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本教育專傢圖解培養3~10歲男孩的關鍵細節
好媽媽教齣能自立、有魅力、會學習的優秀男孩
內容簡介
3~10歲,是男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不僅決定著男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決定著男孩子今後的生活能力。本書中,有豐富育兒經驗的高濱老師將為媽媽們講解培養男孩子的訣竅。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有著特有的天性,隻有瞭解男孩子的性格,纔能“對癥下藥”。本書從“自立”、“魅力”、“學習”3個層麵齣發,教媽媽們如何培養一個自立有擔當、人見人愛、媽媽引以為傲的男孩子。
作者簡介
高濱正伸,1959年生於熊本縣。畢業於東京大學。1993年,以重視“數理思考力”、“國語力”和“課外實踐”為理念,開辦瞭麵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教室“花丸學習會”。奧數委員會理事。活躍在電視、報紙和雜誌上的熱血教師。以兒童監護人為對象,每年進行130多次演講,在媽媽中大有人氣,甚至有固定的媽媽粉絲。著書還有《教孩子如何記筆記》《寫給13歲的你》(實務教育齣版)、《小學3年級前要培養好算數腦》等。
目 錄
第1章 男孩的特點
男孩的心思,原本就難以捉摸 /3
男孩的特點① 活潑好動 /8
男孩的特點② 反復叮囑也會忘記收拾東西 /10
男孩的特點③ 隻做喜歡的事 /14
男孩的特點④ 喜歡冒險、追求刺激 /16
男孩的特點⑤ 在意勝敗 /19
男孩的特點⑥ 喜歡戰鬥類遊戲 /21
男孩的特點⑦ 吵完架即握手言和 /23
男孩的特點⑧ 喜歡粗俗的東西 /26
男孩的特點⑨ 不怕髒 /29
男孩的特點⑩ 沒常性、喜歡動態事物 /31
男孩的特點 字跡潦草 /33
男孩的特點 行動緩慢 /35
男孩的特點 有“禦宅”傾嚮和收藏癖 /38
男孩的特點 想要說服他需講道理 /41
男孩的特點 全世界喜歡媽媽 /43
第2章 自立 培養將來能自食其力的男孩
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教育方式 /50
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 /65
不服輸的孩子更強大 /71
坦然麵對他人的欺負行為 /75
成就感孕育自信 /80
彆讓孩子因不擅長運動而自卑 /85
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 /88
對孩子的不閤理要求說“不” /91
讓孩子産生“想快快長大”的想法 /94
第3章 魅力 培養人見人愛、重視媽媽的男孩
媽媽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107
與他人的摩擦是孩子的必要成長經曆 /110
讓孩子用熱情感染周圍人 /114
讓孩子笑對挫摺 /118
虛心是成長的法寶 /124
媽媽不嘮叨,孩子誠實 /127
優秀男孩也要做貼心暖男 /130
擅長逗人笑的孩子人緣好 /135
讓孩子享受“年少的特權” /138
讓孩子感覺人生如此有趣 /142
第4章 學習 培養讓媽媽引以為傲的優秀男孩
“敷衍媽媽的學習方式”是大忌 /150
讓孩子體驗到思考的樂趣 /152
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 /158
重視孩子的寫字速度 /160
語言是培養學習能力的基礎 /162
提高孩子邏輯思考力的方法 /170
提高孩子動腦能力的方法 /175
精彩書摘
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教育方式
① 以輕鬆的語氣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是孩子應養成的一個好習慣,它與孩子的精神是否強大密切相關。
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凡是能堅持早起的人,都能獲取他人的信賴。反之,則會被人認為意誌力差、沒有前途。
如果孩子因沉迷於遊戲、網絡而過著黑白顛倒生活,就會因為頭疼或失眠等原因,萌生“今天不去學校”的想法。
我們可以將這種狀態稱為沒耐性。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就容易陷入不願上學、閉門不齣的狀態。
如果孩子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等他們進入社會,也會齣現類似狀況。而這樣的結果是——不被上司重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培養方式至關重要。養成早起的良好習慣,絕對有助於今後的人生發展。
即使孩子在青春期齣現沒耐性的狀態,也會因為“交女友”“結婚”“生子”等影響人生的關鍵事件而發生重大
轉摺。
因為人往往會在這種時候發生改變。
“人不能為自己改變,隻能為他人改變”說的也是這個
意思。
在幼兒時期,父母應用“早點睡覺哦”等輕鬆的語氣告誡孩子,並且不允許孩子晚起。如果能通過“知情意行”教育,讓孩子在堅持“早睡早起”的同時“外齣玩耍”,那是理想的狀態。
② 培養孩子的“無須休息”的好體力
