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華文明史(全四捲) | 作者 | 袁行霈 等 |
| 定價 | 28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106020 | 齣版日期 | 2006-04-01 |
| 字數 | 1656000 | 頁碼 | 全四捲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3.705Kg |
| 內容簡介 | |
| 《中華文明史》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閤的學術著作。以文明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貫穿全書,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彆對應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係,做齣總體性的描述,以突齣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 全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緻地描繪瞭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啓下的關係,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齣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麵論述瞭中華文明發展的曆程,揭示瞭若乾發展規律和曆史經驗。全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閤,力求史筆、議論、纔情三者相結閤。 【分捲簡介】 捲 嚴文明、李零主編 本捲捲首把中華文明置於世界文明的曆程當中,以比較的眼光,解釋瞭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並對其內涵、演進、分期、未來等問題進行瞭綜述。其餘部分則涵蓋瞭從傳說時代到秦以前的曆史進程。充分利用考古發現成果,結閤文獻資料,對先秦時代包括青銅器、鐵器、貨幣、度量衡等諸方麵的物質文明的進步進行瞭深入探討,同時也對漢字起源、諸子百傢、音樂舞蹈等精神文明方麵的成果進行綜述。 第二捲 張傳璽、王邦維主編 本捲關注從秦到魏晉南北朝的曆史時期,以該時段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根本的特徵搭建全書構架。政治上著眼於集權與官僚政治的確立與演變,經濟方麵則從土地製度的變革入手,兼及絲綢之路、官私手工業等現象;尤其著力與這一時代在文化上的巨大變革與飛躍,對獨尊儒術、魏晉玄學、佛教傳播與道教的齣現、古代史地學的奠基與發展等,都有深入詳盡的敘述。 第三捲 袁行霈、鄧小南主編 本捲主要關注從隋唐再統一到宋代的曆史。尤其對這一時期中華文明以印刷、火藥、指南針等為代錶的科技、唐詩宋詞為代錶的文化成就給予瞭濃墨重彩的書寫。對跨民族、跨政權之間的文化交流給中華文明帶來的衝擊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討論。同時對科舉製和文官製度等政治文明方麵的發展,以及經濟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經濟特徵,也給予瞭相當的關注。 第四捲 樓宇烈、劉永強主編 本捲聚焦於逐步走嚮近代文明的明清時代。在繼續關注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鞏固與發展的同時,緻力於發掘、闡述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迥異於從前曆代的新因素、新趨勢。明代中後期的啓濛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學科近代特徵傳統科學技術、西學東漸多帶來的衝擊、文藝創作中齣現的新走嚮等是本捲尤其關注的課題。 |
| 作者簡介 | |
|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學國傢研究院院長、中文係教授。主要著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陶淵明集箋注》《中國文學史》四捲本(主編)等。 嚴文明,1932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著有《仰韶文化研究》《農業發生與與文明起源》等。 張傳璽,1927年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著有《秦漢問題研究》《契約史買地券研究》等。 樓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王弼集校釋》《中國的品格》等。 |
| 目錄 | |
| 捲 中華文明史總緒論 緒論 章 中華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 中華文明的肇始——夏 第三章 商周時期文明的興盛 第四章 輝煌的青銅文化 第五章 鐵器的應用和生産的發展 第六章 商周時期的都邑與商業 第七章 漢字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第八章 商周時期的宗教與信仰 第九章 教育的發達與學術的昌盛 第十章 文學藝術的興起與繁榮 彩圖目錄 插圖目錄 第二捲 緒論 章 多民族大一統的集權國傢製度的創立和麯摺發展 第二章 官僚政治的確立與演變 第三章 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 第四章 儒學的地位與演化 第五章 魏晉玄學 第六章 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齣現 第七章 史學與地理學的奠基與發展 第八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九章 藝術的全麵繁榮 第十章 科學技術體係的形成和發展 第十一章 社會生活 彩圖目錄 插圖目錄 第三捲 緒論 章 南北文化的交融與國傢的統一 第二章 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經濟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四章 科舉製度的發展與新型士人的齣現 第五章 文官製度的完善 第六章 儒學與宗教的新開展 第七章 學術領域的拓展與教育的繁榮 第八章 北方民族的成長及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第九章 中外關係史的新篇章 第十章 世界的科技與科學觀念的發展 第十一章 文學重心的下移與文學的全麵繁榮 第十二章 藝術風貌與時代精神 第十三章 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 彩圖目錄 插圖目錄 第四捲 緒論 章 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章 早期啓濛思潮與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三章 在總結中發展的傳統科學技術 第四章 多民族國傢的鞏固和發展 第五章 政治發展與國民生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識與業績 第七章 西學東漸與中華文明的外播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觀念與實踐 第九章 文藝創作的新走嚮 第十章 社會生活的因循與躁動 第十一章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設與區域差異的凸顯 第十三章 變革圖強:近代文明的催生 彩圖目錄 插圖目錄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中華文明史》由北京大學文學、曆史、哲學、藝術、考古等學科的學者,曆經多年的撰寫、修訂而成。全書時間跨度大,論題豐富,結論精當,具有既“通”且“專”的特點。該書準確地抓住瞭深入討論中國古代文明的關鍵,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綫索,從而得以把“文明史”這一題目比較全麵地納入敘述範圍中。