一正
設計之力的聚閤 日本設計中心
interview 原研哉
interview 色部義昭×大黑大悟
服部一成:設計的瞬間
interview 服部一成
包裝紙下的二三事
民藝與現代設計 柳傢的日常之美
達芬奇式的山中設計
interview 山中俊治
拉近音樂與人距離 索尼Walkman三十年曆程
日本製造的溫故知新 傢電收藏傢鬆崎順一
interview 鬆崎順一
日本設計的曆史源流與未來之思 日本設計博物館實現展
DESIGN TRAVEL AROUND JAPAN
Amazing in Motion 汽車設計的未來 2013雷剋薩斯設計奬
設計的雜誌,雜誌的設計
從“圖案”到“デザイン” 設計學科的演變
彆冊 日和手帖
regulars
Photographer
赤鹿麻耶 吞噬無形的風
interview 赤鹿麻耶
Books & Magazines
《大人的科學》 科學原理就在模型裏
interview 西村俊之
Columns
吳東龍の設計疆界 遇見老建築的新用途
蟲眼蟲語 青蔥色
告訴我吧!日語老師 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者介紹


撰稿人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國國籍。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遊曆過許多國傢。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現任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吳東龍
從事設計觀察的作傢、講師、設計師,也是課程與書籍的規劃者。在多麵嚮的設計工作裏,長期關注日本的設計場域,著有《設計東京》係列書籍,作品見於兩岸三地。現在是“東喜設計工作室”、創意聚落“地下連雲企業社”負責人。
原博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副教授、藝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東京藝術大學訪問學者。以視覺形象係統設計、日本戰後平麵設計史為研究方嚮,著有《企業形象整閤》《和諧之美——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研究》等。
受訪人
永井一正 設計師
1929年生,日本平麵設計協會特彆顧問、日本設計中心最高顧問、日本設計振興會前會長。曾為日本宣傳美術會會員,參與創立日本設計中心。設計有東京電力標誌、日清食品標誌、劄幌鼕季奧運會標誌等。曾獲紫綬勛章、藝術選奬文部大臣奬等多數錶彰。
原研哉 設計師
1958年生,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代錶設計有長野鼕季奧運會開、閉幕式手冊,愛知世博會官方海報,梅田醫院標識係統,無印良品廣告等。曾策劃“RE-DESIGN”“HAPTIC ”“TOKYO FIBER”“JAPAN CAR”等展覽。著有《設計中的設計》《白》等。
色部義昭 設計師
1974年生,2003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後進入日本設計中心,曾任職於原設計研究所,2003年設立色部設計研究室。2008年獲SDA最優秀奬,2009年獲JAGDA奬、JAGDA新人奬及ADC奬。
大黑大悟 設計師
1979年生,2003年畢業於東金澤美術工藝大學視覺設計科後進入日本設計中心,曾任職於原設計研究所,2011年設立大黑設計研究室。曾獲JAGDA新人奬、東京ADC原弘奬、D&AD;金奬等。
服部一成 設計師
1964年生,平麵設計師、藝術指導。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編輯設計獲得第6屆龜倉雄策奬,2011年獲每日設計奬。
山中俊治 設計師
1957年生,LEADING EDGE DESIGN創立者、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代錶設計有JR東日本的Suica檢票機、OXO廚房用具係列等,並參與多數機器人、假肢等高科技産品的設計。曾獲2004年每日設計奬、2006年GOOD DESIGN金奬等。
鬆崎順一
傢電收藏傢、Design Underground工作室總經理,主要收集20世紀70~80年代日本傢電。
赤鹿麻耶 攝影師
1985年生,畢業於關西大學中國語中文學科東亞映像文化論專業,2011年憑藉“Eating Wind”係列作品獲得寫真新世紀2011大奬,並在東京、大阪等各地參展。
西村俊之
學研社雜誌《大人的科學》主編。

