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中国食俗 正版 现货
定价:19.80元
作者:郗秋丽;金开诚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46349664
字数: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为丛书之一,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目录
一、除夕饺子
二、元宵节元宵
三、立春春饼
四、端午粽子
五、中秋月饼
六、腊八粥
七、少数民族食俗
八、地方风情食俗
九、宗教信仰食俗
作者介绍
文摘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各式各样的食俗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馅有各种各样,如芹菜馅、韭菜馅、牛肉馅、鱼肉馅等,制作方法也五花八门,如蒸饺、煮饺、煎饺等。人们喜欢在破五(农历正月初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尤其喜欢在除夕吃饺子。要说这除夕饺子,不仅做法吃法都很讲究,更象征着团圆、喜庆,成为中国食俗的一大景观。
我们都知道除夕夜要吃饺子,可是饺子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要在除夕夜吃呢?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饱受饥寒之苦,有的甚至双耳冻伤。南阳有个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看见百姓受疾病折磨,心里非常难受,决定为老百姓治病。由于人多,他和弟子在空地架起帐篷,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和汤一起送给人们服用。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老百姓喝了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从冬至吃到除夕,不仅抵御了寒冷,还治好了耳朵的冻伤。于是,人们就在庆祝新年时一起庆祝耳朵复原,模仿张仲景的方法制作这种食物,称其为
“娇耳”。以后,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常在春节吃“娇耳”,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娇耳”吃是万万不行的,这段故事里说的“娇耳”就是现在的饺子。从这则故事看,饺子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可能都起源于张仲景的“娇耳”。
关于饺子的起源,不仅有民间传说,也有实物和史料考证。1959年在丝绸之路的要塞吐鲁番,从一千四百年前的王墓中出土了作为随葬品的被风干了的完整的饺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老的饺子,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关于饺子的史料记载,就产生了一种说法:饺子起源于中亚,其后普及到全世界,出现了藏饺、沙俄饺、印度饺等,后来传到了中国。还有人认为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关于饺子的史料,早可追溯到汉代扬雄《方言》中关于馄饨的记载,后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中也提到类似饺子的食品。饺子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很多名称,文献中就出现过“娇耳”“扁食”“汤中牢丸”“时罗角儿”“粉角”等等,现在南方人说的“馄饨”也是饺子的另一种叫法。可见,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
至于除夕夜吃饺子,可追溯到明朝。明初,人们常用饺子祭神敬祖,而且要在除夕夜十二点之前把饺子吃掉,因为此刻正是子时,且值年岁更替,吃饺子(交子)可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后来的人们沿袭了这个传统,每年都会在除夕夜十二点之前吃饺子。
随着历史发展,除夕吃饺子早已不仅仅限于“更岁交子”一个意义。春节是中国人重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长辈们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家休息,给家人添置新衣新物,并且包饺子庆祝新年,子女们则不管多远,都会赶回家和亲人团聚,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饺子就这样带上了团圆的色彩。在艰苦年代,饺子作为庆祝春节的食物,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品,很多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除夕饺子成了一家人心中的期盼,盼除夕饺子,就好像盼着来年的平安、幸福。小小的饺子成了与家人团聚的象征,成了新的一年希望与收获的象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渗入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心中。
除夕饺子不仅意义独特,从选材到煮法、摆法、吃法都有特殊的讲究。
首先是选材。包饺子是件麻烦事,要擀饺子皮,还要和饺子馅。饺子馅有多种,常见的就有猪肉馅、羊肉馅、牛肉馅、三鲜馅、芹菜馅、酸菜馅、白菜馅、野菜馅、鸡肉冬笋馅、鱼肉韭黄馅、香菇肉馅、香菜馅、西瓜皮馅、茴香馅、番茄鸡蛋馅……其中以猪肉馅为正宗,可与任何蔬菜搭配。除夕时人们包饺子选馅不仅要根据个人口味,还要考虑饺子馅中蕴含的意义。人们通常会根据饺子馅的发音,取它们的谐音意义,在各种各样的饺子馅中寄寓美好的心愿。
……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科普或者美食菜谱类的书籍,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而“食”只是它切入的角度。我非常欣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关于“请客吃饭”的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场合下,主人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热情、增进情谊,以及客人如何回应,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微妙的社会潜规则和人情世故,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中国人吃饭,吃的不只是饭,更是一种社交,一种关系,一种情感的交流。书中对不同地域饮食风俗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踏上了一场穿越中华大地的美食之旅,品尝着各地独特的风味,也感受着各地人民的生活态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不仅仅是在讲“吃”,更是在探讨“吃”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哲学思想。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食”与“礼”的论述,书中通过对古代宴饮礼仪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食物的摆放、享用过程中体现等级尊卑,如何用一顿饭来维系社会关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想起了“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吃”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载了太多意义。我还注意到,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关于贫困地区饮食的描写,它同样关注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人们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简单却充满智慧的食物。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和立体。它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人们适应环境、发展文明的重要载体。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时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许多关于食物的回忆被唤醒,也让我对家乡的味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珍惜。
评分《中国食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插图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饮食文化很感兴趣,总觉得每一道菜、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故事和历史。这本书就好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介绍了中国各地千姿百态的饮食风情。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菜名,而是深入挖掘了食材的来源、烹饪的技法、以及这些食物在不同节庆、不同场合下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春节的章节,书里详细介绍了年夜饭的讲究,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吃,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关于茶文化的介绍,从茶叶的种类、冲泡方法,到茶道礼仪,再到各地独特的茶馆文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了,中国人吃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没有枯燥的理论,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让我欲罢不能,恨不得立刻就去尝试书里提到的那些美食。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食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宫廷宴席的描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皇帝吃饭也如此讲究,食材的稀有程度、制作的精细程度,都超乎想象。但更吸引我的是,书里并没有停留在这些“高大上”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转向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它描绘了农耕社会中,人们如何根据季节变化,利用本地食材制作出各种应季的美味,这种朴素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让我深感佩服。我还对书中关于“节令饮食”的阐述印象深刻,比如立春吃春饼,端午吃粽子,这些习俗都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人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它让我明白,饮食习惯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惊喜,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它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人的“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饮食禁忌”的探讨,那些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的规矩,背后却蕴含着古人对健康、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禁忌,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书里对各地特色食物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我们身边,竟然隐藏着如此多有趣的美食故事。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食物本身,更是挖掘了食物与当地民俗、历史传说之间的联系,让每一道菜都活了起来,充满了故事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它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承载了家族记忆、地域特色、文化认同的载体。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乐趣,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