體力好、精力旺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多次缺勤的人注定無法獲得好工作。
據我所知,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休息時間少的人,隻有“擁有無限活力”的人纔能在工作上做齣好成績。
毫無疑問,精力充沛的人都擁有良好的基礎體力。不過,無須要求孩子達到專業運動員的水準,隻要讓孩子擁有“基本上無須休息”的基礎體力即可。
其實,隻要孩子堅持參加中學時代的體育活動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基礎體力。沒有類似體驗的孩子,恕我直言,一般都是精神脆弱之輩。有的男孩長大後看起來人高馬大,實際上卻是一肚子疼就休息的人。
持久力和活力是工作的基本前提,十分重要。
身處社會中,一年之中總有那麼幾天需要熬夜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分娩前後、孩子生病住院等,徹夜不眠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即使沒怎麼睡也需要挺過去的時候,比如震災等緊急時刻。在這種時候,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體力。
因為這不僅是你的責任所在,也是考驗你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時刻。
毫無疑問,腳力是體力的基礎。對於長時間坐著工作的我們來說,“步行”“奔跑”等方麵的鍛煉十分重要。
據我所知,東京大學很多學生在1500米跑步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這其實與“精神的強大”息息相關。無論怎麼犯睏都能堅持做完最後一道題的人,隻要多次堅持,就能成為卓越的人。對於那些頭腦聰明的人來說,錘煉讓精神更強大的基礎體力是人生的必修項目之一。
據說,擁有眾多聰明孩子的某國立大學附屬小學,在體育訓練項目上投入瞭不少精力。這無疑是明智之舉。
有的孩子剛放學迴傢就扔下書包外齣玩耍,這讓媽媽很是揪心。情急之下,媽媽可能會訓斥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快去學習!”實際上這是在城市培養孩子的忌諱之處。我們應有意識地增加孩子外齣玩耍、活動身體的機會,因為基礎體力與學習能力息息相關。
據某精神科的醫生說,我們可以通過“站姿、步姿”判斷孩子是否得瞭抑鬱癥、綜閤失調癥。多年來我一直在教育一綫觀察孩子,發現通過觀察孩子的步姿、跳姿和腰腿的力量也可以判斷齣他們學習的努力程度。
誰都可以通過鍛煉身體提高基礎體能,因此我建議讓孩子多外齣玩耍,多參加中學時代的俱樂部活動。
總之,腰腿的強大意味著“精神的強大”,手指的靈巧意味著“創意的湧現”。
③ 孩子忘帶東西時,父母切忌過多插手
年齡較小的男孩女孩都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但相對而言男孩的問題更突齣。
精神過於集中是導緻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之一。男孩一旦集中注意力,就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某一點上。
“今天到學校一定要搶個踢足球的好位置”,男孩一想到這個,可能就會忘記帶手帕、手紙、食品袋等小物品。
生活中,有的孩子甚至因為專注於思考足球的事而忘瞭背書包上學。這時,媽媽或者認為“自傢的孩子有點呆傻”,或者為孩子的粗心大意唉聲嘆氣。
但其實這是男孩的普遍性行為,建議媽媽們用平常心對待。
另一方麵,媽媽的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孩子容易丟三落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媽媽們雖然嘴上責怪孩子“又一次忘帶東西”,但每次總是齣手相助。因為孩子從未獨自應對過忘帶東西的局麵,所以很難改掉這種壞習慣。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媽媽將孩子忘帶的東西送到學校,並不是件好事。在必要的時候,應讓孩子經曆在全班同學麵前被老師訓斥的難堪與痛苦,這樣下一次他們會盡大努力記住要帶的東西。
實際上,有很多孩子因為不能準備自己的物品而齣現成長緩慢的現象。低年級的孩子還好說,到瞭高年級依然不能自己準備物品的孩子,恕我直言,能否參加中考都是一個問題。因為學習是一場與自我的戰鬥,對孩子來說,精神上的自立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孩子忘帶東西時隻會抱怨“因為媽媽沒有提醒”,那麼他也會將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轉移到學習上。比如,孩子如果學不會某個知識點,就會說:“因為媽媽(或老師)沒有好好教,所以我不會。”很顯然,過分保護隻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麵影響。
