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一朵花开(附手抄心经折页一幅)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9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林帝浣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50282483 | |
| 重量 | 281 | |
序: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ii
世态录 001
许多年以后 003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031
吃货志 057
舌尖上的乡愁 059
《诗经》食谱 105
茶香岁月 137
小确幸 159
宋词之美 161
书法之道 181
父亲节的《心经》 193
后记 200
..............
这家书店的选书眼光总是这么出人意料,这次偶然翻到的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诗意,“包邮 等一朵花开”,仿佛能闻到阳光晒过纸张的干燥香气,和窗外微风拂过花瓣的轻柔触感。我尤其欣赏它被归类在“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散文随笔书信”这个范畴里,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喧嚣尘世中寻找片刻宁静的文字行者。如今信息爆炸,每个人都急着表达,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像等待一朵花开那样,去细细打磨一句话、一个意象。我期待这本书里能有那种沉淀下来的智慧,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体察日常的微小美好,比如清晨露珠滑落的瞬间,比如老街角那家不知名小吃店的独特味道,又或者是在一封书信中流淌出的真挚情感,那些不加修饰、直抵人心的文字,才是真正滋养灵魂的食粮。那种“生活趣味 体悟”的标签,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暂时放下手头紧迫的事务,去品味生活本身的质地,去感受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哲理的瞬间。我希望作者能用他/她的笔触,为我们描摹出一个可以驻足的小小角落,让我们在阅读时,也能不自觉地跟着深呼吸,感受到那份应许的“包邮”般的温暖与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组合方式非常独特,随笔、书信与传统元素(心经)的结合,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精神生态系统。我关注的重点会放在“趣味”的呈现上。很多人对随笔的印象是略带沉重的,但如果这本书能成功融入那种让人会心一笑的“趣味”,那它将更具生命力。这种趣味不应是低俗的笑料,而应是源于对人性弱点或生活荒诞性的洞察,是那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豁然开朗。比如,作者记录了自己试图学着慢生活却屡屡失败的囧态,或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那些小小的“翻车”瞬间,而最终,这些小插曲汇聚成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宽容。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恰恰是最好的“体悟”。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那种“无用之用”的书籍,即它不能直接解决你的财务问题或工作难题,但它能微妙地重塑你看待这些问题的视角,让你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包邮”时,依然有耐心,去等待属于自己的那朵花,静静地绽放。
评分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不张扬的精致感,特别是听说里面还附带了一幅手抄心经折页,这简直是为我这种既爱文字又对传统文化抱有好感的人量身定做的惊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手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一种与自我对话的仪式。我常常觉得,阅读的深度,往往与我们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成正比,而手抄心经,无疑是要求我们放慢速度,一笔一划中体会经文的深义。这让我更加好奇作者在“散文随笔书信”部分是如何平衡这种现代生活的感知与古典精神的安宁的。它会是那种充满个人化印记的絮语吗?还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温和审视?我设想,作者的笔触可能像一位老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沏上一壶茶,不急不躁地与我们分享他/她对生活细枝末节的观察,那些关于“趣味”的捕捉,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一本好的随笔集,应该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身边的一切都多了一层温柔的滤镜,仿佛世界都因为作者的描摹而变得更加立体和值得珍视。
评分乍一看书名和分类,我感觉这像是一本为“精神自洽”而准备的“工具书”,当然,是那种温柔的、诗意的工具书。它瞄准的受众,恐怕是那些在“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生活趣味 体悟”的实用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人。我特别留意了“体悟”这个词,它意味着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希望作者能够坦诚地分享那些经历过迷茫、困顿,最终找到出口的“心路历程”,但这种分享必须是克制的,不能流于矫情。手抄心经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内在的探索主题,或许作者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来解读这些传统文本,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烦恼进行巧妙的嫁接。我很好奇,在作者眼中,“花开”的意象具体指向了什么?是事业上的小成?是人际关系的和解?还是仅仅是内心平静的达成了?这种模糊而又明确的指向性,常常是优秀散文最迷人的地方,它既给予了读者解读的空间,又不失作者本人的主旨。
评分我对“中国现当代随笔”这一块的内容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这个体裁往往是作家最本真、最无防备的一面。它不像小说需要构建复杂的结构,也不像理论需要严密的论证,随笔是灵魂的直接流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对“等待”的接纳态度,这与当下社会普遍的焦虑感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我们都在追求即时满足,都在抱怨路途遥远、费用高昂(“包邮”的比喻妙极了),但真正的美好,正如花开,需要时间、需要合适的条件,无法催促。我希望作者能在文字中探讨这种“慢哲学”,看看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对抗“即刻性”的诱惑,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不一定是高深的哲理,可能只是对通勤路上光影变化的记录,对一次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眼神的捕捉。那种对生活的细腻体察,那种不加矫饰的真诚,才是真正能穿透人心的力量。如果书中的信件部分能展现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感,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书信是情感最浓缩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