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58包郵)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

(滿58包郵)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冠生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迴憶錄
  • 傳記
  • 二戰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
  • 人物
  • 盟史
  • 舊時光
  • 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56502
商品編碼:151191277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 作者 張冠生著
定價 49.80元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49556502 齣版日期 2014-07-01
字數 頁碼 413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中國民主同盟曆史文獻1941—1949》有言:“中國正站在十字路頭,我們看得見勝利,又看得見崩潰;看得見復興,又看得見衰落;看得見生長,又看得見毀滅;看得見光明,又看得見黑暗。……我們,中國民主同盟,願大聲疾呼,喚醒國人,捨棄險惡的道路,爭取光明的道路。”
也許永遠都迴不到完全的曆史現場,卻不妨盡可能離它近一點。
一群“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中國知識分子,本性並不熱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興國、文化傳承、鄉村改造、扶助弱民為安心立命之地。無奈國運艱危,民生離亂,烽火連天,沒有安放書桌的地方。他們走齣書齋,抱團成勢,組建“統一建國同誌會”,繼而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不靠武裝、不圖政權、不占地盤,隻憑文化和思想力量參與中國政治,活躍在國共兩黨之間,形成可圈可點的政治風景。
一嚮“群而不黨”的中國文化知識分子,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就瞭當年中國具政治色彩的文人組織,為民主信念、政治主張大聲疾呼,直斥獨裁,有時豁齣身傢,不怕坐牢,不惜性命……
民盟以初動議創建人梁漱溟、張君勱、黃炎培、左舜生為代錶,名傢雲集,大師成群。他們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為國傢方嚮、民生齣路、文化前途而上下求索的過程。《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漸漸聚攏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呈現這一中國知識分子集團政治主張全貌的形成過程。
精彩、淵博、厚重、切的先生們,排成瞭星漢燦爛的人物長廊。


   作者簡介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知青五年。七七級四年。有社科研究、編輯、記者、公務員經曆。長期就職於中國民主同盟委員會,做費孝通教授助手。先後主持宣傳部和參政議政部工作。民盟委員。
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求是》、《瞭望》、《讀書》、《東方》、《隨筆》、《溫故》發錶文章。齣版著作《荀子素描》、《費孝通傳》、《知道——瀋昌文口述自傳》、《紙年輪——民國以來百年中國私人讀本》、《晴耕雨讀》、《田野裏的大師——費孝通社會調查紀實》等。

   目錄
【代序】 民主思想之寫真(梁曉聲)
【代序】 生活的曆史與曆史的生活(王贇)
【上編】 篳路藍縷(1939—1943)
> 梁漱溟說統一建國同誌會 / 同誌會成立前後細節 / 梁漱溟說民盟“發起”……
> 劉清揚說往事 / 陳望道翻譯《共産黨宣言》 / 張瀾興辦國立成都大學 / 鄒韜奮說《生活》周刊 / 鄒韜奮是否盟員 / 華羅庚自學成纔……
> 統一建國同誌會信約 /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 /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 /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 / 四勉 ? 一戒
【中編】 設置議程 (1944—1947)
> 美國高層智囊看國共兩黨 / 民盟群賢辦報刊 / 民主之“傢” / 當年入盟方式……
> 李公樸與北門書房 / 張瀾與密談內容 / 人中麟鳳柳亞子 / 馮剋熙的迴憶……
> 張瀾論中國民主同盟的緣起主張與目的(節錄) / 中國民主同盟臨時全國代錶大會宣言 / 中國民主同盟代錶張瀾在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下編】 風雨如晦(1948—1950)
> 關於一屆三中全會的一些史料 / 營救被捕盟員 / 參與新政協籌備的盟員 / 新政協籌備期間設定二十三個界彆 / 盟員策動警察起義……
> 梁漱溟的坦然與赤誠 / “一個忠實的人民長工” / 一位普通盟員的迴憶 ……
> 中國民主同盟關於接受共同綱領及停止民盟綱領的決議案 / 中國民主同盟宣言 / 慶祝國慶
【外編】 迴望先生
> 中國職業教育創始人黃炎培 / “民盟之父”梁漱溟 / “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 / 史學大傢左舜生 / 史冊新一頁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打撈曆史碎片(張冠生)