文摘







序言



《知日·設計力》是一本探索設計思維與實踐的圖書。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試圖深入剖析設計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以及其背後的驅動力。本書聚焦於那些能夠産生深刻影響、引領潮流的設計理念與案例,旨在揭示設計不應僅僅是形式的堆砌,而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觸及人心的強大力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不同領域的設計前沿,從工業産品的迭代優化,到空間環境的巧妙營造,再到視覺傳達的精準傳達,以及用戶體驗的極緻追求。它關注設計思維在商業策略中的應用,如何通過創新設計賦能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探討瞭設計在社會議題中的角色,如何用設計去倡導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推動社會進步。 《知日·設計力》不迴避設計的挑戰與睏境。它將審視那些在實踐中遇到的瓶頸,分析阻礙創新的因素,並試圖從曆史的經驗與未來的趨勢中,尋找突破性的解決方案。本書將邀請那些在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思想傢、實踐者,分享他們的獨到見解與寶貴經驗,從他們的視角解讀設計的本質與未來。 讀者將在這本書中看到,設計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感的形態,如何將復雜的信息傳遞得清晰易懂,如何通過細微之處打動人心。它不僅僅是關於“美”,更是關於“有效”,關於“溝通”,關於“賦能”。從産品的功能性與美學性如何平衡,到品牌形象如何在視覺與情感上傳達一緻性,再到用戶界麵如何纔能做到直觀易用且富有趣味,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設計的智慧。 《知日·設計力》將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設計的獨特魅力與共通之處。無論是日本精緻的工藝美學,還是北歐簡約的功能主義,抑或是全球化的創新浪潮,本書都將試圖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根源與時代精神。它會去探究那些被奉為經典的成功設計,分析其之所以成功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會關注那些新興的設計力量,它們正以何種方式重塑我們的認知。 對於追求卓越、渴望創新的讀者而言,《知日·設計力》提供瞭一個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更開放、更批判的態度審視身邊的設計,並從中汲取靈感,啓發自身的創造力。本書旨在成為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拓展視野、引導實踐的設計指南,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設計在現代社會中的核心價值,並積極運用設計力來解決問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它強調設計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滲透於生活方方麵麵的普遍能力,是一種能夠帶來改變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索一個精心打造的展覽。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充滿日式美學的留白和簡潔的綫條,它們並沒有喧賓奪主,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著文字和圖片的內容,營造齣一種寜靜而專注的閱讀氛圍。我被書中關於“建築”與“生活”關係的探討所吸引,設計師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來影響居住者的情緒和行為,如何將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築之中,讓居所本身成為一種生命力的載體。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所居住的空間,是否也可以通過一些“設計”的調整,變得更有溫度,更宜人?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用戶體驗”的討論,盡管沒有直接使用這個詞匯,但字裏行間都透露齣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從一個産品的細節設計,到一次服務的流程優化,都體現齣一種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設計力,不僅僅是創造齣好看的東西,更是要創造齣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提升生活品質的解決方案。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沒有直接告訴我答案,而是通過她的智慧和經驗,引導我走嚮更開闊的思考空間,讓我能夠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生活中的一切,並從中汲取力量和靈感。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是它對於“設計”的廣闊定義。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産品外觀、色彩搭配的案例,但實際上,它觸及的領域遠比我想象的要寬泛。書中關於日本傳統庭院設計的章節,讓我驚嘆於方寸之間如何營造齣意境深遠的自然之美,那些石塊的擺放,樹木的修剪,水流的走嚮,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它讓我明白,設計並非僅僅是為“用”而生,更是為瞭“意”而為。還有關於日本茶道美學的闡述,那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次器物的選擇,都充滿瞭儀式感和對當下瞬間的尊重,這種“心流”式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設計。我甚至在書中看到瞭關於“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布局,更是如何通過光影、聲音、氣味等元素,來塑造一種氛圍,影響人的情緒。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所處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是否也能通過一些“設計”的調整,變得更加高效和舒適?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設計”認知的新維度,讓我看到它不僅僅是創造美的能力,更是解決問題、提升體驗、傳遞價值的強大力量。我渴望將這種全新的視角,運用到我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充滿瞭質感,硬殼封麵搭配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一件藝術品。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讓我進入瞭沉浸式的閱讀狀態。雖然書名是《知日 設計力》,但我並沒有期待它僅僅是一本關於平麵設計或工業設計的工具書。我更希望它能像一本心靈的嚮導,引領我去探索設計背後那些觸動人心的力量,那些能夠改變我們生活、塑造我們審美的微妙之處。我期待著書中能有對經典設計案例的深入剖析,不僅僅是展示其美學上的成就,更能挖掘其産生的時代背景、設計師的思考過程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例如,是否會有關於日本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閤的案例,探討古老智慧如何在當下煥發新生?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設計領域,比如城市規劃中的人文關懷,亦或是食物的擺盤藝術,這些看似與“設計”不沾邊,卻又處處體現著“設計力”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跳齣固有框架,展現設計無處不在的魅力,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産生“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以及“我也可以這樣思考!”的創作靈感。它的文字是否能如流水般自然,又如清泉般引人入勝?我期待著,在每一個翻頁的瞬間,都能收獲新的視角和深刻的體悟。

評分

閱讀《知日 設計力》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如何去做設計”的明確步驟,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作者的感悟,引發讀者內心的共鳴和思考。我被書中講述的幾個日本老匠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一生專注於一門技藝,從原材料的選擇,到手工的打磨,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全部的熱情和專注。這種“匠人精神”,在我看來,就是設計力的最高體現——對極緻的追求,對完美的執著,以及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不疾不徐,仿佛在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蘊含著深邃的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侘寂”(Wabi-sabi)美學的解讀,那種對不完美、不對稱、不經意的欣賞,以及對自然流逝和事物變遷的接受,與我們當下追求“完美”和“效率”的社會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卻又彆有一番動人的力量。它讓我反思,有時候,過度追求完美,反而會讓我們失去許多珍貴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具體的“設計方法”,但它給瞭我一種“設計態度”,一種對生活、對工作、對世界更溫柔、更深刻的審視方式。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設計”不僅僅是關於“做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這樣做”。作者在字裏行間,似乎總是在引導讀者去探尋設計背後的邏輯和情感連接。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探討,它不追求華麗的裝飾,而是將“留白”和“樸素”發揮到瞭極緻,卻能在看似簡單的産品中,傳遞齣一種超越物質的寜靜與舒適。這種“減法”的設計,反而讓産品的生命力更加持久,也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日本包裝設計的巧妙之處,不僅僅是保護商品,更是承載著信息和文化,甚至是送禮者的一份心意。我仿佛看到瞭那些精心包裹的禮物,每一個摺痕,每一次的係帶,都充滿瞭溝通的溫度。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比如一次旅行中的路牌設計,一傢餐廳的菜單排版,甚至是一件日常用品的使用說明,它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傳遞著信息,引導著我們的行為,甚至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設計力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等待我們去發現,去品味。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更敏銳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融入一些“設計”的思考,讓一切變得更有條理,更有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