因此,媽媽學會放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我認為,父母可以齣手幫助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但三年級是警戒綫。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相同,父母可以酌情處理。不過,各位媽媽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主動和你說“不要和我並排走在一起”,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想要嘗試獨立,因為這句話象徵瞭男孩自我意識的萌芽。
生活中,許多媽媽都有“永遠鞍前馬後地照顧孩子”的
想法。
但正如我在上文多次強調的那樣,為瞭孩子的將來,媽媽必須擁有讓孩子(從小學四年級起)獨立麵對人生的勇氣和
決心。
④ 父母應為孩子樹立打招呼的榜樣
一般來說,父母們會反復告訴孩子打招呼的重要性,學校也會在“本月的目標”和“本周的目標”中多次闡述這一點。
但是,人隻有進入社會後纔能深切體會到它的重要性。
比如,如果你在初次打招呼時錶現很齣色,客戶就會考慮和你交易。在錄用職員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應聘者打招呼親切有禮,招聘者就會産生“錄用此人”的想法。
我們公司曾創造一個新詞“和顔直禮”(用溫和的錶情筆直地行禮)。對每一個進入公司的新人,我們都會嚮他們灌輸打招呼的重要性。停住腳步,目視對方,筆直地行禮——隻要長年纍月堅持這種行禮方法,就會理解“不會好好打招呼的人注定沒前途”的原因。不過,其中精髓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孩子小時候,應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打招呼,比如問孩子:“這時候應該說什麼來著?”切忌用嚴厲的語氣告訴孩子:“快說‘你好’!”
此外,也可以用反復提醒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打招呼。
比如,和孩子說:“打招呼很重要哦,聽到店員的寒暄語,心情很好吧!”
隻要反復灌輸,孩子就能記在心裏。
對那些害怕在人前說話的孩子來說,打招呼似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壁壘,但隻要跨越這道壁壘,就能獲得長足發展。
因此,傢中若有害怕打招呼的孩子,不應默認這個事實,而應努力幫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礙。
……
我是在孩子五歲半,正是充滿好奇心和破壞力的時候買的,當時我最頭疼的就是如何引導他釋放旺盛的精力,同時又不讓他變成一個“熊孩子”。這本書的“3-10歲男孩傢庭教育”定位非常精準,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生活,讀起來毫無壓力,就像在聽一個過來人分享經驗。我尤其喜歡它對“規則建立”的闡述。它不是說“必須這樣做”,而是通過故事化的方式,解釋“為什麼需要規則”,讓孩子從內心認同秩序的重要性,而不是純粹齣於恐懼或服從而遵守。比如,關於“分享”的課題,它沒有簡單地要求孩子把玩具給彆人,而是引導他理解“輪流”和“尊重他人所有權”的社會概念。書中的“圖解”部分幫瞭大忙,那些關於如何界定孩子獨立性和父母支持邊界的流程圖,讓我清楚地知道在哪個年齡段,我應該“放手”的程度是多少。它強調瞭“讓男孩成為他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把他塑造成我們理想中的“完美小孩”。這本書給瞭我極大的信心,讓我敢於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做齣更符閤孩子天性的選擇,而不是盲目跟風。
評分我必須承認,自從有瞭二胎,我主要精力都放在瞭小女兒身上,對大兒子(快八歲)的關注度明顯下降,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寫給我的小紙條也越來越少。這種疏離感讓我焦慮,我總覺得在錯過他成長的關鍵時期。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那種熟悉又親切的語氣立刻抓住瞭我。這本書的作者仿佛就是我身邊那位經驗豐富、又非常理解媽媽們睏境的閨蜜。它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反復強調瞭“高質量的陪伴”勝過“長時間的陪伴”。它提供瞭一套“十分鍾有效連接法”,教我們在忙碌的間隙,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全心全意地愛著、關注著。我試著每天睡前和他進行一次十分鍾的“無目的聊天”,不談學習,不談規矩,隻談他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效果立竿見影,他開始主動分享一些以前絕對不會說的“小秘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一個宏大的工程,而是無數個微小、充滿愛意的瞬間纍積起來的。對於像我這樣在多重角色中掙紮的職場媽媽來說,它提供的實用技巧簡直是雪中送炭,讓我找迴瞭和兒子之間的情感紐帶。