   編輯推薦
1、中國當今具影響力的學者型作傢梁曉聲“謹緻敬意”之書,並專門撰寫序言——“我入民盟已二十餘年瞭,關於我們民盟的史性書籍,看得也多瞭”,“我認為,這本《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為中國民主同盟整理瞭一部‘簡史’。雖言其‘簡’,在我看來,卻很有分量。該書做的是去瑣求精之事。這使我聯想到黃仁宇的《中國大曆史》。”
2、中國民主同盟,當年中國具政治色彩的組織——從1939年同誌會到民盟成立的時間裏,梁漱溟、黃炎培、左舜生、張君勱、江問漁、冷禦鞦、李璜、林可璣、楊庚陶、羅隆基、章伯鈞、丘哲、張瀾等先期登颱,開創民盟曆史。後來有瀋鈞儒、張申府、張東蓀、李公樸、聞一多、鄒韜奮、史良、瀋茲九、陶行知、周新民、潘大逵、沙韆裏、曾琦、周鯨文、柳亞子、彭澤民、範樸齋、楚圖南、潘光旦、吳晗、費孝通、儲安平……聚在同一麵民主旗下。創始前輩引來更多同道。到1949 年新政權建立之初,民盟成員或近萬數,多為知識界精英。
3、多年奔走國事,中國“老牌理想主義者”的曆史現場——“平民代言人”梁曉聲評價《從前的先生》,“不是以司空見慣的方法為我們民盟編瞭一部年錶,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事記,而是梳理齣瞭一部中國民主同盟的思想簡史”,“此前關於民盟的史性書籍,幾乎都是在‘藩籬’之內成書的——因而隻見思想的昭告,難見思想的形成過程。”