舉凡中國曆史上的影響深遠的製度、現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質發明、進步,文化上的成果等,均得以納入研究視野。除瞭“全麵”之外,書中的每一論題都由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擔綱撰寫,同時反映瞭不同作者的通力閤作、相互藉鑒,在許多問題上的理解之深入、見解之精當,堪稱不易之論。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個對曆史始終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能係統梳理中國曆史脈絡,又能兼顧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著作。終於,我找到瞭它。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清晰,邏輯性極強,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認知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們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理性與辯證的視角,他們並不迴避曆史中的復雜性與爭議,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論述,引導讀者去思考和理解。例如,書中對於不同思想流派的演變和碰撞,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嚮,我就覺得受益匪淺。我能夠從中看到,曆史並非是單綫前進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反復與新生。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政治傢、藝術傢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他們的智慧與抉擇,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這本書讓我不再拘泥於零散的曆史知識點,而是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與博大。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大名”吸引,但真正翻開後,我纔明白它的分量遠不止於此。它並非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恰恰是這種“費力”,纔讓我對它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和喜愛。作者們在史料的引用上可謂是煞費苦心,每一個觀點都力求有據可查,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倍感安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對於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讀,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一種真相,而是充滿瞭不同視角的解讀和權衡。它鼓勵我去獨立思考,去辨彆,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學習曆史,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種對過往的審視和對未來的洞察。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從何而來,也指引我們可能走嚮何方。這種思辨性的閱讀體驗,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
評分我對曆史的理解,一直以來都比較碎片化,像是拼圖的碎片,但這本書就像是一張巨大的底圖,將那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瞭一幅完整的壯麗圖景。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們在梳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時,展現齣的宏觀視野。我看到瞭中華文明是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不斷吸收、融閤,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書中對於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演變,以及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我都覺得分析得非常透徹。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文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固定的、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生命力,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每次閱讀,都讓我感到一種由衷的自豪和對未來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真的讓我一開始有些望而卻步,畢竟“全四捲”三個字就足夠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分量。我平常閱讀的習慣更多是在一些碎片化的時間裏,比如通勤路上或者睡前,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想要瞭解中國這片土地上古往今來故事的衝動,就驅使我每天都會留齣固定的時間來閱讀。我發現,與其說它是一本“史書”,不如說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們用極其詳盡的考證和嚴謹的邏輯,為我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生動的中華文明畫捲。從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到夏商周的青銅文明,再到秦漢大一統的輝煌,以及之後曆朝曆代的風雲變幻,每一個時期都被描繪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社會生活細節的刻畫,比如不同朝代的服飾、飲食、節日習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些細節讓我更能體會到曆史的溫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冰冷的事件陳述上。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那些遙遠而又鮮活的文化元素帶到瞭我的麵前。我仿佛能聽到古代戰場上金戈鐵馬的嘶吼,能看到宮廷裏文人墨客的吟誦,也能感受到市井小民的悲歡離閤。書中對於藝術、文學、哲學、科技等各個方麵的闡述,都顯得尤為精彩。我看到瞭中國古代藝術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巧手和智慧,創造齣驚世駭俗的藝術品;我聆聽瞭古代哲學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思想,構建起影響深遠的哲學體係;我驚嘆於古代科技在那個時代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很多發明創造至今仍讓我贊嘆不已。它讓我意識到,中華文明不僅僅是政治和戰爭的曆史,更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文化史。通過這本書,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核,以及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與發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