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
原价:39.00元
作者:(美)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谌洪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1167380
字数:240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是当代公认的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被《纽约时报》誉为“永不疲倦的远见卓识者”。他的著作《觉醒的自我》简洁洗练,深入浅出,用一种独特的立场来看待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阐发了该立场对于我们时代的各种政治困境的意义。该书为他的复杂深邃的思考提供了最好的入门引导。对于那些不愿走回头路的勇敢的世俗人文主义者来说,该书为那种重要的对话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贡献。
内容提要
在哪种世界上,为了哪种思想,时间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开放的,新奇才是可能的?在哪种世界上,为了哪种思想,人类自找麻烦而非远离麻烦才是有意义的?在《觉醒的自我》这部期待已久的一般哲学著作中,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对有关自然、心智、社会、政治和宗教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某种彻底的重新定向。他指出,如果我们要做到恰当对待我们那些最为独特的当代经验、发现和理想,我们就必须做出怎样的改变。《觉醒的自我》充分动用几个哲学传统的资源,并针对实用主义这一当今最具影响的传统,发掘出一些前所未闻的革命性内涵。本书尽量避免高深术语和故弄玄虚,并以充分的理由表明哲学是最高的智力竞争活动,坚持认为哲学的力量应该用来处理那些最重要的问题。
目录
老迈的哲学第一章 排斥的选择第二章 长青哲学及其对手第三章 经过改造的实用主义第四章 核心观念:约束、不完全性、抵抗、再创造第五章 时间和经验:非人世界的自相矛盾第六章 时间的现实性:从变化到变化第七章 自我意识:想象的人性第八章 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第九章 社会:不断创造未来第十章 政治:反抗命运的民主制第十一章 改革时刻:社会民主的重建第十二章 宗教:觉醒的自我第十三章 哲学:在超科学和自助之外题外话之一:自处其位的自然题外话之二:哲学的普遍格局专名索引主题索引
作者介绍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Roberto Mangabeira Unger)巴西政治家,社会理论家,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批判法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他的一系列有关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学、法学的著作具有广泛影响力,其学说为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奠定了全新的哲学和理论基础。他被《纽约时报》誉为“永不疲倦的远见卓识者”。佩里·安德森称他为“从第三世界走出的哲学天才,并进而成为第一世界的福音传播者和预言家”。主要著作 《觉醒的自我:解放的实用主义》,哈佛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政治学:建构性社会理论论纲》(三卷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批判法学运动》,哈佛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自由出版社1976年版。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行动”的重新定义。许多探讨心智解放的著作往往聚焦于内省和冥想,强调的是“放下”和“接纳”。然而,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视角,它着重探讨了在接受现实局限性的同时,如何通过一种审慎而富有远见的“实践”来塑造自身的命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意图的有效性”一节,作者探讨了我们日常的微小决定如何累积成我们最终的“真实生活”。这部分内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等待完美时机”的心态。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没有煽动情绪,但其所蕴含的力量是巨大的——它鼓励你从沉睡中醒来,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主动性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这种对行动伦理的深度挖掘,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它将理论的火花真正引向了现实的炉火。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读起来就像是一场深邃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存在感”这一概念的剖析,那种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经验的叙事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个人案例和历史典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比如,他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变化,以及如何在外在世界的巨大压力下,试图构建一个内在的、坚实的自我支撑体系,这些都写得极其到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哲思深远,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流畅感,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阅读的愉悦。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考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潜意识层面的驱动力。那种想要冲破既有束缚,寻找真正自由的渴望,在字里行间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论述将如何展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刻板,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作者似乎总能在你认为他会给出明确答案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悖论,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前提。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复杂伦理困境的方式,他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立场,而是展示了每种选择背后的复杂逻辑和情感代价。读到其中关于“选择的重负”那几章时,我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许久。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不单单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更像是这场思想实验的共同参与者。文字的力量在于引导而非灌输,这本书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不像是在说教,更像是在邀请你一同攀登一座思维的高峰,虽然过程崎岖,但登顶后的视野绝对是开阔的。对于那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因为你需要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开头的低沉与迷惘,逐渐过渡到中间部分高昂的探索与冲突,最后在接近尾声时,又回归到一种平静而有力的沉思之中。我发现,作者对场景和氛围的渲染能力极强,即便是描述一个纯粹的理念,他也能赋予其画面感和触感。例如,他对“边界感”的探讨,不是干巴巴的心理学定义,而是通过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那种微妙的界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艺术,使得很多关键论点具有了更强的穿透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很少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即便是面对深奥的主题,作者也总能找到一条清晰、优雅的路径引向读者。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理论书籍的范畴,具有了更广泛的阅读受众群。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既古典又前卫,它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智慧的厚重感和对当代社会病症的敏锐洞察。作者似乎对人类历史上的思想流派有着极深的理解,但他的表达方式却丝毫没有陈旧的味道。他能将古老的哲学命题,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和情境重新包装,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赞赏他对“身份认同”的解构,那不是一种破坏性的批判,而是一种精细的、如同外科手术般的剥离过程,旨在展示身份背后那层薄薄的社会建构的外衣。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参与感和求知欲。读完之后,我的感觉不是知识的饱和,而是一种思维被重新校准的清爽感,仿佛获得了一把新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去审视和雕琢我正在度过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