   文摘

   序言

《舊時年華:風雲歲月中的個體剪影》(1939—1950) 這是一部迴溯那個動蕩年代個體生命軌跡的散文集,不落俗套地描繪瞭1939年至1950年間,中國社會劇烈變遷下,一群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物的故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穿越曆史的煙塵,鈎織齣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時代群像。 本書並非宏大的史詩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被宏大敘事邊緣化的個體生命。在這裏,沒有偉人的叱吒風雲,也沒有政治的風雲變幻成為絕對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存、掙紮、愛戀、失落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是某個小鎮上沉默的知識分子,在戰火中堅守著文化傳承的微光;或許是鄉村裏辛勤耕耘的農民,在土地的翻覆中體會著歲月的無情與希望;或許是城市中為生計奔波的各色人等,在時代的巨變中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作者的敘事風格樸實而深情,如同泛黃的老照片,每一幀都凝固著一個瞬間,卻能引發觀者無限的聯想。字裏行間流淌著對那個時代的深深體悟,以及對其中個體命運的體恤與關懷。他筆下的“先生們”,並非特指某一位曆史名人,而是泛指那個年代裏,那些懷揣理想、或曾有所作為、或默默無聞卻有著獨特精神氣質的男性形象。他們可能是曾經的教書匠、小商販、手藝人,甚至是剛剛走上社會的青年,他們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獨特的人文風景。 書中收錄的“零劄”,並非隨意拼湊,而是作者曆經數年搜集、整理、感悟後,以一種隨筆的形式,將一個個零散的記憶碎片、人物片段、事件片段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幅幅具有時代特徵的微觀畫麵。這些“零劄”可能源於親曆者的口述,可能來自塵封的信件,也可能僅僅是作者在某個瞬間觸景生情而形成的感悟。無論來源如何,都飽含著作者對曆史細節的尊重與對生命溫度的追尋。 1939年,日本侵華戰爭的陰影籠罩,社會動蕩不安;1950年,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都麵臨著巨大的轉型。這十餘載的光陰,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關鍵而復雜的時期。作者通過對那個年代人物命運的細緻描摹,展現瞭戰爭的殘酷、社會的變革、人性的堅韌與脆弱。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苦難,但更多的是捕捉在苦難中閃爍的人性之光,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極為個人化、極具溫度的方式,還原瞭那個時代的曆史真實。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宏大曆史敘事之外的另一麵——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無奈,他們的希望與絕望。通過這些“零劄”,我們仿佛能聽見那個年代遙遠的呼喚,感受到那些逝去生命的脈搏。 這是一本適閤靜心閱讀的書,它不追求驚心動魄的情節,也不提供政治解讀的答案。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一段塵封的時光,用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那個時代每一個平凡生命的重量,去體會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個年代“先生們”所經曆的種種,以及他們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閱讀此書,如同與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促膝長談,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品味曆史的厚重,感悟人生的無常,汲取前行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瞭“細節見證曆史”這句話的含義。作者並沒有去寫那些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先生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是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次飯桌上的爭論,或者是一封未曾寄齣的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如同一麵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思想潮流,以及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因為一個細節而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就隱藏在這些不為人知的日常之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充滿瞭真實的力量。它沒有浮誇的辭藻,沒有過度的解讀,隻是用最樸素的方式,記錄下那些最真實的存在。我非常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封麵和裝幀。我一直認為,曆史的溫度往往體現在個體生命的微觀敘事中,而《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正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特殊時期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側影。不是宏大的政治敘事,也不是官方的曆史定論,而是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著自己精神傢園的“先生們”。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零劄”時的剋製和留白,並沒有刻意去煽情或拔高,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齣人物的真實狀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背後卻蘊藏著巨大的時代信息和人物的內心世界。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體會,仿佛每一次都與那些“先生們”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不隻是記錄,更是一種喚醒,喚醒我們對曆史的敬畏,對那些默默付齣的先輩的懷念。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零劄”風格確實與眾不同。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曆史類書籍,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學術化,讀起來總覺得有些距離感。但《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卻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沒有刻意去梳理一條清晰的時間綫,也沒有強行將事件一一串聯,而是將散落在曆史角落的片段,以一種隨性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零散”恰恰是一種高級的敘事手法,它允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由地去聯想、去思考,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我感覺作者就像一個深諳此道的說書人,不急不躁,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的故事一點點揭開。每讀到一個故事,都像是在拼湊一幅不完整的拼圖,而缺失的部分,則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補。這種開放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充滿瞭迴味無窮的魅力。

評分

“盟史零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故事性。拿到《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這本書,我並沒有急於一口氣讀完,而是選擇瞭一種慢慢品讀的方式。它就像一杯陳年的普洱,需要一點時間去感受它的醇厚。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拜訪一位久違的老友,聽他講述那些埋藏在歲月深處的往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中不經意間流露齣的那種深情和敬意。他不是在批判,不是在說教,而是在用一種溫和而有力的聲音,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帶迴到我們眼前。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曆史不隻是冰冷的年代劃分,更是無數個鮮活個體的生命軌跡。那些“先生們”的精神,那些他們留下的智慧,至今仍能給我們以啓迪。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傳承,也是一種對過往的深深緻敬。

評分

終於入手瞭這本《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拿到手的時候就愛不釋手。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氣息,仿佛能聞到紙張穿越時光的味道。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曆史人物和故事充滿好奇,總覺得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湧現齣瞭無數令人敬佩的靈魂。翻開書頁,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不是冰冷的曆史數據,而是鮮活的個體經曆,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歡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細節,可能是某一個眼神,某一個習慣,或者某一句未曾被正式記錄下來的話,這些零零碎碎的“零劄”恰恰是構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一部分。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個時代的場景,感受那些先生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堅持、他們的無奈,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本書就像一個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有些模糊的珍貴片段,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