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因為我發現自己對“養育”這件事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老一輩的經驗上,總覺得男孩子就該“糙養”,要“有擔當”。結果呢?我那個六歲的兒子,細膩得像個小詩人,心思敏感,遇到挫摺就容易退縮,這讓我非常睏惑,我到底該怎麼引導他發展齣堅韌又不失溫柔的品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被傳統的性彆刻闆印象所束縛,而是把重點放在瞭“人”的成長上。書中深入分析瞭男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需求,比如他們對“掌控感”的渴望,以及他們處理挫敗感的方式。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男子氣概”的重新定義,它鼓勵父母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包容的自我認知,而不是被外界定義的“強悍”所裹挾。書中的圖解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復雜的情緒發展麯綫用簡單的圖示一目瞭然,我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啃那些學術名詞,就能快速掌握核心理念。我現在更注重在日常小事中捕捉教育契機,比如他弄壞瞭玩具時,我們不是立刻責備,而是共同分析“為什麼會壞”,這比單純的懲罰有效得多。這本書,對於想要擺脫傳統育兒定勢的傢長來說,絕對是一劑清醒劑。
評分對於教育書籍,我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育兒寶典”的最終效果,往往是讓傢長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然而,這本書在處理“性格培養”這一核心議題上,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它沒有過度美化“佛係育兒”,也沒有鼓吹“精英化競爭”。它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工具箱”,讓你能根據自傢孩子的具體情況,靈活選用工具。比如,書中詳細區分瞭“壞行為”和“壞性格”,教會我們如何“對事不對人”地進行引導,這對我很有啓發。我以前總把孩子一時的衝動行為上升到“他就是個沒禮貌的孩子”的高度,現在我學會瞭先處理情緒,再探討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且,這本書對“媽媽的情商”這一環的關注非常到位,它深刻指齣,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纔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裏麵提到的一些自我調節練習,比如“暫停五秒再迴應”,我已經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特彆是當我感覺自己快要爆發的時候。這不僅改善瞭親子關係,連我自己的工作壓力也得到瞭緩解。這本書的影響是雙嚮的,它不僅塑造瞭孩子,也重塑瞭我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認知框架。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傢那小男子漢量身定做的!我最近真是為我傢那個快十歲的兒子傷透腦筋,他進入瞭青春期前的敏感期,情緒變化無常,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抓不住他那小腦袋瓜裏在想什麼。市麵上關於“男孩教育”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麵,讀起來乾巴巴的,讓人提不起勁。但這一本,我翻開後就放不下瞭,它不光是空泛地談“情商”,而是給齣瞭很多非常具體、操作性極強的場景模擬和對話引導。比如書中對於如何處理孩子與電子遊戲的衝突,提供瞭不止一種“軟性”介入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我特彆欣賞它強調的“共情”而非“說教”,讓我意識到,在引導他建立正確三觀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讓他感受到被理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從學齡前到青春期前,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都有明確劃分,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找到對應的章節,像一本使用說明書一樣方便。我已經開始嘗試書裏提到的“情緒急救箱”方法,雖然剛開始有點生疏,但我能感覺到孩子對我態度的細微變化,他似乎更願意嚮我敞開心扉瞭,這對我來說,比任何成績單上的進步都重要。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做一個不那麼焦慮、更智慧的“陪跑”型媽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