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E.博登海默著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二是试图对学者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在法律哲学思考的瓴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美)E·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 著;邓正来 译 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获得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后于1933年移民美国,此后在华盛顿大学研习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法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哲学并成为“综合法理学”代表人物;主要论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和社会》、《责任哲学》和《英美法律体系导论》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人性”一面。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法律,总会给人一种冷冰冰、不容置疑的感觉,但这本书却揭示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那些关于公平、正义、自由的理想追求。作者在探讨“自然法”与“实证法”的争论时,深入浅出地展现了法律不仅仅是规则的集合,更是一种价值的选择,一种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期盼。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了在某个历史时期,当法律本身变得不正义时,人们是如何通过挑战法律、修改法律,来追求更高级的道德律令。这种力量,让我看到了法律的进步性,也让我思考,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法律的建设和完善。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去理解它,并为之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相当喜欢,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上面印着书名“法理学”,字体是那种简洁而有力量的衬线体,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有一定的厚度,翻页时沙沙作响,这是一种纯粹的阅读体验。我当时是在一个独立书店里偶然看到的,当时只是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吸引,拿起来翻了翻,里面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适中,行距宽松,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抑。最让我意外的是,当我又翻到几页之后,竟然看到了几幅手绘的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字之间,描绘了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权利的边界、法律的演进等等,这些插图不是那种花哨的装饰,而是带着思考和深度的艺术表达,让我在阅读枯燥的理论时,也能感受到一丝视觉的慰藉。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硬件”条件非常出色,光是这份用心的制作,就足以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它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有时会让我感到一丝的“智识上的疲惫”,但这并非是负面的感受,而是一种充实的、不断拓展认知边界的体验。作者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他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构建自己的法律哲学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法律的局限性”的讨论。它并没有回避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无力之处,反而通过一些案例,展现了法律如何与道德、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有时甚至是相互制约。这让我意识到,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人类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而这种工具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和孕育它的社会环境。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变成一个法律专家,但我确信,我对法律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懵懂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愿意去深入探究、审慎思考的参与者。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个法律原则时,会旁征博引,时不时地引用古罗马法学家的原话,或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论述,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身感受他们是如何构思、辩论、甚至塑造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法律体系的。有几次,我在阅读中遇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正当我苦思冥想的时候,下一页就出现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分析,瞬间就茅塞顿开,那种“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并不死板,他会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比如通过讲述某个国王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智慧,来阐释“君权神授”与“法律至上”之间的微妙张力。这些故事性的穿插,让原本可能显得疏离而抽象的法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是如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法律的解释”那一部分的论述尤为着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方法,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流派的观点,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批判法学,每一种解释路径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应用场景。我曾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书中举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关于一项关于“公共秩序”的模糊规定,作者就展示了不同解释方法下,同一个法律条文可能会指向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这种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条文本身并非是静态的,它的生命力在于解释,而解释又受到社会、文化、权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批判性思考法律文本的能力,学会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法律判断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