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灭绝时代-第99届(2015年)普利策奖新闻奖「非虚构」写作奖 | 作者 |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著,叶盛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768714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210千 | 页码 | 369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新作《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 译者 叶盛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作为科学松鼠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科幻小说银奖,并翻译出版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岩石里的头盖骨》等科普图书。 |
| 目录 | |
| 序言 第一章 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 第二章 乳齿象的臼齿(美洲乳齿象) 第三章 初的企鹅(大海雀) 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新泽西盘船菊石) 第五章 欢迎来到人类世(波纹双鹤笔石) 第六章 环绕我们的海洋(地中海射线帽贝) 第七章 落酸(多孔鹿角珊瑚) 第八章 森林与树木(轮生双翼果树) 第九章 陆上孤岛(鬼针游蚁) 第十章 新泛古陆(小棕蝠) 第十一章 犀牛做超声(苏门答腊犀) 第十二章 疯狂基因(尼安德特人) 第十三章 长羽毛的东西(智人) 致谢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2014年甫一出版便引发欧美社会热议的环保话题之作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诚意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学事实,编织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我记得初读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所笼罩,仿佛自己真的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亲眼目睹着那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的沉浮。行文间,那种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遥远的地质年代的故事;时而又如惊涛骇浪,猛烈冲击着我们对“永恒”的固有认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正在扮演的角色。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和引述,每一个都像是精准定位的石子,敲击在思想的池塘里,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近乎古典的优雅,尽管它探讨的是最前沿、最令人不安的科学议题。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经消逝的生命形态时,那种带着敬畏感的描摹,仿佛能让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生物再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给出廉价的解决方案或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坚持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写实主义,去解剖问题的复杂性。阅读体验就像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攀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极高的注意力,但一旦到达顶峰,所见之景(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是无比开阔且震撼的。不同章节之间的论证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每一个论据都强有力地支撑着核心观点,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并深陷于这场关乎地球命运的宏大叙事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做到了将硬核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并为之动容的故事。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在每一个引用的数据和每一个实地考察的描述中,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发指,她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生态链条的断裂,并且清晰地展示出这种断裂如何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自然环境,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存在的生命形式,此刻都带上了一种脆弱的、转瞬即逝的意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幅复杂的挂毯,将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编织在一起,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又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主题。
评分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重塑了我对“时间”和“存在”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以年、月、日来衡量生命,但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了数百万年的尺度,在那里,物种的兴衰如同呼吸般自然,而人类的文明史不过是其中一瞬的闪光。这种尺度的拉伸,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静,也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忧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人类世概念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她既不妖魔化人类,也不盲目乐观,而是冷静地陈述事实,将选择权留给了读者。行文中那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与对环境伦理的深刻关怀交织,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充实又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灭绝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存与选择的哲学著作,其文本的厚度和回味悠长的程度,远超一般纪实作品。
评分这简直就是一场关于“消失”的史诗,却又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悲情戏码。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克制且精准,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却在那种冷静的描摹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跨越尺度的叙事手法,她能将亿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与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环境变迁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古老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且与我息息相关。阅读时,我经常停下来,望着窗外,思考着那些正在我们眼皮底下悄然退场的物种,那种无力感和责任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科普,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文明在追求进步的狂热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琐碎,去用一种近乎地质学的尺度来衡量我们这一代人的所作所为,这种视角转换的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