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禪生活-鈴木大拙說禪-3
定價:39元
作者:【日本】鈴木大拙
齣版社:海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7
書號:9787544351898
開本/尺寸:16開160*230
印張:14.25印張
頁數:228頁
裝幀:平裝護封
《禪生活》是“世界的禪者”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從嶄新的角度闡述瞭禪的精髓,讓讀者進一步瞭解禪與生活的因緣關係,明瞭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的真實麵目。在書中,鈴木大拙先從西方的“神”及“神聖的思想”引申齣禪生活的論斷,接著論述瞭何為證悟以及如何獲得證悟,藉用大量公案實例分析瞭公案對人的證悟的重要性。生活處處皆是禪,隻要我們懂得如何將生活過成一種藝術,喚醒內心的真實體驗,就會像禪者一樣chao然,走嚮自在。
過一種真實和覺悟的生活,擺脫桎梏、走嚮自在的生活
★鈴木大拙是世界禪學思想傢,把禪學介紹給西方的diyi人;
★鈴木大拙是一位受到日本寺院僧侶尊敬的學者;
★鈴木大拙,與鬍適、魯迅等都是當時的文化大師;
★書先後在英國和日本齣版,是一本講解祖師參禪生活和證悟經驗,對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啓發的著作;
di1章 禪生活
di二章 禪之概觀
(一)如何是佛
(二)接化手段
(三)本來麵目
(四)公案問答
di三章 明心見性
(一)如何是悟
(二)把握當下
(三)當下頓悟
(四)如何用功
(五)德山點心
(六)徹見本性
(七)本來清淨
(八)隨機施教
(九)大徹大悟
(十)芥子須彌
di四章 覺悟之路
(一)禪宗典籍
(二)禪的發展
(三)擺脫束縛
(四)叩開禪門
(五)悟道因緣
(六)盤珪求道
(七)不生之禪
(八)禪與淨土
di五章 公案
(一)石上栽華
(二)生死事大
(三)庭前柏樹
(四)長夜明燈
(五)信心為本
(六)拳打腳踢
(七)禪悟價值
“禪生活”這一命題的內涵何在呢?換言之,這一命題意味著我們蕓蕓眾生的所有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與禪相伴,與禪共存。可以設想一下,難道我們的日常生活可曾須臾脫離過“禪”嗎?我們可以欣賞一下飼養在魚缸中的一尾尾小魚,任憑如何拼命地掙紮也脫離不開那個小小的世界,若是強行逃離,隻能落得個遍體鱗傷、必死無疑的可憐下場。正所謂世間法是夢幻空花,非世間法亦是夢幻空花,都是無法把握的,世人終究跳不齣世間法的窠臼。
如果我們從其他角度來觀察一下的話,所謂“基於禪的生活”可以理解為:在我們呱呱落地世間之前業已具有的“頭腦”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個“頭腦”之意。我為什麼要在這裏不厭其煩地反復闡述這一命題呢?這是因為我們往往由“何為人之本源”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問齣發,捲入自身內心的思想糾葛而陷入束手無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贅言,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結局。而正是這種“愚蠢”發問的本身,嚮我們蕓蕓眾生展示瞭一個迄今為止未曾領悟過的思維領域。
換言之,所謂“愚昧無知”就是一種“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稱之為“神”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恐怕“神”就是為瞭更加瞭解自身本源而創造瞭人類,繼而藉助人類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歸正傳,拙著既然以“禪生活”為命題,那麼我們就首先由這一命題探討開來吧。為闡明這一命題,我們可以運用“神”(“神聖的生命”)賦予我們人類內在思維領域的高度發達而豐富的知識,即“思想意識”。這是因為,所謂“知識”正是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根本區彆之所在。“知識”二字本身十分繁瑣抽象,但知識是我們人類經營日常實際生活的工具,隻要我們恰如其分地加以運用,就一定能夠獲益匪淺。
眾所周知,唯物主義者主張:思維取決於存在,而存在不為思維所左右,源於實根實據的存在又被其本身所製約。我本人並非對此論斷有所異議,但是我認為唯物主義者的這一論斷疏忽瞭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如果沒有思維和意識,我們隻能稱所謂“存在”為“非存在”。事實上,所謂“存在”,隻有自我對此有所意識之時,纔可以稱其為存在。如果“神”隻是作為“神”而僅僅止步於自我本身,那麼“神”即為“非存在”;隻有當“神”覺悟到瞭“神”並非“神”之自身,“神”方能升華為“神”。也就是說,“神”非為“神”自身,故而“神”即為“神”。“神非為神”這一論斷取決於“神”之內涵。所謂“神非為神”就是“神”自身的思想和意識。正是依據這一意識,“神”既可以脫離其自身,同時也可以迴歸其自身。由此而推,我們難以盲目地附和唯物主義者所主張的“思維取決於存在,而存在不為思維所左右”這一論斷。我們可以推論:存在自身由於思維而存在,也就是說,“存在”並非“存在”自身,故而“存在”即為“存在”。
禪就是生存,禪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禪。也就是說,我們蕓蕓眾生並非藉助於禪而生存,而是生存於禪之中。但是可以說,所謂“蕓蕓眾生藉助於禪而生存”這一論點就是源於對上述事實的認識。
毋庸贅言,這種認識至為重要。為什麼可以這樣講呢?因為就人類的日常生活而言,沒有比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認識“神聖”更為重要的瞭。犬之所以永遠為犬,就是因為犬沒有意識到自身為犬,也不知曉自身包容著“神聖”,所以,犬不可能chao越自身。犬嗅到瞭骨頭的氣味就會飛奔而食,渴瞭就會覓水而飲;周期性地追逐異性,甚至不惜為得到追求目標而與競爭者拼死相搏;當自身生命行將終結之際,隻能咽氣死亡而已。犬為什麼不能慨嘆自身的命運?為什麼既無悔恨也無期盼和憧憬?這一切都是源於何處呢?這完全在於,犬意識不到自身的“佛性”,覺悟不到這一真理而終其生的緣故。可以確切地說,犬雖然生存於“禪”之中,卻並非助於“禪”而生存;生存於“禪”之中,且藉助於“禪”而生存的唯有人類。但是,僅僅生存於“禪”之中並非至善至美,我們蕓蕓眾生應該基於“禪”而生活。
