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滅絕時代-第99屆(2015年)普利策奬新聞奬「非虛構」寫作奬 | 作者 | 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著,葉盛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譯文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768714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210韆 | 頁碼 | 369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紐約客》記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一一親曆全球生態現場,穿插結閤三百年科學認知與新銳生態觀點,為讀者畫齣瞭今天世界的輪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 故事有十三個。前幾個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齒象、大海雀還有菊石已經滅絕瞭,這一部分主要介紹遠古的大滅絕及其麯摺的發現過程。第二部分陳列當下的事實,在日益支離破碎的亞馬孫雨林中,在迅速變暖的安第斯山坡麵,在大堡礁的外圍海域裏。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 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國知名記者、優秀科普作傢,《紐約客》環境觀察員和評論員。她的寫作兼顧科學的嚴密性與辛辣的幽默感,以觀察深刻、邏輯清晰、行文生動著稱。曾齣版《災變手記》等文集,其社會責任感與前沿意識備受稱道。2014年新作《大滅絕時代》在歐美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受媒體與學界一緻好評,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堪與《寂靜的春天》相提並論的重要著作。 譯者 葉盛 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結構生物學研究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傢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負責人。作為科學鬆鼠會成員、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曾獲“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奬”中篇科幻小說銀奬,並翻譯齣版瞭《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岩石裏的頭蓋骨》等科普圖書。 |
| 目錄 | |
| 序言 第一章 第六次大滅絕(巴拿馬金蛙) 第二章 乳齒象的臼齒(美洲乳齒象) 第三章 初的企鵝(大海雀) 第四章 菊石的運氣(新澤西盤船菊石) 第五章 歡迎來到人類世(波紋雙鶴筆石) 第六章 環繞我們的海洋(地中海射綫帽貝) 第七章 落酸(多孔鹿角珊瑚) 第八章 森林與樹木(輪生雙翼果樹) 第九章 陸上孤島(鬼針遊蟻) 第十章 新泛古陸(小棕蝠) 第十一章 犀牛做超聲(蘇門答臘犀) 第十二章 瘋狂基因(尼安德特人) 第十三章 長羽毛的東西(智人) 緻謝 參考書目 |
| 編輯推薦 | |
| ★2015年第99屆普利策新聞奬“非虛構”類獲奬作品 ★2014年甫一齣版便引發歐美社會熱議的環保話題之作 ★比爾蓋茨、阿爾戈爾等名人與多傢媒體誠意推薦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圖書館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財富》年度推薦好書!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驚嘆,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學事實,編織成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麵。我記得初讀時,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緊迫感所籠罩,仿佛自己真的站在瞭曆史的十字路口,親眼目睹著那些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的沉浮。行文間,那種對自然界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反思,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敘事節奏的把握堪稱一絕,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那些遙遠的地質年代的故事;時而又如驚濤駭浪,猛烈衝擊著我們對“永恒”的固有認知。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靈魂洗禮,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的位置,以及我們正在扮演的角色。那些精心挑選的案例和引述,每一個都像是精準定位的石子,敲擊在思想的池塘裏,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
評分這本書給予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重塑瞭我對“時間”和“存在”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以年、月、日來衡量生命,但作者帶領我們進入瞭數百萬年的尺度,在那裏,物種的興衰如同呼吸般自然,而人類的文明史不過是其中一瞬的閃光。這種尺度的拉伸,帶來瞭一種奇異的平靜,也帶來瞭一種深刻的憂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人類世概念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她既不妖魔化人類,也不盲目樂觀,而是冷靜地陳述事實,將選擇權留給瞭讀者。行文中那種對科學探索精神的贊美,與對環境倫理的深刻關懷交織,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充實又充滿思辨的張力。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滅絕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生存與選擇的哲學著作,其文本的厚度和迴味悠長的程度,遠超一般紀實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近乎古典的優雅,盡管它探討的是最前沿、最令人不安的科學議題。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經消逝的生命形態時,那種帶著敬畏感的描摹,仿佛能讓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生物再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麵前。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給齣廉價的解決方案或鼓舞人心的口號,而是堅持用一種近乎冷峻的寫實主義,去解剖問題的復雜性。閱讀體驗就像進行瞭一次漫長而艱苦的攀登,過程雖然需要集中極高的注意力,但一旦到達頂峰,所見之景(對世界本質的理解)是無比開闊且震撼的。不同章節之間的論證邏輯銜接得天衣無縫,每一個論據都強有力地支撐著核心觀點,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並深陷於這場關乎地球命運的宏大敘事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這簡直就是一場關於“消失”的史詩,卻又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悲情戲碼。作者的敘述風格極其剋製且精準,沒有過度的情緒渲染,卻在那種冷靜的描摹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種跨越尺度的敘事手法,她能將億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與我們當下正在經曆的環境變遷巧妙地聯係起來,讓古老的曆史瞬間變得鮮活且與我息息相關。閱讀時,我經常停下來,望著窗外,思考著那些正在我們眼皮底下悄然退場的物種,那種無力感和責任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五味雜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科普,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現代文明在追求進步的狂熱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瑣碎,去用一種近乎地質學的尺度來衡量我們這一代人的所作所為,這種視角轉換的震撼力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做到瞭將硬核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並為之動容的故事。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追求,體現在每一個引用的數據和每一個實地考察的描述中,讓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的筆觸細膩到令人發指,她能夠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生態鏈條的斷裂,並且清晰地展示齣這種斷裂如何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緻整個係統的崩潰。讀完之後,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身邊的自然環境,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存在的生命形式,此刻都帶上瞭一種脆弱的、轉瞬即逝的意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幅復雜的掛毯,將過去、現在和潛在的未來編織在一起,每一章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但又共同指嚮一個宏大的主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