我買這本書時其實是帶著一點功利心的,希望能快速找到解決焦慮的方法。然而,這本書給我的卻是一種全然不同的體驗。它沒有提供快捷鍵,反而是讓我放慢瞭腳步。我發現作者非常善於運用辯證法來剖析問題,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在他的筆下總能找到和諧統一的齣口。例如,他對“努力”和“放下”的闡述,很多人認為這是對立的兩端,但書中卻清晰地描繪齣它們如何在不同的階段互相轉化、互相成就。這種深度思辨的能力,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認知框架。讀完後,我不再像以前那樣非黑即白地看待生活中的選擇題,而是開始欣賞那些處於灰色地帶的中間狀態。這種包容性的思維轉變,比任何具體方法的學習都更有價值。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也十分考究,讀起來有一種沉穩的節奏感,仿佛是在跟隨一位資深的導師,進行一場沒有終點的漫長旅程,而這個旅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獲。我敢說,這本書改變瞭我處理睏境的基本模式,它讓我從“解決問題”的模式,轉嚮瞭“理解問題”的模式。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所謂的“心靈成長”書籍抱持著一種懷疑態度,總覺得它們大多是包裝精美的安慰劑。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真誠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仿佛坐在你麵前,不是以上帝視角俯視你,而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坦誠地分享他自己在修行路上遇到的掙紮與突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放下執念”的論述。我一直對過去某段失敗的經曆耿耿於懷,總想著如果當初做瞭不同的選擇,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書裏提到“時間是一條單嚮流動的河流,我們能做的不是逆流而上,而是學會適應水流的方嚮,並欣賞沿岸的風景。”這句話如同醍醐灌頂。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內心的“小劇場”,每當舊有的執念浮現時,就輕輕地將其標記為一個“念頭”,然後繼續關注眼前的任務。這種方法論非常實用,它不要求你立刻“消滅”煩惱,而是教你如何與煩惱“共存而不被其控製”。這種務實的指導,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真正能落地的“工具書”,而不是空中樓閣。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深沉的敬畏感。它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心性修煉,更隱約透露齣對宇宙規律和生命本源的探尋。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宏大的背景感,個人的喜怒哀樂在那樣的背景下變得既渺小又無比珍貴。作者的敘述中有一種跨越時代的沉靜,仿佛他與那些古代的智者進行著跨時空的對話,並將這些對話的精髓提煉齣來,用最簡潔的語言呈現給我們。我特彆欣賞它探討“無我”概念時的那種微妙平衡。它既不鼓勵自我湮滅,也不提倡過度膨脹的自我中心,而是引導我們看到“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流動的過程,一個與世界緊密相連的節點。這種洞察力,讓我對人際關係也産生瞭新的理解——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應該得到什麼”,而是關注“我能給予什麼”時,連接自然就變得更深刻、更少摩擦瞭。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它需要你給予時間,而它迴報給你的,是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一份泰然自若的心態。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指路明燈,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智慧。比如,書中關於“當下”的闡述,讓我深刻理解到我們常常因為沉湎過去或憂慮未來而錯過瞭生命中最寶貴的瞬間。我記得有一次工作壓力特彆大,焦頭爛額,無從下手,就隨手翻到瞭關於“專注”的那一章。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和的語氣,引導我去觀察自己的呼吸,去感受手頭正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那種感覺就像有人輕輕地把我從紛亂的思緒中拉瞭齣來,讓我重新找迴瞭內心的錨點。讀完之後,我試著將這種“專注”的態度應用到日常瑣事中,比如認真地洗碗,專心地和傢人交談,奇妙的是,效率提高瞭,心也安定瞭許多。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內斂而富有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最柔軟、也最需要被觸碰的地方。它教會我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這比任何一劑速效的“雞湯”都來得實在和持久。我強烈推薦給所有覺得生活有點“卡殼”的朋友們,它會給你帶來一種平靜而堅定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感覺每句話背後都藏著一段深厚的修行體驗。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空性”概念時所采取的類比方式,非常巧妙,完全避開瞭晦澀的宗教術語,而是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來解釋。比如,他談到“空”不是“沒有”,而是“可能性”的集閤體,就像一個空杯子,它的價值在於它可以容納任何液體。這個比喻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總是害怕“空虛感”,現在明白瞭,正是這種看似空無的狀態,纔讓我有空間去創造新的內容和價值。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綫性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個迷宮,你總能在不經意間,從一個看似不相關的章節裏,找到解答你當前睏惑的鑰匙。我不是一個習慣快速閱讀的人,這本書我讀得很慢,經常讀完一段就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思考很久,有時候甚至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去“消化”其中的幾句話。這是一種非常投入的閱讀,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層次好像被溫和地提升瞭一點點。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隻是提供瞭一個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